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通过百度搜索“白马寺”三个字就会发现:除了最负盛名的洛阳白马寺,全国范围内竟然还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寺院叫“白马寺”。其实,在禹州市无梁镇政府东北方向约2公里的白马寺村也曾有过一座“白马寺”,虽然迄今为止能够查询到的关于它的资料信息少之又少,可是千百年来当地人口口相传,再加上一些既有事实,足以证明历史上这座寺院确确实实存在并辉煌过,还和洛阳白马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块残碑
彰显“白马寺”悠久辉煌的历史
寺产方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在白马寺村口,立着一块儿仿制的石碑,碑文为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阳翟县官衙发布的榜文内容,大意是当时白马寺山林、耕地等寺产庞大,而且向官府交税,因有人私自盗伐其林木,侵占其耕地,主持崇政向阳翟县府递上状纸,请求保护寺产不受侵犯。于是官府下发公文,进一步明确东至“破布垛”、西至寺院西“分水岭”、南至“黄堆”东西涧、北至“僧弘岭”为白马寺院祖业地产边界,不容外界侵占。
公文中显示的这些山名、地名,除“黄堆”被后人改称“黄山(山下村子叫黄山村,东西各有一条沟)”外,其它均沿袭至今,范围涉及现在的曹楼、黄山、三王、白马寺、郭庄、无梁等多个村庄,方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上世纪50年代,禹县文化馆时任馆长曹子元在白马寺村驻队,无意中发现村里老寨墙西北角有块儿带字石碑,出于职业敏感,曹馆长擦去碑上的土垢细看,发现了石碑的文物价值,于是请当时的大队干部帮忙,另用石头将此碑替换下来,自己掏钱请人套驴车运回县城。后来这块残碑又几易其址,现保存于禹州市博物馆。

2015年,热心挖掘村史文化的退休教师高乐和张宏恩、张保德、高俊业等人辗转找到禹州市相关部门,制作了该碑文的拓片,随后又对石碑进行了仿制。
据高乐、张宏恩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在距白马寺村东南约1.5公里的曹楼村北地挖出巨大的过门石及砖瓦等,据说此地是白马寺的头道山门;另外还在白马寺村南0.5公里远的黄山行政村曹寨自然村挖出了几百斤重的石雕门墩等,这里是白马寺的第二道门,即寺院的“接引殿”。在头道山门、接引殿以及寺院遗址附近,人们还发现了几处大小不同的旧窑址,说明当时是就地取材烧砖制瓦建起的寺院。
根据碑文记载的内容和人们在周边发现的砖、石等物件,足可说明,至少在1000多年前的宋祥符年间,白马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拥有庞大地产,而在此之前如果没有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香火承袭延续,是难以达到此种盛况的。
几条破洞
诉说“白马寺”神秘悲惨的遭遇
僧徒众多的寺院为何突然消失?
白马寺遗址位于白马寺村西北“螺旋顶”山脚下一块平坦开阔的地面上,这里三山环抱,螺旋顶山势奇特,整体呈螺旋上升形状,就像一顶撑开的黄罗伞盖;青龙(僧弘岭自西向东跌宕绵延)相依,白虎相伴(破布垛背靠太虎石),前面是“饮马河”,在远处看就像一个“罗圈”太师椅,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这里不但是风水宝地,更是个绝佳的普度众生、修行利人道场。

然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前些年才清理出来的几条残破土窑洞,寺院所有地上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高高的土崖中夹杂着厚厚的香灰层、随处可见的残砖碎瓦和累累白骨,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2002年冬季,当时50岁的张宏恩和几位村民结合这里的地势特点和土崖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挖掘,先后清理出了按上中下三阶分布的13条窑洞中的4条,最大的一条窑洞深约十丈,还有一条大洞里面套着“拐洞”,像是当时僧徒们住宿的地方。其中一条处于中间位置,窑洞口填满了砖瓦和石块,他们打算从窑洞上面“大揭顶”,结果选准位置向下挖了三四尺后用䦆头也刨不动了,这才发现洞顶居然是用糯米粉掺土搅和均匀后夯结而成。在最上面一阶窑洞的北面,还有一个顶部呈三角形的土包,多年前曾从土崖上的缝隙里断断续续向外掉谷粒,据说是寺院存放粮食的仓库所在地。
张宏恩等人根据烧焦的渣灰土层,找到了寺院厨房的大致位置,仅排烟风道就有3丈多长,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铁锅碎片,从碎片的厚薄程度推测铁锅直径约在3尺左右,和前些年农村用来下粉条或杀猪用的大锅差不多,可见就餐人数众多。他们由厨房位置自西往东向下清理,又发现一条约3尺宽、碎石铺就、两侧立有雕花大砖的小路通向寺院下面河道,可能是“伙头僧”挑水的必经之路。后来这些遗迹大都又重新湮没在山洪冲积下来的沙石淤泥之中。2017年,禹州市文物部门在此地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出部分碎石路面和石砌台阶后再无下文。 那么,曾经香火旺盛、僧徒众多的白马寺到底是如何从人们眼中消失的呢?


其一,毁于山火说。
环绕白马寺的山峰与西北部老山坪大木厂相连,均属具茨山系,是传说中轩辕黄帝得力将军力牧养马的天然牧场,林木茂密,北宋祥符二年之后的某个年月突发山火,将寺院地上建筑悉数烧毁,有部分僧人来不及逃出,所以遗址上有尸骨存在。
其二,毁于人祸说。
有一股“山北”来的悍匪侵占了寺院并将僧人们囚禁或杀死,冒充僧人对前来烧香还愿的有钱人实施“绑票”,特别是见到有姿色的妇女就兽性大发、百般调戏,不少人不堪受辱跳河而亡。人们义愤填膺,于是在一个天寒地冻、夜深人静的夜晚悄然拴死寺门,将大量点燃的柴草从高崖抛下,致使这伙土匪和寺院一起葬身火海。
其三,官府拆迁说。
白马寺对面是老官山,山腹中是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庞大的地宫式陵墓。陵墓于永乐初年(1403年前后)动工,历时近10年时间建成,因担心墓葬秘密泄露,周定王命官府把所有参与建墓的工匠赶到距陵墓1里多远的一条深沟中全部杀绝。而香火旺盛的白 马寺和周定王墓隔山相望,为保密起见,周定王自然也容不得它的存在,于是差人强行拆除了寺院,遣散了僧人。

以上三个版本中,笔者倾向于第三个。无论是从保守陵墓秘密或寺院存在影响陵墓风水的角度来讲,白马寺毁自明代还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另外在僧弘岭西段横亘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岭叫“朱家坟岭”,可查遍方圆数十里没有朱姓之人在此埋葬,据说葬在这里的是周定王朱橚的后代。前几年白马寺村民曾在夜里听见此朱家坟岭方向有爆炸声,后来才知道是盗墓贼所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