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打開 2019 年年初立下的目標:存 3 萬塊錢。看了看賬號,還差 5 萬就能實現了~!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2020 年即將到來,90 後也將奔三,隨著時間增長的還不僅僅是年紀,還有壓力。人到中年,房費、車費、撫養費,月入 1 萬出頭,如何能不焦慮?

所有的焦慮,基本源自於收入結構的單一。

古語有云:何以解憂?唯有增加收入。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太難。

正應了馬雲的那句話:晚上想想路千條,早上醒來走老路。

普通人刷一年的文章,也未必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副業。

要如何打破“走老路”的詛咒?也許是用錯了方法!

先來看看羅振宇和他的《羅輯思維》的成長髮家史。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01 央視出走,7 年成就一家百億估值的公司

羅振宇 2008 年離開央視,於 12 年開始做知識付費。2019 年,邏輯思維的估值100 億。

整體歸納起來,羅輯思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內容-社群-產品

第一階段:內容

2012 年打造了個人知識型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 於同年 12 月21 日首播。

第二階段:社群

這個主要是 13 年到 16 年之前,期間做過很多的嘗試,包括用互聯網思維賣“柳桃”,史上最無理的付費會員。特別是2014年7月18號,羅輯思維用互聯網思維賣了四萬盒月餅。

第三階段:產品

2016 年5 月推出“得到” app,並迅速推出《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等系列課程,確定了“得到”在知識付費領域的地位。之後圍繞“碎片化”打造了一些列的課程,包括每天聽本書,大師課,得到講座…….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撇開去得的成就不說,單從發展路徑來看,還是非常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

初期沒有太多資源,只能死磕內容。然後組建社群,做變現的嘗試。最後明確定位,擴大規模搶佔市場。

從老羅的發家史中,也不難看出,

社群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在整個過程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試錯,崛起和變現都是在社群中實現的。所以,在沒有找到方向之前,我們可以先跳過第一步,直接先組建社群,在運營社群中,嘗試找到未來的方向。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02 社群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發覺?

羅輯思維的崛起,是離不開社群的支持的。得到 app 的快速崛起,除了優質的內容沉澱以外,更是有大量的線下社群為得到 app 導流。

除了得到以外,拼多多的崛起也是依靠社群的力量。

社群可以支撐羅輯思維的崛起,也能支撐起拼多多的百億商業帝國。對於我們的“增加收入”的需求更是不在話下。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然而,面對這麼龐大的潛力,很多人只看到了利益,卻忽視了社群運營的難度。

社群絕不是拉幾個人,每天發幾條消息,過年過節發幾個紅包,就可以的。

運營社群,是需要像做生意一樣,前期需要設計社群的目的,中期需要設定規則,合理分配群員成分,後期需要規劃增長。

我們平時也加入了很多的群,但是最終90%都是無疾而終了。社群其實還是非常考驗能力的。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小群效應》帶大家深入瞭解和掌握社群的關鍵。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03 建群不是把通訊錄拉一遍,必須先考慮好“三近一反”原則

所謂的“三近一反”原則其實很簡單:

一近:相近地域:用戶對1000米以內的信息最敏感

二近:相近興趣:用戶只關注和自己相關的問題

三近:相近年齡:佔比87%以上的年輕人,幫助快手一飛沖天

一反:相互衝突又相互協作的兩方,性別相反,甲乙兩方,供需雙方


首先解釋下“三近原則”,一個社群能聚在一起,並且能長期活躍的前提,就是大家有共同的語言。

“三近”是為了把保證社群中,群員能有一定的共同話題。

一般正常拉群,基本都是靠“泛興趣”,例如讀書、電影、旅遊。但根究研究,人們其實不會因為這些“泛興趣”而緊密交流的。

例如音樂,有的人可能喜歡鄧麗君,有的人喜歡鄧紫棋,這兩種人要怎麼聊了?

又或者有的人喜歡粵語歌,有的人喜歡國語歌,這兩種人是很難產生緊密溝通的,甚至有可能都不會溝通。

所以建群時,一定要保證人群的精準性,如何保證?就是上面提到的“三近”原則。

數據和案例都顯示出:距離越近越好,最好是1000米內。愛好越一致越好,最好是大家都在養同一種類型的貓、都在看同一本書,都在討論同一部電影等等。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三近”固然重要,但值得強調的仍然是”反“!

”三近“好找,”一反“難尋。大量社群崩塌、不活躍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找到,“反”在哪裡!

為什麼“反”這麼重要,可以想象一下,三個完全相同的人組成一個群,三個人所有的生活、想法都一樣,那他們在群裡能聊什麼?

有一個著名的“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帶活沙丁魚回港。

雖經種種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而死。

後來,有人在裝沙丁魚的魚槽裡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四處躲避,這樣一來缺氧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多數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這個“一反”就是沙丁魚中的“鯰魚”,它有有效的將整個群激活,從而讓所有的群員緊密的粘成一個整體。

這個“反”,有可能就是男人群裡的“小女生”,也可能是甲方群裡混進來的“乙方”,行業群裡混進來的“業餘”…...

成員們因為相近而相愛,因為相反而相殺,在這種相害相殺中,共同成就。這樣的社群才是所有成員心目中的好社群。才能讓成員緊緊離不開。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05 社群是要強運營,還是弱運營?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入群經歷,先是看到一個有趣的活動或者技能培訓。你掃二維碼入群后,會有專門的人發一段超長的群規,要求改名,自我介紹,禁止發廣告等,有的甚至會在晚上 10 點後提示禁言,違反的人都被要求發紅包,或者被踢出群。

這就是“強運營”的社群,這類的社群會以運營者為主導,鼓勵成員在規則下,有目的性的討論。

在《小群效應》中例句了很多“強運營”的社群,包括:碳九學社、唐僧哥、運營研究社。

通常這類社群,需要運營者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建設和維護,如果想要擴大社群規模,就必須擴大相應的運營隊伍。

這樣的社群特別適用於用戶類型明確或社群早期。這樣強運營的價值才更大。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與“強運營”對應的就是“弱運營”,群內沒有明確的規則,群員自主發言。

弱運營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種平臺機制和特性、基礎需求。並將之融入產品的各項功能設計中去,讓用戶自發參與。

“弱運營”的運營者,實際成為了這些機制的設計者和驅動力的運用者。一般這類社群都是由關係所驅動的,例如家族群,同事群等等

兩種不同模式沒有好壞對錯。

通常初期都採取強運營,節約試錯的成本,中後期採取弱運營,節約管理成本。

但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社群都必須是一個健康的社群,群員中各個角色都有一定佔比,活躍時長和交互頻率都要一定的檢測。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06 社群如何規劃增長?

當社群組建好了,日常活躍也有了,接下來就是群的增長和裂變了。當然個人不可能像企業一樣,通過補貼、拼單、活動這樣的方式快速裂變。所以需要考慮,低成本的完成社群增長。

可以從兩個方面如何,分別是:

  1. 通過社群成員自主裂變。
  2. 通過關鍵用戶的連接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1 群員的自主裂變

這種方式,主要是靠成員的驅動力。書中列舉了 6 種常見的基本驅動力,分別是:榮譽驅動、利益驅動、關係驅動、事件驅動、地域驅動、興趣驅動。


第一個:榮譽驅動

榮譽驅動其實很好理解,就是獲得一系列的證明,是互聯網常用的方式,比如 QQ 等級就是一種榮耀機制。社群中,可以通過連續打卡,例如堅持了 7 天,生成一個 7 天成就的卡片給到群員。


第二個:利益驅動

滴滴紅包,拼多多砍價都是屬於利益驅動。通過利益讓用戶主動分享,從而獲取利益。當然利益不僅僅是金錢和物質,精神上的獎勵也是利益的一種。

第三個:關係驅動

這個稍微有點饒,我們一般說一個人能變成什麼樣,只要看他身邊的 5 個最好的朋友就好了。同樣,當目標用戶身邊有三個朋友都進群了,那這個用戶很有可能也會入群,根本不需要去推銷。


第四個:事件驅動

人都是目標性動物,天然被事件驅動的。當組建的群有明確的方向,很有可能提供被事件驅動。例如職場群,到了跳槽季,就會很自然的活躍。


第五個:地域驅動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人,都會有一些比較普遍的需求,從而形成社群,例如小區業主群、城市群。

第六個:興趣驅動

這個也很好理解,用戶是根據興趣參加到社群的,也會把身邊同樣感興趣的人拉進來。你如果你愛好打羽毛球,你一定有一些打羽毛球的群。


掌握好以上六種驅動力,在結合群的“三近一反”,就能很好的把握群的增長了。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成熟的商業人冥想下錢雨


2 通過關鍵用戶的連接:

接下來是一個稍稍專業一點的方法了,就是通過找到群的“連接者”來激活增長。

社群中成員的角色劃分為四種,分別是:普通人、連接者、局部意見領袖、全局意義領袖。

意見領袖主要負責話題的發起和問題的解答。普通人主要是提出問題,和吃瓜。

意見領袖和普通人,如果能保持活躍,其實一個群就已經盤活了,那連接者是什麼?又有什麼用了?

“連接者”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一群人,他們是從普通人,甚至意見領袖中脫穎而出的熱心人。

“連接者”可以打破群與群之間的壁壘,幫助社群實現增長。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例如你辦了一個電商的群,很偶然的發現群裡有個叫馬雲的意見領袖,他對你的群非常認可,在朋友圈轉了一張群聊天的截圖。之後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發展階段,傾聽群成員的意見,識別出群中的連接者,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打破你的天花板,直接把你推到下一個階段。

如何激發這些“連接者”們?

書裡介紹一個四步法:

第一步,建立一個核心成員小組,把識別出來的連接者們一一添加為好友。

第二步,分析這些連接者們的朋友圈或微博,找到他們關注的重點。

第三步,利用這些信息分析出這些用戶的基本畫像。

第四步,把結論整理成表,不斷更新完善,最終就能幫我們找到那些社群中的潛在連接者。

找到“連接者”後,在於之前的“六種驅動力”相結合,製造話題或者策劃活動,實現增長。

以上就是我從《小群效應》中整理出的,適合新手實踐的社群組建的方法。


重讀《小群效應》:副業沒方向,2020年也可以這樣開局


— end —

最後總結一下,很多人想做副業,實現“多渠道收入”,解決職場困境,但都苦於找不到方向,白白浪費了大把時間。實際上,我們不一定要先有方向,我們也可以通過先組建社群,然後慢慢尋找方向。避免時間無意義的浪費。


組建社群主要是三個階段:

  • 準備階段,需要用“三近一反”的方式來給社群定位。
  • 管理階段,需要明確是使用“強運營”,還是“弱運營”,構建之初還是推薦“強運營”的模式。
  • 增長階段,我們列舉了 6 種用戶的基本驅動力。然後我們瞭解了社群中“連接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找到“連接者”的方法。

以上就是《小群效應》的閱讀分享,當然這只是入門的階段,如果對社群運營感興趣可以閱讀以下原著~

我是職場大橘,歡迎你的評論、關注、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