有人說“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你因吃能悟出何人生哲理?

天外飛星34


“飽食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和這句話相對應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古人的話都是從社會生活經驗中慢慢總結出來的,最具有人生哲理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前年輕的時候不怎麼拿這句話當回事,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更是要和長輩們對著來,方能顯示自己的個性特點。經過這些年的生活閱歷,我慢慢的體會到了人世間的紛紛雜雜,深刻明白了老人留下來的話。

“飽食思淫慾,飢寒起盜心。”既反應的是社會發展的的普遍現象,也同時反應了人性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是“飽食思淫慾”的基本含義。

所謂“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也可以用“飽食思淫慾”來解釋。從歷史來看,大部分的富貴家族,尤其是暴發的大土豪老闆們,其兒孫都很難將財富維持下去。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小生活在物質條件極度滿足的狀態,不思進取,成天想著各種吃喝玩樂,尋找刺激的事。當把家族財富揮霍一空的時候,也就一蹶不振了。


還有就是普通人,當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時,內心的慾望也會慢慢滋生。尤其是那些有錢了的,思想品德不是很高的,自律意識不強的人,就開始進出各種不正當場所,花天酒地,酒綠燈紅,最後會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二是“飢寒起盜心”的基本含義。

當人們的基本物質沒有滿足,時常處於飢餓狀態時,怎麼可能會想著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肯定是想著怎麼把肚子填飽。尤其是戰亂逃亡的時候,群眾心理沒有安全感,道德素質就會特別低下,為了基本的生存什麼事情都能幹的出來。

三是怎麼樣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

我還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以古鑑今吧。雖然有“飽食思淫慾”這樣的說法,但是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人剋制了自己,保全了名節,並且教育子孫後代,將家族的財富和名譽一直維持了下去。像曾國藩、梁啟超等大家都很熟悉,他們家族就是一個例子,世世代代都有達官貴人,理學大師。主要理念就是克己守心。做實事,修身心。

如果光物質財富上去了,精神一直處於匱乏狀態,那樣人就會對物質失控,沒法做到合理精準的使用,就會走向歧途。

人和普通動物不同的地方就是有意識,並且這種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如果一個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還是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質,就說明這個人的品行真的好。相反,如果一個人在貧困時起盜心,那麼這個人就是虛偽的,個人修養不高的。古代很多具有氣節的人,他們寧可餓死,也不吃拾來之食。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要傳承下去。


書的另一邊


人啊,好也在活,壞也再活,第一要務是活著。不吃就不能活,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是人生的大道理。這個道理刻在骨子裡,流在血脈中。



吃是大道理,是生命的保障,是人性的根本,是人權的基礎。據統計,全球70億人口,還有8億人處於飢寒交迫中,食不果腹。而現在全世界生產糧食的能力可以養活150億人口。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公平美滿的世界,一邊是“朱門酒肉臭”,一邊是“路有凍死骨”。



“飢寒起盜心”,貧窮是犯罪的土壤。為了吃,為了生存,為了苟活,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在所難免。中國的改革開放以來,小偷少了,不過騙子多了。億萬富翁在騙,千萬富翁在騙,小混混也在騙。“飽暖思人慾”,也不僅僅是床上那點事,人的慾望是一個黑洞,可以吞噬整個宇宙。

從飢寒到飽暖,吃升級了,吃飽了,吃好了。慾望也升級了,有房有車有存款,現在的主要矛盾是創造的社會財富滿足不了日益上升的慾望。好吃好喝似乎並沒有吃出什麼好道理,前兩天在頭條看到一個報道,8個人吃了1500萬,我忍不住批了一句:“他們吃的是道德,良知,情操”。因為吃,他們悟出了自己的人生道理。但也因為吃,他們在天的八輩子祖宗的靈魂恐怕也不得安寧。據說中國食堂餐館的剩菜剩飯,可以夠一個貧窮國家吃一年了。



人啊,從祖祖輩輩吃過來,飽吃餓吃,怎麼越吃越沒有名堂,越吃越沒有道理。


老龍142346142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出自《大紅袍全傳》《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這句話意在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對自己人生意義的認識,簡單來說就是他想要怎樣的人生。或者說他就是虛無主義者靈魂空虛、物慾橫流,只有金錢物質慾望和肉體感官刺激,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愛情,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人生的意義在於個人選擇了什麼方向,有沒有進步。 人生百年本就是舍與得的重複,我們要學會寬容,像諒解自己一樣諒解別人,千百年來的處世之道講究韜光養晦重在藏、隱、謙、德(站高、望遠、廣聞、慎言、心寬、神定、志堅、氣足)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仁濟萬物,自然而然。以上僅代表個人膚淺的看法,每個人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善念會給人帶來福報,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如果說到吃的話個人認為從健康學角度講最好只吃七分半飽,大家都知道如果吃的太少沒法支撐身體健康平衡所需的營養,人在飢餓的時候鬥志最強也就是本能的飢餓感,這時意識是非常清晰的,但如果吃的過多就會造成食困,意識不是那麼清醒了,每個人都會打盹,所以說吃飯只吃七分半飽更利於腸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少吃多餐,葷素搭配合理,營養要均衡,養生之道在於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肉食雖然含高蛋白,但同樣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容易腐爛等弊端,當人少吃的時候思路清晰也就不會打盹了,也就少出差錯,但人由於自我控制力差,暴飲暴食這樣就會大大的傷害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影響人的健康壽命,人生百年也僅僅是得與失的重複,中國文化追求的是“無為”“不爭”只有這樣才能健康長壽。祝願大家健康長壽,萬事如願。


青瓷愛好者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一說出自《增廣賢文》,這句俗語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人在吃飽穿暖之後,就會產生淫慾放縱之心,長期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之後,便會生出偷盜、搶劫之念。與這句俗語比較接近的一句話是:“寒不擇衣、貧不擇妻、慌不擇路、飢不擇食”。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中對應了“衣食”兩個最基本的需求。

一、飢寒是農民起義的主因。

在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更由於封建社會制度剝削性和重大缺陷,對百姓生活沒有基本的社會保證。一旦遇到天災人禍,老百姓便會飢寒交迫,民不聊生。長期以往,老百姓便會嘯聚山林,揭竿起義。這是“飢寒起盜心”的引申義。回顧中國封建社會的歷次農民起義,大多是這個原因。

二、統治階級極易飽暖思淫慾。

為了杜絕“飽暖思淫慾”現象,在封建社會,雖然統治階級制定了許多禁錮人們思想和慾望的清規戒律來教化萬民,但做不到“飽暖思淫慾”的人,往往都是制度的制定者——封建統治階層本身。這裡比較有名的就是劉嬋。劉嬋被司馬昭俘虜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對劉嬋好吃好喝相待,劉嬋吃飽喝足之後,完全沒有了復國雪恥的念頭,偏安一隅,整天尋歡作樂,完全忘了自己是一個亡國之君。

如果說劉嬋是一個個別現象,那許多帝王在“飽暖思淫慾”方面則前赴後繼地栽跟頭。一個普遍現象就是,開國皇帝一般都能相對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但到了二世、三世、六世之後,則往往會荒淫無度,昏暈靡費。

三、“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條定律,放之四海而皆準。

中國的封建社會的無數事例證明了“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條定律;其實,稍微回顧一下世界史,便不難發現,西方社會同樣適用這一定律。如果要刨根問底,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因為“飢寒起盜心”而起——眾所周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經濟危機而起,因統治階級要轉嫁經濟危機而起。經濟危機是什麼?講到底,就是人們的衣食住行嘛!不解決經濟危機,人們的溫飽就要受到威脅,統治階級處理不當的話,就會出現“飢寒起盜心”之現象。



以上主要回顧了“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條定律在舊社會中的效應;那麼,這一定律放在眼下,會怎麼樣呢?人們有智慧和辦法迴避嗎?


老梅尋夢


在世上,無論是要享受生活或者是努力的工作,都是以滿足自己的溫飽為前提的,個體為了維持自己的發展和生命,都是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作為支持的。古人一句溫飽思淫慾,飢寒生盜心是人們“需要”的最好體現。

溫飽思淫慾,飢寒生盜心的意思是當人們的溫飽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將注意力轉向了其它方向,開始考慮其它亂七八糟的東西了,但是反而當人處於飢餓的狀態之時,根本無心思想其它無味的快樂追求,而只是為了滿足溫飽的需求,從而產生偷盜的動機和行為。這句話不僅體現了社會的一些現象,還有許多心理學的意義值得深刻思考。

人的需要是不斷產生的

心理學中將需要定義為是個體內部的不平衡的狀態,是對內外環境的欲求。需求可以說是促進人發展和前進的動力,因為需求會不斷髮展,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內部又會產生不平衡的狀態,會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形成新的欲求,人們又會為了滿足新的需求而去產生新的行為。

需求促使產生動機

動機是有機體朝著一定的目標前進,維持目標行為的一種心理動力。需求是動機產生的基礎,每個人都要維持內部的平衡狀態,但是在許多情況下,一些環境的作用,使得內部的不平衡狀態遭遇了破壞,例如當人餓了、冷了的時候,就會感受到機體缺乏某種東西維持,因此不平衡的內部狀態就會引起機體緊張,使得人們以願望的形式指向某種對象,激發出某些動機和行為。因此飢寒會使人們產生滿足溫飽的需要,從而產生偷盜的動機以及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們只有滿足底次的需要之後,才會產生滿足下一級需要的動機,但若是溫飽之後去思淫慾,滿足低級需要後,就沒有了目標,沒有了追求,一味的墮落,就不可能達到最後精神滿足的境地。






冷色回憶


俗語“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在民間廣為流傳,關於它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少兒啟蒙教材《增廣賢文》。

二是出自清代嘉慶年間的戲劇《海公大紅袍全傳》,劇本里有句子曰:古諺雲,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今該宦等,承恩餵養饜飫終日,起早貪黑;復近禁幃,日恆與諸宮娥雜沓,月下花前,不無有感。

《增廣賢文》作為編撰而成的讀物,裡邊收錄了我國古代那些富有哲理的諺語、歇後語,經典格言,以及經典詩詞句子,是由明代一個叫蒿廣明的書生在萬曆年間編撰並集結出版。這本書在剛出版時內容單調,知識量匱乏,並不算完善,在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不斷蒐集和整理,逐步添加內容後,才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在時間點上,雖然《增廣賢文》要比《海公大紅袍全傳》問世早一些,但它未必是最早收錄“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句俗語的。

所以,這句俗語究竟出處自哪裡,現在還沒有定論。

我們先不去探討它的真實出處,在此,來分析它究竟傳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很直白,是說:當一個人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時,心裡自然而然就會想入非非,產生放浪形骸的想法。當一個人飢寒交迫,忍飢挨餓好多天,心裡也就不會顧及自己人格與社會道義,產生偷盜的慾望。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過於優越安逸,或者過於艱苦困頓,都會讓一個人的本性發生改變,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古人早就看清了人性本質,人性在本質上都是自私而複雜的,人性若被慾望挾持,就會變成無底洞,不但會吞噬掉自己,也會牽連周圍的人。因此,不能簡簡單單用善惡與好壞的標尺,來給人性下結論。

在正常情況下,人性是善意而美好的,但隨著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況的不斷變化,以及自身利益或生命受到損害後,隱藏在人性中的邪惡,就會像野獸一樣跑出來,傷及到他人。

歷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等,都是人們在天災人禍下,實在找不到活路,才不得不揭竿而起。這些是“飢寒起盜心”的典型,說明任何人若被逼到了死衚衕,變成惡人是輕而易舉的事。

商紂王沉迷在妲己的溫柔鄉里,不理朝政,最終被周朝取代。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同樣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唐玄宗被楊玉環的美貌迷得神魂顛倒,喪失雄心壯志,很快讓大唐帝國風雨飄搖。這些都是“飽暖思淫慾”的代表,說明美色是消磨一個人的最好武器。

東西方人對人性的闡釋,有著驚人的相似。西方先哲曾說: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句話概括性很強,非常形象地說明了人性的複雜性,夾雜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研究人本哲學的美國現代哲學大師馬斯洛,總結的更到位。在他的體系裡,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實際上就是人性的自然需求。

第一層是生理需求。這是人類基本的物質需求,說明吃喝拉撒是世上每個人的第一需求,若沒有這些,人根本沒辦法活下去。人活著的第一目的,就是為爭取這些。

第二層是安全需求。當一個人解決了生存問題,就會想著尋求安全感,期待自己的財產和生命都能得到保護。從這個需求開始,人已經上升到精神需求。

第三層是愛和被愛需求。沒有了飢餓和安全的威脅,人的精神需求自然會再上升一個層次,希望得到愛和被愛的感覺。

第四層是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一個人希望自己得到他人以及全社會的認可,成為有尊嚴,有威信的那個人。

第五層是自我實現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簡單來說,就是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如同給人性設置了臺階,只要不斷自我剋制和自我完善,就會一步步攀上人生巔峰。但許多人往往在解決了生理需求後,由於貪慾的驅使,自控力不足,最終沒有達到理想型人生。


鴻鵠迎罡


生存繁衍,是動物本能。不需要什麼“人生哲理”來解釋。

“飽”是為了生存,“淫”是為了繁衍。又飢又寒,為了生存只有盜搶了。

這個藍星球上任何生物都遵循著“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個規律,而生存繁衍。

當然了,人類自詡為“高級動物”吃相沒有那麼難看,不像猴群那麼赤裸裸。

說到因吃悟出的人生哲理嘛!倒是有幾點:

  1. 不要吃超出“飽”之外的飯食,會生病的。一個人你能吃什麼,吃多少東西,是註定了的,比如你大量的吃肉喝酒,你會胖,會三高,會渾身無力,夜晚難眠。反之,吃個八九成飽,倒是身體舒服,睡覺安詳。
  2. 吃東西的時候,儘量不要去選那些高刺激的食物,他不光刺激腸胃,促使你停不住嘴,也會刺激你的淫慾之心的,更是人生禍患。
  3. 萬一飢寒了的時候呢!其實混飽肚子不需要多少勞動量的,更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強盜,不划算,那些想發大財的人才去做賊做盜,為了一口吃食,做賊做盜真不划算。

做到上面三點,才可以稱之為“高級動物”,不然真就是披著人皮的“低級動物”了。

上面說了,人類是“高級動物”,總愛把自己的吃相扮的很好看,其實呢,太過了也不好。

本來吃一個饅頭可以解決的問題,拿起來吃就是了,一定要置辦高桌子大板凳坐著吃,也不是不可以,坐下吃就是了,。

抬頭看四周,發現房子不配高桌子大板凳了,接著蓋房子,房子蓋好了,轉身又看饅頭不順眼了,百挑千選也就是個饅頭,坐下吃就是了。

何苦來著,又開始講究饅頭形狀,又開始需要盤子裝放饅頭!

沒事找抽的,一定會有人來抽你。


葭明通半瓶歷史


保暖思淫慾

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生活安逸了,吃飽喝足了就容易產生新的慾望念頭。這裡的“淫慾”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其意思是“有了新的慾望”。

人在吃飽喝足、無憂無慮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更多的慾望,這些慾望可能是壞的慾望,也有可能是好的慾望。好的慾望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壞的慾望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飢寒起盜心

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飢寒起盜心”。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無法滿足最基本的生存狀態,他就會違背道德法律去幹一些壞事,比如偷盜之類的事情。

所以一個人,要先滿足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要求。連最基本的生存要求都達不到,就會逼著去幹一些違法亂紀,破壞道德的事情。

“溫飽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是社會的普遍規律,所以作為一個人,一定要行得正,坐得樁。不能因為物質的需求達不到一定的要求,或已經滿足了要求,產生了一些行為不正的事情。



亙古國畫石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紛呈,“吃”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吃”從古代發展到現在,她的意義早已延伸,發展成為了一種極其成熟的“吃文化”。

有人說“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這句話就是從吃的角度來闡述人民的一種生活狀態。在太平安定的時期,國事穩定,苛捐雜稅還不繁重,眾多百姓在吃飽的同時還有很多的剩餘,不會為了吃飯而發愁,人們的心思就會因為沒有了生存危機而開始活絡起來,想要自己生活的更舒服一點,於是吃喝玩樂的慾望開始產生,這就是“飽暖思淫慾”;學過歷史我們應該都知道,社會動盪時期,百姓朝不保夕,還要揹負沉重的苛捐雜稅,苦不堪言,各種人民起義層出不窮,試想我活都活不下去了,那還管得了那麼多,不如放手搏一搏,或許還有一個明天,這不正是“飢寒起盜心”的真實寫照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農業生產的糧食已經大大的滿足了人民的需要,人民已經開始從吃飽飯到吃好飯。

從某些方面來講,一個人對吃的態度就可以大致反映出他對生活的態度。如果一個人按時按點吃飯,吃飯及其規律,就說明這是一個有自制力的人;如果一個人長久吃的清淡,證明這是一個性格沉穩,不急不緩得人;如果一個人對於食物,每每必精挑細選,仔細烹飪,說明這是一個對生活、對事物有追求、一絲不苟得人。所以,一個人對於事物的態度能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他對生活、事情上的態度。

拿我個人來說,因為有一個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媽媽,為了避免將來結婚後與媳婦兒可能發生的餐廳之戰,就逼著我學習做飯,所以,我還是學有所成,做飯還是挺不錯的。就拿做豆腐來說:要先準備蔥、姜、蒜、輔料等,然後就是翻炒,之後為了味道能更好的進入到豆腐裡邊,要加入些許溫水長時間的熬滾,然後收汁出鍋。這個做豆腐過程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做事情的過程呢,當我們做一件事情之前把前期工作準備好,考慮可能發生的一切情況,然後做事的時候顧慮周全,遇到攻堅戰之時要小火慢燉,不急不緩,徐徐圖之,待到時機成熟之時,一舉擒拿。

上述均為個人淺見,有不到之處,還望斧正。


凱鵬369


在封建社會,很多統治階級紙醉金迷,尋歡作樂過著荒淫無道的生活。比較有名的象隋煬帝楊廣,春秋時代的衛宣公,南朝的劉宋等。最令人可惜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他的執政前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遺憾的是,在他晚年卻過起了荒淫奢侈的生活,不理朝政,整天和美人楊貴妃卿卿我我,並且醉心於此。加速了大唐的衰落。

人一旦安逸了,劣性也就暴露出來,心中難免有不安分的邪念,容易放縱自己尋找外面的樂趣。來滿足自已身體和精神上的快感。古今中外有多少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就是盡情的沉迷於此而喪失了政權或身敗名裂,這真是“飽暖思淫慾”的真實寫照”。

同樣在兵荒馬亂的時期,民間的許多老百姓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十分貧困,為了要活下去不得不去幹些搶劫偷盜之事。有些農民實在活不下去了,被“逼上梁山”發動了農民起義,象漢朝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等都是比較有影響的農民起義。起義的目的也就是不想坐於待斃,想改變現實要努力活下去。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不過時。現在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一些富貴家庭,私企老闆

習慣了 養遵處優,就在外面包情婦,找小三,玩得不亦樂呼,常常欲罷不能。

反之,有些人生活在貧困的地區,雖然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情況,但是由於長期受貧窮的“折磨”,難免會幹些“偷雞摸狗”或者搶劫的勾當。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歡迎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