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農村和你小時候的農村一樣嗎?最大的變化有哪些?

新大風歌


現在的的農村和小時候的農村肯定不一樣了。小時候的農村犁耙地是用牲口來完成,莊稼的收種全部是人工完成的,趕集買東西全是步行完成的,自行車是稀罕物,糧食蔬菜是沒有農藥與化肥的,豬是養一年左右才殺的。

現在的農村犁耙地包括收與種全部機械化,出門辦事開車去停車位還不好找,糧食離開化肥農藥不高產,蔬菜離開大棚行不通,養豬養雞規模化離開飼料就不行。

小時候的農村雖然窮但人與人之間有親情,現在的農村富裕了但人與人之間是算計。留不住的過去看不慣的現實!


李建勳


說到農村,以前和現在真是天壤之別。

我小時候印象中的農村是土房子,紅磚房,土路,不下雨的時候還不錯,一下雨的時候,有的房子還漏雨,外面的路就更不用說了,泥濘不堪,根本沒法走。

2000年以前我家是紅磚房,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個三間房裡,一個是睡覺的地方,一個是吃飯的地方,還有一個是放一些糧食,工具的地方,下雨的時候家裡還漏雨,每當下雨的時候,家裡能裝水的工具都會用上,雨停了好久家裡總是潮的,那會就想著什麼時候可以換一個比這個好點的地方。

那會我們村大部分家裡都是這樣,從2000年開始,大部分家庭開始翻蓋磚房,換成水泥牆皮,比以前好看了,然後路也開始慢慢的修成水泥路,2006年以前一直在家上學,所以也看不出什麼變化,06年以後去外面上學,兩個星期回去一趟,每次回家都能看到不一樣的變化,無論是房子,還是路。

讓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最近這幾年,現在基本上每個村都有綠化,都有健身廣場,每個水塘裡都有水,都很清澈,在配上綠油油的莊稼和大樹,猶如到了仙境。讓人陶醉在其中,回去就不願意回來。


正能量的多多


現在的農村和小時候的農村肯定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地區當然也有所不同,我的老家在甘肅平涼的一個小縣城的小鎮的小村子。

小時候,雖然是窯洞,是泥土打的房子,可是家家戶戶的門都開著,孩子們都嬉鬧著,現在都是水泥磚瓦房了,可是卻家家戶戶大門緊鎖。

小時候,幽靜的土路,下雨天害怕滑倒滿身泥,但是現在水泥路,走的人卻寥寥無幾。

小時候,家裡的果園各種水果,在樹上吃,挑最好看的吃,別提有多美,現在整個鎮上發展蘋果種植產業,到處是果樹,卻再也吃不到香甜無比的蘋果了。

小時候,順著山裡的小路,我們可以瘋一天,你家田裡,我家地裡,現在,自從修了通向地裡的又寬又平坦的路,卻再沒人種山上的地了,農田也變成了荒山。

太多太多的小時候,太多的變化,我覺得變化最大的就是農村越來越少的人氣。與其說是改變,其實也許是失去,大家在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路上,失去了很多,至於各自失去了什麼,估計只有自己知道吧。




季風土特


大家好我是天蓬媛帥,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的農村和小時候的農村有了本質性變化。首先我先講講我小時候的農村啥樣?

1:首先說的是住,也就是房子,以前的房子是茅草房,冬天漏風,夏天漏雨,而現在的房子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冬天保暖,夏天涼快。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人也搬進了城裡,在城裡買了高樓,在城裡想了福。

2:下面在講講衣,以前在農村生活一年才買件新衣服,過年的時候才捨得穿,那心情美極了,而現在我們在商場,某寶,購物那是家常便飯,那個月不買幾件。還是社會發展好了。

3:還有就是吃,以前一年也不吃回肉,小時候吃頓好飯,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現在你就是天天吃肉也沒有兒時的好吃。現在天天大魚大肉都吃膩了,吃飯都是大事了,天天也不知道吃啥,呵呵。

4:現在在講講行,以前就是騎個自行車🚲,無論多遠都靠自行車出行。在看看當下根本看不到自行車了,滿大街都是轎車🚗,堵車是家常便飯了。自駕遊一年好幾次,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總之,以前的農村跟現在的農村是無法比較的,無論從衣,食,住,行,跟現在的農村都沒法比較也沒有可比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祖國的強大將來我們農村會更加美好,讓我們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認為小編說的對就給個關注,給關注的在2020年工作順利,生意興隆,家庭和睦,萬事如意。謝謝






天蓬媛帥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小時候的農村和現在的農村,那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80後多少知道一點過去的事情,90後的朋友們基本就沒有印象了,我分享給大傢俱體有那些變化。

1、農村人的文化結構:我小時候我們村共有高中畢業生兩人,現在我們生產隊100多個人就有大學生十幾個人……

2、土地:我小時候土地是集體耕種,農民出工掙工分,按工分來分糧食。那個時候要交公糧,交農業稅,水費集體提留。現在是分田單幹,可以耕種還可以流轉收租金,而且什麼都不交,政府還倒貼。

3、居住條件:過去農民住的農村土坯房、茅草屋到處都是,既不擋風也不遮雨。現在的農村不僅看不到土坯房、茅草屋了,幾乎每家都是獨棟別墅和樓房。

4、吃和穿的:過去真的缺吃少穿,生活物質極度缺乏。我吃過野菜,所謂“青黃不接"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是什麼意識。穿的就更不用說了,那時的家庭基本就沒有衣櫃、鞋櫃什麼的,就兩身衣服換穿,還會在肩膀上、屁股上補上一塊布耐磨。而現在呢,每人一個大衣櫃,裝滿了春夏秋冬,戶內戶外穿的各種衣服和鞋子。

5、行方面:過去趕個集,基本就是肩挑背磨和靠雙腿,哪時候買自行車需要計劃票,而且很少有人買得起。我們隊上的隊長買了一部舊的永久載重自行車,全生產隊人象看稀罕一樣圍觀,而且出門全部是泥土路,下雨天自行車推著走,還要準備一塊硬工具隨時處理擋泥板。現在,摩托車都過時了,家家是小車。從車庫到全國,一直是水泥、瀝青路面,筆直又寬敞。

6、那時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機,沒有網絡,更沒有電視機。有個收音機的家庭已經很牛的了,看電視去鄉鎮看,三分錢一看,我都去看過電視劇《霍元甲》。而現在呢,電燈、電話、自來水、天然氣、光纖網絡電視該通的都通了。不一樣的數不勝數,我就不細說了……

有黨的好政策,中國農民曆經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小康生活。美麗,幸福,富裕的中國新農村將會越來越好!關注我龍人農心,分享中國農民的有趣故事,謝謝提問!


龍人農心


大家好!我是湖南衡陽的農家人。

談現在的農村跟我們小時候的農村變化問題,我來說一說。

原來的農村人基本上都是靠自給自足,八十年代自己種的糧食到收穫的季節時還要交公糧和農業稅,剩下的糧都不夠自家吃一年。大部分家庭都要靠種些雜糧補充。一般家裡條件好的都是村企業做點工和做點小買賣而補貼家用。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和做生意。金錢和生活品質等各方面跟以前比,那真的是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衣:以前穿著都是裁縫做的,布料都是一些“的確涼、的確卡”之類的,還得憑票,後來慢慢的私營開始升盛,布料也慢慢的開始多樣化,時尚化了,再一步一步升級綠色環保形布料。顏色和款式都更新再更新,從裁縫店來料加工到定做時裝,再到現在的時裝廠和專業品牌服飾,現在的00後是無法想象以前的生活的。

食:以前吃的都是自家種的五穀雜糧,自家養的豬雞鴨鵝,牛基本上不殺的,那是用來耕田用的。魚也是自家養的。偶爾大家去搞點野生的魚啊泥鰍黃善什麼的,一年四季都靠自己雙手才能偶爾豐富一下生活。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市場開放了,大家也慢慢的開始做起了小生意和打工,一步一步年復一年,一部分人真的先富起來了。做生意的做生意,開工廠的開工廠,做包工頭等等。到現在吃的就不一樣了,現在是想吃什麼就可以買到什麼,一個字“爽”

住: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是住土做的磚砌的房子,我們那叫“土磚屋”。冬暖夏涼,在那時還是挺舒服的。隨著經濟越來越好,大家的房子也開始由土磚換成了燒紅磚,從紅磚房到水泥鋼筋房,再到現在城市裡的商品房。這樣短短的30幾年,用一句話概括“那叫飛速發展”

行:說到行,小時候十幾二十公里,大到幾十公里基本上都是步行,只有到城市裡才會捨得坐客車或者爬村企業的貨車。隨著經濟開放,由於做生意和貨車拉貨的需求越來越大。慢慢的客車多了,私家拖拉機也都有了。一小部分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現在的私家車。從路到車,這些年的發展,我們以前是無法想象的。現在年輕人也是無法想象以前的模樣。

今天大概就說了這些,一個70末的男人的親身體會。謝謝大家!有喜歡的就關注我吧!






理念農家人


要說變化最大的應該是村容村貌,小時候,我們村裡的房子基本都是青磚,藍瓦,土坯牆。大門都是用細柳枝編制而成,很少有木門,更說大鐵門了。有的外牆上可以清楚看見用黑筆寫的毛主席語錄和一些宣傳標語,很有歷史年代感。

家裡平時吃的水需要到村頭的水井去挑,夏天喝一口剛打上來的井水感覺特別的甘甜。

最怕下大雨了,滿地泥濘,大路上的雨水流成了小河,一不小心就會滑倒。

現在農村條件也好了,都蓋的新平頂房,以前的瓦房很少見了。村裡自來水也通了,不用再去井裡挑水,非常的方便。這幾年在國家政策補助下,村村通油路,家家門前鋪的水泥路面。就連天然氣也進了農村,極大的方便了農民生活。和以前比村裡的面貌真是變化非常大。



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現在的農村和我小時候不一樣了,我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茅草房,籬笆是用山上的木棍圈起來的,村上的路都是土路,食雜店裡基本上沒什麼吃的,出門的交通工具還是大梁的自行車哪,現在是家家戶戶大瓦房,籬笆院都是鐵帳子,食雜店裡好吃的什麼都有,村上的公路筆直筆直的都是板油路,路邊還有路燈,百分之八十以上家裡都有小汽車摩托車,再富裕一些的已經住上了小別墅




林區徐老大


變化大了去了,小時候無憂無慮的少年現在變成了中年,小時候很多小朋友一起河裡洗澡,一起爬樹摸樹猴,一起打瘋狗特開心!記得住的是土牆的房子,現在都變成了磚樓房,家裡餵過牛🐮,餵過馬🐴,豬🐷,羊都餵過,爺爺最喜歡喂牲口,他從十幾歲就會使喚牲口種地,每次去走親戚都要揹著我們去。我爺和爸爸是木匠,我十三歲時也跟著做過,爸爸做好了傢俱我們送到縣城傢俱店賣錢,我騎自行車爸爸駕平車走路去縣城,有時候拉的太重媽媽也去,記憶中奶奶下肢偏癱了幾年六十多去世的,以前割麥子是用人和剪刀!現在是收割機,那時候每天放學就是去地理割草喂牛餵羊,現在都是除草劑了,最難忘的就是爺爺奶奶不在了,媽媽去年得病也不在了,這就是我少年記憶到現在的變化。






鄉村二哥二嫂


變化還是很大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其實我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但是我有親戚是農村的,逢年過節去串親,經過這麼多年,農村確實發生了很多的改變。 先來說說好的方面,以前的房子都是小木頭房,而現在都是好幾層的小洋房,甚至還有別墅,這個比較直接,相信大家也見過不少。

再一個,農村的醫療條件也比之前先進了很多。以前農村的醫療環境很差,村裡也沒有什麼診所之類的,所以村民看病大多都要進城,比較麻煩。而現在至少鎮上的醫院都很先進了,有的甚至達到了三級乙等的水平。

還有交通發達了,說起交通,我最有感觸。之前我回老家,都是做綠皮車,一坐就是一晚上,而現在通了高鐵,回一次家,只要2個小時,並且在鎮上設立了高鐵站點,這樣就非常方便,節省了很多時間。

然後衛生條件也比過去文明瞭,過去村裡人沒什麼講究,到處丟垃圾,現在都是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走在村裡的路上顯得很乾淨,還會有專門的人來清理垃圾桶。

不好的一方面就是環境沒有過去那麼美了,以前農村的空氣非常清新,山上的動植物非常多,而現在汙染源太多。村裡也很難見到那些青蛙啊、泥鰍之類的小動物了。沒有了過去那種清新大自然的感覺,越來越接近城市,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習慣,都在向城市靠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