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著名历史事件有着鲜为人知的后续?

芳绯文学


妇女独立师,我军历史上一支鲜为人知的正规女性部队,自从这支战火中的玫瑰凋谢于祁连山下之后,我军便不再组建女性部队。因此,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成为了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正规女性部队。

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中国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

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批妇女投入革命。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委从众多的优秀妇女之中挑选出400多人,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从此,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了,随后又组建了妇女独立1团、2团。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又将苏区各地的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连同原来的各个妇女独立团、营,整编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妇女独立师由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指挥。

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下辖两个团,全师共计2000多人,师长张琴秋,政委曾广澜。

妇女独立师第1团张琴秋,该团战斗力较强,为总指挥部的机动部队。第2团团长曾广澜,刘伯新任副团长,吴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该团主要任务是保卫机关、红军医院、仓库、运送弹药、转送伤员等任务。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妇女独立师同其它部队一样大量减员,1936年,妇女独立师整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参加悲壮的“西路军”作战,最终,这支战火中的玫瑰凋谢于祁连山下。

西路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词的“中国工农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纪念碑背面记载了西路军烈士的英勇壮举“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及所属五军、九军、三十军万余人进入临泽县境内遭国民党马步芳部队围截,在蓼泉、倪家营、西柳沟、梨园口等地浴血奋战七十余天,数千烈士壮烈牺牲。为缅怀英烈、慰藉忠魂,激励在世、启迪后代,特树此碑。”

至今在西路军烈士纪念馆内,仍然陈列着西路军在临泽的战斗史和烈士们的遗物——枪管、大刀、马尾手榴弹、子弹、饭桶、饭罐、照片。一幅幅大型的画面,一张张史迹的文字,展现出西路军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战斗场面和艰难的战斗历程,其中就包括了妇女抗日先锋团。

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妇女独立师,西路军的主力部队,同时也是西路军最悲壮的部队。

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特派员曾广澜,全团辖3个营9个连,共计1300多名女战士。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

1936年冬到1937年春天,一支21800人的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中间穿行,包括中国红军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妇女先锋团,然而就在短短的五个月之后,这支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西路军西渡黄河后,妇女抗日先锋团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山丹城。

这是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就在西路军身陷绝境的最后关头,妇女先锋团担任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作为女战士,她们的境遇远远要比男战士还艰苦。妇女先锋团不仅缺少武器弹药,甚至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没有保障,就连女战士来月经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的东西可用,最后只能用沙子来垫。

在同凶残的马家军经过惨烈的白刃战、肉搏战之后,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特派员曾广澜、政治部主任华全双等人相继被捕。这些被俘的西路军女战士,遭受了马家军非人的折磨,有的被残害致死,有的饱受凌辱,有的流落他乡,最终只有极少数人回到了延安。

王泉媛(1913-2009),原姓欧阳,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乡沪富村人,1930年3月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任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

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经过40多天的血战之后,西路军总指挥部、九军、三十军和由王泉媛任团长的妇女独立团被围 。1937年4月,驻守甘肃临泽县城的妇女先锋团被马家军包围,王泉媛带领5名女战士突破敌人的包围,在祁连山区与敌人周旋了1个多月后被俘。

1939年3月,王泉媛逃到了设在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在请求归队未果之后,被迫流亡于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1942年4月,王泉媛一路乞讨回到了老家敖城,2009年4月5日,这位饱经风霜、战功赫赫的老红军女战士去世,享年96岁。

西路军的这次失败,使绝大多数的西路军女战士留落在了大西北,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的妇女抗日先锋团女战士,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有将近半个世纪不为人们所知。

据甘肃省妇联1984年的调查统计,散落甘肃省西路军女战士尚存231人,散落青海各地的还有136人,并且留下了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后代。

遥想当年,妇女抗日先锋团的女战士英姿飒爽、杀声震天,然而这支部队却很难再被复制,这些悲壮的女红军战士已经成为了永恒。


王铭苇


中统“金刚”张国栋失踪后的下文:隐蔽在学校当教师

张国栋,又名张文,是中统的“四朝”元老,人称中统“金刚”不倒翁。张国栋曾在徐恩曾麾下任特工总部情报科副科长,中统成立后,任第一组(这个组相当于处)第二科科长,主管情报工作。不久又担任中统局秘书兼第一组组长。秘书的职责是襄助局长,包括代行批阅、拟定文件、报告、编制,下达活动计划,任务等,局长外出时,代理局长主持局务,是中统最高决策层成员之一。1949年4月,局长叶秀峰任命张国栋为副局长兼云南调查室主任,统领西南数省的局务。解放前夕,张国栋失踪了。有的说他化妆潜伏下来了,有的说他已被中共逮捕枪毙了。这位在中统经历了22年的“金刚”到底哪里去了呢?

原来,1949年11月,广西平南县解放前夕,张国栋就已经拿到了飞机票,是可以跑到台湾的。但此时,他的妻子已身怀六甲,乘飞机非常危险。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亲情战胜了理智,他决定留了下来。面对新的形势,张国栋以他多年的特务经验,决定潜伏下来,试图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图东山再起。他将自己改名为张文,经别人介绍,以四川流落人的身份,到一所学校担任老师,教授数理化课程。在校期间,张国栋伪装进步,鼓励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响应政府和学校的号召,带领学生参加宣传生产自救,参加土地改革等活动。他所带的班级被评为“红旗班”,他个人也获得了“进步人士”的荣誉。
1951年,政府发布通告:凡国民党党、政、军、警、宪、特人员须限期登记自首,否则严惩不贷。张国栋感觉实在难以再潜伏下去,为了不连累妻儿,便决定向政府自首。
数月后,张国栋被送到了战犯所理所进行学习、改造,他的战犯编号是232号。初进管理所时,张国栋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否认和狡辩。经过多年的改造,他逐渐地认识了自己的罪恶,洗心革面。1975年,张国栋被特赦释放。
张国栋被释放后,将主要精力放在撰写文史资料工作上,出版了多部有关中统方面的史料和书籍,与沈醉所撰写的军统史料相提并论,被誉为“北有沈醉,南有张文”。
张国栋曾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热衷于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1990年9月,张国栋在南京病逝,享年84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军统郑介民官方死因心脏病,民间却传他被蒋介石毒死】

1959年12月11日,蒋介石邀请郑介民一起乘船在日月潭共赏月色。当天晚上,郑介民的老婆柯淑芬与朋友看完电影回家时,发现郑介民已倒在地板上死了。次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布郑介民因心脏病发作猝死的消息。

郑介民死后,蒋经国曾想提升时任副军长、郑介民的弟弟郑挺锋为军长,但郑挺锋坚辞不受。不久,郑挺锋在家,突然也像郑介民一样死了。

对于郑氏兄弟的死因,坊间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郑介民与西方国家关系过于密切,老蒋怀疑美国人要培养一批新的势力取代自己,便在游湖时在食物中下毒,将郑介民毒死。而蒋经国为了安抚郑挺锋,想给他提职,但郑挺锋对其兄的死因持怀疑态度,也是对蒋家的不满,故拒绝接受任命,由此引来了杀身之祸,也被秘密毒杀。


郑介民,中国民国时期最大的特务头子之一,曾分别担任过军统局的代理局长和保密局局长,到台湾后,又任国防部的次长和国家安全局局长。
郑介民早年曾在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又到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对特工、情报方面研究颇深。回国后,任蒋介石的侍从副官。在蒋桂战争及讨伐陈济棠时,郑介民利用自己的特工手段,助蒋介石打败李宗仁和陈济棠,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郑介民也因此受到了蒋介石的重视,职务不断提升,成为了军统和保密局的主要头子之一。
戴笠死后,保密局与美国方面的工作接触主要是由郑介民来交涉的。郑介民为人圆滑,善于交际,与美国官员如梅乐斯、马歇尔、司徒雷登等都关系良好。他为争取美国外援发挥了重要作用。郑介民在与英美法三国公务交往中,曾分别获得三国各一枚勋章。

到台湾后,郑介民频频出国 与美国等西方关系密切,也为台湾搞来了不少军事援助。1953年,郑介民再次到美国时,受到了极其隆重的接待,并给了他私人一千万美金。

这些行为都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快,人们认为美国人要扶植新势力取代蒋介石,使得蒋介石动了杀机。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芳绯文学


真正的陶渊明有多惨,你不知道吧?先看看陶帅哥四十多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吐槽自己的儿子们。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我才四十多岁,头发都白了,皮肤也松弛了。(你们知道为啥不?)

有5个儿子,都不让我满意,不是读书的料。

大儿子16岁了,懒到举世无双,无人能敌;二儿子快15岁了,和他哥一个德行,不爱读书;老三老四13岁了,连十以内的数字都搞不清;最小的儿子9岁,读书就不指望了,就是一个小吃货,天天都是吃吃吃……

苍天啊!大地啊!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啊!这样的话,算了,还是喝酒去吧……


不知道陶渊明有没有动手削这几个儿子?来来来,排排队,一个一个挨巴掌,别抢!

除了儿子们不争气,家里还特别穷。

正是陶渊明写上面这首诗吐槽儿子们的时候,家里出了一件大事:大火把房子全烧光了……

人都没啥事儿,但是家当都没抢救出来,本来就穷,只能全部挤到船上过日子,靠亲朋好友接济。

后来的日子也是越过越不好,看看他晚年所写的《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大概就是说太饿了,家里又没吃的,能咋办,只好出门找人帮帮忙。到朋友家里,敲开了门,傻笑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开口。朋友非常理解,不仅拿了粮食出来,还拿出了酒。

陶渊明很感动啊,赶紧高高兴兴的和朋友喝起来,各种感谢……

此时的陶渊明其实是贫病交加,他一直都有痁疾,过着贫苦日子,和病魔奋斗了十多年。幸好人家生性豁达,啥都看透了,才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田园诗。

如果是个普通人,早就撑不下去了……


七追风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华中“剿总”副司令、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面对解放军的大兵压境,看到国民党一泻千里的溃败状况,通过亲朋好友和中共的努力工作,最后权衡利弊,弃暗投明,通电起义。但不想起义后部队却发生了叛乱,逃亡过半,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后续。

1949年2月,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应陈明仁请求和出于让陈明仁成为镇守三湘马前卒的想法,把他及所属的第一兵团由武汉调往长沙驻守。

陈明仁出身黄埔一期,但因性格耿直,不善奉承,并没得到蒋介石的特别青睐,虽然能能征善打,战功赫赫,地位却与同为黄埔出身的陈诚、胡宗南等相差甚远。


陈明仁与林彪也是老对手,1946年,陈明仁攻打四平被林彪击退,1947年陈明仁最后一刻守住的四平,又让林彪无功而返,并凭此一战成名,获得了蒋介石的赞赏,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但不久,陈明仁却被新上任的东北行辕主任陈诚以作战时纵兵抢粮为由撤职,这让他颇有不甘,并心生怨恨。最后受与蒋介石不和的桂系白崇禧邀请,出任华中“剿总”副司令。

湖南省主席程潜,是国民党元老,曾是陈明仁就读过的陆军讲武学校的校长,与陈明仁师生关系深厚。当时程潜与蒋介石和桂系均有矛盾,他向往和平,与共产党早有接触,并已有了起义之心。


此时林彪率解放军四野,刚刚结束了“宜沙战役”和“湘赣战役”,陈兵湘鄂边境,观望湖南局势。自打下天津以后,四野以40余万部分人马,歼灭国民党2万余人,而当时二野、三野在华东一带,完成渡江战役以后,已歼敌40余万,解放了大片土地。

相比之下,林彪的战绩有些寒酸,毛泽东不满意,他自己也郁闷,现在的对手是白崇禧,“小诸葛”不是白叫的,两次战役,林彪都有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他真得好好琢磨琢磨,应该怎样同白崇禧过招。

陈明仁在程潜的影响下,也有了起义的意向,中共又做了许多工作,承诺对以往的交恶既往不咎,对他提出的条件,也大部分都满足。陈明仁本身对蒋介石心怀不满,对桂系也没有什么感情可言。面临解放军大兵压境,以陈明仁的精明,也早已看出国民党的气数已尽,共产党夺得天下已是大势所趋。


权衡利弊之后,陈明仁于1949年8月4日,率所部7.7万人马通电起义。毛泽东、朱德特去电嘉勉,这也成为继傅作义起义后,又一著名起义事件。

可是起义的事却没有到此结束,因为近在衡阳的白崇禧,不会善罢甘休。在听到陈明仁起义后,白崇禧气得破口大骂,他自认为对陈明仁不薄,在他落魄之时,给人给枪给官,到最后却反咬一口,使自己转眼失去了长沙屏障,将直接将面对林彪这个对手。

“小诸葛”绝非浪得虚名,他立即组织救急措施,一面派飞机对长沙进行轰炸、撒传单对起义部队进行策反,一面派两个师向前突进构成防线,并派专人收容叛逃回归的起义官兵。


白崇禧的反间计也确实高明,撒下的传单威力巨大,他在传单造谣“中共假和谈,已经把程潜陈明仁扣押,林彪马上要缴起义官兵的械,号召军官们率兵向衡阳回归,有专人安置,回归后有重赏”。

这一招确实灵验。陈明仁本来起义前就未曾与部下通气,重要将领也均未在通电上签字,下面的官兵更不明真相,大家看了传单都信以为真,加上长期受反共的宣传,所以大多数都倾向于国民党,有带头往衡阳跑的,不少人都跟着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陈明仁已经掌控不了自己的部队。四天的时间,长沙起义的部队已叛逃多达19个团,总计4万余人,高级将领多数都跑了。陈明仁看到自己已无力回天,只好与程潜联名致电林彪,请求四野出兵压制叛逃。

林彪等四野首长,虽然对陈明仁在起义时大讲条件心有芥蒂,并对他无法掌控部队颇有看法,但打击敌人责无旁贷,便马上派出了四个军进行追击。也因此与拉开了“衡宝战役”的序幕,开始与白崇禧进击真正的较量,并最终歼敌4.7万余人,取得了战役胜利。

陈明仁率部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百密一疏,起义的后续风云突变,最终,起义的7.7万人马只剩下了3.6万余人。这些官兵改编为解放军后,陈明仁继续担任司令, 此后也也一直在军队中工作,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1974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1岁。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其实很多历史事件的背后藏着的都是血淋淋的真相,很多人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好。毕竟我们都是人,不是神,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克服自己的私欲。今天日航君就给大家讲几个历史事件的后续。

一、写《悯农》的李绅

大家小时候都学过一首诗,那就是《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我小时候,很多餐厅里面都贴着这幅诗,告诉大家要节约粮食,体恤农民的辛苦。我小时候看到了就想,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杰出的人,怜悯百姓疾苦,体恤民情。后来真正了解到了李绅我才知道,你的《悯农》只是你的保护色。

首先要为李绅正名一下,网上很多人说李绅的劣迹之一是喜欢喝鸡舌汤,每喝一次要用几十条鸡舌。喝鸡舌汤确实有,但是不是李绅,而是宋代的吕蒙正。

李绅成了名,当了官之后成为了一名暴戾之人,热衷于追名夺利,丝毫不顾及百姓感受。如李绅因为剥削太过严重而导致民众纷纷背井离乡,手下人向李绅报告后,李绅反而说:手捧麦子,被风吹走的都是秕糠,留下来的才是饱满的麦子。以此来形容背井离乡的百姓。

另外,李绅还热衷于奢靡的生活,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赠李司空妓》,看到诗名大家也清楚是什么内容。里面写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由此可见,李绅对于这种奢靡的生活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是在苏州刺史刘禹锡看来,那可以“断肠”之事,也就是说是极其奢侈的事情了。

倒不是说不允许享受,但是曾经因为《悯农》被大家所记住的李绅居然是这样的样子,未免让人感慨。

二、屡战屡败李景隆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为我们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个“大明战神”李景隆的形象。不得不说,李景隆打仗之烂实在是难以启齿。为什么打仗这么烂的人会被举荐为几十万的统帅?仅仅是因为他爹是李文忠吗?

后面翻阅史书,发现当时齐泰、黄子澄等建文帝的近臣居然都是举荐李景隆的人。后来我发现,李景隆的早年经历。《明史》中记载:

“(李景隆)屡出练兵湖广、陕西、河南。”

我推测可能是因为李景隆练兵效果比较好,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就是他是善于将兵之人,因此派出李景隆外出作战。军中人都知道李景隆是个草包,但是朝中大臣都以为李景隆是个能人。

靖难之役后,似乎朱棣认为李景隆应该是首功(真是够讽刺的),然后给李景隆加封高官,每次上朝,李景隆的位子都高于靖难诸臣,导致朝中功臣多有不平之意。不得不说,朱棣真的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前言:你所不知道的铡美案。

陈世美这个人,原本出现在明朝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属于文学虚构形象,也没铡美案里的那么不堪,不是驸马,也没有不要儿女,只是两年没有回家,被妻子秦氏(不是秦香莲)寻到,假扮歌女献技,被陈世美感觉丢人,便指派下属去杀了秦氏,带回了两个儿女。后来被包拯判案,发配充军。

后来清代小说家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出名,为包拯量身定做了三头铡,于是铡美案就出来了。陈世美变成了驸马,秦氏变成了秦香莲,陈世美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最终被包拯的铡刀砍了。

这个虚构的人物,在中国极为有名,尤其是经过各种戏曲的传唱,几乎家喻户晓。也时常有对妻不忠的男人,被辱骂为“当世陈世美”。

以此,很多人以为陈世美是个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其实不然。

再说一个吧,名字里也带美的。

  • 潘仁美

相较于陈世美来说,此人更冤枉,其原型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曾征灭南汉,讨伐南唐,讨伐北汉,征伐辽国等,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爵韩国公,可谓是战功赫赫,忠贞干臣。却被评书、小说《杨家将》拿来编了个人物潘仁美,摇身一变,成了奸诈小人,无恶不作,无功可说,陷害杨家将,害死杨老令公,害死杨三郎、杨七郎,遭尽世人唾骂……

其实历史上的杨业之死,与潘美关系并不大。而且杨业对于宋来说,是降臣,对于汉来说,是叛将,比起潘仁美,似乎并不伟岸光正。


不怂历史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少年天才,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司马光二十岁时,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

二十九岁时,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

庞籍十分赏识司马光,和司马光成为忘年之交。

贵人赏识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

谁知道郭恩喝醉后私自出兵攻打大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新旧党政,王安石的死对头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年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于是在熙宁二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改革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互相仇视。

宣仁太后掌权后,集合反对变法的力量,重用司马光、文彦博等人。

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政令频繁变更对社会危害极大。

对外妥协

司马光执政以后继续执行妥协政策。

面对西夏的步步紧逼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

司马光为政期间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说到这个问题,我很快想到了山东军阀韩复榘不抵抗日本人退出山东的下场。

从韩复榘在山东所作出的一系列事情来说,他并不是那些穷凶极恶、残暴不堪的军阀,他实际上是一个很能干的实干家。

韩复榘在统御山东期间,他大力发展了山东的教育业和实业、极力改变了山东乡村的落后风貌、还在山东境内中用雷厉风行的手段清理起了鸦片贩卖行业。

抗战爆发之前,他在山东百姓们的内心中绝对是那种为地方着想的父母官。

但是抗战中他所做出的事情却使得他的风评转瞬直下,使得他从一位能吏变成了一个让人可耻的逃跑将军。

韩复榘在抗战中为什么在没经过太大抵触的情况下就带领着自己手下的军队撤出山东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对日本人害怕才撤退的。

而无论里面的原因再如何复杂,就跟到底还是两个因素影响的。

韩复榘退出山东的两个原因

第一个因素就是韩复榘和蒋介石的恩怨。

韩复榘和蒋介石的恩怨来源于蒋介石早期的不讲信用,他们两个人原本协议了在韩复榘主政山东之后,蒋介石就会给他一笔发展山东的钱,但是蒋介石后来并没有给他任何一分钱,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而矛盾的加深是在抗战爆发早期,这个时候蒋介石的第二次不讲信用让韩复榘彻底恼怒了起来。

蒋介石之前为了拉拢韩复榘抗战,他给韩复榘做下的承诺就是把自己的一批重炮借给韩复榘使用。

正因为他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后来又舍不得把这些炮借给韩复榘,所以韩复榘才越发加深了对蒋介石的怨恨。

至于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南京保卫战。

南京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但是因为日本人的战斗力实在太强大、南京又易攻难守的原因,所以蒋介石只把少部分军队留在了这里,其他大部分军队都调集到了各地,然后把首都的职责迁移到了大后方。

南京的惨案发生后,韩复榘是深深看在眼里的,他觉得蒋介石既然可以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撤退,那自己又何必和日本人拼死在山东这个前沿之地呢?

正是在这种种因素的左右下,他就这样撤出了山东。

韩复榘退出山东的后续下场

韩复榘因个人矛盾带兵撤出山东的事情在当时民国掀起了滔天大浪,如同当年张学良带兵撤出东北一样,各种对于韩复榘的骂声也开始不停地涌来。


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而蒋介石在当时正全心筹备着抗战,因此为了顾虑到影响,蒋介石并没打算就这样放过韩复榘。


韩复榘是在1937年年底的时候撤出山东的,而蒋介石为了消除韩复渠带来的影响,他决定除掉韩复渠,给其他有着和韩复榘一样想法的军阀们敲一个警钟。

于是在1938年1月份的时候,蒋介石亲自来到了河南,他以召开秘密会议的名义请来了韩复榘以及各其他各大高级将领们。

会议是在夜晚举行的,在会议准备开始后,韩复渠带领着自己手下的几名护卫趾高气昂地进入了会场。

会议的主导人是蒋介石,他在会议开着开着的时候,突然面色冷酷地向韩复榘发了难,以韩复渠轻易丢失山东的事情责问起了他。

韩复榘在受到了蒋介石的斥责后,他在气势上也没准备向蒋介石妥协,于是就挺直着腰板顶撞着蒋介石,说出了蒋介石南京都没有死守,又怎么能要求自己死守住山东的话。



正当一场骂战即将展开的时候,蒋介石手下八大金刚之一的刘峙突然以朋友的身份把韩复榘拉离了会场,并劝说他不要跟蒋介石对着干,先让蒋介石平复了这场怒火再说。

说着就把他送上了一辆汽车,韩复榘不知道刘峙的真正用意,还以为他是打算用汽车把自己送到火车站,再把自己送回去,于是就安稳的坐上了汽车。

但是在汽车里等待着他的却是军统的人员,在军统人员的挟持下,他们来到了火车站,最后乘坐着火车一路前往了武昌。

韩复榘在被挟持到武昌之后他同样没有服软,在何应钦等人的审判下他仍然保持了自己一副完全没有错的态度,最终在审判无果后,韩复榘被军统的人员秘密给处死了。


就这样,蒋介石在没经过和韩复榘部队交战的情况下,处死了这么一个影响着自己抗战的刺头。

所以说这就是著名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后续,韩复榘率领山东大军轻易就丢失山东的事情非常臭名昭著的,因此蒋介石在对他进行了秘密处决后,既震慑住了其他军阀,也使得很多百姓们欢欣鼓舞了起来。


孤客生


看到这个问题我最先想到的是孔融。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了。

其实孔融的死与他的性格有关,孔融在曹操账下,却屡屡得最曹操。

建安二年的时候,袁术在称帝,这个时候曹操就想趁机把杨修的父亲杨彪杀了。因为这个曹操和杨彪关系很不好,而这个杨彪和袁术是儿女亲家这当然是曹操以权谋私了,公报私仇了。孔融就去找曹操了,说不能这样搞株连啊,曹操就装糊涂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孔融说,照曹公的意思,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不知道?成王年幼的时候是周公摄政,说成王要干什么事情周公可能不知道吗?你这样做,弄得人心涣散,以后谁都不来了,谁都不会再投奔我们了,别人我不敢说,我,孔融,鲁国堂堂男子汉,明天就不来上班了。曹操没有办法,放了杨彪。

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曹操的长子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当年周武王攻下殷都的时候,把妲己给了周公。曹操还以为历史上真有这件事,就去查书,怎么都查不到,就写了封信给孔融,问这个事情的出处在哪里?孔融说,以今度古,想其当然耳。曹操才反应过来是在讽刺他。

孔融是当时的名士,而且是孔子的后代,所以他大概觉得没人敢杀他。当时孔融提出,千里之内不封侯,这时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赶出去。

后来,曹操在准备南征刘表的时候,就把孔融杀了。曹操杀孔融的方法用得特别好,不是说你孔融和我唱反调所以杀你,而是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查出来孔融有一个反动言论,说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刘”。这句话不一定是孔融说的,但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谋反了,而且曹操还给他按了另外一个罪名,就是不孝,因为孔融说父子之间没有恩情,这句话应该也不是孔融说的,根据公布的材料看,说是孔融跟祢衡说,然后祢衡到处散布。但是当时祢衡已经死了,死无对证。

后来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时候,要废一个叫来敏的人为平民,这个来敏也是一个名士。当时诸葛亮说,来敏乱群,过于孔问举。就是说在诸葛亮眼里,孔融就是个扰乱国家的人,说明诸葛亮也觉得孔融该杀。江东的孙权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也拿孔融来做典范,说别以为你是什么名士我就不杀,要是学孔融那样,我一样杀。所以,其实孔融的死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