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統一北方,孫、劉歸順就行,為啥非要分裂國家、生靈塗炭?

長喜1690202815422


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解決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的邊患,決定遠征烏桓,經過三個月的行軍,曹操大軍與烏桓騎兵在白狼山相遇,一場大戰過後,烏桓單于蹋頓被張遼所殺,烏桓騎兵群龍無首,大敗而逃,曹操一舉解決烏桓邊境問題,同時也意味著整個北方已經納了曹操的控制之中。

曹操在成功討伐烏桓大勝後回軍,曹操作了一首詩歌,名字叫《龜雖壽》,其中有一句詩是這樣說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話的意思是說:千里馬雖老但仍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然是想馳騁千里,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士即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也不會停息。曹操作這首詩很符合當時他的心態,雖然曹操已經53歲了,但是曹操把自己比成老年的千里馬,仍然想著要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曹操解決了北方的所有戰事,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毫無疑問,當然是揮師南下,統一天下了

曹操

到公元208年初,曹操已經將北方的青州、冀州、幽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隸州收入囊中,除了關中及涼州的馬超、韓遂,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之外,整個天下將要被曹操所統一,接下來曹操選擇的是先挾北方之勝利,對付南方地理位置最為重要的荊州劉表。

當曹操南下的消息傳到荊州,荊州牧劉表就提前病死了,他的兒子劉琮接班,之後很快在蔡瑁、蒯越、韓嵩、傅巽等人的勸說,舉城投降,堂堂荊州七郡,劉表守護了17年的荊州,不戰而降,荊州投降,固然有當地豪強大族的威逼,也同樣有曹操實力強大的威懾,更有劉琮主少國疑的昏庸。

曹操南下

既然荊州投降了,那麼只有江東的孫權再投降了,整個長江以南就屬於曹操的地盤了,這樣的話,曹操統一中國就不再是問題,益州的劉表、漢中張魯,以及關中馬超、韓遂都不難對付,就連曹操本人都是這麼想的,只要給孫權寫封信,估計也會像劉琮一樣投降,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話的意思是:最近我奉旨討伐有罪的人,旌旗與麾蓋向南方一指,劉琮就投降了,現在我率領水軍八十萬,準備與將軍在東吳見個面。曹操這話說得非常隱晦,既沒有威逼孫權投降,顧及到孫權面子,又同時想給孫權壓力,只要孫權投降,曹操拿下整個南方就不在話下,劉備根本無力擋住曹操,可是孫權就是不投降,劉備也不投降,才會導致後來的赤壁之戰,三分天下。

劉備、曹操、孫權

孫權和劉備為什麼不願意投降呢?

一、孫權為什麼不投降?

這與當時的天下形勢有關,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是被曹操控制的,是個傀儡而已,投降也是投降曹操,而不是投降漢朝,當時曹操也只能算是漢臣,打著皇帝的招牌,投降了曹操,像孫權這樣的一方諸侯,也只能是做個傀儡而已,喪失獨立性。

早在孫權剛剛接手江東時,魯肅就跟孫權講過了天下的局勢,魯肅的第一句話就是說“漢室不可能復興了”,孫權原本還想做個齊桓公和晉文公協助天子而獨霸一方的諸侯,可魯肅直接就告訴孫權現在的形勢是不可能做齊桓公與晉文公了,只能觀察局勢,趁機奪取荊州,然後再稱帝,與曹操劃江而治,最後如果有機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

孫權

當時孫權19歲,到赤壁之戰前夕,孫權已經27歲,經過十多年的打拼,孫權已經很成熟了,已經可以輕車熟路地駕驅群臣東征西戰,為實現當年的帝王夢而奮鬥,畢竟這個夢是所有人一輩子最大的夢想,尤其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以布衣之身成就衛冕皇帝的勵志事例作為榜樣,孫權更想著做劉邦,而且還好此年輕。

請不要站在上帝的角度,認為孫權是分裂國家,將會導致生靈塗炭,從孫權的角度看問題,他會認為曹操是分裂國家,曹操不是被周瑜罵為“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嗎”,在孫權眼中,曹操就是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把皇帝當傀儡,天下本來就是公平競爭的,憑什麼我孫權要投降你曹操,為何不能你曹操來投降我孫權呢?

雖然說曹操勢力最大,可是誰規定勢力最大就一定會統一天下,如果比勢力大小,當年就不是劉邦統一天下而是項羽,同樣的道理,劉秀也不可能在昆陽之戰取勝了,實力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標準,只是參考因素而已,孫權的把握就是水軍,因為曹操沒有水軍,即使在北方練習的那一批水軍,實力與東吳相比也是相差很遠,而荊州水軍都是降軍,未必肯給曹操賣力,只要有一個地方能勝過曹操的,孫權就有擊敗曹操的把握和信心,只要孫權有信心,就不會投降。

曹操與劉備

二、劉備為什麼不投降?

劉備敢投降嗎?不敢,劉備之前投降曹操的時候,背地裡偷偷地把曹操派的徐州刺史車胄給殺了,還搶了曹操的徐州幾十座城池,差一點讓曹操腹背受敵,兩線作戰,幸虧曹操行動迅速而袁紹行動遲緩,迅速回軍攻破了劉備,收回了徐州,才沒有讓曹操一敗塗地。

再說劉備前半生投降了這麼多勢力,基本上都消亡了,可他不僅沒事,而且越戰越強,曹操都說了: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劉備,雖然有其他的意思,但曹操知道劉備是一個有能力的雄主,如果劉備投降,要麼沒活路,要麼終生被軟禁,是沒有好結果的,這個道理,劉備同樣懂。

劉備

再說了,劉備可是有雄心壯志的人,剛剛招收了諸葛亮,策劃了一系列奪取天下的戰略,劉備還想著自己創業成功,是不可能投降別人的,之前雖然劉備很多次投靠,但基本上能保持獨立的勢力,劉備是那種寧願餓死、賠死、虧死,也要選擇自己創業,不可能給別人打工的人,所以劉備不會投降。

千萬別想著不投降就是分裂國家,就會導致生靈塗炭的想法,孫權和劉備都沒有這樣的心理,他們同時也沒有扶助漢室的心理,他們想的只是在亂世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而已,憑能力混飯吃,在東漢末年的那個亂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著如此崇高的思想覺悟,包括諸葛亮、荀彧等人也是一樣,因為人首先是有私心的,然後漢到已經不可扶助,強行扶助不過是拔苗助長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