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和木星之中为什么有小行星带?

人生苦短1735017


段子:火(星)和木(星)在一起,就烧着了,烧完剩下了渣渣,便有了小行星带。

这只是个段子,不过利用这个段子,可便于记忆小行星带的位置,在火星和木星的中间。

为什么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会有小行星带呢?

在天文望远镜发明以前,人们的天文只是全靠肉眼观察与记录,随着产业技术发展,望远镜越发高级,我们能看到的天体也越来越多,我们能了解的宇宙知识也就越多了。

小行星带

19世纪初,天文学家在距离太阳2.77A.U.(A.U.天文单位,以地球距离太阳平均距离为1A.U.),火星和太阳之间,发现了一颗天体,它就是谷神星。谷神星开启了小行星带被发现之旅,随后不断有小行星在此区间被发现,截止目前,已有一万多被编号的小行星,科学家预估有超过50万的小行星运行在火星到木星之间,形成了现如今的小行星带。

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太阳系形成之初,天文学家根据对天体的长期观测与研究,对小行星带的形成,主要有如下猜想和假说

爆炸说

早在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提出了一个关于行星距离定则,他发现了一个数列 A=(n+4)/10 ,数列中将n=0、3、6、12、24……代入(后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得出的值与8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近似,根据提丢斯定则

水星距太阳:(0+4) /10=0.4 AU ,实测均值:0.38

金星距太阳:(3+4) /10=0.7 AU ,实测均值:0.72

地球距太阳:(6+4) /10=1.0 AU,定义1个天文单位,\t1.496x10^8千米

火星距太阳:(12+4)/10=1.6 AU,实测均值:1.52

下一个数值:(24+4)/10=2.8AU,

而木星距太阳5.2AU,这个值正好=(48+4)/10=5.2AU,

据此,在火星和水星之间很可能还有一颗行星,而现在是有一堆小行星,

第一颗被发现的谷神星恰好在此区间。

天文学家推测,这个位置区间本来是有一颗行星,在亿万年前爆炸,分解成为无数碎片,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带。

但是这个假说中,无法很好的解释为何这颗小行星发生了爆炸,没有其他更多现象和理由来支持这个假说。行星爆炸需要的能量是巨大的,无法找到合理的爆炸原因,同时就目前了解,小行星带总质量只有月球的4%,根据推算小行星带原始质量和地球质量相当,如果此区间原有一颗行星,其质量也不符合。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现在这个说法不被大多数天文学家认可。

“发育“不良——行星形成理论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形成说,小行星带不是任何其他爆炸或遗弃产物,而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初,此区间本也可能要形成一颗行星,但是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成形,最终只有无数小行星散布在此。

根据目前天文学广泛被接受的星云假说:太阳系的形成是前代引力坍缩,大部分碎片及质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恒星-太阳,而周边残余的部分逐渐形成了行星,恒星形成之后,由于它的引力强大,会影响距离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水金地火体积都较小,而距离太阳更远的行星体积就更巨大。

根据行星形成理论,现在的小行星带位置,本来也有气体、星际尘埃,它们发育的过程中可能遭遇了种种意外,木星和火星的形成,他们之间的轨道共振,导致这些碎片不是碰撞融合在一起,而是在不停的碰撞中被撕碎,最终没能成长发育为一颗行星,现如今受到木星、太阳等天体的影响,在现有位置以四散的小行星带存在。

现在对小行星带的研究,我们将小行星们根据它们的各特征分为不同的小行星族,而族内成员,是过去小行星碰撞后产生的的碎块。

这一推测,故事性的形容就是:小行星带最初的鼻祖尘埃不够争气,没能聚合周围更多质量,反而被撕成更多的碎片了。

结论

目前的研究都是基于已有的观察与较为合理的假说,小行星带处于类地行星的边缘,距太阳2.2-4AU之间,它的具体形成原因还未形成共识,毕竟宇宙的起源,也是理论推测和各种假说阶段,更多的天文观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宇宙。

等人类科技能够更加轻松的到达小行星,进行更多的探测,对它们来源将会有更多的认识。


黑洞探秘者


1.火星内侧是四颗类地行星,自身质量较小,距离太阳较近,依次为0.38, 0.72, 1.0, 1.52个Au,且很密集。木星外侧为四颗大的气态巨行星,自身质量较大,距离太阳较远,依次为5.02, 9.54, 19.218, 30.06个Au, 冥王星为39.5Au。

2.小行星带不会处在气态巨行星附近。这个区域行星密度低,行星质量较大木星为地球的300倍,引力的影响范围较广,这个区域的星子等物质会被这些巨型行星俘获。



3.小行星带距太阳2.17-3.64天文单位。小行星带不会处在类地行星附近。这个区域距离太阳较近,很多在低温下是固体,在相对高温下是气体的物质不会在此区域聚集,此区域没有形成巨行星,该区域的行星比较密集。经过亿万年的时间,绝大部分物质都被这几颗行星俘获。


4.处于小行星带的星子由于距离巨行星相对较近,会受到巨行星的引力扰动,很难自然聚集形成较大的类地行星,长期处于游离的星子状态。这个区域的物质同时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也留存下来很多未被木星俘获的小天体。


苗万平谈情感


1:本来不准备回答的,但是我刚才看了上面两个答案,然后实在是无力吐槽,所以,还是认认真真的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头条君邀请我回答了,所以,我给出我知道的答案以及理解,小伙伴们请往下看。


2:那么小行星带最早是在1801年被人类所初步发现的,人们起初只发现了小行星带中的一颗矮行星,也就是谷神星,但随着后来的观测发现,谷神星的周围竟然存在着数以千颗的其它小行星,并且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中,那么后来科学家终于确定,谷神星所在的位置存在着一条数量极大的小行星带,其内所含有的小行星的数量达到惊人的50万颗。


3: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这么多的小行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又偏偏会出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呢,一些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带的出现和太阳系的起源是有很大关系的,原因在于在太阳系形成的开始阶段,本来应该有一颗天体会出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但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导致这颗天体并未成功的将物质聚集在一起,所以这些物质就形成了质量不等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4: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爆炸假设论,一些学者认为,在数十亿年之前,太阳系可能存在一颗至少和地球一样大的岩石行星,这颗行星因为某些原因突然解体了,然后解体产生的碎片在经过互相碰撞之后,形成了至少几千万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大部分被木星的引力所捕捉,然后形成了这条数量巨大的小行星带。


5:另外还有一点,木星和火星之间能出现小行星带的原因和木星本身的引力也有关系,由于木星的质量非常的大,所以大部分的小行星在经过木星轨道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其捕捉,然后进入小行星带当中,那么长此以往,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关于我的回答,你们怎么看,如果有其他意见,可以留言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种植恒星


其实我们人类的始祖全都来自金星上。远古时期金星人,大肆开发金星资源,没有注意保护环境,把金星弄的乌烟瘴气,最后连水都不能喝了,呼吸都很困难。金星人也会后悔但也没办法,他们当时已经有了星际航行的能力,于是决定星际移民。一部分人移到了卓尔金星(在金星与地球之间),一部分移到了圣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于是太阳系中就没有了金星人,变成了卓尔金星人和圣星人。



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在远古时期被太阳系外来的彗星撞碎的圣星。其实在金星与地球之间还有一条小行星带,就是被撞碎的卓尔金星。只不过卓尔金星比较小不太明显。

大约在1亿年前的太阳系和现在的有所不同。起初的太阳系形成是离太阳最近的金星最先形成,依次是卓尔金星、地球、火星、圣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相继形成,这是太阳系的基本成形。后来太阳系经历了变化后,形成了水星、金星、小行星带、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格局,(科学家发现,水星更像一颗行星的内核)。


这颗大彗星首先撞碎的是卓尔金星,卓尔金星的内核被撞的脱离了自己的轨道,就是现在的水星。卓尔金星人一部分逃难到了地球,就是远古时期的“玛雅人”。卓尔金星被撞碎以后,圣星上的圣星人计算出不久以后,这颗彗星还会光顾太阳系,他们决定建一首超大的宇宙飞船,等灾难来临时就乘飞船逃走。他们的超大圆形飞船就是月球。等这个大彗星再来的时候,把天王星和金星也撞的自东向西反方向旋转了,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两颗反方向公转的行星。最后这颗彗星与圣星同归于尽了。就是现在发现的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圣星上的圣星人以后就在月球里生活了!

其实圣星人还和火星人发生过星际战争,火星人最后被打败。这个说来话长,想了解的话就关注一下就可以看我的宇宙长篇文章了!😄


学霸柠檬树


有一种理论认为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曾经存在一颗行星,后来这颗行星解体,残留下了由大量尘埃和岩石碎片组成的小行星带。因为早前天文学家在小行星带中发现了两颗体型较大的天体:谷神星(直径950千米)和智神星(直径520千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假说已不再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所认可。

首先,行星很难被摧毁,因为所需的能量极为巨大,太阳系中没有这样的契机。其次,整个小行星带的质量仅为月球的4%,聚集起来形成的天体最多也只是矮行星的级别。此外,小行星之间存在巨大的化学差异,表明它们不可能曾经都是某颗行星的一部分。

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这些小行星不是从某颗行星上解体而来,而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期间的残余物。在太阳系历史的最初几百万年里,气体和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微行星,随后经过进一步的引力吸积形成了行星。

然而,在小行星带的区域内,微行星受到了木星巨大引力的强烈干扰,从而无法聚集形成行星。因此,这些天体就继续保留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偶尔碰撞并产生较小的碎片和尘埃。尽管小行星带中的天体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太阳系,但在数十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它们不断受到其他天体的碰撞以及宇宙辐射的太空风化,现如今的小行星已经与过去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2.2至3.2天文单位,厚度大约为1天文单位,人类已经发现的绝大多数行星都是源自于此。虽然小行星带中的天体数量众多,但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其实很大。如果你站在一颗小行星上环顾四周,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小行星。


火星一号


传说远古时代,太阳系内有四个适合物种生存行星,早期地球含水量34%左右,金星含水量50%也是太阳系最早诞生动植物比地球诞生动植早5亿年,但是金星从诞生了动植物到金星发生温室效应导致金星上动植物灭亡,存在时间只有1亿多年。火星含水量40%,诞生动植物比地球诞生动植物早4亿年,火星上磁场消失导致动植物灭亡,存在时间只有3亿年。维持星球诞生动植标准最低出现物种,存在行星含水至少28%。才能维持大气层对流和水循环存在,还有火星和木星之间行星名称失传。暂命南极星,它面积比地球大含水量70%,轨道自转速度比地球慢,天气变化比较恶劣就像地球南极,冬天平均温度-55℃度左右,夏天平均温度-1℃~-2℃左右,星球围饶太阳转一周将近400天为一年。这星球居住高度文明龙人防御基地,金星轨道自转速度比地球快,天气变化比较恶劣就像赤道非洲沙漠冬天平均温度1℃~2℃左右,夏天99℃左右金星围绕太阳转一周将近350天为一年,在金星建造防御基地,包括火星上居住龙人,这些都是从地球居住恐龙~进化而来龙类人~也是人类龙传说。经过几千万年发展高度文明龙人~进入星际文明时代,迁移过去这些星球居住,后来遭受仙女座高.度文明物种~进入星际.高度文明时代,入侵太阳系,这些居住太阳系这些星球龙人奋起反抗,为捍卫太阳系物种的生存,进行殊死星际大战,残烈大战结果~火星被打偏离轨道,大气层被破坏,大气层磁场盾牌被打消散掉。瞬间火星空气和水全部蒸发,动植全部死亡。土壤被核污染,不适会龙人居住,被迫迁移,金星被打偏离轨道,金星围绕太阳轨道倒转.金星居住龙人防御基地基本上被毁,气候环境恶劣被迫迁移。火星和木星之中星球被毁,打成陨石带,~被打成小行星带,地球上最后防御基地人造卫星被毀10颗,失踪人造卫星2颗,最后只剩下地球自然卫星一颗~月亮,地球被打千疮百孔,为什么地球海洋有地方那么深就是被打成,是宇宙行星罕见地质地貌。星际战争后果引起地球气候恶劣变化地表上根本不适应,恐龙人也称龙人的生存被迫迁移到地球地幔居住。付出巨大牺牲到灭种地步,终于打败仙女座高度文明物种入侵,恐龙人演变到进化从诞生智慧物种在地球地表生存时间1亿年~7000千万年之间。经过休养生息若干年后。剩下恐龙人~也称龙人后代反攻复仇仙女座星系星球智慧物种,最后毁灭整个仙女座星系星球上所有有生存物种星球,现在哈勃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整个仙女座有一片空域没有星光存在现象,全部物种存在星系星球空域被清空。~星际高度文明物种之间战争结果就是互相毁灭。这段太阳系悲惨历史。~现在太阳系~地球人类这么平静生活。首先感谢远古时期恐龙人~也称龙人种为捍卫太阳系星球智慧物种的生存。不被其它星系智慧物种殖民和统治,进行一场殊死抵抗仙女座高度文明智慧物种入侵,做出几乎毁灭本智慧物种~恐龙人牺牲终于打败仙女座智慧物种侵略殖民太阳系星球的星际战争。


擦肩而过的世界


在红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的数目有近50万颗,为什么在火星和木屋轨道之间会有如此庞大的小行星群而不是一颗大行星呢?这是天文学家们非常感兴趣,却又迄今未解之谜。

多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有过很多猜测和假设。当1804年第三颗小行星被发现后,一位德国科学家对此作了一个惊人的假设。他假设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的确存在一个像地球、火星那样的大行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爆炸了,已经发现的三颗小行星就是它燥炸后的三块大碎片。虽然爆炸的原因不清楚,但他预言,那儿一定还有许多这样的碎片一小行星存在着。当时,这一爆炸假说并未被人们承认。20世纪后,“爆炸说”重新又引起一些科学家的重视,但是要把这种假设变为科学理论,还存在许多难题有待解决。

另一种假设是“碰撞说”。这种假设认为,在火星、木星之间的区域,原来存在着几十颗类似谷神星、智神星那样大小的“中介天体”。由于它们的轨道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漫长的岁月中互相发生猛烈碰撞,碰撞碎裂形成了千万颗小行星,而最早发现的四颗小行星则是碰撞事故的幸免者。

近几十年来,关于小行星起源的假设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观点认为:小行星有与大行星一样的形成过程,是从同一块“原始星云”中脱胎而出的,只是大行星发展比较完全,小行星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流产”了,未能“发育”完全。

这些假设都从某些方面解释了小行星的起源,但又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自圆其说。从假说到科学理论,这其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艰难历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们认为:小行星的起源是太阳系起源问题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这些小天体是太阳系中珍贵的“化石”,它们记载着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像征服月球那样飞到小行星的身边,取回小行星的岩石标本,那将会告诉人们更多更真实的太阳系起源的奥秘。


天马行文


这件事要从木星说起。

木星有个外号,叫地球的保护神,关于这个外号很多人以为那是因为木星在地球的外侧替地球挡住了很多流星,其实不是的。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巨大的木星一直不断的靠近太阳,有一段时间甚至越过了金星,大有与太阳接吻的意思,这个时候的木星把火星到太阳之间的各种残余的流星全部吸了过去,却单单留下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在这个空间里无忧无虑的飞行,所以有个科学家感叹说,这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没有这一次大清理,今天的地球恐怕还在不断的受到流星的大碰撞,生命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这个时候土星也过来了,在它的引力作用下木星竟然一步步的离开了太阳,直到现在的位置开始定居。

土星实在是太大了,靠近土星的那个X行星一方面做不了土星的卫星,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土星引力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土星的引力潮汐,这个潮汐迫使X行星不断的做“火山”喷发,把自己身上的物质喷发到宇宙中。为什么这个“火山”要打上引号呢?因为它喷的可能是火,也可能是岩石冰块,这种情况与土星环的形成完全相同。

那些X行星喷出的物质大部分被木星吸收或蒸发,只留下这么这点点就形成了今天的小行星带-----美丽的太阳环,当然,这个美丽仅仅存在我们的想象中。


观上灵云


中国人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在1928年。当年,23岁的中国青年张钰哲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天文的留学生。1928年冬,张钰哲终于发现了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的小行星。他经过大量准确的计算,并通过权威的小行星中心站鉴定,最后证实:他发现了一颗从未被人发现的小行星。按惯例,发现人自己可以给这颗小行星命名。张钰哲面对自己的成功,想到的是祖国当时正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要为中华民族争光,于是毅然决定以“中华”来命名这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的国际编号是“1125”,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倡议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1801年,西西里和皮亚齐(G.Plazzi)在例行的天文观测中偶然发现在2.77 AU处有个小天体,即把它命名为谷神星(Ceres)。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H.Olbere)在同一区域内又发现另一小行星,随后命名为智神星(Pallas)。威廉·赫歇尔就建议这些天体是一颗行星被毁坏后的残余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区域内又增加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由于这些天体的外观类似恒星,威廉·赫歇尔就采用希腊文中的语根aster- (似星的)命名为asteroid,中文则译为小行星。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小行星带发现的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845年才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紧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而在1891年马克斯·沃夫引进了天文摄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发现。1923年,小行星的数量是1,000颗,1951年到达10,000颗,1982年更高达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使小行星的数量持续增加。

关于来历,有一种叫“爆炸说”的理论认为:小行星带内原先是一颗与地球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后来由于某种现在尚不清楚的原因,这颗大行星发生了爆炸,炸裂的碎片就成了现在的小行星。但是这种假说很快就被推翻,因为木星就在旁边,木星与太阳得的引力直接作用在这个区域,使得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超新星残留碎片无法凝聚成大行星!现在天文界一致认为,小行星带上的物质,就是太阳系起源时,没有参与“合成”大型行星的物质,太阳系起源的秘密也许就藏在这些小行星上面,等着人类去研究探索!


极品肋骨1


小行星带是太阳係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己经被编号的十二万零四百三十七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百分之的小行里都在此处得到。

什么原因?

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太
阳系形成的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档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大批小行星。


另一种说法是暴炸说,原因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亿万年前的大爆炸分裂成了千万颗小行星。

这种理论的出现就使两个困扰己久的难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小行星带的产生以及为什么没有第十大行星。但是,为什么爆炸,无法说明白。
也有人认为木星和火星间本来存在5~10颗与同谷神星大小相似的、体积相对较大的小行星。这些行星通过长期踫撞逐步解题,以至越来越小,越分越多,形成大量碎片,这就是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小行星带。

总之,成因是各有各的解释。但是未形成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