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中东铁路并不在中东,而是位于中国东北,为何会有这么个名字?跟李鸿章有渊源。

1896年李鸿章赴俄签署《中俄密约》,该约是沙俄籍口两国防御共敌日本,诱使胁迫清廷所签订,其目的当然是继续从富庶的中国东北捞取油水。

其中有一条款,是修建横贯东北境内的铁路,将西伯利亚铁路和抢来的海参崴连通,本欲命名为“满洲铁路”,但遭到李鸿章强烈反对。沙俄此举与日本后来泡制的“伪满洲国”用意异曲同工,将“满洲”同“清国”区别开来,为日后剥离该地区埋下伏笔。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在李鸿章坚持下,方才定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意即大清东部省份的铁路,后以中国代清,为“中东路”。

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野心极大,他们曾计划从新疆乔戈里峰到海参崴划条直线,线北均归属俄国,即“黄俄罗斯计划”。修中东路只是其中一环,如果不是日本和西方掺和东北事务,甚至会将贝加尔湖地区和甘肃兰州用铁路连接起来。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中东路干线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进入海参崴,支线从哈尔滨到旅顺(大连),呈“T”形,合计约2500公里。因位于干支线连接点,哈尔滨也因路而兴。

日俄战争后,战败的俄国被迫将长春至旅顺段转让给日本,改称“南满铁路”。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中东铁路

由此可见,俄国和日本以长春为界,划分了各自在东北的利益。以当时两国在东北地区的表现来看,日本的威胁要远高于苏俄。

那么在东北易帜后,少帅为何挑选苏俄而非日本作为夺回路权的目标?

显然是认为苏俄更容易对付: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十月革命”后,沙俄时代终结,换之以苏维埃掌权,新生政权十分脆弱,又要面对国内尚不稳定的状况,因此苏俄对外策略一改之前的急速扩张,重点放在夯实内部,屡屡对华示好,并和掌控中国东北的奉系签订《奉俄协议》,撤回沿路驻军,提出中东路共管,日后中方可赎回管理权,这种姿态相比日本的咄咄逼人要友好得多。

少帅掌权后错误地估计了苏俄实力,他相信了一些曾去俄国考察人士的意见,认为兵强马壮、颇具规模的东北军已具足够抗衡的实力。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而且他激进的行为,得到了西方和国民政府的支持,并承诺一旦打起来会出兵出钱支持,这也使其底气十足。在支持者们的眼中,苏俄赤化威胁显然比日本造成的麻烦大得多,也急迫的多。

所有这些都让少帅作出了错误判断,夺回路权苏俄顶多抗议几声而不会出兵,即使出兵也没什么好怕的。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中东路事件

1929年意气风发的少帅搜查苏俄领事馆,强行接收中东路。这无疑激怒了苏方,宣布断交并决心采取军事行动。

苏方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由布柳赫尔指挥,其在远东总兵力应在八万以下,东北军亦组织十余万兵力以应对。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同年十月开打,东线集中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地区,主要是针对海军力量的打击;西线以中东路最西点满洲里起,沿铁路一直东进到海拉尔。

随着满洲里、扎赉诺尔、海拉尔相继失守,扛不住的东北军向俄方提起议和谈判,12月22日双方签订《伯力协定》,恢复此前苏方在中东路的权益。

此战东北军伤亡2000余被俘7000余,苏方伤亡不到1000,对比较为悬殊。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苏俄缴获旗帜

单纯从军事角度评判,这一战东北军是大败亏输。此前在和直系、皖系争斗时期,奉系还算一支劲旅,互有输赢。换句话说,即使其他派系来打这仗结果也差不多。

兵员素质低,是当时中国军队普遍存在的短板,这一状况延续到了十余年后的对日作战。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再看具体战斗过程,东北军采取的是分兵据守的战法,无论是满洲里15旅、扎赉诺尔17旅、海拉尔步1旅和骑3旅,无一例外是被苏军优势兵力围攻,各个击破。

本土作战、兵力占优的东北军组织不力、战法僵化,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暴露了其指挥系统存在问题。

当时的东北军高层中,较具才能的几位将领如郭松龄、杨宇霆、姜登选等人已先后离世,由28岁的少帅担当重任仍显稚嫩。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而国民政府事先信誓旦旦承诺的外援也成了镜花水月,此时正集中力量对付桂系和西北军,根本无力对中东路事件有所助益。

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何惨败中东路?短板何在?


综合以上因素,夺取中东路权维护本国利益的出发点虽好,无奈主观上判断失误,客观上硬实力尚有差距,行动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