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青團,除了應節氣,還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節日。清明節氣是在春分後第15日,正是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的時候。

其實在歷史發展中,清明節是融合了多個古代節日和習俗,最後經過不斷的發展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其最開始融合的是春秋時期的寒食節,寒食節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後來融合的是上巳節習俗。《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主要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到了宋代,因上巳與清明日期相近,上巳節開始在北方銷聲匿跡。最後後世將這些習俗慢慢的融合成了如今的清明節。

清明節祭祖這件事,各個地方有不同的風俗,而同樣作為一個踏青春遊的時節,各個地方風俗也不甚相同。在我國南方地區有一種傳統的特色小吃,是一提起這個節日就要吃的一種食物——青團。

清明吃青團,除了應節氣,還對身體有好處

青團的來源其實也比較有戲劇性,跟我國著名的歷史事件有關。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運動的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這個時候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看到了就趕過來幫忙,將李秀成打扮成農夫模樣,讓他和自己一起耕地來逃脫清兵的追捕。

清兵們確實沒有發現他,可是怎麼肯善罷甘休,認為他肯定藏匿在這附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這個農民耕完了地在回家的路上,就一直在想給他帶什麼東西吃,因為盤查的比較嚴格,食物一眼就能看出來,這該怎麼辦呢。

他想的十分認真,所以也沒注意腳下,突然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突然靈光一閃就趕緊採了一大捧艾草回家,回家之後將艾草洗淨煮爛,擠出綠色的汁液,然後揉進了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

清明吃青團,除了應節氣,還對身體有好處

最後他就將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顏色相近的青草裡,成功的混過了村口的哨兵,將糰子送到了李秀成的手上,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十分好吃,而且自己也有了足夠的體力。於是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的返回了大本營,在回去之後不久,李秀成對這個青團的感念越深,便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所以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青團之前是擔當過祭祖食物的,但是後來隨著著時代的發展,到了現代更多的變成了一種踏青春遊的吃食。青團的艾草除了用來將食物染上色以外,其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溼之效,是古代常用來治病的一種治病方法;在現代醫學上發現,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鎮咳及祛痰;鎮靜及抗過敏作用等,以艾葉做的食物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所以青團不僅可以滿足口腹之慾還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得到一定的保障。

清明吃青團,除了應節氣,還對身體有好處

青團經過人們的改良和加工,目前大多都是帶餡的,但它的家庭做法卻是十分簡單,首先選取青嫩的艾草將其洗淨,然後用攪拌機達成青汁,加入少量的鹽放在鍋中煮沸去除青澀,再將溫熱的汁液倒入糯米粉中揉成麵糰,把揉好的麵糰再分成多個相同大小的麵糰,最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搓圓,放入刷油或者墊粽葉的蒸屜中,蒸20分鐘左右。時間一到,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的青團就做好了。

清明吃青團,除了應節氣,還對身體有好處

不過現在又許多地方可能找不到艾草,但是可以用其他的植物代替,比如說漿麥草,菠菜等等。還有更簡單一點的做法,就是直接將植物洗淨焯水,然後將植物碾碎,最後和糯米粉一起揉,重複上面的步驟。不過為了讓青團更好吃,可以選擇在揉麵時放入一些豬油和食用鹼,讓口感和色澤更加好一點。

另外,現在的市面上,也有不同種類的青團出售,購買青團時我們要注意:聞起來味道比較清香濃郁的,原料比較新鮮可靠;看起來顏色比較偏一點綠是正好的,因為顏色過深過淺都說明食用鹼的分量不對。

現在正是吃青團的最佳時候,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還對身體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如今不僅南方,現在北方不少地區的人在嘗過之後,也都讚不絕口,所以說大家可以嘗試在家裡做一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