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悲悯之心看《十日谈》

《十日谈》是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这本书里讲了一百个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在瘟疫盛行的一段时间中,由七位女郎和三位青年分十天讲述的。《十日谈》的作者乔万尼·薄伽丘与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十日谈》一开篇作者用锋利的笔触详细地描写了黑死病期间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各种惨状。接下来才由七位女郎和三位青年慢慢叙述那些妙趣横生、离奇曲折的故事。这里简单概述一下书中提到的黑死病期间佛罗伦萨的各种惨状,至于书中的故事这里不做赘述,后面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

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这瘟病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跟病人谈话,甚至接触到病人穿过的衣服,摸过的东西,都会招来致死的病症。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会传染,就连人类以外的牲畜,只要一接触到病人、或是死者的什么东西,就染上了病,过不了多少时候,就死了。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里去,教堂的坟地再也容不下更多的尸体。城市里到处尸体纵横。从三月到六月,佛罗伦萨城里死了十万人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当城内瘟疫横行的时候,郊外的市镇和乡村也并没逃过这一场浩劫,不过灾情不象城里那样声势浩大罢了。可怜的农民死了,就像死了一头牲畜。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城里的人丢下一切只顾寻欢作乐;乡下的农民也不愿意从事劳动,家禽家畜在田里到处乱跑。宏伟的宫室,华丽的大厦,高大的宅邸,从前达官贵妇出入如云,现在却十室九空。有些人结了几个伴,拣些没有病人的洁净的宅子住下,过着有节制的生活。他们吃着最精致的食品,喝着最美的酒,但总是尽力节制,绝不肯有一点儿过量。对外界的疾病和死亡的情形他们完全不闻不问,只是借音乐和其他的玩意儿来消磨时光。有些人纵情欢乐、纵饮狂歌,尽量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还有些人既不严格节制着自己的饮食,也不大吃大喝、放荡不羁。他们虽然也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适可而止,他们并没有闭户不出,也到外面去走走,只不过手里总要拿些什么鲜花香草,或是香料之类,不时放到鼻子前去嗅一下,清一清神。还有些人只关心他们自己,其余的一概不管。他们背离自己的城市,丢下了自己的老家,自己的亲人和财产,逃到别的地方去。不管哪一种人都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凡是病人和病人用过的东西,一概避不接触。大家你回避我,我回避你;街坊邻舍,谁都不管谁的事,亲戚朋友几乎断绝往来,即使难得说句话,也离得远远的。甚至哥哥舍弃弟弟,叔伯舍弃侄儿,姊妹舍弃兄弟,妻子舍弃丈夫,父母舍弃孩子都是常有的事。

当你看到以上种种事情时心生悲悯的话,那么你应该很庆幸自己对于别人的苦难具有同情心。这是一种德行。就像作者开篇所说的:“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谁都应该具有这种德行。”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曾想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惨烈可怖的作为这样一本书的开始呢。很多人会说因为这本书是为了纪念黑死病的。但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也许作者是希望人们怀着一点点悲悯之情去看后面那些故事的吧。就如作者在第一天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本书的开端虽然凄凉,却好比一座险峻的高山,挡着一片美丽的平原,翻过前面的高山,就来到那赏心悦目的境界;攀援的艰苦将换来了加倍的欢乐。乐极固然生悲,悲苦到了尽头,也会涌起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沉浸在悲伤之中,毕竟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让读者叹息、掉泪。而是为了给多愁善感的人以安慰,给她们解除一些愁闷,带来一点欢乐。只是在欢乐之余不丢失自己的同情之心就好。

下一次,当我们拿起《十日谈》时,可以在看完凄凉悲惨的开头之后,稍微收起自己的悲伤,怀着一点点同情之心,悲悯之情再去看后面那些有趣的故事,看看是不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