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和木星之中為什麼有小行星帶?

人生苦短1735017


段子:火(星)和木(星)在一起,就燒著了,燒完剩下了渣渣,便有了小行星帶。

這只是個段子,不過利用這個段子,可便於記憶小行星帶的位置,在火星和木星的中間。

為什麼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會有小行星帶呢?

在天文望遠鏡發明以前,人們的天文只是全靠肉眼觀察與記錄,隨著產業技術發展,望遠鏡越發高級,我們能看到的天體也越來越多,我們能瞭解的宇宙知識也就越多了。

小行星帶

19世紀初,天文學家在距離太陽2.77A.U.(A.U.天文單位,以地球距離太陽平均距離為1A.U.),火星和太陽之間,發現了一顆天體,它就是穀神星。穀神星開啟了小行星帶被發現之旅,隨後不斷有小行星在此區間被發現,截止目前,已有一萬多被編號的小行星,科學家預估有超過50萬的小行星運行在火星到木星之間,形成了現如今的小行星帶。

我們沒有時光機,無法回到太陽系形成之初,天文學家根據對天體的長期觀測與研究,對小行星帶的形成,主要有如下猜想和假說

爆炸說

早在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提出了一個關於行星距離定則,他發現了一個數列 A=(n+4)/10 ,數列中將n=0、3、6、12、24……代入(後每個數是前一個數的2倍),得出的值與8大行星到太陽的距離近似,根據提丟斯定則

水星距太陽:(0+4) /10=0.4 AU ,實測均值:0.38

金星距太陽:(3+4) /10=0.7 AU ,實測均值:0.72

地球距太陽:(6+4) /10=1.0 AU,定義1個天文單位,\t1.496x10^8千米

火星距太陽:(12+4)/10=1.6 AU,實測均值:1.52

下一個數值:(24+4)/10=2.8AU,

而木星距太陽5.2AU,這個值正好=(48+4)/10=5.2AU,

據此,在火星和水星之間很可能還有一顆行星,而現在是有一堆小行星,

第一顆被發現的穀神星恰好在此區間。

天文學家推測,這個位置區間本來是有一顆行星,在億萬年前爆炸,分解成為無數碎片,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帶。

但是這個假說中,無法很好的解釋為何這顆小行星發生了爆炸,沒有其他更多現象和理由來支持這個假說。行星爆炸需要的能量是巨大的,無法找到合理的爆炸原因,同時就目前瞭解,小行星帶總質量只有月球的4%,根據推算小行星帶原始質量和地球質量相當,如果此區間原有一顆行星,其質量也不符合。還有其他一些原因,現在這個說法不被大多數天文學家認可。

“發育“不良——行星形成理論

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形成說,小行星帶不是任何其他爆炸或遺棄產物,而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此區間本也可能要形成一顆行星,但是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某些原因,未能成形,最終只有無數小行星散佈在此。

根據目前天文學廣泛被接受的星雲假說:太陽系的形成是前代引力坍縮,大部分碎片及質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恆星-太陽,而周邊殘餘的部分逐漸形成了行星,恆星形成之後,由於它的引力強大,會影響距離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水金地火體積都較小,而距離太陽更遠的行星體積就更巨大。

根據行星形成理論,現在的小行星帶位置,本來也有氣體、星際塵埃,它們發育的過程中可能遭遇了種種意外,木星和火星的形成,他們之間的軌道共振,導致這些碎片不是碰撞融合在一起,而是在不停的碰撞中被撕碎,最終沒能成長髮育為一顆行星,現如今受到木星、太陽等天體的影響,在現有位置以四散的小行星帶存在。

現在對小行星帶的研究,我們將小行星們根據它們的各特徵分為不同的小行星族,而族內成員,是過去小行星碰撞後產生的的碎塊。

這一推測,故事性的形容就是:小行星帶最初的鼻祖塵埃不夠爭氣,沒能聚合周圍更多質量,反而被撕成更多的碎片了。

結論

目前的研究都是基於已有的觀察與較為合理的假說,小行星帶處於類地行星的邊緣,距太陽2.2-4AU之間,它的具體形成原因還未形成共識,畢竟宇宙的起源,也是理論推測和各種假說階段,更多的天文觀測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宇宙。

等人類科技能夠更加輕鬆的到達小行星,進行更多的探測,對它們來源將會有更多的認識。


黑洞探秘者


1.火星內側是四顆類地行星,自身質量較小,距離太陽較近,依次為0.38, 0.72, 1.0, 1.52個Au,且很密集。木星外側為四顆大的氣態巨行星,自身質量較大,距離太陽較遠,依次為5.02, 9.54, 19.218, 30.06個Au, 冥王星為39.5Au。

2.小行星帶不會處在氣態巨行星附近。這個區域行星密度低,行星質量較大木星為地球的300倍,引力的影響範圍較廣,這個區域的星子等物質會被這些巨型行星俘獲。



3.小行星帶距太陽2.17-3.64天文單位。小行星帶不會處在類地行星附近。這個區域距離太陽較近,很多在低溫下是固體,在相對高溫下是氣體的物質不會在此區域聚集,此區域沒有形成巨行星,該區域的行星比較密集。經過億萬年的時間,絕大部分物質都被這幾顆行星俘獲。


4.處於小行星帶的星子由於距離巨行星相對較近,會受到巨行星的引力擾動,很難自然聚集形成較大的類地行星,長期處於遊離的星子狀態。這個區域的物質同時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也留存下來很多未被木星俘獲的小天體。


苗萬平談情感


1:本來不準備回答的,但是我剛才看了上面兩個答案,然後實在是無力吐槽,所以,還是認認真真的回答這個問題。畢竟頭條君邀請我回答了,所以,我給出我知道的答案以及理解,小夥伴們請往下看。


2:那麼小行星帶最早是在1801年被人類所初步發現的,人們起初只發現了小行星帶中的一顆矮行星,也就是穀神星,但隨著後來的觀測發現,穀神星的周圍竟然存在著數以千顆的其它小行星,並且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中,那麼後來科學家終於確定,穀神星所在的位置存在著一條數量極大的小行星帶,其內所含有的小行星的數量達到驚人的50萬顆。


3:那麼問題的關鍵來了,這麼多的小行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又偏偏會出現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呢,一些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的出現和太陽系的起源是有很大關係的,原因在於在太陽系形成的開始階段,本來應該有一顆天體會出現在火星和木星之間,但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導致這顆天體並未成功的將物質聚集在一起,所以這些物質就形成了質量不等的小行星,分佈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4:那麼還有一種說法,叫做爆炸假設論,一些學者認為,在數十億年之前,太陽系可能存在一顆至少和地球一樣大的岩石行星,這顆行星因為某些原因突然解體了,然後解體產生的碎片在經過互相碰撞之後,形成了至少幾千萬顆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大部分被木星的引力所捕捉,然後形成了這條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帶。


5:另外還有一點,木星和火星之間能出現小行星帶的原因和木星本身的引力也有關係,由於木星的質量非常的大,所以大部分的小行星在經過木星軌道的時候,都有可能被其捕捉,然後進入小行星帶當中,那麼長此以往,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也就越來越多,所以,關於我的回答,你們怎麼看,如果有其他意見,可以留言咱們一起討論一下……


種植恆星


其實我們人類的始祖全都來自金星上。遠古時期金星人,大肆開發金星資源,沒有注意保護環境,把金星弄的烏煙瘴氣,最後連水都不能喝了,呼吸都很困難。金星人也會後悔但也沒辦法,他們當時已經有了星際航行的能力,於是決定星際移民。一部分人移到了卓爾金星(在金星與地球之間),一部分移到了聖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於是太陽系中就沒有了金星人,變成了卓爾金星人和聖星人。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在遠古時期被太陽系外來的彗星撞碎的聖星。其實在金星與地球之間還有一條小行星帶,就是被撞碎的卓爾金星。只不過卓爾金星比較小不太明顯。

大約在1億年前的太陽系和現在的有所不同。起初的太陽系形成是離太陽最近的金星最先形成,依次是卓爾金星、地球、火星、聖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相繼形成,這是太陽系的基本成形。後來太陽系經歷了變化後,形成了水星、金星、小行星帶、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格局,(科學家發現,水星更像一顆行星的內核)。


這顆大彗星首先撞碎的是卓爾金星,卓爾金星的內核被撞的脫離了自己的軌道,就是現在的水星。卓爾金星人一部分逃難到了地球,就是遠古時期的“瑪雅人”。卓爾金星被撞碎以後,聖星上的聖星人計算出不久以後,這顆彗星還會光顧太陽系,他們決定建一首超大的宇宙飛船,等災難來臨時就乘飛船逃走。他們的超大圓形飛船就是月球。等這個大彗星再來的時候,把天王星和金星也撞的自東向西反方向旋轉了,也是太陽系中唯一兩顆反方向公轉的行星。最後這顆彗星與聖星同歸於盡了。就是現在發現的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聖星上的聖星人以後就在月球裡生活了!

其實聖星人還和火星人發生過星際戰爭,火星人最後被打敗。這個說來話長,想了解的話就關注一下就可以看我的宇宙長篇文章了!😄


學霸檸檬樹


有一種理論認為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曾經存在一顆行星,後來這顆行星解體,殘留下了由大量塵埃和岩石碎片組成的小行星帶。因為早前天文學家在小行星帶中發現了兩顆體型較大的天體:穀神星(直徑950千米)和智神星(直徑520千米)。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假說已不再被大多數天文學家所認可。

首先,行星很難被摧毀,因為所需的能量極為巨大,太陽系中沒有這樣的契機。其次,整個小行星帶的質量僅為月球的4%,聚集起來形成的天體最多也只是矮行星的級別。此外,小行星之間存在巨大的化學差異,表明它們不可能曾經都是某顆行星的一部分。

目前,主流的理論認為這些小行星不是從某顆行星上解體而來,而是來自太陽系形成期間的殘餘物。在太陽系歷史的最初幾百萬年裡,氣體和塵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微行星,隨後經過進一步的引力吸積形成了行星。

然而,在小行星帶的區域內,微行星受到了木星巨大引力的強烈干擾,從而無法聚集形成行星。因此,這些天體就繼續保留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偶爾碰撞併產生較小的碎片和塵埃。儘管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太陽系,但在數十億年的漫長時間裡,它們不斷受到其他天體的碰撞以及宇宙輻射的太空風化,現如今的小行星已經與過去產生了較大的變化。

小行星帶距離太陽2.2至3.2天文單位,厚度大約為1天文單位,人類已經發現的絕大多數行星都是源自於此。雖然小行星帶中的天體數量眾多,但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其實很大。如果你站在一顆小行星上環顧四周,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小行星。


火星一號


傳說遠古時代,太陽系內有四個適合物種生存行星,早期地球含水量34%左右,金星含水量50%也是太陽系最早誕生動植物比地球誕生動植早5億年,但是金星從誕生了動植物到金星發生溫室效應導致金星上動植物滅亡,存在時間只有1億多年。火星含水量40%,誕生動植物比地球誕生動植物早4億年,火星上磁場消失導致動植物滅亡,存在時間只有3億年。維持星球誕生動植標準最低出現物種,存在行星含水至少28%。才能維持大氣層對流和水循環存在,還有火星和木星之間行星名稱失傳。暫命南極星,它面積比地球大含水量70%,軌道自轉速度比地球慢,天氣變化比較惡劣就像地球南極,冬天平均溫度-55℃度左右,夏天平均溫度-1℃~-2℃左右,星球圍饒太陽轉一週將近400天為一年。這星球居住高度文明龍人防禦基地,金星軌道自轉速度比地球快,天氣變化比較惡劣就像赤道非洲沙漠冬天平均溫度1℃~2℃左右,夏天99℃左右金星圍繞太陽轉一週將近350天為一年,在金星建造防禦基地,包括火星上居住龍人,這些都是從地球居住恐龍~進化而來龍類人~也是人類龍傳說。經過幾千萬年發展高度文明龍人~進入星際文明時代,遷移過去這些星球居住,後來遭受仙女座高.度文明物種~進入星際.高度文明時代,入侵太陽系,這些居住太陽系這些星球龍人奮起反抗,為捍衛太陽系物種的生存,進行殊死星際大戰,殘烈大戰結果~火星被打偏離軌道,大氣層被破壞,大氣層磁場盾牌被打消散掉。瞬間火星空氣和水全部蒸發,動植全部死亡。土壤被核汙染,不適會龍人居住,被迫遷移,金星被打偏離軌道,金星圍繞太陽軌道倒轉.金星居住龍人防禦基地基本上被毀,氣候環境惡劣被迫遷移。火星和木星之中星球被毀,打成隕石帶,~被打成小行星帶,地球上最後防禦基地人造衛星被毀10顆,失蹤人造衛星2顆,最後只剩下地球自然衛星一顆~月亮,地球被打千瘡百孔,為什麼地球海洋有地方那麼深就是被打成,是宇宙行星罕見地質地貌。星際戰爭後果引起地球氣候惡劣變化地表上根本不適應,恐龍人也稱龍人的生存被迫遷移到地球地幔居住。付出巨大犧牲到滅種地步,終於打敗仙女座高度文明物種入侵,恐龍人演變到進化從誕生智慧物種在地球地表生存時間1億年~7000千萬年之間。經過休養生息若干年後。剩下恐龍人~也稱龍人後代反攻復仇仙女座星系星球智慧物種,最後毀滅整個仙女座星系星球上所有有生存物種星球,現在哈勃天文望遠鏡可以觀察到整個仙女座有一片空域沒有星光存在現象,全部物種存在星系星球空域被清空。~星際高度文明物種之間戰爭結果就是互相毀滅。這段太陽系悲慘歷史。~現在太陽系~地球人類這麼平靜生活。首先感謝遠古時期恐龍人~也稱龍人種為捍衛太陽系星球智慧物種的生存。不被其它星系智慧物種殖民和統治,進行一場殊死抵抗仙女座高度文明智慧物種入侵,做出幾乎毀滅本智慧物種~恐龍人犧牲終於打敗仙女座智慧物種侵略殖民太陽系星球的星際戰爭。


擦肩而過的世界


在紅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軌道之間存在小行星的數目有近50萬顆,為什麼在火星和木屋軌道之間會有如此龐大的小行星群而不是一顆大行星呢?這是天文學家們非常感興趣,卻又迄今未解之謎。

多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有過很多猜測和假設。當1804年第三顆小行星被發現後,一位德國科學家對此作了一個驚人的假設。他假設火星和木星之間原來的確存在一個像地球、火星那樣的大行星,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爆炸了,已經發現的三顆小行星就是它燥炸後的三塊大碎片。雖然爆炸的原因不清楚,但他預言,那兒一定還有許多這樣的碎片一小行星存在著。當時,這一爆炸假說並未被人們承認。20世紀後,“爆炸說”重新又引起一些科學家的重視,但是要把這種假設變為科學理論,還存在許多難題有待解決。

另一種假設是“碰撞說”。這種假設認為,在火星、木星之間的區域,原來存在著幾十顆類似穀神星、智神星那樣大小的“中介天體”。由於它們的軌道雜亂無章地分佈,在漫長的歲月中互相發生猛烈碰撞,碰撞碎裂形成了千萬顆小行星,而最早發現的四顆小行星則是碰撞事故的倖免者。

近幾十年來,關於小行星起源的假設又有了新的發展。新的觀點認為:小行星有與大行星一樣的形成過程,是從同一塊“原始星雲”中脫胎而出的,只是大行星發展比較完全,小行星由於各種原因中途“流產”了,未能“發育”完全。

這些假設都從某些方面解釋了小行星的起源,但又都存在很多問題難以自圓其說。從假說到科學理論,這其間還有一段漫長的艱難歷程。現在,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們認為:小行星的起源是太陽系起源問題中不可分割的一環。這些小天體是太陽系中珍貴的“化石”,它們記載著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像征服月球那樣飛到小行星的身邊,取回小行星的岩石標本,那將會告訴人們更多更真實的太陽系起源的奧秘。


天馬行文


這件事要從木星說起。

木星有個外號,叫地球的保護神,關於這個外號很多人以為那是因為木星在地球的外側替地球擋住了很多流星,其實不是的。

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巨大的木星一直不斷的靠近太陽,有一段時間甚至越過了金星,大有與太陽接吻的意思,這個時候的木星把火星到太陽之間的各種殘餘的流星全部吸了過去,卻單單留下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在這個空間裡無憂無慮的飛行,所以有個科學家感嘆說,這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沒有這一次大清理,今天的地球恐怕還在不斷的受到流星的大碰撞,生命也就無從談起。

然而這個時候土星也過來了,在它的引力作用下木星竟然一步步的離開了太陽,直到現在的位置開始定居。

土星實在是太大了,靠近土星的那個X行星一方面做不了土星的衛星,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土星引力的影響,這個影響就是土星的引力潮汐,這個潮汐迫使X行星不斷的做“火山”噴發,把自己身上的物質噴發到宇宙中。為什麼這個“火山”要打上引號呢?因為它噴的可能是火,也可能是岩石冰塊,這種情況與土星環的形成完全相同。

那些X行星噴出的物質大部分被木星吸收或蒸發,只留下這麼這點點就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帶-----美麗的太陽環,當然,這個美麗僅僅存在我們的想象中。


觀上靈雲


中國人第一次發現小行星是在1928年。當年,23歲的中國青年張鈺哲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繫留學,成為中國第一個學天文的留學生。1928年冬,張鈺哲終於發現了一顆舊星空圖上沒有的小行星。他經過大量準確的計算,並通過權威的小行星中心站鑑定,最後證實:他發現了一顆從未被人發現的小行星。按慣例,發現人自己可以給這顆小行星命名。張鈺哲面對自己的成功,想到的是祖國當時正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欺凌,要為中華民族爭光,於是毅然決定以“中華”來命名這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國際編號是“1125”,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命名的小行星!

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J.Titius)偶然發現一個數列:(n+4)/10,將n=0、3、6、12……代入,可相當準確地給出各顆大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柏林天文臺的臺長波德(J.Bode)得知後將它發表,乃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發現天王星之後,進一步證實公式有效,波德於是倡議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也許還有一顆行星。1801年,西西里和皮亞齊(G.Plazzi)在例行的天文觀測中偶然發現在2.77 AU處有個小天體,即把它命名為穀神星(Ceres)。1802年,天文學家奧伯斯(H.Olbere)在同一區域內又發現另一小行星,隨後命名為智神星(Pallas)。威廉·赫歇爾就建議這些天體是一顆行星被毀壞後的殘餘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區域內又增加了第三顆婚神星和第四顆灶神星。由於這些天體的外觀類似恆星,威廉·赫歇爾就採用希臘文中的語根aster- (似星的)命名為asteroid,中文則譯為小行星。 拿破崙戰爭結束了小行星帶發現的第一個階段,一直到1845年才發現第五顆小行星義神星。緊接著,新小行星發現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發現的小行星已經有100顆,而在1891年馬克斯·沃夫引進了天文攝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發現。1923年,小行星的數量是1,000顆,1951年到達10,000顆,1982年更高達100,000顆。現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統使用自動化設備使小行星的數量持續增加。

關於來歷,有一種叫“爆炸說”的理論認為:小行星帶內原先是一顆與地球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後來由於某種現在尚不清楚的原因,這顆大行星發生了爆炸,炸裂的碎片就成了現在的小行星。但是這種假說很快就被推翻,因為木星就在旁邊,木星與太陽得的引力直接作用在這個區域,使得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超新星殘留碎片無法凝聚成大行星!現在天文界一致認為,小行星帶上的物質,就是太陽系起源時,沒有參與“合成”大型行星的物質,太陽系起源的秘密也許就藏在這些小行星上面,等著人類去研究探索!


極品肋骨1


小行星帶是太陽係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己經被編號的十二萬零四百三十七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百分之的小行裡都在此處得到。

什麼原因?

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在太
陽系形成的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檔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大批小行星。


另一種說法是暴炸說,原因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億萬年前的大爆炸分裂成了千萬顆小行星。

這種理論的出現就使兩個困擾己久的難題得到解決,這就是小行星帶的產生以及為什麼沒有第十大行星。但是,為什麼爆炸,無法說明白。
也有人認為木星和火星間本來存在5~10顆與同穀神星大小相似的、體積相對較大的小行星。這些行星通過長期踫撞逐步解題,以至越來越小,越分越多,形成大量碎片,這就是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小行星帶。

總之,成因是各有各的解釋。但是未形成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