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曹操不用火攻?

用户346177195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后诸葛亮!当时诸葛亮草船借箭,满天大雾,伸手不见五指,古代军情传递比较慢。曹操没有看清敌情,误以为是敌兵来犯,没有想到诸葛亮来个草船借箭。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正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草船借箭诸葛亮正是利用了曹军不习水战。借东风,再加上弥天大雾。天时地利人和才会成功。假如曹操能够明白其中厉害,或者有人帮他出谋划策火功对方,那么历史就会改写!可能没了三国演义。



清华记着


那天曹操下了个命令,让全军将士戒烟一天…………从高级将军到炊事班小卒都不敢带打火机………所以想用火攻却点不了火……叫我跑去商店买回打火机时,妈的……猪葛先生带着箭回去了………害得老子被罚………一定要追回那批箭,不然不许死……唉………找了一两千年……愣是没找着那个什么卧龙先生!!哇,太阳出来了……刚睡醒,趁疫情期间没人敢出门,我得搬砖去了,多干点活多赚两毛,晚上再睡个梦回大唐的觉………拜拜………


用户6537769922826


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一、诸葛亮此行目的是借箭,不是烧船。

诸葛亮先前和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之后完成十万支箭的监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即便是诸葛亮火烧曹操的战船取得一定功劳,也会被周瑜以“军令状”军法处置!这就是为什么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诸葛烧船”!


二、当时曹操的战船还没有拴链在一起。

草船借箭的时候,庞统还没有到曹营进献连环计,曹操的战船还处于有间隔、有秩序的状态,可进可退,灵活方便。如果诸葛亮效仿黄盖诈降时的办法,最多也就能烧到曹营外围的少数战船。更何况,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根本就没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冲过去烧船的可行性极差!

三、最关键的,没有东南风!

众所周知,即便是周瑜和黄盖万事俱备,尚不能成事,只欠诸葛亮在七星坛祭来的东风!
当时是隆冬季节,只有北风,如果诸葛亮去烧北岸的曹营战船,那不等于引火上身、自取其祸吗?!


凤凰西游


要想知道曹操为何没有采用火攻,就需要看当时双方对战的情况,公元208年7月12日,曹操率军二十万南下,号称百万大军,发起赤壁之战。而关于三国志中的史料记载,当时是由孙权草船借箭,引发与曹操的一番感慨。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并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我们按照题主的要求,自然是考证三国演义中的火攻计策。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述,周瑜因为妒忌而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因此鲁肃才借船给诸葛亮,趁着第三天的大雾,把曹操的箭支借来。

想要达成火攻,就需要充分的条件,至少是有火攻的力气。而类似的中国古代火箭在唐朝末年开始记载,最接近三国时期的火箭,只有郝昭守城焚毁云梯的火箭,相比我们所认同的火箭,这些并不在认识范围之内,所以排除了火箭的可能。

据史书记载,唐末起义军在大风天"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死者约三百人。

既然不会是火箭,那就看火攻的可能。火烧赤壁正是火攻的应用,而在战斗中采用的火攻,是让黄盖投降的小船靠近曹操的战舰,接着引燃自身而招致祸患。大家众所周知的是东吴的水军,魏国的骑兵,还有蜀国的步兵。这也是一贯游戏风格对他们的定位。

而周瑜发起火攻尚且如此,那曹操想要拦截诸葛亮的草船,想必也应该差不多。虽然曹操新收荆州之众,但民心尚未归附。就是调动荆州的水军出马对付诸葛亮,那也得近战才能进行夺船阻击,否则任其在江面上飘动,并不会造成威胁。

黄祖当即命陈就率两艘蒙冲舰守沔口,还让大力士和弓箭手在河边的崖顶埋伏,向敌军的大船投掷石头和火把。为了打败黄祖的蒙冲,周瑜派出大舰队,却被崖顶掷下的石头摧毁。几小时的战斗过后,周瑜认识到黄祖的军械并非如此欠缺,孙权只能面对士卒疲惫伤亡惨重的现实。

为了扭转战局,周瑜命凌统、董袭率100敢死队每人穿上两件盔甲乘大船冒着石头和火把冲锋。经过艰苦的战斗,凌统、董袭最终成功切断了两艘蒙冲间的联系,这也鼓舞了孙权军的斗志。

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记载的孙权讨伐江夏战斗可见,孙权的部队敌不过黄祖的艨艟舰,而后扭转战局,也只是用敢死队切断彼此的联系,才侥幸赢得黄祖,要不然此次战斗,孙权也得战败而还。

虽然对于大型的船只来说,草船的威胁并不是很大。但如果想在海战中获胜,必须出动船只近战威胁。而在历史上的海战,大多如此。近代的海战才有了炮弹,但在弹药不足时,依然是近身对战。


喵本喵君


兄弟你弄错了,火攻需要风向啊,没有东风啊。😄😄😄😄你以为诸葛亮借东风想借就借啊,他又不是龙,东风又不是他家的。还有用火攻必须符合另一个条件,那就是把船撞到曹操的大船上去。

我们重新回忆一下,黄盖火烧赤壁的那一桥段吧。第一步用苦肉计狠狠的揍了黄公覆的屁股,把黄公覆的屁股打的开花,打到曹操相信了。所以曹操才会毫无防备的观看黄公覆的火船撞过来。否则肯定有防备,你怎么可能碰到他的大船呢?



还有一个桥段你忘了,当时是大雾,说明水汽很大,大家都看不见,诸葛亮又不是千里眼,他又没有卫星定位系统,因为看不见,所以曹操用箭来防守。大致的位置肯定是知道的,准确的位置不知道,万一你撞到的是一艘小船,他完全可以解开。


那你的火攻就失败了,火攻只能用一次,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就用不了了,赤壁之战就被你玩失败了。孙权就被你玩完了,你信不信这样玩了之后,刘备都不会放过你。


知常容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古代火箭可不是常备弓箭,而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特殊制作的弓箭也就注定了这样的武器不会在紧急情况下突然的选择使用,因为压根就没有。

对于古代火箭这种武器,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战争题材中的影视片,简单来讲就是在弓箭的箭头放置火种,用来烧杀敌军或者火攻敌人的物资设备,实际上国家这种武器的制作还是比较复杂的,最简单的制作方法莫过于在火箭的箭头,涂抹易于燃烧的燃料,但是很多时候为了保证箭头的杀伤力和穿透力,通常会采用外包一些易燃物,这样可以保证,点火的时候易燃物正好可以在弓和箭之间,保证了火烧的延续性。也可以保证弓箭的完整性,保证在击中敌人或者敌方武器之前,这段期间,完好无损的箭头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穿透力。

无论是易燃品还是燃料,其中燃烧过程的媒介具备了很大的挥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燃物中可以燃烧的成分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时间长了甚至会失去燃烧性,所以火箭通常都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提前准备的,在面对诸葛亮突然使出了草船借箭。曹操的军队在第一时间也准备不出足够的火箭。

而火箭在三国时代虽然有一定比例的用,但是总体情况下,运用的比例并不是很频繁,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种实战条件下。在上古时期水军的作战仍然停留在停船和战船之间的碰撞跳帮拼杀,以近距离冷兵器对攻为主,因此实战中使用火箭的频率并不大,尤其是在赤壁之战阶段,曹操收降荆州水军虽然参差不齐,但总体正面实力要高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正面压倒的形势,向孙刘联军发起进攻,使用火箭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在面对浓雾之下,有空气湿度的加成,即便是他们军队有火箭,在这样的湿度情况下,恐怕也没有办法用火攻,最重要的是对面的船只数量只有很少,曹操恐怕更担心自己的对手会发起火攻,毕竟对面只有很少的船只,并不像大规模进攻,他们只需要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向敌方攻击就可以了,万一对面的船真的烧着了向自己的船撞过来,自己岂不是也要损失。

这种情况下选择弓箭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火箭。






你好我是小于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罗贯中编的。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诸葛亮没有做过这件事。这个故事其实是发生在孙权和曹操之间,只是罗贯中写给了诸葛亮。


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在《吴书-吴主传第二》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进攻濡须,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

一天,孙权见江面起了薄雾,便乘一艘大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营前观察曹营军情。曹操生性机敏,不敢轻易出战,于是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孙权的船由于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得行将倾覆。孙权即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再受箭。待两侧受箭均衡后,即安然返航。这次借箭只是偶然发生的,也只借了一船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罗贯中编给诸葛亮之前。《三国志平话》还给周瑜安排了一出木船借箭的故事。


罗贯中这么写,主要是为了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诸葛亮没有趁草船借箭的时候,火攻曹营,主要是罗贯中没想起来这事。

其次,就从《三国演义》中分析此事。火烧赤壁的故事,主要是靠东风去烧曹操的“铁索连舟”。如果,直接让诸葛亮趁大雾去曹营放火。诸葛亮还是没有放火必须的两件东西:东风和弓箭!

这就回到了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了。没有了黄盖的火船,就要用弓箭放火。所以,必须借箭。然后,还要等东风,趁着风势,才能火烧连营。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也不能让诸葛亮去放火。


勇战王聊历史


长话短说,闲话少数,翰林院学士为您作答。说这个问题有道理的,肯定没有好好看三国演义,别跟我扯正史,现在就事论事,说说小说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什么不直接火攻曹营。


曹营不是一堆草垛子,不是你想烧就能烧,赤壁之战胜利由无数个细节胜利共同组成,如果照题主这个逻辑,周瑜诸葛亮早就收复许昌了。火烧曹营最主要的先决条件,一个是铁锁连舟,一个是东风。

在草船借箭时,曹操中了反间计,虽然杀了蔡瑁张允,但仍然延续蔡张水军旧法,直到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才下令将战船连在一起,提供了火烧赤壁的第一个重要条件。至于东风,就等弄明白草船借箭时用的船,是什么船了,书中叙述每船有军士30人,又叙述孔明将船左右调度,收船急回,可见草船用的是人力划船,与有没有风毫无关系。


东风刮船,其势如风,才能马上达到火烧连舟的效果,如果靠这些速度缓慢的人力船去烧,还没走近自己就先烧完了。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完全不成立,还是回去好好看看书再来提问吧。草船借箭故事唯一的bug,是曹操没有用火箭,其他地方逻辑没有问题。


董狐笔


不知为何提出此问?稍有常识都知道,火功要空气干燥而风力很大,更要选择风向,以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才能一发而不可收拾,利用天象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大破曹操。你都说了孔明借箭江面是浓雾,孔明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也就是他知道啥时候该怎么做,如果借箭时直接火功,因为当时雾气太浓,空气湿受大,不利于火势蔓延,而且雾气越浓更证明没风。要想火烧曹营,就得空气干燥而且必须东风,如果风向相反就适得其反烧了自己的兵船。所以诸葛孔明充分利用了,他所撑握的气象知识,发挥其聪明才智,打击了来自北方曹军锐气,而也让自己出山以后,连战连捷而名成就千古!


UC留揽不到的人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的故事流传千古,但就诸葛亮促成孙刘联盟就有许多的故事,诸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大气磅礴,道出了当时的情况,在这诸多的故事中,每一个都很精彩,今天单就说说草船借箭的故事:

一、草船借箭本是周瑜为难诸葛亮之举,周瑜料定诸葛亮三天之内做不成十万只箭,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目的很明确就是借此机会打击刘备集团,甚至想趁机消灭诸葛亮,但是没想到诸葛亮才智超人,竟然弯道超车匪夷所思的完成了任务,一个响亮的大嘴巴子打在了气量狭小的周瑜脸上,周瑜没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反而提高了刘备集团在江东的威信;

二、赤壁之战的首功应该是属于江东集团的,说白了刘备集团只是敲边鼓,正面作战的依靠江东集团,最高军事指挥权在周瑜,诸葛亮只是一个过来帮忙的,诸葛亮是聪明人,定位好自己的位置,不会越俎代庖,要不只会招致联盟的破裂;

三、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当时太薄弱,必须要依靠江东集团,并在这场战役中利用最小的损失最大程度提高自己的实力;

四、战争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情况不止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每一步都没算定,黄盖未诈降,东风还没借,曹营戒备森严,根本不具备决战的条件。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有不同见解欢迎探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