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實意還是暗藏陰謀?

梁小勿猜


我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劉備託孤的歷史背景是關羽被東吳所殺,荊州丟失,使得蜀漢政權受到嚴重打擊。劉備一怒之下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卻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回白帝城一病不起。這才招來諸葛亮商議後事。

那麼託孤是真還是有陰謀呢?多數人都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番話才會有此揣測,劉備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統一天下,我的兒子劉禪如果還行,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廢掉他,自己代替他。

那麼這番話是劉備的真實內心想法,還是試探諸葛亮的呢?我想兩個方面都有:首先劉備清楚自己兒子的本事,自己死後,劉禪是沒能力治理好蜀中的。那麼當時有這個能力又可以信任的人只有諸葛亮。以劉備的性格一定會會對諸葛亮說這番話,如果不這樣說反而不像劉備的一貫風格了。再者劉備看人用人還是非常準的,他清楚諸葛亮的性格,越是這樣說,諸葛亮越是會死心塌地的輔佐劉禪。如果說還有其他的,也不能說是陰謀,而是陽謀,退一萬步說,諸葛亮要廢掉劉禪,因為劉備這番話,也會保劉禪一命。所以說,劉備託孤是真心實意,有陰謀或者說是陽謀也是真,不過是給諸葛亮套上了一個枷鎖,給了一個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理由。但是殺諸葛亮的想法是沒有的。






東山客


對於《三國演義》有所瞭解的一般都會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這件大事,也就是劉備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還把所有的權證都交到諸葛亮的手中。劉備曾經就三顧茅廬情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打下江山,如今又再次將兒子也交給他,難道他就如此信任他,不怕他謀反嗎?。


第一,劉備具有看人的才能, 俗話說英雄起於草莽,謀士出於江湖。劉備就是這樣的英雄人物,由於在亂世前半生中先後和公孫贊、董卓、袁紹、曹操、呂布、袁術、孫權、漢獻帝等人相處。 所以經歷了很多,也就磨練出來了識人、用人的眼光。 劉備的各個鋪作:劉、關、張、趙、諸葛等都是在戰爭中相識的。 在這些人之中,諸葛亮 是劉備的最重要的功臣,小編覺得,要是劉備連自己一直以來最重用的人都不能相信了,那麼他的國土早就不屬於自己了。


二,劉備集團中內政型人才缺乏 劉備集團在早期只有麋竺、孫乾等聊聊幾個文臣,極度缺乏戰略型謀士和內政型人才。 所以劉備寧遠得罪劉表也要在荊州大量招攬人才,諸葛亮就是這一時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出山的。 而且諸葛亮的確完美解決了劉備戰略和內政問題。 在託孤一事上除了諸葛亮,其他備選方案都風險極大。


三,諸葛亮在蜀地沒有根基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經過戰亂,諸葛氏居家難逃荊州,雖然在荊州和荊襄氏族關係錯綜複雜,但在蜀地卻是水上浮萍,沒有多少根基。 同期託孤的法正是劉備一個備選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時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僅這一點就不能讓劉備放心。


四,劉備根基尚在 劉備、曹操、孫權作為三國開國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馬氏能篡曹,是因為曹氏忠臣在前後幾次事件中被清洗殆盡,曹氏幾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劉備雖然戰敗身死,但核心班底沒有受損,完全能撐起蜀中割據的局面。


五,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對於蜀漢有著一種奇怪的喜好,對於劉備的定位也是忠厚溫和,禮賢下士。而劉備往往很出色的完成了這樣一個角色的表演,對於收買人心是運用嫻熟的了。在三讓徐州中,劉備力辭徐州牧的職位,不肯接受陶謙的讓位,最終在‘萬般無奈’下才‘勉強’接受。在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到許都後,劉備嚴厲批評了糜芳的建議,‘慷慨’的放徐庶離開,讓徐庶感動的一塌糊塗,即便是進了曹營也是一言不發。在長坂坡裡,趙雲為救阿斗殺的七進七出,劉備便當著趙雲的面將孩子摔在地上,說道“為了你,差點害我損失一員大將”。


六,縱觀歷史,歷朝歷代都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漢朝的開國將領韓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呢,那些事件基本上都是發生在國家安定,邊境無事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在蜀漢後期,朝中無人,因此劉備是不可能去殺諸葛亮的,除非他想將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拱手送與魏、吳。因此小編覺得,那些所謂的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是不可能的事。

諸葛亮的拒絕真的是十分機智的,也突出了他的才高行厚。最終劉備將兒子和王朝交給諸葛亮手中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小編覺得,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心的。


木札


三國裡的劉備看似忠厚老實,對諸葛亮十分放心,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但實際上他真的對諸葛亮是全無保留的信任嗎?其實並不是,他還是在很多地方都對諸葛亮處處提防。

最典型的能看出劉備心眼多的例子就是,他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歷來對劉備臨死前與諸葛亮說遺言時的想法有兩種觀點。一是劉備真心的想讓賢,就是他覺得自己兒子確實不成器,劉備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希望如果自己兒子將來做不出成績的話,諸葛亮能夠自己取代他當蜀國的皇帝,劉這樣說是發自肺腑的,全部都是內心的真話,並沒有半句虛情假意或虛與委蛇在裡面。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劉備此人十分疼愛劉禪,當然想自己的兒子做皇帝,他其實是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說諸葛在回答上稍微有一些錯誤或露出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時,就會讓他人頭落地,同時也為了逼迫他表態,讓他保證即使劉備死後也一定會對自己兒子劉禪無比的忠誠。

其實根據書中描寫的劉備那時的託孤狀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是以一個經歷了戎馬半生看透了一切的老人的身份來說的,那時候他的心是十分的淳樸素淨,只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給諸葛亮和旁邊的兒子以及蜀漢的大臣們聽。

在很久以前,劉備確實曾經考慮過要防止諸葛亮一家獨大,所以他通過在諸葛亮的旁邊安插一個人來監視他。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嚴。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想法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說他對李嚴十分尊重,李說幹啥就幹啥,從來不和他對唱反調。但是孔明也有自己的逆鱗,那就是北伐。如果李嚴一旦違反了北伐的政策的時候,諸葛亮就會不顧劉備的面子,強行對其動手。

那既然劉備對他這麼不放心,為什麼不在他旁邊安插一個更強大的阻礙呢?其實劉備也明白,現在蜀國已經完全離不開諸葛亮了,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要想讓蜀國能夠在另外兩個國家的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發展下去,必須依靠諸葛亮的才智。他這麼做無非是想避免蜀國遭到更大的內耗而已,但是他還是對孔明有所提防,所以給李嚴安排這麼一個四不像的職位。

李嚴被諸葛亮殺了之後,劉備就考慮再三。他覺得如今只有無條件信任諸葛亮這一條道路了,所以說他把一柄尚方寶劍交給了諸葛亮手上,讓自己的兒子劉禪認他為亞父。雖然說劉備在以前曾對諸葛亮有所猜忌,但臨死的時候對諸葛的確是無條件的信任,或者說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意思是說我現在已經沒有能力了,我的兒子本事也不行,我把蜀國的未來全部都交給你,你是願意忠心輔佐我兒子也好,或者願意取而代之也好,我都沒有任何意見,也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是萬萬不可能在他託孤的時候在四周埋伏刀斧手的。如果說他要設計殺諸葛亮的話,那前面一直做戲有什麼意思呢?剛做完戲就把對方殺了豈不是多此一舉呢?

而且諸葛亮十分的聰慧,只要一點蛛絲馬跡都可以讓他看出很多端倪。如果說諸葛亮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將來他怎樣面對劉禪呢?他還能夠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嗎?或許本來他心裡有這個打算一直當忠臣,但知道最後件事後反而心生二心,心想我如此忠心耿耿,你卻佈局想殺我,那我就如你所願,讓我諸葛氏來當蜀國的皇帝。那劉備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個人覺得,當時的蜀漢和諸葛亮,已經誰也離不開誰了,。而且劉備分析諸葛亮是那種十分講究名譽的人。他不會冒著被天下人唾罵的風險來改朝換代。諸葛亮對劉備也是十分的忠誠,沒有辜負他的信任,他一直以來的鞠躬盡瘁,一直北伐,最終心血耗盡,病死在五丈原這個地方。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奉獻給了劉備、奉獻給了蜀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阿輝看歷史


白帝城託孤我認為是一個正面故事,後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肚。

三國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長坂坡救少主,關羽每出征張飛含淚相送,關張戰死劉備拼光家底報仇,最後也跟去了,看原著關羽即使死了後還帶陰兵相助諸葛亮!何等的忠義無雙!

劉備白帝城託孤也絕對是真心實意,哥幾個征戰一生,打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想找一個有能力的人完成大業,劉皇叔絕不是小氣之人,只是現在人心變了,不能理解,去歪曲他




招蚊強


客觀的說,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廢話不用多說,例子不用多舉,打開中國的歷史好好看一下你就什麼都明白了!尤其是談到權力利這三個字,你就什麼都更明白了,何況是封建王朝的帝王統治階級了。不過,這隻能說明劉備玩得政治手段比其他的封建王朝帝王玩的政治手腕藝術用的聰明高明罷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司馬懿在評價劉備一生中成功的經驗中只用了七個字道破了其中傲妙玄機一針見血,他很會拉攏人心!請大家想一想,誰又會把自已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基業輕易雙手送給他人呢!?何況是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帝王之家呢!自古一句名言;兒要親生,地要深耕,把這八個字弄明白了,你就知道劉備託孤當時對諸葛亮是真心實意還是令有所圖了!要說真心,那就是劉備真心希望諸葛亮全心實意的輔佐兒子劉禪和劉家的漢室基業,這就是劉備的真正真實目的。


人間正道陳德立


託孤是英明之舉

劉備能戎馬一生,一身布衣,到做到皇帝。識人用人御人之術,豈敢小看?

古人云,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託孤,骨子裡就是希望諸葛亮放開手腳去幹。也是最英明的選擇。

1800年的古樹,現在還長在我家鄉的定軍山下的武侯墓內,它們可以證明。經常去武侯墓,從古到今,歷代皇帝都給諸葛亮封侯拜相,作為臣子的學習榜樣,諸葛亮的墓,從古到今也沒人去挖過,沒人去盜過。能做到如此者,非常之難。

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多人說勞民傷財,如果蜀國不打,早都亡國了。俗話說:忘戰者危,好戰者亡!但另外一個佐證了劉備託孤的英明之處,諸葛亮老人家54歲死在今天陝西寶雞五丈原,埋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中,活活累死的,操心死的。也落得千古良相的美名!

最後蜀國滅國劉嬋投降做的一個,安度餘生也不容易。樂不思蜀!

這是兩個人的明智之舉。



鼻孔不朝天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由於關羽丟失了荊州,讓劉備喪失了一塊戰略重地。同時東吳在襲取荊州的時候,也殺害了關羽。為了奪回荊州,也為了給兄弟復仇,劉備決定興兵討伐東吳。即使許多文臣武將來勸阻,劉備的決心還是沒有改變。起初劉備大軍進展得十分順利,隨著東吳抵抗的加強,進展變得緩慢,最後兩軍在夷陵一帶形成了對峙。這時陸遜使用了火攻的戰術,把劉備打得大敗。劉備所帶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然後一路退至白帝城,並從此一病不起。

本想著奪回荊州,還有為兄弟復仇,誰知道賠了夫人又折兵,一無所獲以外,還嚴重損害了自身的實力。此時劉備對孫權充滿了仇恨,可面對北方曹操的威脅,又不得不選擇與孫權和好,共抗曹操。一系列憂愁之下,劉備的病情逐漸加重,一段時間以後到了垂死邊緣。劉備把諸葛亮和劉禪叫到跟前,進行了託孤。

在託孤中,劉備說了這樣一段話:若是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倘若劉禪無能,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還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義父。至於劉備託孤,是真心還是假意,可以說基本上是真心。對此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劉禪能力太差,對蜀漢政權不利。

關於劉禪的表現,劉備心裡應該很清楚,若是執意讓他坐上皇位,極有可能出現才不配位的情況。況且天下並不太平,北邊有實力強悍的曹魏政權,東邊還有不懷好意的孫權,蜀漢政權在劉禪的治理下,可謂不容樂觀。按照現實情況,蜀漢政權需要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只有這樣,才能與曹魏和東吳抗衡。諸葛亮才華橫溢,胸有韜略,本領超過了曹丕和孫權,讓諸葛亮掌權,對蜀漢政權來說,是一個福音。劉禪已經拜諸葛亮為義父了,再加上劉備與他的友好關係。若是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也不會太為難劉禪,會讓他一生富貴。

其二:劉禪無能,強行讓他為帝,或許會有災禍。

只要劉備一死,北邊的曹丕或者東邊的孫權必然有所行動,趁機掠奪蜀漢的利益。劉禪就是一個庸人,那是曹丕和孫權的對手,弄不好會讓蜀漢政權滅亡。如此一來,劉禪可能會成為階下囚。與其落得被俘的下場,不如把皇位讓給諸葛亮,有諸葛亮在,至少會保全劉禪的富貴。再說劉禪無能,即使諸葛亮不會,也難免會出現別的權臣,到時劉禪的命運還是凶多吉少。

總之,劉備託孤諸葛亮應該是真情流露。因為劉備沒得選擇,只要諸葛亮想篡權,簡直輕而易舉。不如自己後退一步,託孤給諸葛亮。如果諸葛亮願意輔佐劉禪,是好事;如果諸葛亮不願意輔佐劉禪,取而代之,也不算壞事,憑自己對諸葛亮的瞭解,至少可以保全劉禪的富貴。


子正尋道


人都要掛了,談不上什麼陰謀。其實劉備是相當不甘的。

荊州丟了、益州疲憊、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龐統死了、法正也死了!

和孫權的聯吳抗曹,也因為魯肅死後、呂蒙上位,變成了向曹稱臣,共戰蜀漢。

就剩下一個根據地益州,也因為外來戶和當地利益集團存在很大矛盾,始終沒有安全感。劉備託孤大臣除了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作為益州之前劉璋的舊部,就是為了穩住益州本地的支持。

多年的風腥血雨,死裡逃生,打下的地盤沒了、落腳的根據地也不紮實、心腹愛將死的死亡的亡、戰略合作伙伴東吳也瓦成了敵人,幫著曹操打自己了。

劉備想想這些,肯定死不瞑目,所以想來想去,只有諸葛亮還能讓他絕地逢生處看到微光,這才白帝託孤,甚至說出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當然,劉備知道諸葛亮肯定不會自取的,他比誰都清楚,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謹慎之人,有理想的人多愛自己的名聲。



麥小野


劉備託孤這件事,後世議論非常多。尤其劉備對諸葛亮那番意味深長的話,讓人浮想聯翩。 一種看法認為,劉備這寥寥數語,表達了他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劉備明知兒子不才,並沒有教給他用各種權術保住皇位,而是叮嚀他要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一切聽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業;劉備深知其子無帝王之才,與其國家淪喪,還不如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樣的囑託,應是劉備的肺腑之言。這樣的囑託,不僅表達了劉備廣闊的胸襟和坦蕩為人,實際上也是處置蜀漢政權的最佳方式。晉人袁宏認為“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二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資治通鑑》注者胡三省認為,“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清史學家趙翼也盛讚劉備託孤之語云:“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還有一看法,以晉人孫盛為代表,他認為劉備所言乃畫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壞處倒不少。假若所託不是諸葛亮那樣的忠貞死節之臣,豈不自啟篡逆的口實,帶來禍害嗎?好在劉禪懦弱,無猜疑之心,加之諸葛亮威望廣大,使小人無隙可乘,才沒有發生變故。清《通鑑輯覽》也認為,諸葛亮之為人劉備是知道的,劉備在臨終時說出那種“猜疑”的話,可見三國之世,“以譎詐相尚”,即使是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兩種看法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爭執了千餘年。筆者認為,與其揣摩劉備之言是否出自肺腑,還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劉備一番話對誰最有利,便可豁然開朗:第一,自古權臣輔弱主,只要弱主一切聽命於權臣,不覬覦,不搗蛋,雙方是可以相安無事的。近在三國,曹魏數個小皇帝被廢,均與弱主不服權臣有關。劉備死後,諸葛亮只要輔佐,便是權臣。而劉禪年小闇弱,必為弱主。劉備很清楚,只要劉禪不屈從於諸葛亮,雙方必有一番火併,而火併的結果,多半是諸葛亮獲勝。劉備不願意在他死後蜀漢內部發生這樣的事,辦法只有一個,全力安撫劉禪,讓他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不要輕易反抗諸葛亮,求得相安無事。同時,極力拔高諸葛亮,乾脆把話挑明,讓他死心塌地地為劉禪效命,不生二心。劉備的話,實際上對諸葛亮並無多少約束力,倒是對劉禪十分有利。劉禪憑著父親的悉心安排,雖懦弱,卻做了數十年安心皇帝,這不能不說是劉備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第二,託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無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為主上效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當時說的話大都不算了數,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了。劉備對託孤之事當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頓諸葛亮,已不能排除諸葛亮為勢所迫而幹出他不願看到的事。如果諸葛亮已走到非取劉禪而代之的一步,劉備的考慮便是保全劉禪的身家性命。如果劉禪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從諸葛亮,與諸葛亮鬧彆扭),而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順理成章地取而代之,萬萬不可把事情做絕,將劉氏一門斬盡殺絕。 簡單地說,劉備託孤有兩層意思,一是安頓劉禪,要善待諸葛亮;一是安頓諸葛亮,要善待劉禪,必要時,可取而代之。但這兩層意思全是為了劉禪:讓劉禪善待諸葛亮,是要他服從、聽命於諸葛亮,不要雞蛋碰石頭;讓諸葛亮善待劉禪,是要諸葛亮在大權獨攬後也不要太對不住劉禪,給他必要的生存空間,讓雙方都相安無事。如果雙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動武,諸葛亮可平取政權,不要害劉禪身家性命。 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語,完全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而這個真實想法的背後,卻是冷峻的現實。既有劉備的無奈,也有對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對劉禪的關懷。劉備之言真是不想說又不得不說,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猶覺如見。 後人多讚頌劉備之胸襟坦誠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實際上只說對了一半。劉備所做是恰當的,而諸葛亮則未必。如果不是劉備對其子反覆教誨,聽任劉禪與諸葛亮抗爭,恐怕諸葛亮就要露出其廬山真面目,揮舞起鐵甲與大棒,來對付劉禪了。人們每每讚歎諸葛亮,目為“大漢一人”,這有些過譽。客觀地講,是劉禪的闇弱成全了諸葛亮。如果劉禪像康熙不服鰲拜一樣不服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最後的形象,不過與司馬昭是一樣的,別無二致。



張文才天若有情


劉備向來看人都很準,例如劉備曾經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後來馬謖果然在守街亭時大敗,致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那麼劉備看清楚諸葛亮的為人了嗎?應該說劉備看諸葛亮也是很準的,諸葛亮性格謹慎,品質高雅,根本就不會做謀權篡位的事情。劉備當面對諸葛亮說: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是統一大業尚未成功,君當繼續努力。如果兒子劉禪不爭氣,就取而代之,興復漢室是第一要務。

到了白帝城,劉備面對的是一輩子奮鬥下來的基業,和水平一般的兒子。他能放心的走嗎?那得是相當的不放心。諸葛亮比自己兒子能力強很多,自己死後,諸葛亮會不會弄死自己的兒子,接收自己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還是那句話,換了你,你咋想?

自己死後,諸葛亮是個巨大的隱患,劉備肯定是知道的。而自己的兒子水平不夠,沒有諸葛亮的幫助,未來還是個涼涼。所以當時的劉備也沒什麼可以選的,我們自己想想:埋伏好刀斧手,最後考驗諸葛亮一下,他要是表現好就留下,要是稍有個風吹草動就立馬把他帶走。這是不是最合理的處置辦法?這也就是當時劉備力所能及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只能依靠諸葛亮,即便諸葛亮真有“異心”也沒辦法,因為殺了諸葛亮蜀漢大亂是一定的,要麼被曹魏和孫吳瓜分,要麼形成四處佔山為王的局面,自己的兒子不僅不能繼位,而且連性命都難保。所以,劉備只能信任諸葛亮、依靠諸葛亮。要把尚未成年的孩子交給諸葛亮,劉備當然心裡也很清楚,如果諸葛亮成了權臣,他的兒子們都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劉備說這話,與其說他是想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示弱,萬一到了那一步,希望能給自己的兒子留個活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