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贵州万山崛起之路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报道(杨云):初春时节,行走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在山和水交相辉映中,扑面而来的是清新和风,游走田园溪谷,人如在画中行。鳞次栉比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街道,清新自然的空气,潺潺流动的河水,连绵起伏的青山无不呈现出万山的改变。

万山区位于湘黔交界处,自秦汉时期便开始开采汞矿,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万山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1966年,为服务这里的汞矿开采,国家设立万山特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县级特区。

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汞矿给万山筑起了工业名声,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经历了数百年的规模化开采,2001年因资源告竭,万山汞矿被政策性关闭,剩下的只是地底下绵延970公里的废旧坑道,旧时繁华落尽。

2009年,万山成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地区。万山下决心凤凰涅槃,闯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万山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陵山区腹地,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区位优势与大都市做靠山,转型之路更为艰难。

小城故事:贵州万山崛起之路

万山矿山公园旅游(摄影 杨云)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就是要跳出常规思维。万山区的干部群众,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创新观念突破发展瓶颈,打破常规激发转型活力,无中生有走出绿色新路”的共识。

万山持续开展转观念、转作风、抓落实“两转一抓”系列主题活动,创新探索“敢、干、变、新”改革实践。从转作风破题,实施干部“贴标•亮牌”和“工作任务”派遣单制度管理,在全区形成了“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作风转、观念变、方式活,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激起万山转型发展的千层浪,推动着万山奋起直追、后发赶超的铿锵步伐。

解读万山之变,不难发现支撑其成功转型的关键是“生态”。万山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创新凝聚动力,提出“打破常规、无中生有”的新思路。

万山“无中生有”打造九丰农业博览园,投资5亿元建成了科技含量高的单体智能观光大棚、花卉大世界、候鸟小木屋养老中心,成为全省和周边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龙头品牌。随后,万山依托九丰农业技术、市场、管理优势,在全区推广“九丰农业+”模式,累计建成标准大棚蔬菜基地1.2万亩,年产8.8万吨优质蔬菜,一跃而成武陵山区的“菜都”。

小城故事:贵州万山崛起之路

万山矿山公园风景(摄影 杨云)

2015年,万山投资20亿元,引进吉阳公司对汞矿遗址进行连片开发,通过对矿道的再次利用建起旅游景区。万山还在景区内修建汞矿历史博物馆、影视基地等历史文化体验区,同时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朱砂大观园、悬崖酒店、玻璃栈道等“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设施,建起了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矿区再次成为万山人的宝藏。

城市转型路上,万山更是坚定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全区58家朱砂加工企业全部纳入朱砂工艺品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2016年,万山区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的贵州万仁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填补了万山无装备制造业的空白,为万山新兴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14年,万山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00多户2.5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为19.51%。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到2019年1月万山区出列贫困村37个,累计脱贫7219户2441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8%,成为铜仁市率先脱贫摘帽的4个区县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