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中的行文笔者

海岩,本名侣海岩,1954年出生于北京。

他的祖父吕鹏早年投身革命,祖母廖苓顽更是从事地下工作多年,因为害怕被报复,海岩的父亲才改姓为“侣”,名侣朋。

侣鹏自16岁起就奔赴延安工作,在延安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剧和话剧,甚至受到过毛爷爷的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侣朋曾在中央歌舞剧院和文化部等文艺部门任职,不是一把手就是二把手,挺牛的。

海岩的家庭背景可以追溯到祖父母一辈儿,比马未都、王朔等人的要更强。

马未都和王朔家都是到他父亲那一辈才投身革命,随后才留在北京成为大院儿中的一员。

这帮大院儿子弟在当年的北京城是很特殊的存在,既能贫嘴耍流氓,关键时刻也能明辨大是大非,守住自身的江湖道义。

海岩也如马未都等人一样,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只念到四年级就再也没有上过学,一直在江湖上混。

说实话,这帮人够牛X的,学历都不高,却能写得了书、鉴得了宝、侃得了大山、拍得了砖,皇城根儿下长大的孩子,你不服都不行。

当时,作为警察的他,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创作小说,《警察本色》就诞生在这种环境里面、随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逐步面世,无一例外,都是红透半边天的作品,海岩也到了他的创作巅峰。

那时候,大家揭破了头想去演海岩剧,只是海岩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所有的演员都需要他亲自过目,只有他点头了才行。

2007年之后,海岩剧逐渐没落,海岩也就逐渐封笔。

有人曾说他已“江郎才尽”,也有人说他早就赚够了钱,所以才在影视剧的鼎盛时期全身而退。

随后海岩也在马未都的引路下,专心搞起了收藏。

当时海岩看着马未都整天捯饬古董那个兴奋劲儿,羡慕的不行,古物件儿就像给马未都的生命注入了灵魂,让他活的精神焕发。



海岩收藏的第一件藏品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正是装修热,马未都鼓动并资助海岩在潘家园市场买了第一件藏品,一件明式平头案。

当时的一件黄花梨家具虽然不像今天上百万那样惊天动地,但依旧属于高端商品,一般人根本收藏不起,而当时的海岩已经凭借影视创作大获成功,事业上的成功才让海岩有资本和精力可以做收藏。


海岩收藏黄花梨家具,并没有想着在现在家具增值后在变卖出去,而是觉得他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找到一个情感寄托。现如今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就算是文学艺术都已经成为商业化、生产线般的产品。


有人曾说,马未都和海岩都是作家中难得的聪明人,也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他们始终保持住了初心,找到了灵魂之所依,是真正的大智慧之人。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们手上当时有闲钱,影视行业早已被他们玩儿透了,寻找新的玩儿法就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不料,玩儿着玩儿着,他们就玩儿出了门道,爱得不要不要的。

马爷在收藏上主要针对瓷器,收藏的都是小物件。而海岩则专门针对大物件,专收藏黄花梨和紫檀类的家具。


自90年代中期到2014年,海岩先后收藏了800多件藏品。

术业有专攻,20年的浸润,海岩渐渐成了这方面的行家,还出版了一本《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古今谈》的书,专门讲解收藏和投资。


后来,海岩遵从著名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心愿,不再让明清家具单独展出,个人出资、出收藏品,在多位收藏家的指点下,建了一座私人古典黄花梨家具艺术馆,叫“榈园”。

第一次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来展示明清家具,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品味。

王刚和马未都都曾数次参观过海岩的收藏,对他收藏地家具更是爱到不行。

王刚说:“看到之后直接想住到那儿。”

马未都说:“看到他的收藏,能体会到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既能感知到达官贵人的生活状态,也能让农民的生活在眼前变得具体而清晰,这是任何行业所无法取代的。”


几年前,已在文化界、影视界崭露锋芒的海岩,在朋友的怂恿下走入了古典家具的世界。几年后,已成功跨界收藏的海岩,不仅拥有了上百件精美的黄花梨家具,更已然将黄花梨的气质、文化,浑然于身,而且因为时常帮朋友掌眼的他,俨然已变身为收藏界的又一位大家。

而他亦深以为许,在作家、商人、藏家身份转换间,独爱此味。



有人认为收藏是一种爱好,有人认为收藏是一门学问,有人认为收藏是一种消遣,还有人认为收藏是一种投资,而通过价值让藏品从侧面证明自己独到的眼光,就是一种自我认同般的享受。



我是老黄,关注我,了解更多收藏小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