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一系列并购之后的“后遗症”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均胜电子”或“公司”)成立于2004年,成立之初,公司产品主要涉及发动机进气管、洗涤器等相对低端的汽车零部件。2009年公司收购中德合资零部件公司-上海华德塑料制品公司,一跃成为当时业内主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2011年,均胜电子借壳辽源得亨成功在A股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1年至今,均胜电子先后收购了汽车电子公司德国普瑞(Preh)、德国机器人公司IMA、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Quin、德国TS、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美国百利得(KSS)以及日本高田等公司,目前均胜电子的产品主要覆盖了人机交互产品、车载互联系统、电子功能件及总成、汽车安全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

并购背后的增收不增利

并购的背后,首先是公司营业收入的爆发式增长。2016年公司完成美国零部件安全厂商KSS和德国TS公司汽车信息业务板块的收购,正式进入汽车安全市场和智能车联市场。交割完成后,公司依托之前收购的德国普瑞(Preh)对TS业务进行了整合,将其并入Preh成为其全资子公司PCC。同年,KSS和PCC完成并表,两者分别贡献营收72.9亿元和22.5亿元,这也使得公司在2016年的总营收达到185.5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129.5%。

均胜电子:一系列并购之后的“后遗症”

2016-2019Q3均胜电子营业收入构成

2018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KSS收购日本高田除PSN(硝酸铵气体发生器业务)以外的资产,均胜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将两者并购整合,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产品供应商。随着日本高田的并购完成,公司汽车安全项目的营收在2018年达到了428.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210%。而公司在2018年的总营收达到561.8亿元,这一收入较2015年的80.8亿元增长了近6倍。

对比营收,公司净利润的表现就要逊色很多。财报显示,2016-201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75亿元,7.42亿元和21.26亿元。一方面,并表后期间费用快速增长,2016-2018年公司的三费之和(销售、管理、服务)分别是27.17亿元、38.19亿元和56亿元。算上研发费用,2018年公司期间费用为85.35亿元,同比增长123.43%,对于期间费用的大增,公司方面表示是由于公司债务规模快速上升及收购高田公司资产产生大量一次性费用的影响所致。

另一方面,2017年大部分利润来自向关联方溢价出售资产,而2018年大部分利润则来自收购高田产生的负商誉。财报显示,2017年投资收益一项就达到了6.91亿,这其中的5.4亿元则来自公司向关联方PIA Automation Holding GmbH出售德国机器人公司IMA所得。资料显示,该关联方是均胜电子控股股东-均胜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8日,专门为承接这笔资产而设立。而根据公司发布的资产评估报告,IM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740万欧元,仅约合人民币2亿元。

2018年公司收购日本高田除PASN以外的资产,确认了近20亿元的负商誉,而这笔钱则直接计入到了当期营业外收入。关于日本高田公司,成立于1933年,主要从事包括汽车安全气囊、方向盘、安全带及气囊气体发生器等汽车安全系统装置的研发,曾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之一。后因安全气囊问题,其产品涉及的各大车企品牌超千万辆汽车被纷纷召回,最终高田因无力承担巨额赔偿和美国政府的高额罚款,于2017年申请破产。

均胜电子随后对高田除PSAN业务的以外的资产展开收购,根据公司发布的对外投资公告,截至2017年3月31日,高田的实际账面资产净额为1245.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1亿元。而公告中指出,公司聘请毕马威对目标资产情况进行尽职调查,并出具了尽职报告,目标资产对应的账面净值不低于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

根据公告,最终公司花费了96.8亿元完成对日本高田除PASN以外资产的收购,而该笔资产可辨认公允价值净值确定的数值为116.64亿元,公司因此在2018年确认了19.85亿元的负商誉。

吃紧的资金

数据显示,均胜电子近几年一路收购德国IMA、德国Quin、美国KSS、日本高田等公司,总计花费超过200亿元,而公司近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合计不足30亿元,这显然是无法支撑公司一系列的并购和运营,事实上除定增获得的资金外,公司账面上的资金是相当吃紧的。

借款逐年增加。据财报,近几年公司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呈逐渐增长,截至2019年Q3,公司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为64.22亿元和122.99亿元,较2018年底分别增加24.3%和9.2%,其他流动负债(主要是公司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和应付债券分别为16.7亿元和10.4亿元。

高负债率。2019三季报显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7.37%,流动资产的数额虽然能够完全流动负债的数额,但流动资产中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为主,两者分别占流动资产的34.3%和29.2%。

低价出售股权。2018年6月3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以5.5亿美元向投创新管理的先进基金和 PAG出售均胜安全30.78%股权,均胜安全即由子公司美国KSS和当年并购的高田公司资产整合而成。根据上诉价格推算,均胜安全当时的总估值约为17.8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4亿元,而之前收购美国KSS和高田公司资产分别花费了61亿元和96.8亿元,合计约157.8亿元。

大股东高比例质押。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到2019年9月,公司控股股东均胜集团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王剑峰合计持有公司股份5.0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8.51%,累计质押的股份数为3.8亿股,占到持股总数的75.8%。

借款增加的同时带来的则是偿债压力的加大,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利息支出为8.45亿元,而当期的归母净利润仅为7.02亿元,公司方面表示,由于2018年4月收购高田资产新增并购贷款而导致利息费用增加。

资料显示,2018年公司因收购高田资产分别向中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借入并购贷款,折合人民币分别为35.55亿元和27.66亿元,该并购贷款期限为5年,逐年偿还本金,加权平均利率为4.51%,其中2018年和2019年偿还本息和约为9.63亿元,未来三年的本金按照10%、30%和50%逐年偿付。

可能面临的风险

商誉减值。并购的背后,让公司的账面上也积累了大额的商誉。年报显示,2016年公司花费60.92亿元收购净资产仅为0.93亿元的KSS,这场并购让公司当年就新增了近60亿元的商誉。截至到2019年6月底,公司的商誉为81.9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3.88%,由于汇率的波动,来自收购KSS的商誉变成了71.29亿元,其它则主要来自收购PCC和Quin形成,分别为8.25亿元和2.03亿元。财报显示,近几年公司并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表示,若未来会计准则变化或公司经营状况波动,可能将面临一定的商誉减值风险。

存货积压。财报显示,截至到2019Q3,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为81.26亿元,该数值较2019年初增加了8.6%,较2017年初增加了173%。资料显示,公司的存货以汽车安全业务板块存货为主,又以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居多,截至到2019年6月,公司累计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3.52亿元,其中为原材料计提跌价准备为3.18亿元,为库存商品计提跌价准备为0.23亿元。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存货的走高,则加大了未来计提跌价损失的风险。

应收账款高企。财报显示,公司近几年的应收账款也是波动增长,2016年底公司的应收账款为44.02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1.82%,到2018年底,公司应收账款则变成了100.81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7%。在坏账准备方面,公司表示,按账龄分析法计,2018年应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为94.2亿元,计提账比例为1.39%,而其中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为99.61%,应收账款整体账龄较短。不过根据公司2019Q3财报,当前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65,而去年同期则为6.05,公司的资金负担在加重。

据海外媒体报道,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为9030万辆,连续第二年下降。而国内已有汽车零部件厂商发布公告称,因受汽车行业下滑的影响,汽车厂家经营压力加大,相关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因而加大了2019年当期应收账款、存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减值。这似乎是给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释放出了一个负面的信号,2020年汽车的销量又会怎样,均胜电子又将如何去应对上诉一系列的“后遗症”,唯有拭目以待了。(新浪财经罗阳)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