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炒作高手”左宗棠如何自抬身价?

衰默


左宗棠,一个穷乡僻壤的倒插门女婿,一个屡试不中的小举人,几年时间突然就发了迹,先是封疆大吏,后成晚清中兴名臣,猛一看,他这逆袭之路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但任何不可思议的奇迹,除了不可复制的天命机缘,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成因的。

说左宗棠是大清第一炒作高手,有些狭隘了,但没有“众人划桨开大船”,他确实也很难走出来。

下面咱们就来简单聊聊他这艘大船,都有哪些牛人帮他划过浆。

必须承认一点,天生狂傲的左宗棠的确是有奇才的,他3岁识字,4岁随父前往长沙左氏宗祠内的学馆开蒙,5岁读孔孟,8岁习八股,11岁学书法,14岁参加童子试,15岁参加长沙府考试取得第一名,但山长为了照顾一位年老考生而降他为第二名。

但自道光十二年,20岁的左宗棠考中举人后,他的科举之路即愕然而止了,此后六年,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因为一生的科举功名仅仅是个举人,死后他差点无缘“文襄”这个谥号。

常规下,没有进士功名,创下再大功勋,也是不能享拥“文”字头谥号的,是慈禧打破常规,给他加了“文襄”二字,从这个角度讲,慈禧也算是左宗棠一生最后一个贵人,抬名之人。

在晚清,说到左宗棠的奇才,众人必赞其出口成章、让人信服的宏论。结合这个问题来说的话,这是左宗棠在卑微时自抬身价的大杀器。

稍熟悉左宗棠历史的都知道,他在20岁上下的时候就跟晚清一大批牛人攀上了交情,有人觉得这一点太幸运了,而如果深究下来的话,你会发现,左宗棠其实是踩到了一个大风口。

这里说的大风口有两个意思。一是他身处的时代正逢湖南大才集体崛起;二是他无形中打通了一个顶级的社交圈子。

18岁那年,左宗棠因为无与伦比的宏论,攀交上了回乡丁忧的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因贺长龄对他异常推崇,进而他又引起了两江总督陶澍的注意,更幸运的是,左宗棠进京赶考时又攀交上了陶澍的女婿,晚清另一中兴名臣胡林翼。有胡林翼再次在老丈人面前推崇一番,陶澍对左宗棠的印象自然是又深了一层,又好了一倍。

在左宗棠的轶事中,有两桩很有名,其中之一便是一副对联征服两江总督陶澍。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拍马屁、展才华的联子写的固然才华横溢,恰到好处,但说就是因为这两句话彻底打动了陶澍,未免有些夸张,其实贺长龄、胡林翼此前不惜余力地引荐才是他们一见如故的关键。

当然,左宗棠的雄才具有征服人的魅力也不可或缺。

但就炒作这个说法,接下来发生的才是真正具有轰动效应了。

陶澍、贺长龄两位东南大佬居然自降辈分、争先恐后地要跟30岁上下、啥也不是的左宗棠攀亲家。想象一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忽然成了湖南人领袖、东南第一封疆大吏的亲家,东南官场中人会作何感想?

加之左宗棠又从来不知低调为何物,到处宣扬自己是当今诸葛亮,有这种种因素在,可以说左宗棠没出山时,在官场他其实已经很出名了。

为左宗棠盛名做锦上添花事的还有一人,林则徐。左宗棠夜会林则徐便是他早期第二桩有名的轶事。

猛一看,依旧如此,为什么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如此看重乡野左宗棠呢?

左宗棠名不虚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林则徐也是陶澍圈子里的人,更具体的说,林则徐就是陶澍一手提拔起来的。

有这些顶级大佬有意无意地帮着“炒”,到太平天国打到湖南,湖南用人之际,左宗棠出山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有这,也就好理解两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为什么对左宗棠言听计从了?一半是因为左宗棠的雄才,一半是因为左宗棠的名望、资历。

以上还不是最精彩的,左宗棠的大名最终被炒到天下皆知,还要拜随后发生的一桩事所赐。

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危机公关。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衙门做幕僚时,有一次,因狂傲的性子没收住,居然把朝廷二品总兵樊燮给打了。这樊燮也是有后台的人,他的后台是谁呢?时刻在东南制衡东南汉臣的湖广总督官文。

结果官文将一顶“劣幕”的帽子朝左宗棠头上一扣,咸丰随即大怒,扬言查实即可正法。

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刻。

可叹的是,此时的湖南人异常抱团,从京城的郭嵩焘到地方的胡林翼、曾国藩纷纷起来积极营救。

最终,郭嵩焘借潘祖荫之手,以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不仅救左宗棠于危难,更为左宗棠迎来了仕途的春天。

放肆打人,没人头落地,相反威名传天下。

左宗棠发迹后,为了报答当初的”炒作“之恩,硬是给潘祖荫送了件国宝青铜器。

这大概是左宗棠一生中送出去的最贵重礼物。

由此得到朝廷重用,得到曾国藩的提携后,左宗棠的自我炒作依旧没有停歇下来。

不过,他随后的炒作手法颇有些上不得台面。

他是怎么炒自己的呢?

只要有机会就撕咬、攻击曾国藩。

完了,再高调地宣扬自己如何了得。

可即便如此,世人对左宗棠依旧厌恶不起来,因为他身上有一点是大家都佩服的。

他吹过的牛,他有本事实现,而且是超额实现。


黑句本


世人误解左宗棠,不过是因为他喜欢语出惊人,比较狂放而已。

《清史稿。左宗棠传》:“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

的确,左公十分崇拜孔明,他也常自比诸葛亮。他有个外号就叫“小诸葛”,他也自称“老亮”,还专门刻了一方印章就叫“老亮”。

左剧照:


他帮人题字,总是喜欢用“老亮”这个印章。和手下的幕僚联诗,有个幕僚说他是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把左宗棠乐坏了,嘴上说“岂敢岂敢”,转过头就赠人家许多自己舍不得喝的茶叶。恐怕这是人家说他“自抬身价”的一个方面吧。 左公曾为张亮基做过幕僚,张当时任湖南巡抚。

张亮基非常欣赏和信任他,把一应军政大事托付给左,他可以做决定,也可以用自己的名义直接给皇帝上折。张亮基去山东后,左公也辞职回乡。

左剧照:


后来骆秉章接任,骆秉章非常赏识左宗棠的才能,几次派人去请左宗棠入其幕府。左宗棠没有答应。直到太平军攻克汉口南下湖南,占领湘阴后,扬言要找出左宗棠,杀左宗棠为萧朝贵报仇,左宗棠再不能无动于衷了。

太平军围攻岳州时,骆秉章又派人三请左宗棠出山。左宗棠终于答应第二次入湖南巡抚幕。 左宗棠为骆秉章幕僚期间,骆秉章对左宗棠非常信任,基本上是放手给左宗棠。

当时有人嫉妒左公,说左公是在自抬身价,在学诸葛亮。这恐怕也是认为左公爱自抬自己的一个方面吧。 左公出山时,向骆秉章提出过条件,就是对骆的手下文武,他可以发号施令。

当时的湖南提督樊燮非常贪婪,贪污军费。左准备上折弹劾他。樊向骆秉章求情,骆让他去求左,左骂他一句“忘八蛋,滚出去!”。


樊燮恶人先告状,称左是湖南劣幕,骄横跋扈、把据湖南、越权干政。 咸丰皇帝很生气,令严查此事,并密谕:

“左宗棠如有不法,可当即就地正法。”

可是查处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上上下下全都是保举左宗棠的。胡林翼称左“才可大用”,只因为名满天下,所以“谤亦随之”;大理寺卿潘祖荫的专折,说: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也。” 连肃顺都说:“人才难得,自当爱惜。”最后的结论是“宗棠刚明耐苦,可大用。”

左宗棠从此进入朝野视线。 当时正逢“寇事急”,永州总兵跑到巡抚骆秉章那里要求援助。骆秉章让他去见左师爷,谁知见了左师爷,却迎头遭到一通教训:

“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

那总兵也不是吃素的,回敬说:

“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

左宗棠大怒,将其厉声呵斥出去。

清总兵:


那家伙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带着一肚子暗恨回到永州。 这些事迹在反对左宗棠的人看来,也是他“自抬身价”的表现。

左公的贡献大家都知道,但是,左宗棠也有缺点。他脾气倔强,性格耿直,看不惯的事情,敢于站出来作斗争。他曾经收藏了一把名琴,在上面题道:

光绪二年新秋,乾坤其气,金玉其声,道德其人,中和其行,左宗棠书。

这几句题款就是左公的真实写照。这把琴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可以让大家领略到真正的左忠肃公。“自抬身价”的谣言也可不攻自破。

参考《清史稿。左宗棠传》 《左宗棠的博弈》


刚日读史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一起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

历史上对他有“大清第一炒作高手”之称。根据史料记载,左宗棠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好大言,每成一艺,辄先自诧。他每写完一篇文章,必先自我欣赏一番。成年后,更是无不用其极。

道光十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忧回乡,当时年仅18岁、名不见经传的左宗棠拜访了他,贺长龄非常欣赏左宗棠的才华,以接待国士的规格接待了左宗棠,并与之相处好几天,两个人谈诗论文,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且贺长龄还在自己的书架上亲自为左宗棠挑选自己喜欢的藏书借给他看。这件事情记载于左宗棠的《左文襄公年谱》中,他们二人见面的情节,并没有其他人在场,谁知是真是假?

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回家省亲,左宗棠得知陶公爱才,回乡必经醴陵,于是赶在陶公未到之前,在醴陵事先写下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日流,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到此联心花怒放,引为知音,见到对联作者,年方20的左宗棠后,“一见目为奇才”“竟夕倾谈,相与订交而别”。不久之后竟然不顾年龄和地位、辈分的悬殊又与他订下了儿女亲家。这件事情也是左宗棠自己传出来的。

还有一件事,道光二十九年,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听说左宗棠的大名,特意邀请左宗棠到湘江边上见面交谈,当时林则徐一见到左宗棠,便“一见倾心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这也是左宗棠在同事中炫耀自己的本钱,其实,林则徐是在接到陶澍的推荐信后,碍于情面才肯接见左宗棠的。

从以上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左宗棠无非是有三寸不烂之舌,其事件的真伪也很难考证,至于左宗棠自我吹嘘的旷世“奇才”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左宗棠的诗文之才显然在李鸿章之下。

左宗棠就是靠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才抬高自己的。


李文君85661147


晚清时期宣传“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流量热点文化,究竟是对“大清第一炒作高手”左宗棠自我吹嘘与炒作,还是名副其实或是名过其实呢?

如果把左宗棠个人作为一个品牌,每一个品牌炒作都是集策划、执行、监控、收尾的系统性操作。那么我们来套用看看左宗棠是否按照这样的套路呢?

一、个人炒作——自我身价提升策划

1.背景不好:左宗棠来自湖南穷乡僻壤的农村小伙,爸爸是乡村教师,妈妈是务农,没有家族背景,长大后养不活自己,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实在是打男人的脸,狠狠地抽那种。

2.个人聪明但考试成绩不好:从小聪明,3岁识字并5岁习孔孟之道,14岁跟随父亲到长沙府考试得到贡生称号,20岁考取举人之后就没有前进一步,也没有获得同进士或进士的称号。

3.系统学习,夯实自己:在当上门女婿得到待遇不错,连自己的夫人周夫人都是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在自己前途无路之时,不断地开导自己心扉,开始系统学习经世致用的实用理论并有所得,对于他后来的炒作收官而不是一地鸡毛的结局,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个人炒作——执行

1.想要成为富人,就要进入富人圈子:那左宗棠想要打响自己的名声并获得仕途的可能性,就得要进入乡党圈子里,当时的湖南人在汉族士大夫官职群体中,可是数一数二的派系。那就得要利用岳父的钱财及名望,进入到长沙城南书院进修,并遇到人生第一贵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这位可是领路人,作为他踏入圈子的敲门砖。

在贺家两兄弟的帮助下,结成儿女亲家的结网模式,逐步散播出个人名声,慢慢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在总督陶澍回老家省亲时机下,醴陵县知县请求左宗棠这位大知识分子来写对联,表达自己对总督上司的敬仰与拍马屁的完美。

2.获得总督级别高层人士赞赏:左宗棠在为总督大人写了一副含而不露而又能传中高层人物的心坎“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正式走进总督级别人物的眼中,开始他平步青云的官场仕途。

3.这位无官职却名声很大的人物开始结网,获得湖南派系的扶持与关照,你看有着胡林翼,林则徐,曾国藩,贺长龄,陶澍等中高层人物的背后支持。

三、个人炒作——监控

1.要想炒作的热度一直在线,就得要不断地大数据进行监控热度的持续性。那么左宗棠开始跟曾国藩进行决裂与互拆模式,开始与李鸿章进行互怼模式,确保自己的热度在线。比如与曾国藩针对太平天国幼主去向的互拆,比如与李鸿章对“塞防”与“海防”的争论互怼。

2.想要流量持续就要不断地制造新的热度事件:比如对于自己“塞防”战略实现,收复新疆战役,灭掉阿古柏。比如组建楚军,对灭掉太平天国起到不小作用。比如剿灭捻军起义,回民起义等农民起义。

四、个人炒作——收尾

1.对于曾国藩过世时,大家都认为这位仁兄也会进行互怼模式,但左宗棠却送了一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对表明自己不如曾国藩,包含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后代关照都不错的待遇。这就是为了让此事给圆满收官。

2.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为左宗棠的赞誉是十分了不得。

3.左宗棠荣封二等侯,死后,慈禧太后给左宗棠谥号为文襄,按照他的学历条件是不够格,但太出名了,也破格谥号为文襄。准入昭忠祠、贤良词,享受香火供奉待遇。

这就是大清第一炒作高手最终的目的,在晚清浪潮中,以一己之力不断地炒作,掀起一股惊涛骇浪,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流芳百世,获得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尊贵谥号。这才是大丈夫来此世上轰轰烈烈走一遭的大作为。

但也请谨记心中没料,炒作也是一波热度罢了,却不可能如晚清名臣左宗棠般大手笔,流芳百世。

个人意见,犹如不同,请回复,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关于左宗棠的人物介绍就不多做介绍,简单说一下“曾国藩智慧”小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问是如何自抬身价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懂得如何炒作自己,自己渲染自己也好,通过别的方式来炫耀自己也罢,可以说他是一个很自信的一个人。

当左宗棠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注重对自己的名气的培养,这也为他日后得到身价埋下了伏笔,就拿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来讲的话,写完以后都一定要自我欣赏自我臭美一番,这就和他在上班后对李鸿章的奏折的阅读时的倾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是每次读完一页都要惯性地拍着桌子大笑,以至于半个月过去了,奏折都还没有读完。


成年之后的左宗棠主要是依靠编故事来为自己抬高身价。当然不是一些没有的事情来说,都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比如,曾经传说左宗棠二十岁的时候,偶遇当时的两江总督,没想到这位总督一见到他就与他倾盖如故,然后俩人就迅速地忘记了彼此的年龄差,定下了儿女亲家。无论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但这场偶遇想必绝不是偶然的,据说是左宗棠有意操作的,他此前就得知了总督回乡的路线,故意事先写下了对联来拍总督陶大人的马屁,博得对方的欢心。


当然,流传出来的关于左宗棠的故事不是只有这一个,而是多个故事的叠加,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聚焦在左宗棠身上,把他渲染成为了一个奇才。事实上,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左宗棠的诗文才学并不是很高,但口才确实了得,他能够很好很巧妙地抬高别人,毫不吝惜地用语言渲染他所见过的名人。


国学趣舍


左宗棠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虽然厉害的人物很多,但值得敬重的人物并不多,左宗棠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这个人,可以算是晚清时期最开明的一个政府官员,他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一样,都致力于振兴清朝,经过这些人的努力,清政府在同治时期,突然间回光返照,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




虽然这个局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让清政府彻底摆脱衰败的事实,却为后世带来了非常多的财富。

这里,我们说一下,和左宗棠有关的事情。

左宗棠的功绩

功劳一,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按照课本中的说法,左宗棠是刽子手,但深入了解一些史料就会发现,参与平叛的淮军,湘军这类的军队,虽然军纪涣散,但统帅比太平天国绝大多数统帅强很多。


而且,洪秀全等人的腐化速度太快了,甚至比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还要堕落,这与刚开始时候那种朝气大不相同,这让我对太平天国,尤其是洪秀全,产生了很坏的印象。

相比之下,曾国藩,左宗棠一类的人物,可算得上是品德高尚,两袖清风了。

功劳二,平定甘回之乱,收复西域

如果说平定太平天国的功劳,还存在很多争议,但收复西域却毫无争议。

如果没有左宗棠的力排众议,并且抬棺进军,西域广阔疆土,就不再为我们所有。


收复西域,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也就是两股主要的对手,一个是阿古柏和回疆的叛军,他的势力盘踞在南北疆,几乎占了大半个西域。

而第二股势力,就是沙俄的势力,他们叛军在伊犁一带,暗中支持着阿古柏势力。

左宗棠的大军,击败了阿古柏势力,却并没有进军伊犁,他只是大军压境,摆出了强硬姿态,用来震慑沙俄的军队。

同时,另一个在近代史上极为出色的外交家出现了,他叫曾纪泽,他通过外交手段,终于迫使沙俄退出伊犁。


虽然清政府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收复伊犁以及整个西域,这笔买卖,并不亏。

功劳三,成了洋务运动的践行者之一

左宗棠负责建立了福建造船厂,还有两家织布局,其中福建造船厂的出现,成了中国建立近代海军的开端,也是中国开始争取海上权利的开端。

这样的开端,总比一辈子梦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要好很多。

就凭这三个大功劳,左宗棠就值得敬重。

现在,一些网络上说,左宗棠是炒作高手,第一次听到这话时,心里难免有些抵触。我不能说网络上的言论有多大的恶意,但炒作这个词,太多包含贬义的成分。


现在的炒作,已经成了不良的社会现象,但我转念一想,又发现,古代虽然没有炒作这个词,但却有类似的情况,用来提高自己的名气。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自我炒作”,比如一些难辨真伪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事件,这些事件让李白的名气达到顶峰。

但和现代的一些丑书的炒作不一样,古代的“炒作”,还是要有真才实学的。

那些左宗棠人生中的贵人们

左宗棠的出身,也是个书香门第,小时候就开始被送往私塾读书,只是为了像许多人那样,考取一个功名,然后光宗耀祖。

但和那些穷酸书生不一样的是,左宗棠除了钻研四书五经一类的“考试用书”以外,也开始钻研一些新学,比如顾炎武的学说,以及地理工程一类的学说。

这些学说,虽然并不算完全新鲜的学问,但对于当时清朝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去主动学习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可见,左宗棠的不一样之处。

但残酷的现实表明,自己有本事、有才华,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参加了很多次考试,虽然不是次次第一,却也是名列前茅。

只是到了会试的时候,他连连失利,受到打击的左宗棠萌生了回家种地的想法。

这时候,他生命里第一个贵人出现。

这个人叫贺熙龄,他是左宗棠的书院老师,一直教授左宗棠各种学问,他知道左宗棠的学问贺本事,不愿意让左宗棠就这么回家种地,他准备帮学生一把。


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贺长龄。这个人是清朝实务派重要人物,因此,虽然科举之路没有成功,却进入了实务派的圈子。

进入这个圈子,虽然没有让左宗棠飞黄腾达,却让左宗棠积累了足够多的人脉,并且,在实务派的圈子里站稳了脚跟。

很多人过分崇尚关系网,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有没有资格进入那些你想进入的圈子。

当人们在埋怨自己没有足够的人脉,首先要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资格。

显然,左宗棠是有的,他的学识贺长龄大为倾佩,把左宗棠当成了国士来对待。也让更多实务派的官员,认识了这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

他的老师,为左宗棠打开了一扇门,让他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名气大震的左宗棠,又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二个贵人,这个人名字叫做陶澍。


这个人是左宗棠的老乡,也是一个封疆大吏,当他回乡的时候,左宗棠拜访了这个大人物。

因为左宗棠已经有了足够的名声,所以,陶澍也乐意和这个人见面。两个人一聊起来,他们聊的很投机,有点相见恨晚,左宗棠拜了陶澍为师,而陶澍邀请左宗棠成了他的幕僚,从此,左宗棠正式进入官场。

陶澍的恩情,左宗棠很是感激,因此,在陶澍死后,左宗棠一直培养照顾他的儿子,也算是报了知遇之恩。

左宗棠正式进入官场之后,凭借着自己的老师,自己的上司,再加上自己的本事,获得了极大的政治人脉,以至于像林则徐这样的大人物,都开始不断向皇帝推荐左宗棠。

他的名字,终于流入皇帝的耳朵里,但在建功立业之前,左宗棠遇到了自己第三个贵人。这个人叫做潘祖荫。

▲:潘祖荫故居

左宗棠真正事业腾飞,是在天国运动爆发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屡立战功,并且成了骆秉章的得力干将。

春风得意的左宗棠准备施展自己的才华,却忘记了官场规则,就算再有本事,也要低调,左宗棠一直脾气就很急,加上本事高,所以,做事高调,作人也很高调。

因为恃才傲物,得罪了一大批人,这样的恃才傲物,惹恼了皇上。

这个关键环节,左宗棠强大的人脉基础终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柴火,必须有一个火苗,才能引起熊熊烈火。

于是,潘祖荫站出来为左宗棠说话,接着,很多人开始为左宗棠求情。于是,左宗棠捡回一条性命。

从此之后,左宗棠明白了官场潜规则,他的官越来越大,脾气却越来越和蔼。那些左宗棠人生中的贵人,在历史上,都没有他地位高,名声大,却一步一步将左宗棠推上人生巅峰。


如果说,左宗棠是“炒作大师”,不如说是左宗棠的学识能力,让很多人愿意和他接触,愿意帮助他,愿意在他人生瓶颈之时,推他一把。归根结底,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会有贵人出现。


小小嬴政


左宗棠是胸有大志,腹有高才,但科举不顺,施展无门。与其说所谓炒作,毋宁说是有底气有自信的自我宣示。依其功绩和气节来看,再高调点,也不会名不副实。反面证之能让慈禧这样专制狠毒之妪动容落泪者,天下有几人欤?!慈禧劝其就任两江总督这个肥缺希望他能为家人挣点财富,也从侧面说明左公一心为国为民,绝非贪腐沽名之辈可比。


法西智原瓶红酒


首先左宗棠应该是清代第一人,他的功绩是保住了我中华五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他。陕西甘肃新疆都没有汉人什么事了,更别提西藏了,不服来辩


湘军之剑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名实相符,左宗棠自比今亮,任兵部尚书,总督,平定叛乱,收复新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与实相符,真要没本事乱炒作,早就成笑柄了,根本用不着做今天的谈资。


用户6418987073999


左宗棠是晚清第一功臣,他一身正气,一心为国家着想。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中国与列强的差距,充分考虑到疆防和海防的优劣,果断放弃海防,致力巩固陆上边疆,为国家的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