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之旅(二)

走出華盛頓特區的聯合車站大樓,站在樓外的廣場上,遙見對面有一白色建築物,頂部聳立著一個巍峨挺拔的大圓頂,甚是壯觀。思忖片刻,便料定它就是新聞報道中經常提起的白宮。好奇之心瞬間襲來,遂一改往常出門先到酒店的習慣,腿腳不由自主地邁向這個白色大圓頂。

華盛頓之旅(二)

及至走近,細看建築物四周牌子上的介紹,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進入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權力中心地帶———國會山。

國會山位於華盛頓特區大名鼎鼎的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的東端,雖說海拔只有25米,但也已經是華盛頓特區全城的制高點了。

這座國會山,不僅是華盛頓物理意義上的最高點,而且也是全美政治意義上的制高點;因為,坐落在這座山頂上的白色仿古羅馬神殿的建築物,是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美國國會大廈(別名國會山莊)。這裡是美國參議院或眾議員議事的地方,美國人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徵,並親切地稱它作———Capitol。

華盛頓之旅(二)

這座從遠處看起來氣度不凡的建築物,從近處細看也是高低錯落,排場有致。長233米的白色大理石的平頂建築物,從外面看上去總共有三層。整座建築物分為三個部分——中間的主體部分和兩側的南北翼樓。

華盛頓之旅(二)

在主體建築頂部的中央,聳立著一個氣勢恢宏的白色大圓頂,同樣也是三層。這個看上去端莊肅穆的穹形建築物,裡面裝著的是美國曆史的縮影,——穹底是3座銅質的“哥倫布門”,門上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浮雕。大門內的圓形大廳裡,四壁掛著8幅記錄美國曆史的油畫,——從哥倫布抵達美洲到萊特兄弟在北卡羅林那沙灘的試飛成功。55米高的穹頂上,是19世紀美籍意大利畫家布倫米迪的大型傑作——《華盛頓羽化登仙圖》。圖畫描繪了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榮耀昇天的情景。他的身側是吹號角的勝利女神和持斧的自由女神。畫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分別代表美國最初的13個州。大廳裡有傑出總統的石雕,每一尊都代表著一個時代。圓形大廳的南側是一個專門的雕像廳,美國50個州的名人像齊聚一堂,這應該是美國凝聚力的象徵。在這個圓形建築物裡,我把摸到了美國曆史的脈絡,也深深地體會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華盛頓之旅(二)

在這座白色穹頂上,矗立著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像,她皮膚黝黑,頭頂羽冠,左手扶盾,右手持劍,永遠眺望著東方太陽昇起的地方。

華盛頓之旅(二)

主體樓的兩側各有一翼樓,南翼樓是眾議院的辦公地,裡面的會議廳,是美國總統宣讀年度國情諮文的地方;而北翼樓,則是參議院的辦公地。

主樓東側是自由女神面朝太陽的方向;樓前的臺階,連同它前面的一塊草坪,是歷屆總統舉行就職典禮的地方。從1829年安德魯·傑克遜總統就職始到20世紀末,大多數總統的就職儀式都是在這裡舉行的。

華盛頓之旅(二)

在這個方向,和國會大廈僅一路之隔的地方,有兩座雄宏的建築物,一座是國會圖書館,另一座是最高法院。

華盛頓之旅(二)

我來到大廈的西側,見一大塊草坪沿地平線一路延展開來;大廈的兩行臺階,分別與兩條道路相接,道路筆直修長,通向遙遠的地方。道路兩旁蔥蔥郁郁的墨綠色大樹,與周遭翠綠的草坪渾然一體。這樣,從稍遠處回望時,倒覺得這座恢弘典雅的大廈,像是一個安置於綠色天鵝絨上的白色象牙雕刻。

華盛頓之旅(二)

草坪外是一個方形水池,池水碧綠,成群的綠頭鴨子在裡面鳧著水,神態動作頗為安閒自在。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自1981年起,總統就職慶典活動從東階遷到了西階,西側有更多的景觀,也能容納更多的客人。李根總統、科林頓總統和澳巴馬總統的就職儀式,都是在西階舉行的。

華盛頓之旅(二)

走出國會山,從遠處遙望,大廈總是被四周的花草樹木所掩映環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副猶抱琵琶半遮臉的樣子。一個很小角度的位置的變化,就可幻化出一種風格迥異的景象——真是一個多彩多姿的萬花筒!唯一不變的,是那圓形穹頂和上面聳立著的自由女神像,它們一直映襯在藍天裡,彷彿這藍天就是萬花筒的底色,而這穹頂和黑美人就是這萬花筒中的背景。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從國會大廈西側遠眺,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一覽無餘。有人說,美國的地圖像一隻甩著尾巴的藍鯨,這隻藍鯨的心臟部位便是華盛頓特區。而美國的國會大廈,雖然從地理位置上看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偏東處,但由於在法國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朗方的初期規劃中,首先確定的便是國會大廈和總統府的位置,首都的中軸線從國會山向東西兩側延伸,分別抵達西邊的波托馬克河和東邊的阿納卡斯蒂亞河。城市道路皆以國會大廈為軸心,13條大道向四面八方輻射,並在大道交匯處形成了15個城市廣場。特區建築物地址的東西南北,也均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所以,國會大廈也成了華盛頓特區事實上的中心。

我從國會大廈始向西行。在華盛頓特區的這條中軸線上,一路皆是寬展平坦的大塊草地,草坪的兩側是兩條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這樣的大型廣場,確實能夠擔當得起多樣化的重任的。這個廣場是美國國家慶典和其他重要儀式的場所,美國曆史上的許多重大示威遊行和民權演說,也常常把這裡作為首選。

華盛頓之旅(二)

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分佈著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在道路南側的一個大草坪上,我看到一座歐洲中世紀復興風格的紅磚建築物,特徵鮮明,一副不拘一格的樣子。走近了看時,發現它就是史密森學會的總部大樓。

華盛頓之旅(二)

史密森學會,這個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機構的實力真是匪夷所思,不僅國家廣場周邊的這些世界頂級博物館,而且世界各地的很多著名博物館都隸屬於這個學會。看了它的介紹後,我如醍醐灌頂,明白了為什麼沿途博物館前的指示牌上,都要冠以“Smithsonian”的字樣。更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的這些博物館全部都是免費開放,這對於美國人民甚至全世界到華盛頓特區來的人們來說,真是天大的福利!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

我這樣一直向西,直到國家廣場的盡頭——林肯紀念堂。

看時候不早,心中漸漸不安起來。用Google導了最近的路返回。回到城裡,在半路上一個說不上是什麼地方的地方,一箇中年的黑人婦女在路邊的一群人中間站著,指手畫腳地,嘴裡大聲演講著什麼,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我打她身邊經過,低頭專心看著導航,她卻突然伸出右胳膊,一掌向我手裡的手機拍將過來。我大吃一驚,知道遇到了有精神障礙的人。狂跳不止的心慶幸著手機還安然無恙地躺在手心裡!

快到酒店時,已近黃昏。路過一座橋洞,見裡面道路兩側的石頭臺子上盡是流浪者搭建的帳篷,心中甚為恐慌。幸虧有一女性路人走來,遂大喜過望,緊隨其後。見她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從橋下走過,心裡頓覺釋然,——此種場景,對於當地人來說,不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罷了!

華盛頓之旅(二)

華盛頓之旅(二)過了橋,見黑人越來越多。聽說在華盛頓,黑人佔比70%,看來此言不假。

天色越來越昏暗,臨近酒店附近,偏又迷了路,路上行人並不太多,因此只好逮住機會便問。

總算找到酒店,是一個大學的會議中心。前臺有一男一女倆服務員,都是黑人。看到風塵僕僕的我,再覷一眼外面已經黑下來的天,兩人皆滿臉的驚訝。女的睜大了雙眼,眼球顯得愈發大,眼白也看起來越發多;男的則脫口而出:“oh 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