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鲁迅写的《呐喊》,怎么办?

j江丽


很多人都说要了解鲁迅,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能读懂他写的文章,这是必然的前提。但我要说的是,很多人读书,都把“序”略过不读,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哦!

序,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序是放在正文之前的。自序,就是作者自己写的序,一般是要介绍一下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写书这个过程经历了什么,这本书有什么样的特点。所以,序,往往是我们走进一本书的钥匙。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的名字。在《自序》这篇文章里,鲁迅梳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开始写小说。所以,你可以把它当成了解鲁迅先生的入门知识。

鲁迅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几个梦的破碎来概括。

第一个梦是求医之梦,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里,鲁迅的父亲得了重病,又遭遇了庸医,最后去世了。鲁迅的第一个梦破灭。

第二个梦是求学之梦,在《琐记》这篇文章里,因为父亲的病,鲁迅家道中落,受到亲戚的冷眼和欺负,于是想到了去新式学堂上学。他先后去了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虽然接触了一些新知识,但这些知识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也不足以改变现实。而且,即使在新式的学堂里,他面对的依然是陈腐而古板的生活。所以,借新学堂来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梦就破碎了。

第三个梦是留学之梦,在《藤野先生》里,鲁迅希望在日本能够学点真正有用的东西,但是,其他的留学生不是忙着去看风景,就是忙着去跳舞,留学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接触更浮华、更享乐的世界。因此,鲁迅先生在这个梦破灭了之后,他有了第四个梦。



第四个梦是学医之梦,《藤野先生》里面也提到了,鲁迅在仙台医学院求学时,遭遇了生活的压力,日本同学的冷眼,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一个幻灯片。在那个幻灯片里,中国人被杀,围观的多是中国人。鲁迅被这个画面深深刺激到了。

鲁迅先生觉得,学医是想让国人拥有更强健的体格,但是如果他们脑子是糊涂的,根本就不觉醒,那么身体越好,就越会成为别人的打手、帮凶。所以,学医的这个梦,又破灭了。

第五个梦是从文之梦,就是要用文艺来改变国人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了东京,和几个留学生一起,筹办了一本杂志叫《新生》。鲁迅先生希望这本杂志,能够给我们苦难的民众,给我们的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新生,这是非常宏伟的一个梦想。

结果,《新生》杂志还没出版,原本答应写稿的人就不见了,后来投资人也跑了。杂志肯定是办不成了。

此时的鲁迅,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和之前面对空洞人生的那种寂寞相比,现在的寂寞更沉重。这时鲁迅说了一个比喻,说“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在这种寂寞之下,鲁迅选择了回国,去绍兴教书,随后又去了南京。他在南京认识了一批新朋友,这里面就包括蔡元培。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鲁迅的同乡。等到蔡元培当教育部长去了北京,他就把鲁迅调到了北京教育部任职。

但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的是一个闲职,没有多少事情可干。当时他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闲来无事,索性躲在会馆里抄写古碑文,消磨时光。

终于有一天晚上,鲁迅的朋友钱玄同来拜访他。对鲁迅抄写古碑文的事,钱玄同反复发问,有什么用?有什么意思?鲁迅的回答是:无味、无聊、无用!钱玄同于是建议,那为我们的《新青年》写点文章吧。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就是由《新青年》杂志发起的。而钱玄同是《新青年》的主创者。

鲁迅答应了,因此他写下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共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集结成集,就是《呐喊》这部小说集了。

那这部小说集为什么会叫《呐喊》呢?这就要说到这篇自序中一个特别著名的比喻——铁屋子。


鲁迅跟钱玄同说: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户,很难被毁坏。屋子里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就要被闷死了。如果在昏睡的状态下被闷死,其实是没那么痛苦的。但如果这时有人大喊起来,惊醒了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他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被闷死,是很痛苦的。那么这样做对得起他们吗?

你读懂这个比喻了吗?铁屋子,就是当时保守落后的中国;熟睡的人们,就是麻木的中国人;大喊起来的人,就是鲁迅、钱玄同他们这一批先觉醒的人。

他们如果大声呐喊,可能是可以惊醒一部分人的,但是如果还是没有推翻铁屋子的希望,清醒反而会让痛苦加倍。

这段话,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的冷静和理智。他知道不是单凭热情就能干成一件事的,几次梦碎的经历深刻地告诉他,封闭保守的顽固,国人的难以改变,始终是挡在民族前进之路上的大山。

但钱玄同还是很相信斗争的力量,他跟鲁迅说:只要有觉醒的人,就有毁坏铁屋子的希望。


接下来,鲁迅在这篇文章里说到,希望,是不可抹杀的。我有时候仍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害怕继续向前。

所以,有人说《呐喊》是鲁迅大喊一声,带着所有人跟着我冲向光明的地方,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我有太多的同仁,他们已经向前冲了。虽然我认为这种向前冲,未必能彻底解决社会的问题,但是既然有人已经在冲锋陷阵,我就要在边上呐喊几句,为他们加油助阵。

这,才是呐喊真正的含义。


牧歌微读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2]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3];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它反映的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我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





苗疆小虾米


想要读懂《呐喊》,首先就是要读懂鲁迅,完完全全读懂一个人是很难的,毕竟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性格不同,产生的情感不同,环境不同……等等。

每一个人都不是单面的,人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总是会有共通之处,例如我们都爱美丽的东西,爱温暖的事物,喜欢好吃的,抓住共同点,去切身体验对方的感觉,是了解对方世界的最好切入口。所以呢,你可以尝试从他一些简单的作品读起,这些作品包含的思想、情感相对是比较单纯的,例如像《社戏》里鲁迅描写自己孩童时代的天真烂漫,小孩在大人眼中的不可理喻,小孩的单纯,与我们的童年都是有共鸣的,从这里,你了解到鲁迅温情、可爱的一面。

读完这篇之后,你再尝试去读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需要你去了解一定的时代背景, 了解鲁迅当时所处的处境,例如《狂人日记》《一件小事》《白光》等。从这里,你能看到鲁迅理性的、严肃的、有责任担当的“冷”的一面。

大致就是这样吧,我就是这样读鲁迅的作品的,从最平凡的入手,逐渐触碰一些我没有了解过、感受过的领域,能读懂则读,读不懂也不强求。

很多东西只有你到了那个境遇才能明白的,就像小时候妈妈总对我说“长大了就知道了”。

结语:一本书,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书,我认为只读一遍是不够的。


胡来煮酒


光从呐喊这二个子,就可以理解鲁迅先生在大声呼叫。这本书是个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10几篇短小说。

作品描绘的是从上世记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普通百姓生活,深刻揭示了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并对中国旧有制度、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生存状况浓重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看不懂就多读多看几遍,自然就懂了!



我欲随波不逐流


要看懂鲁迅的《呐喊》,就需要联系当时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体会小说中所用的多种手法。才能明白作者的所要表达的寓意。

《呐喊》是鲁迅先生与1918至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1923年出版。虽然是小说,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狂人,阿Q 等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真实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作者用小说揭示旧社会中的深层矛盾,批判了陈腐落后的制度和观念,对于麻木民众的态度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唤起国民的忧患意识,表现出为时代呐喊,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作者创作人物的手法多样,擅长“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用各种细节特征进行刻画,发觉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现实主义中包含象征色彩,批判讽刺中又带有幽默风趣。作者深刻的社会观察体验和深厚的写作功底造就了这一部经典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难懂,但文采卓越,思想深刻,值得我们认真品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多思考,多体会,才能真正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含义。


卉说文史


针对看不懂的书或者看不懂的情节,我一般才用的方式是,一,尽量搜索注解,看看别人的解释。二,实在找不到注解,那就通读一遍,然后放下,过段时间再读一遍,通过几次阅读和平时生活中的事物联系,有些地方就会豁然很开朗了。这估计就是所谓的“悟”吧!总之我有时候接触到一些事务了,就会突然想起某个章节里的内容,一下就想通了。还是要多读,熟读。


沉默中呐喊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

据解说,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回国后,与几个人创立了《新生》,然在无鼓励甚至没有指责的境地下,先生感到了寂寞,心灰意冷起来。之后有人卷款逃走,也就趁这个时候回到家乡抄起了古碑。专心致志的研究,逃避着现实世界。一天,金心异(钱玄同)来了,看到他们抱着自己以前的希望与抱负,也就慨然奋战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





八双跑鞋


应该学会欣赏,也就是说每一篇小说要反复看,看后掩卷深思。最好是看那些赏析的文章,先读原文,在读赏析,这样就会找到差距了,别人欣赏到的东西自己为什么没有发觉,在多读原文就会有答案了。会欣赏东西自然层次就高了。然后再欣赏鲁迅的作品,我们细读鲁迅的作品,感觉他写的东西多加一个字是累赘,少一个意未尽。所以说鲁迅的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那些贬低鲁迅的人说白了根本就不懂文学是什么。李敖自认为自己了不起,他有哪一部作品让我们会记住他,一个字也没有,他的作品比他的枯骨朽的还快!!!


用户12977956079


从背景入手比较可行。不止鲁迅其他和你不同时代的作品读起来难免也会有此感。作者生活时代,社会背景,可以多看些。比如阿Q正传电影拿来看看当时的风俗人情,假如你就是咸亨酒店的一个看客,你看到阿Q在酒馆受辱,看到阿Q生存现状,在回头读这本书应该有所启发的。还是一句老话贴近时代贴近作者把作者当成朋友他的喜怒哀乐了解些他的处境见识了解些然后读其作品自然找到了共鸣点。


沉默是金柏拉图


您好,我是北方孤狼f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想要看懂呐喊,可以先去看看当时时代的电影或资料,多看这些有助于你更了解为什么鲁迅要写《呐喊》 ,为什么非要去让中国人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

望采纳,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