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引言:

由于满清的禁封政策,东北直到清代后期才大规模移民开发,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它很快发展成中国产量最大、商品化率最高的产粮区。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上世纪2,30年代,以哈尔滨为主产地的面粉产量,一直保持在全国总量的30%以上;1930年东北高粱产量477.1万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大豆更是一骑绝尘,1930年世界大豆产量800万吨,东北就占了536万吨,接近全球的70%。

东北人少地多单产高,粮食的商品率在小农经济时代远高于内地。大豆的商品率可以达到80-90%,小麦达到80%,面粉、高粱、玉米40-50%,这造就了东北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农产品(包括经济作物)贸易长期作为东北贸易的支柱,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部分补偿了中国的外贸逆差,也为东北油坊业、面粉业、酒业等轻工业领先全国奠定了基础。

那么巨量的粮豆是如何从众多农户集中起来的,又是如何转运流通的?

本文简单回顾一下东北100年前独具特色的粮食流通形式---粮栈。

自古有人生活的地方肯定伴随粮食贸易,东北最早的粮食交易已经无法认定了,但成规模的粮食流通应该起于东北的开埠。

在清朝道光之前,东北农业集中于辽宁西部和南部,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余粮只能养家畜、酿酒,少量的在本地集市上出售。

1868年,英国太古洋行在营口开办了一家蒸汽动力的榨油厂,以廉价的东北大豆为原料生产豆油和豆饼,出口到关内和日本,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榨油厂。从此营口逐渐发展成中国榨油业中心和农产品出口转运中心,工厂和外销对大豆的需求巨大,粮食流通成了专门的行业。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营口港旧照

受运输条件的制约,靠近产地又便于辽河水运的地方首先形成了若干粮食市场,粮栈大概就产生于此。

辽河沿线的郑家屯、通江口、马蓬沟;辽河支流太子河、浑河沿岸的辽阳、小河口、大疙瘩(辽源)等,都有繁华的粮市。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以通江口为例,由于航运条件优越,1877年开埠后即成辽河北端的大码头。1887年至1897年,航行于此地的船只达1万条,年吞吐粮食近十万石,最多时年储粮量达100余万石。

现在的通江口是辽宁昌图县下属的一个镇,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了,但当年在它名满关东的时候,长春、哈尔滨还是一片荒地。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现在的通江口

沿河集市的衰落,除了19世纪末辽河航运因河道淤积运能下降,更重要的是中东铁路的全线通车,颠覆了传统的交通结构,特别是京奉、安奉等铁路的修建,东北路网形成。相比铁路,内河航运没有优势。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中东铁路的建设不仅令东北人口激增,大片荒地得以开垦;铁路运输的巨大优势,也使东北腹地的粮食能够廉价高效的运往工厂和港口。

称雄东亚的哈尔滨面粉业、营口大连的榨油业,遍地开花的酒厂、大量销往内地的高粱谷子和行销世界的大豆,这一切促成了东北粮食流通的繁荣。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东北粮食贸易从大豆开始,扩展到高粱小麦和杂粮,地域由南到北,企业数量越来愈多,规模越来越大,催生了驰名世界的东北粮栈行业。

1924年,日本满铁庶务部调查课做了一个满铁沿线的农事调查,仅辽宁和吉林南部就有成规模的粮栈300余家。哈尔滨地方志记载1923年哈尔滨有粮栈80多家,双城有大小粮栈近200家。

30年代东北粮栈业达到鼎盛期,企业数量(包括分号)不下千家,资本雄厚。

东北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粮食生意,吉林首富牛子厚、哈尔滨巨商张廷升都发迹于此。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伪为掠夺粮食而实行的农业生产统制和 "粮谷出荷"政策,使东北粮食生产和流通置于国家强力控制之下,民国以来兴盛的粮栈业步入衰落。

民国时期东北粮栈业快速膨胀,企业出现了分工和分化。一部分粮栈侧重生产端,他们靠近产地,规模相对比较小,从农民和地主手中收购粮食再转卖出去;另一部分位于大型集散地,企业规模巨大,从产地粮栈购进粮食,再卖给工厂或者出口商。还有就是专做出口的,这部分基本被日俄美英等外资和东北官僚资本垄断把持。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东北的中小粮栈带有中国传统商业的特征,因为所需资金很大,多数是合伙经营,有的由出资人和经营人合股,有的是出资人聘请职业经营者入股,出资的叫钱股,出力的叫身股,身股甚至可以超过钱股。

开业前要订立"红帐",相当于企业章程和经营目标责任,规定股东或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利润分配方式,经营目标等。利润分配一般是3年或5年决算一次,中间可以退股。

东北粮栈虽然产生于100年前,但它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却有着很多现代服务业的特质。尤其是民国以后,市场的竞争、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通达,让粮栈已经不能依靠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称赚差价这种简单方式了,它的经营主要依赖多元化、规模化和精细化。

东北粮栈在经营业态上有自己的特点,最鲜明就是分号和联号众多。

分号就是大粮栈自己在产粮区开设多个分支,形成封闭的供应体系,有的粮栈分号多达六七十家,比如哈尔滨广胜栈、长春永衡通、营口宏昌厚。

联号大体有两类,一是同一个老板投资几家粮栈,它们的业务虽有侧重,但协同经营统一行动;二是粮栈投资上下游产业,比如油坊、酒厂、运输和钱庄。显然独家联号需要非常雄厚的资本后盾,因此多数联号都是相互参股或者同盟合作的形式。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事实上分号和联号是融合共存的,这造就了一批隐形的巨型企业,同时也抬高了行业门槛,缺乏资金、经验和人脉的新人,不太容易成功,所以前面讲过的身股才那么值钱。

粮栈经营利润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购和销售。收购多是大粮栈委托小粮栈代收,规定好品种数量价格,有的还要派员监督。这是中小粮栈的业务大头,靠这个赚手续费。如果小粮栈还有余力,可以多收一些自己找销路。

东北农村有些地方,农民和地主为了规避秋后的价格波动,在春天就把粮食以比较低的价钱卖给粮栈,可以拿到"定钱"。这种方式现在叫"期货",那时称"卖青田"。东北自然灾害少,多数情形都是粮栈占便宜。

第二,保管和储运。 粮栈一般在自有场院里建造仓库,哈尔滨地区比较阔气,大粮栈的仓库多是租借铁路用地,有铁路专用线,称为"厂子"。暂时不调出的粮豆存在仓库里,粮栈要收保管费。

那时的东北粮市运用金融杠杆比较常见,地主或者粮商觉得粮价还能上涨,暂时不愿意卖出又想用钱,就存入粮栈开出存单,相当于粮栈作保,用存单向钱庄短期借贷。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粮栈存单

第三,精细经营。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从这张"行单"上可以看出,当时对粮食品种规格分得非常细致。

收粮的时候价格都差不多,但经粮栈分等分级,优质优价,特货优价,针对不同客户就产生了利润。

第四,多种经营。前面讲到的联号,在农村地区很普遍。粮栈大都兼营杂货铺、车马店、钱庄、粉坊和烧锅等。日本人编写的《满洲开发40年史》中,对粮栈这样评价,"粮栈作为联结农民和出口业者的当地商人资本,深深扎根于满洲经济社会。"

一些有实力和信誉的粮栈,甚至发行"纸币"在当地流通,可见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力。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当然,相当于粮栈,农民是弱势的。压等压价,大斗进小斗出,剥削是肯定存在的。但粮栈收粮都是现金交易,在大流通的环境下,市场比较透明,农民卖给粮栈也算是最佳选择。对于这些闯关东来的贫苦农民,民国时期东北的日子比老家强多了。

1923年,辽宁北镇成立"粮钱交易所",这是东北最早的粮食期货交易所。黑龙江最早的交易所是1929年成立的海伦县粮石交易所,一直到1930年沈阳成立的"东三省特产事务所",东北粮食集散中心大都建立了粮食期货市场,形成了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同时也孕育了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这是1924年满铁调查统计的南满铁路沿线粮栈的情况,摘录一小部分。

从这部分统计看粮栈资本少的有几万日元,多的有奉票(官贴)500万,在统计表的其它部分还有100万日元的粮栈。

东北币制混乱,大概做个类比。1915年"满铁"修建长春火车站,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还有两个天桥和货场,工程历时一年,造价32万日元。由此可知日元当年的购买力。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长春驿旧照, 直到1992年才拆掉

500万奉票相当于400多万大洋。上世纪雄踞上海南京路的永安商场,曾是老上海的象征,郭氏兄弟在1918年开办时也只用了 200万。

这仅仅是1924年南满铁路沿线的状况,到粮食贸易鼎盛时期,资本金超300万大洋的企业,仅哈尔滨就有七八家。

当年以大豆贸易为特征、盛极一时的四港(海参崴、大连、营口、丹东)一中心(哈尔滨),加上长春、铁岭、辽阳、沈阳等大型粮豆集散中心城市,资本雄厚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大粮栈(有些已改称公司或商行)多数是西式的组织业态,大掌柜叫总经理,下设营业、期粮、会计、交际、仓库、稽核(审计)等部门,内部制度非常严密,雇员多的超过百人。

这些企业和众多的国外客商打交道,熟练的运用银行、外汇、期货等现代化工具,一个业务经理就有权处理上万吨粮食的订单,金额几十万大洋。此刻的东北确实有点豪,但一点都不土。

100年前东北怎么卖粮,说说粮栈

抚顺粮栈街

结语:

近代东北粮食流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粮食商品化、开埠通商以及交通变革的结果。

粮栈是东北粮食流通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从发端到衰落历经近百年。其间孕育出了一个农村粮栈--城市大粮栈--金融服务及期货市场--铁港联运,这样一个完整高效的体制。

这既有天时地利,也离不开东北人的勤劳睿智、进取创新,成绩令世界侧目,这是东北经济值得自豪的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