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文|笑春风

01忐忑的铁血首相

公元1866年7月3日,在位于今天捷克的波西米亚萨多瓦地区,此处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血战,战场之上尸横遍野,硝烟仍未散去。就在这时,一直站在幕后注视着战争走向的铁血首相俾斯麦,亲临战场,环顾四周,作为战胜者与这场大战的策划者,他本应该为胜利感到兴奋与满足,但意外的是,他的内心竟然充满了沮丧,甚至因为走神还摔了一身泥,狼狈不堪。

俾斯麦不会想到,由自己的铁血政策所引发的这场战争,竟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也标志了一个时代的谢幕。说开始,是因为普鲁士自此战以后逐渐取代自己曾经的盟友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地区秩序格局新的操纵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叱咤风云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由此踏上定鼎欧陆的征程,同时也引发了英法俄等欧洲传统强国的恐惧与嫉恨。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左二的俾斯麦与他的阶下囚拿破仑三世)

至于谢幕,则是因为自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由哈布斯堡家族所主导的维也纳体系在这场大战之后被击得粉碎,1848年欧洲普遍兴起的底层革命,让体系从根本上被撼动,而这场大战,则彻底终结了它的存在。从此,奥地利沦为欧陆的二流帝国,而普鲁士,则成为了中欧唯一能与俄法两强国一决雌雄的强者。

不过,如果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这场大战并非不可避免,相反,与后来一战前期德国国内浓郁的好战气氛相比,在这场大战的前夜,不但普鲁士国内的民众感到无所适从,就连高层的帝国官员与银行家们也自发的联合起来,抵制俾斯麦的战争政策。如果不是国王威廉无条件支持俾斯麦,可能他的政治生命,在战争爆发之前就要画上休止符了。

但是,被讥讽为穷凶恶极的战争赌徒俾斯麦,还是凭借着皇帝的支持与他的意志,将这场战争由不可能变为了现实。在当时德意志的不少知识分子中,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无论他(俾斯麦)多么傲慢与轻浮,谁会无视他的运气与才干呢?"

是的,优秀的政治家在锋芒初露之时,总是不易为他的同时代人所察觉,而俾斯麦正是如此。那么他又是如何冲出重围,证明自己实力的呢?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日后德皇威廉加冕的场面)

02与奥国撕破脸

公元1864年,丹麦王国率先挑起了对普鲁士所参与的整个德意志邦联的战争,当时,丹麦军队侵占了德意志北部的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两个地区,这些地域本来是作为中立小邦存在的,而现在,丹麦人利欲熏心,迫切的要借助德意志内部松散同盟的无力,将其永远据为己有。

普鲁士出于实际利益与民族情绪的双重考量,自然对丹麦表达了不满,但是,围绕是否用兵,国内争执不休,而就在这时,刚被普皇任命为首席大臣的俾斯麦坐不住了,他力排众议,发动军队痛击丹麦人。当然,为了掩饰自己扩张势力的真实目的,他还象征性的提出与奥地利结盟。奥地利人当然求之不得,所以也给予一定支持。普奥的蜜月期,从此开始。但俾斯麦并不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的出现,他知道,奥地利和自己一样无利不起早,而对于战利品的分配,必然会引发双方更大的冲突,这比对丹麦人的战争,要棘手得多。

可是,俾斯麦周围不少官员并不同意他的见解,他们认为对丹麦战争取胜的结果虽毫无悬念,但给国内财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此时如果再动干戈,难免不会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更何况,奥地利人的军事实力与普鲁士不相上下,一旦开战,普鲁士并非能复制之前的成功,

所以还是暂缓战争为好。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晚年俾斯麦)

此时,战争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开启,俾斯麦怎么会将他轻易合上?中国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德国人,他同样明白三者对于战争的意义之深刻。面对强敌环伺的周边环境,如果不借着初战告捷再接再厉,那普鲁士称霸德意志的辉煌目标之实现,又要等到何时?至于所谓的财政捉襟见肘,须知,俾斯麦此时在政府税收系统之外,已经找到了新的支持者,这股势力,就是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和其他人一样,他也不认同俾斯麦的战争政策,但谁会拒绝发财呢?发财本来就需要在看到结果之前去承担一定的风险,既然如此,通过赞助俾斯麦的军事行动,去谋求更多的财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因此,

布莱希罗德在认真考虑后一改之前犹豫之态,全力支持俾斯麦的战争筹款计划,联络发动商界认购了不少普鲁士政府的股份,同时还大量借贷支持普军的军事动员,在官商两方面同时助力下,俾斯麦摩拳擦掌,决定让奥地利也尝尝来自普鲁士的铁拳。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开赴前线的普军)

兵戎相见,决战易北河畔

公元1866年夏,普鲁士方面宣布吞并之前从丹麦手中夺取的全部地区,同时拒绝对奥地利作任何补偿,并联络意大利出击奥国后方。普鲁士单方面的极端行为,在奥地利朝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就在他们讨论如何惩罚普鲁士时,又意外得到了普军攻打其盟友萨克森与汉诺威等的消息。奥地利本以为普鲁士会见好就收,没想到现在变本加厉,竟然直接将作为双方缓冲地点的小国,作为扩张对象。因此,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当机立断,以拉祖斯·班尼迪为统帅,出动近二十万大军向北进发,火速驰援萨克森。

可是,奥地利军队还是慢了一步,因为此时普军已经攻占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同时普军另一支主力迂回前进,直逼奥地利北部。奥军统帅拉祖斯·班尼迪担心被对手切断退路,于是决定放弃增援萨克森的行动,而是改为收拢萨克森残军,然后迎面直上,对战普军机动部队。

在1866年6月底,奥军主力运动到了今天捷克波西米亚地区的萨多瓦附近(普鲁士人将这里成为克尼格雷茨)。奥军主帅发现,流经此处的易北河,是自己防御对手的天然防线,

他决定全军渡河,然后待普军开到后半渡而击之。于是,就在战胜萨克森的普鲁士大军为寻觅不到奥军主力而困惑之时,奥军已经在易北河东构筑起了坚固的炮兵阵地,其他部队,也在徐徐渡河。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奥地利军团的炮兵阵地)

7月3日清晨,一部分普鲁士军队终于赶到了易北河西,普军元帅比滕费尔德发现奥军正在渡河,立即决定发起攻击,打算尽可能把一部分奥军牵制在河西,然后趁势打乱奥军的防御体系。

经过短暂休整,普军步兵发动了冲锋,他们将矛头对准了尚未全部撤过河的奥地利盟友萨克森军。萨军之前败给过普军,士气不振,此时又遭遇一场打击,自然是乱作一团,普军元帅有些得意了。可是,他没想到,就在自己的部队尾随萨军,即将渡河之时,奥军的阵地刮来一阵炮弹雨,把冲在最前面的普军扫倒了一大片。比滕费尔德眼看初战不利,对岸敌情不明,于是下令后撤,萨军大部平安渡河,双方仍在紧张对峙着。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普奥双方在激战)

眼看侧翼进展缓慢,普军元帅又把目光瞄向了双方战线中间的斯韦尔普森林。这片森林位于河东,地势起伏,利于防守,而且如果将它占领,就可以在奥军尚未完备的防御体系之中插入一根钉子,持续消耗奥军的精锐力量。因此,普军的一个师连忙渡河,深入森林之中,没曾想,奥军在这里也布置了两个军的主力,双方就这样在这里展开了激战。

在争夺森林的战斗中,普军由于数量上劣势,虽然依靠后膛枪组成的密集火网杀死了不少奥军,但己方也损失惨重,此时,普鲁士国王威廉心系战局,也与俾斯麦共同赶到前线,他发现己方进攻森林不利,连忙调由查尔斯亲王统领的军团增援。查尔斯的部队本作为预备队,此时投入战斗,也可看出战况之激烈。可是,由于奥军炮兵的压制,不少普军在冲入森林前一刻即被击倒,战局走向对于普鲁士方面极为不利。当时,俾斯麦甚至准备好了自杀所用的毒药和手枪。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普奥战争形势图)

皇储援军赶到,普鲁士险中取胜

不过,多少让普鲁士高层感到宽慰的是,此时,远在西里西亚的普军另一支主力,即由王储腓特烈三世所率领的第二军团将近十万人,正在火速驰援战场,此时,他们如果可以像滑铁卢战争中对阵拿破仑的英军那样死守,为生力军赶到夹击对手争取时间,就能赢得眼下不利战局的根本扭转。

奥地利军队此时已经察觉到了普军的意图,不少将领催促统帅出动骑兵军团,彻底打垮正面的普军步兵。但被拉祖斯·约瑟夫拒绝,因为在他看来,骑兵在进攻隐藏在森林中的普军时几乎毫无优势可言,只会被狭窄的地形所牵制,成为对手的活靶子。另外,普军方面的剩余兵力还有多少,也是他极为担忧的,他不希望自己全力以赴之后,对手还会再压上一张王牌,所以奥军也是攻势迟缓,鲜有建树。

在接近晌午时分,奥军的敢死队借着普军疲惫之时,又发动了一波冲锋,并几乎将其驱逐出了森林。可是,也就在此时,由普鲁士王储所率领的生力军及时赶到,他们先击垮了森林中负隅顽抗的奥军,然后又向奥地利军团的右翼压来,奥军统帅大惊失色,连忙从左翼和中路抽调军队赶往阻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双方在河东混战于一处,而普鲁士人密集而频繁的弹雨,又报复式扫倒了一大片奥军炮兵。长期压制普军的奥军炮兵败退下去,这无疑又激励了其他方向普军的士气,他们奋勇出击,彻底摧毁了奥军沿河布置的全部防线。此时,奥军统帅终于极不情愿的动用了自己手中的骑兵力量,他们的反冲锋,一度迟滞了普军的进攻,为己方脱离战场,回防维也纳赢得了时间。但由于数量和火力上的绝对劣势,奥军骑兵尽数覆灭,

这场持续近一周的普奥大战,最终以普鲁士险中取胜而结束。奥国损失五万余人,五倍于对手,元气大伤。

决定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战中,普鲁士靠什么险中取胜?

(打扫战场)

易北河畔的胜利,让不少普军前线将领和帝国官员一反之前对战争的悲观与怀疑态度,转而要求趁势进攻,夺取维也纳,狠狠羞辱奥地利。可是,作为策动这场战争的首相俾斯麦,却立即叫停了这样的军事冒险。因为一方面,作为政治家,他知道凡事不可逼人太甚,

政治决策讲究一张一弛,量力而行。现在己方虽然取胜,可是奥军主力仍存,孤军深入难免不会遭遇挫折,另一方面,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法国拿破仑三世,也意识到了普鲁士的崛起所产生的的威胁,因此不断调动法军向普法边境进发,威慑柏林,这也让俾斯麦忧心忡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他不是不懂。所以在克尼格雷茨战役胜利之后视察战场时,他才会流露出沮丧的神色,作为剧中人,俾斯麦心如明镜,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美)弗里茨·斯特恩《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四川人民出版社

【2】(英)泰勒《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中国法制出版社

【3】塞巴斯提安·哈夫纳《不含传说的普鲁士》,北京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