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应该三思而后行,还是应该行后三思?

忧郁的刘先森


做小事先行而后三思,做大事先三思而后行!因为小事知错能改,大事更需要智慧!


诗笺禅茶倚清波


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因为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这样的人不愁赚不了钱。而没有思考,所谓的财富梦想就仿佛是空中楼阁。

凡事三思而行,多思考自己的目标和经验,你才可能抓住机遇,釆取行动,做到思行合一,这样才能事有所成。

每年都会有几百万人去创业求富,可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了真正的富人。那些半路退出来的人会说:"竞争太激烈了,只好退出为秒。”竞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激烈的,之所以被淘汰,原因就是缺乏对目标的思考和改变。

"三思而后行"是国人历来提倡的一种做事原则。富人三思而后行,穷人三思而不行。三思而后行这句简单的话蕴含着几干年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富人往往能将″思"与"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穷人往往只是停步于三思,甚至在"三思"之后大步倒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谓的智者,就是能充分发挥自己智力进行思考的人。他们对每一件都前思后想,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我们常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关键即在于智能。


职人论世


凡事都要三思而行走捷径,裁弯取直更便捷。只要想好以后再去做,结局可以趋于更完美。

这种能够三思而后行的人,比较理解、从容、坦然。在做事之前,首先考虑到利害关系,影响大小,产生的后果如何,都考虑的一应俱全。这样,让利益趋于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把事情做到,做到位,成功几率高。这是一般有正常思维,合理规划,合理安排,怀揣“磨刀不误砍柴工”想法的人,所应有的逻辑。

而行后三思的人,性子比较急,比较冒进,急躁,顾头不顾尾,不考虑结果,到最后往往容易失败。这种做法不可取,建议最好三思而行。






生命河欢迎您


看到问题下方的理解之后感觉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所偏差!

三思而后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想好了,再去行动”,它确实有形容做事谨慎小心,避免少走弯路避免犯错的意思。而拖延症是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他们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它和拖延症是两码事儿;至于会不会因为“三思而后行”形成“拖延症”的习惯,这个看人!一个小时能做好的事情这个人做了四五个小时,那这个人就是有拖延症;做什么事情之前先琢磨琢磨,做好决定再去行动,这叫“三思而后行”

再来说“行而后三思”,做完事儿之后不断的去反思。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下次做同样的事情之时,你会有更好的方法。

理论上来讲,“三思而后行”和“行而后三思”两种做事态度互不影响;想好了再去做,做完之后反思自己,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强大!



西北小生


我觉得这不能一概而论,得非分人,分事,分情况。

第一,分人,看性格。

有些人性格沉稳,他遇事就三思而后行。有些人性格急躁,他遇事就容易行后三思。

第二,分事,看轻重缓急。

如果是紧事急事,那客观上就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要思也就大概思一下,到不了三思那么多,然后就开始行。反之,平事缓事,时间充裕,可以三思而后行。

另外,有些大事要谨慎小心,不可行而后思,因为鲁莽行事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小事则可以先做了再说,反正也不影响什么。

第三,分情况,看评价机制。

有些事,重在思考,用思考来评价好坏。那就可以把思的过程延长一些,三思五思都行,因为它重在展示思的过程,行只是可有可无的结果。

有些事,又重在行动,用行动评价优劣。那就要尽量少思,多展示行动力,而不是一味地反复琢磨。

但无论怎么说,行与思有时顺序很重要,有时顺序又不重要。

有行无思,会失之鲁莽,有思无行,又耽于幻想。

让人欣慰的是,不管行在先还是在后,思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价值的思,可以改善和提升行的品质。

而行,也可以为多元化的思提供事实基础。





思想碎碎念


做事应"三思而后行",这句成语源自孔子。孔子在鲁国执政,能让他佩服的人只有季文子。他对弟子们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

历史上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三国演义》中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屯兵赤壁,平定江南只在弹指一挥间。但是周瑜利用蒋干,假借醉酒梦话说曹操的水军统领蔡瑁、张允是自己的内应。曹操没有认真分析思考,就相信了蒋干传来的假情报,立刻诛杀了蔡瑁、张允,导致自己失去了不可或缺的水军将领。不经过思考就贸然表态和做事的人,在机关中会被人视为不成熟、不可靠。

古人说:“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苏格拉底说:“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成熟的人要做到:读书有厚度,视野有广度,思考有深度。一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你可以做到:不懂时,不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在工作中会经常会遇到表态的事情,当你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说;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什么也不要做。非要你表态的,就用外交辞令搪塞,一定要充分想好了再说。不要反感领导们常说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原则意见”等一类留有余地的话,任何情况下话不能说满。

没有准备好就不要乱表态,急不择言的根源,并不是没有思考的时间,而是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去认真思考。






物语星流


思想决定每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想事后后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简静云


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

这句话是出自于《论语·公冶长》。

凡事应该三思而后行,

因为人生没有如果,

只有后果和结果!

还有,

自人类以来,

都是大脑来指挥行动的,

而非行动来指挥大脑!

于是,

又有古人云: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

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孤独寒梅697


三思而后行还是行后三思取决于事情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


如果是涉及到你的重要的事情,必须要三思而后行。在你能承受的结果范围内,做出决策。否则决策一旦有偏差,你又没有承担后果的能力,那严重的话会把你的人生彻底毁了。比如,你要投资一个项目,在决定投资前,必须的动作就是可行性考察,反复论证。如果你不做这样的三思,而冒然草率投资,一旦哪个点不是你想象到的,出现损失,你说怎么办。比如你要找对象,又怎么能不三思而后行,对方的人品你总要了解吧,三观是不是合拍总要有所根据吧,尤其是在迈入婚姻门槛的时候,三思而后行是不是很重要呢。


三思而后行除了可以让你避免一些损失外,还可以让你形成一个好的做事习惯。凡事有很强的计划性和过程的管控,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凡是大事,皆需计划和步骤。凌乱的状态永远不会是成大事的特质。只会把好事办坏。

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行后三思


如果是生活中没那么重要的日常,这样的事完全可以行后三思。即便是有差错,也不会酿成大祸,稍加补救就好。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果断及时,不会错过机会。想到什么立马行动。也体现很好的行动力,执行力。等事后,再做一个行动总结,很好,很效率。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小事。每天每日面对的基本都是日常。所以,其实不必太过三思甚至是八思十思。除了有没必要之感,也的确浪费时间和精力。比如,我们去菜市场买个菜,凭感觉就可以了,想吃什么随手来一点。任何生活中的日常都基本是这个状态,最多不过,买完了觉得不好,下次不买就可以了。


是三思而后行还是行后三思,其实是一个与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的问题。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做事特点,其实任何刻意都不足以回避生活中的遭遇。你的个性就是你对待这个问题的最好态度,因为那是长期形成的。适当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左手白手套


实际上不同的事情决策机制是不一致的,得加上限定条件。举几个例子:

1、上班赶公交,远远看到你要的那班车,你是想清楚,判断清楚能赶上再跑,还是先跑起来再说?基本上这类就是先做了再说,因为有很多突发状况是你通过思考得不到的,比如这站上车人本来就多,等你跑到站,前面还有人还没上车呢;而且你跑动时,司机可能看到了,好心等你一等,你就能赶上车了,所以这是一个机会,先行动起来。

2、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向上司争取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这种就得想清楚再做了,因为很多时候你的准备充分度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而且一旦第一次失败,后面再做难度比第一次更高了。这时就得先思考清楚再开展你的行动。

3、同时面对多个任务,这时是思考一个计划,决定优先级,安排时间,or先行动?一般情况下,捡起一个相对简单的先做起来,人就会进入状态,这时再思考或做起来的都会容易多了,这时候先行动成为一种催化剂。

所以,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但问这个问题,说明人生经历还待积累,等处理事情多了,也见多了自己和他人采用不同策略处理事情的结果,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模式,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先想,什么时候应该先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