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不是張飛的對手,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都非常忌憚他?

靜靜觀天下


之所以會覺得張郃不是張飛的對手,其實主要是受了宕渠之戰的影響,加上演義中張郃多次敗在趙雲、張飛等人的手上,導致了我們認為的張郃只不過是一個二流的將領,不足以讓劉備和諸葛亮如此忌憚。

但實際上,劉備打漢中時遇到的那段最艱難的時期,恰好就是在張郃身上吃了鱉,這才是劉備忌憚張郃的原因。


宕渠之戰,張郃敗給了張飛,但漢中之戰,張郃卻讓劉備痛惡之,欲其死

曹操平定漢中後,留夏侯淵、曹洪、郭淮等守漢中,張郃出兵去巴西遷移居民入漢中,在宕渠被張飛擊破,張郃只剩數十人退走。由於在214年,劉備平定益州之後,以張飛為巴西太守,所以張郃和張飛的宕渠之戰,實際上是張郃深入敵方腹地,被張飛佔據了地利優勢而敗的。

當然張飛也是三國名將,在益州是除了劉備之外的蜀漢能打戰的人物,和馬超比肩,加上張飛對巴西地理的認識比張郃要多,此戰張郃敗給了張飛也不能說明張飛就一定遠超張郃。在張郃敗退之時,張飛依舊不能活捉或者殺死張郃,還讓他收攏了敗兵據守南鄭,可見即使是戰敗了的張郃,張飛也奈他不何。


到了劉備親自動手的漢中之戰,他曾經和張郃有過一段對抗,也就是此戰才讓劉備恨死張郃了。張郃屯廣石,備攻之不能克,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以問從事犍為楊洪,洪曰:“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發兵何疑!”

這就是漢中之戰中,益州方面全州皆兵,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原因,因為張郃據守廣石,使得劉備不能前進一步,而張郃後面曹操大軍又已經陸續趕來,劉備情急之下,只好急調益州部隊,加大投資力度拿下漢中。此戰後雖然劉備是拿下了漢中,但卻是利害相等,利是拿下來益州門戶,有了北伐的立足點,害是投資成本過大,劉備、諸葛亮不得不多次遷移益州、南中的戶口來充實漢中。

而劉備在給諸葛亮調兵的命令中,自然也會說到為什麼要調兵,這也是諸葛亮同樣忌憚張郃的由來。之後劉備病逝,諸葛亮北伐,又是因為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導致了最有贏面的第一次北伐全線奔潰,諸葛亮失去了這一次機會,自然對張郃是恨之入骨了。



一貳一橙


劉備和諸葛亮很忌憚張郃,是因為張郃乃是當時一等一的名將,是蜀漢集團的大敵。而張郃於巴東之戰中被張飛打得屁滾尿流,說明張飛也是一等一的名將,而且在那次大戰中,天時、地利、人和加上本人軍事才能的綜合發揮,超過了張郃。這兩點本身就並不相互排斥,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魏將張郃,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名將,因為他能夠讓戎馬一生的劉備,和“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的諸葛亮,都忌憚不已。《魏略》中提到,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憚郃而易淵”;《三國志》中則提到:“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比憚之。”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能讓劉備和諸葛亮同時忌憚的人物,絕無僅有,由此可見,張郃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名將。

然而,張郃並非無敵的存在,劉備麾下的大將張飛,就能大敗張郃。漢中之戰的時候,他們有幸交手,張飛利用當地的地形,將張郃殺的大敗,迫使張郃放棄馬匹,率領自己的親信,徒手翻山越嶺而逃,好不狼狽。那麼,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張郃既然是張飛的手下敗將,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都對他忌憚不已呢?難道是劉備和諸葛亮的用兵能力,完全不能與張飛相比嗎?

答案是否定的,劉備和諸葛亮,雖然不像張飛一樣,有萬人敵之稱,畢竟術業有專攻,他們一人負責統籌全局,一個“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但是劉備戎馬一生,手下又有不少名將相助;諸葛亮北伐,曾讓司馬懿吃虧,他們的能力,也不會太差。那麼他們到底為什麼會忌憚,張飛的手下敗將張郃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猜想。

一、張飛敗張郃有僥倖的成分

《三國志·張飛傳》中提到,張郃率軍到巴西,想把當地的百姓遷移到漢中時,張飛的確利用地形將其擊敗了。但是在決出勝負之前,兩人“相拒五十餘日”,誰也奈何不了誰。由此可見,張郃的能力,並不比張飛差,最終誰能取勝,可能僅僅是一個小細節,就能決定。另外,張郃是遠道而來,張飛卻是巴西守將,他比張郃更瞭解當地的地形,設下這樣一個計謀,大敗張郃,雖然兵不厭詐,但的確有些勝之不武。試想,一個能力相當於張飛的名將,劉備和諸葛亮,能不忌憚嗎?

二、劉備在張郃手上,佔不到便宜

除了張郃本身的威名之外,劉備也曾親自與張郃交手。就在夏侯淵被斬的那一夜,其實劉備本是想突襲張郃的,只不過他並沒能完成目標,在回程的路上,才燒燬鹿角,引出夏侯淵,並將其斬殺。《三國志·張郃傳》記載:“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也就是說,劉備率精兵突襲,都不能從張郃手中佔到便宜。這等情況下,他忌憚張郃,並不令人意外。

三、諸葛亮對張郃有心理陰影

雖然從有記載的史料中,張郃對上諸葛亮,幾乎都是失敗的一方——第二次北伐時,他派王雙追擊諸葛亮,結果王雙被斬;第四次北伐時,他親自追擊諸葛亮結果因膝蓋中箭,命殞當場。但是他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迫使諸葛亮退兵最大的功臣——當時他奉命率五萬大軍攻打街亭,使諸葛亮被迫放棄了前線的大好形勢,火速退回了漢中。雖然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街亭之失,是馬謖違令導致的。但是馬謖一向與諸葛亮非常投機,他為什麼堅決違反諸葛亮的命令,棄水上山呢?很可能是因為,他意識到了,諸葛亮的安排,抵擋不住張郃。

而諸葛亮雖然揮淚斬馬謖,揭過了此事,但是戰後覆盤的時候,他一定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再者說,雖然史料中對他幾次北伐的過程,都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期間一定發生了很多小規模的交鋒,諸葛亮可能在張郃手上吃過虧,所以他和他麾下的士卒,都忌憚張郃。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張郃是張飛的手下敗將,劉備和諸葛亮卻非常忌憚他,一是因為他本身的能力,並不遜色張飛多少,二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都很少能從他手上討到便宜。

張郃自身的高素質在那,在和他做對手時去很重視他,往往說明自己也素質很高,戰術上重視敵人,是做個好領導人的基本條件。










Zh上善若水W


翻開書卷,那一幕幕壯麗的畫面噴薄而出,正如歌中所言,“眼前浮現出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我非常喜歡張郃。今天,咱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張郃。

讀三國,其中很多人物都趨向於臉譜化。比如曹操之處處雄疑,劉備之時時示善,諸葛之智,關羽之驕,張飛之莽,趙雲之正,許禇之痴,周瑜之狹,魯肅之厚。

張郃這個人比較特別,他充分體現了人生的兩面,有成有敗,有血有肉,有淚有笑。

看到張郃,就想到了我們自己的人生。

一、能力不決定位置

在袁紹麾下的時候,張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其實,張郃是四位猛將中最有出息的。

顏良、文丑、高覽都是以武藝聞名,悍勇敢戰,而張郃則很有頭腦,智勇雙全,具備獨當一面的帥才。


張郃混得好嗎?並不好,因為袁紹又不缺謀士,郭圖、審配、沮授,許攸……多的是。張郃和其他幾位一樣,是被作為衝鋒陷陣的猛將來使用的。

在這世界上,你有沒有本事並不重要,關鍵是人家老闆用不用你的本事。人家認為不缺你這一號,把你擺在哪個位置上,讓你幹什麼,由老闆決定。

記住,你的位置並不是由你的能力決定的。

二、智慧不決定成敗

官渡之戰,袁曹對抗,雙方擺開陣仗,打得難解難分。

張郃給袁紹出主意,比較了一下雙方的優勢和劣勢。袁紹軍的優勢是兵多糧足,張郃建議派出一支輕騎,迂迴到曹軍後方,切斷曹操的後援。


這點子很毒,曹操很難應付:如果不理會,後路就會被切斷,糧草後援被絕;如果派兵去應對,正面戰場上的兵力差距就更大了,簡直不敷分配。

這計謀確實很智慧,體現了張郃高超的戰略思維水平。但袁紹不肯接受,人家有謀士,還用得著你張郃指手劃腳,運籌帷幄?老老實實當你的大頭兵去。

這就告訴大家,注意自己的身份,你是執行層的,少摻和人家決策層和謀劃層的事情,你以為自己高明,人家不用你,你就是個屁。

三、忠誠不一定被信任

張郃這個人,幹啥事情都比較鑽,幹一行愛一行。

得知曹軍要襲擊袁軍屯糧重地――烏巢,張郃告訴袁紹,我軍最大的依憑就是糧草,必須要派重兵支援,守住屯糧之所。但袁紹的謀士郭圖認為,應該趁著曹操分兵攻打烏巢,正面兵力空虛之際,集中兵力攻打曹操大營,這叫“圍魏救趙”。


張郃認為這太荒唐了,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一廂情願,但袁紹拒絕了張郃的建議,派他去正面進攻。

果然不出張郃所料,正面攻不下來,烏巢卻失,糧草被焚,袁紹軍心大亂。

張郃正在前線焦頭爛額,郭圖為了推卸責任卻準備要陷害他,像袁紹進讒言,說張郃出言不遜,袁紹大怒,派人去召回張郃。

生死存亡,張郃萬般無奈,率兵投降了曹操,袁紹大軍正面防線洞開,曹軍趁勢發動攻擊,袁紹大敗。

四、貢獻不意味著公平

張郃歸附曹操後,被拜偏將軍、封為都亭侯,然後隨著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的功勞。

攻袁譚,圍雍奴,徵柳城,破烏桓,張郃終於再獲晉升,封為平狄將軍。


但張郃在這個位置上呆了很久。在這段時間,張郃隨曹操討東萊,伐管承,討陳蘭、梅成,破馬超,圍安定,降楊秋,平宋建,徵張魯,收漢中。功績累累,卻再未升遷。

有功勞的人很多,不獨你張郃一個,想晉升,要論資排輩,按親疏遠近。曹操再開通,按照當時的政治形式,也只能按照血緣關係優先提拔更可靠的親屬。

記住,不是你現在跟錯了人,而是你當年生錯了門。

五、理想不等於現實

曹操平漢中之後,張郃作為夏侯淵的副將,率領一支偏師,輔助夏侯淵鎮守漢中,以防禦劉備。

劉備集團收得蜀川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定和調整,擴張之勢在所難免。


張郃從來不是一個安分守已的人,從他對形勢的判斷,知道劉備遲早要將觸鬚伸向漢中地區。張郃怎麼辦呢?他先下手為強。

張郃率兵南下,攻擊巴東、巴西二郡,一邊進攻,一邊把當地的老百姓、牲畜和財產遷徙到漢中。

我們看到,這個張郃和別的將領不同,他不是一味死守,而是很有主動性,他將戰線往前推,以攻代守,盡一切可能給劉備的擴張造成最大阻礙。

劉備當然不能忍,派出他能夠使用的最強悍的猛將――張飛來對付張郃。

張郃的戰略戰術相當正確,但這就夠了嗎?他只是一個副將,手下可以動用的兵力遠遠不足,上面還有夏侯淵的監督和牽制,而張飛呢,背後有整個蜀漢的全力支持。

做事情就是這樣,你可以傾盡全力去奮鬥,但也並不意味就能取得成功。

六、努力並不意味收穫

張飛大戰張郃,雙方在宕渠殺得難解難分。張飛利用地形,將張郃軍隊分割,前後夾攻。張郃見勢不妙,拋下大軍,帶著幾個隨從,翻山越嶺而逃。

張郃這一點特別好,你可以打敗我的軍隊,但別想摧垮我的意志。當斷即斷,該舍就舍,沒有什麼拋不下的,轉身就跑,回頭再見。

能打勝仗的將才很多,善於打敗仗的可沒幾個,張郃就是這種人。

張郃打了敗仗,但卻晉升了,曹操提拔他做了蕩寇將軍。為什麼說曹操能成就大事呢?看看人家這心胸和智慧!

張郃死守廣石,劉備十路攻打,沒奈何了他。劉備無奈,向後方請求增援。

定軍山一戰,黃忠陣斬夏侯淵,曹魏大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大家通過合議,民主選舉,推選張郃為臨時主帥,這是張郃一生中唯一一次獨當一面,執掌大權。張郃的兩次提升,居然都是因為本方的兵敗。

張郃率軍拼命死守,終於堅持到了曹操率主力趕來。

事情就是這樣,有時能讓你笑出淚來,你可以不息地努力奮鬥,但並不一定就能獲取收穫。讓你真正獲得收益的,卻往往是失敗。

七、毅力並不決定成就

張郃有著出眾的才能,有著永不屈服的鬥志,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他受到眾將士們的擁戴和敬佩,但這就能夠被重用嗎?

他始終被壓制著,始終沒有能夠盡情展示過自己的軍事才華,先有曹操壓著,再有夏侯淵做他的頂頭上司,再有曹真,再有司馬懿。


張郃堅忍著,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阻止著劉備,阻止著諸葛亮,讓所有的敵人都剎羽而歸。

他面臨的阻力來自於四面八方。對面的,後面的,上面的,下面的。

不要以為你有了一雙堅韌的翅膀,這片藍天就能任由你展翅翱翔。

八、前胸不同於後背

但對張郃才能的忌憚,可不僅僅是來自於他的敵人――劉備和諸葛亮,很多方面其實更多來自於他的後方。

做為戰士,最怕不是來自前方的槍林彈雨,而是來自於後方的毒謀暗箭。敵人忌憚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人忌憚你。

張郃這一生過得不易,一路上坎坷艱辛,磕磕碰碰,沒過幾天舒心日子。


張郃這個人比較能忍,但其實他骨子裡面的那分驕傲和自矜不亞於關羽。他的自惜更多來源於對自己的能力的絕對自信,即使在落荒而逃的時候,也從來沒有喪失過鬥志和信心。

木門道一戰,張郃壯烈犧牲。

他以一個軍人的宿命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他經歷過很多次的失敗,對抗過很多強大的敵人,但從來沒有屈服過,從哪裡倒下,就從哪裡爬起來。

但堅韌並不足難抵抗人世間所有的挫折,總有一次失敗會讓你再也爬不起來。

記住,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防禦力,就算你能防住自己的前胸,也很難防住自己的後背。


饞嘴肥貓鏟史官


無論從正史三國志或者小說三國演義,這種說法都有出處,史實上漢中之戰黃忠陣斬夏侯淵,滅了曹操獨步關右的西涼屏障夏侯淵,劉備對黃忠說,當得其魁,意指張郃比夏侯淵更重要。而郭淮在夏侯淵死後推舉張郃當主將拒劉備,也說他是國家柱石,劉備所忌。諸葛亮北伐也很忌憚他,第一次大好形勢正要全收隴右,就是被張郃破壞了,擊潰馬謖街亭守軍,諸葛亮只得遁走。


但劉備和郭淮所說的話有點水分,郭淮是在夏侯淵死後為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才說出這番話,有點誇大的成份。而劉備對黃忠說的,卻另有深意,漢中戰後,劉備大封群臣,黃忠就與馬超關羽張飛並列為四將軍之一的後將軍,當時諸葛亮就說,關羽遠在荊州,不知黃忠在漢中戰的表現,把老將與他並列,可能他會不舒服。劉備說,無妨,我親自寫信向他解釋。可見平衡新老及派系是作為領導者需要考慮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同理,黃忠殺了夏侯淵,那可是曹操留在漢中的主帥,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都是他的屬下,曾擊敗馬超和平定異族,功績很大,曹操倚為西邊的屏障,陣前竟然給黃忠斬殺了。劉備故作輕描淡寫,有兩個用意,首先,激發老將鬥志,再乘餘勇。其次,抬高張飛,免得他不舒服,這句話暗中之意還是張飛厲害,老將雖然也厲害,還差一點。正如他要寫信向關羽解釋的方式一樣。從他對黃忠的封賜就可見隆重和認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作為沙場宿將名將,張郃有他的過人之處,在漢中與劉備相拒一年多,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無法取勝,只得向諸葛亮要兵增援,而在棄袁降曹後,張郃的表現也引人注目,用兵靈活,善於因勢利導,諸葛亮掌權時對他也極為忌憚,跟他交手從來不敢輕敵,並且很難討到好處。最後在第四次北伐中,設埋伏射殺了他,一舉剷除後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此之前,張郃橫行疆場,在漢中夏侯淵的帶領下,別督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劉備得知,便派出徵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兩軍在宕渠相遇,二人相拒五十餘日,不分勝負,在這五十餘天中,張郃還邊遷移民眾入內地,張飛用計在山道與張郃軍決戰,張郃大敗,全軍覆沒,只剩十多人爬山逃走,可以說敗得極為徹底。


南方鵬


郭準都很器重他,當年夏候淵被黃忠斬殺,主帥沒了,誰來當頭,作為夏候淵的司馬相當副手的郭準推薦了張郃。下令全軍聽張郃的,可見張郃卻有過人之處。五子將為第四名前三位以斬將聞名他以審時奪勢見長。諸葛亮初次北伐是張郃斷七寸取街亭斷水源,使守街亭馬,王二將大敗,諸葛亮從此北伐失利。最後他告知司馬仲達不要旁追以免落入圈套被奸,但司馬主帥還是命他去追,結果被圍,被山上滾石砸傷腿戰死了。作為主將戰爭口l看出事態比什麼都重要,光有功力,項羽又怎樣?所以張遼,張郃是曹營一拒南一拒西蜀的能斷事能有勇的全才上將。孫權怕張遼,那自然劉備,諸葛懼張郃了。張郃被自已人"坑"了,正好迎來了攻魏良機,魏兵不敢應戰了,可諸葛身體又不行了,蜀軍內亂了。


用戶9450977780495


因為張頜是曹魏對付西線蜀國的重將,是最熟悉蜀漢的就跟張遼專門對付東線東吳一樣


衰尾道人秦假仙


題主的這個問題並不正確,劉備從來沒忌憚過張郃,倒是一直把他當軟柿子捏。

一般認為劉備忌憚張郃,是因為裴松之注的《三國志·張郃傳》裡引用了《魏略》裡的一個記載:

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

要注意的是這是裴松之加上去的,並非陳壽所寫。《魏略》是魏國郎中魚豢所私自撰寫的野史,大概因為是在魏國為官的關係,書中關於魏國的記載較為詳細,所以陳壽在著《三國志》的時候,在寫和魏國有關的事情時參考過《魏略》。

然而《魏略》對於蜀漢和東吳的記載就充滿了各種道聽途說,錯誤很多。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魏略》記載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的時候,和劉禪失散,被人拐賣到了漢中劉括家中。後來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劉括的鄰居簡某在劉備手下當將軍,回到漢中以後和劉禪相認,張魯才將劉禪送回,被劉備立為太子。

這一說法謬誤極多,劉禪出生在荊州而非徐州,劉備立劉禪為太子是攻取漢中之後,此時張魯早已不在漢中,也不可能把劉禪送回。可見《魏略》的可信度是多少,陳壽在寫蜀漢和東吳就不怎麼參考它。

而《魏略》關於劉備忌憚張郃一說和《三國志》裡的記載也大不相同,張郃雖然是袁紹手下名將,但是在投奔曹操以後,張郃沒有多少單獨領兵記錄,戰績不多。而且遇到張飛還被打了一個全軍覆沒,以這樣的戰績,劉備根本不可能忌憚他。

實際上,劉備不僅不忌憚他,還把他當成了軟柿子。在命馬超、張飛、吳蘭、雷銅等人攻擊下辯、武都失敗以後,劉備親自率軍攻擊陽平關,夏侯淵率張郃等人據守,劉備就選了張郃所駐守的廣石作為突破口,張郃親自率親兵奮戰,擊退了劉備。

但是劉備並沒有因此而忌憚張郃,再次以張郃為突破口發起猛攻。張郃局勢不利,夏侯淵派兵來救,劉備趁機命黃忠突襲斬殺夏侯淵。

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劉備兩次攻擊,都是以張郃為突破口,這分明是覺得張郃好打。而且在第二次作戰裡,劉備以黃忠等猛將為預備隊突擊夏侯淵,對張郃的攻擊應該只是偏師,照樣打的張郃招架不住,這種人怎麼可能讓劉備覺得忌憚。

而黃忠在斬殺夏侯淵後,就被劉備提拔為徵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時又把黃忠提拔為後將軍,和關羽並列。顯然劉備對於黃忠斬殺夏侯淵一事非常看重,不可能說出“用此何為邪”這種話。

之後張郃雖然被其他魏將推選接替了夏侯淵暫時統帥魏軍,但是劉備也沒把他當回事,直到曹操親自率軍前來,劉備才避而不戰。

所以劉備從來就沒把張郃當回事,他忌憚的只有曹操而已。

至於諸葛亮忌憚張郃倒有可能,畢竟此時蜀漢人才凋零,老一批的名將先後去世。此時能和張郃對抗的人不多,他忌憚一下倒是正常。不過從王平兩次擊退張郃看,張郃對諸葛亮的威脅也很有限。最後張郃更是中了諸葛亮的計,膝蓋中了一箭,慘死疆場。

所以諸葛亮最多也就是忌憚一下而已。


不沉的經遠


首先,得指正的一點是。張郃之勇不如張飛,也就是說,他打不過張飛。但是論謀略,張郃是要遠遠勝於張飛的。

那麼,劉備和諸葛亮,都非常忌憚張郃嗎?

對此,我的答案很明確:非常忌憚。

劉備和諸葛亮,是不懼怕張郃之勇猛。他們手下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個個武藝精湛,遠在張郃之上,何懼一個張郃?劉備和諸葛亮,是怕張郃的智謀。

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所謂“良將”,就是善於排兵佈陣、深諳兵法要義的將軍,否則不稱之為“良”。當然了,並且還需要有一定的武功,否則不能稱之為“將”。曹魏武將如雲,武功比張郃高的人,非常之多。張郃能被評為“五子良將”之一,說明他的綜合能力,在曹魏所有將領中,排得上前五。這樣的張郃,豈容小覷?

諸葛亮怕張郃,是經常掛在掛在口上的。他第一次北伐曹魏時,馬謖主動請纓,表示要鎮守街亭。諸葛亮就說: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

司馬懿厲害,大家都知道,自不待言。諸葛亮還特別提到了張郃,可見張郃的實力,也是很強的。

再據《三國志·張郃傳》記載:

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意思很簡單,張郃不是個普通的將領,他懂得變通,會打陣地戰,非常懂地形和地勢的重要性。蜀漢方面,從諸葛亮起,沒有不害怕張郃的。

陳壽記載這段話的時候,劉備已死,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也就是說,“皆憚之”中並不包括劉備。那麼,為什麼說劉備也忌憚張郃呢?這樣說,有證據嗎?

我的答案是有。曹操打下漢中後,讓張郃和夏侯淵鎮守漢中,抵禦劉備。隨即,張郃降巴東、巴西二郡,並將這兩個郡的人民遷徙到漢中,並向宕渠開拔,結果被張飛所拒。劉備屯兵陽平關的時候,張郃屯兵廣石。劉備就想趕快攻下廣石,進而拿下漢中。結果,劉備下令軍隊往死裡打,都不能攻下廣石。

大家說劉備能不忌憚張郃嗎?要不是因為張郃,劉備恐怕早就拿下漢中,張郃真是讓他既敬又畏。之後,黃忠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這曹魏好不容易失去了主帥,誰知道在關鍵時刻,夏侯淵的司馬郭淮對大軍說:“大家不要慌呀,張郃有將帥風度,劉備很怕他的。”於是,張郃臨危受命,接管了夏侯惇的主帥位置,最終穩定了軍隊。曹操得知漢中告急後,立刻親臨漢中。劉備只得停止進攻。劉備因為張郃,再一次沒能攻下漢中!

那麼,張郃到底有多厲害呢?為什麼諸葛亮和劉備,那麼忌憚他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的記載,分析如下。

第一,張郃既有武藝,又有謀略。

張郃本來隸屬於韓馥,後來投靠了袁紹。張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和顏良、文丑、高覽齊名,這樣的人,武藝肯定不會低。但是我認為,張郃是四人中最優秀的將領。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顏良、文丑、高覽三人,都是有勇無謀,只會逞匹夫之勇。張郃就不同了,他很有謀略。

舉個例子說明。許攸獻計,曹操偷襲烏巢,大家都知道吧?這張郃就建議袁紹,希望他趕快派精兵前去營救烏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時候,郭圖就說了,應該去偷襲許昌,這樣一來,烏巢之圍,不救自解。張郃就說,不能這樣做,許昌城池堅固,必定久攻不下。結果袁紹不聽,烏巢被燒得一乾二淨,許昌又沒有攻下下,真是損失慘重。郭圖自知慚愧,於是對袁紹說,張郃聽到烏巢被燒,正開心著呢。張郃沒辦法,只得投靠曹操。

第二,張郃戰功赫赫。

張郃投降曹操後,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之後,張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在討伐呂布、馬超等人時,立功無數。魏明帝即位後,張郃在街亭,圍而不攻,絕馬謖水源,最終大敗馬謖。之後又攻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第三,“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

這一點,前文已有說明,茲不概述。

總結

張郃不僅驍勇善戰,還文韜武略,極善用兵,有將帥之才。因此,諸葛亮和劉備,才會非常忌憚他。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張郃呢?

專注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元哥說歷史


不僅是劉備,而諸葛亮的北伐戰略計劃也被張郃所破壞,因此諸葛亮和劉備都視張郃為眼中釘,很忌憚他。

為何劉備諸葛亮都很忌憚張郃?

張郃是河間人,東漢末年被朝廷招募鎮壓黃巾起義,後歸順袁紹。官渡之戰時,張郃曾給袁紹獻計,未被採納,張郃於是投降了曹操,成為曹操五子良將之一。然而漢中大戰時,名昭一時的張郃被張飛打敗。張郃既然是張飛的手下敗將,又幾次被趙雲,馬超戰敗,可是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卻很忌憚張郃呢?


定軍山一戰,讓張郃一戰成名。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張郃接替了夏侯淵的位置。張郃穩定住了曹魏軍隊即將崩盤的局面,劉備因此氣得無奈地對黃忠說“有本事便與我殺了張郃,幹掉一個匹夫夏侯淵有何用?”

由此看來,當時的張郃給劉備造成了多麼大的障礙。本來在一般的軍事戰爭中,假如主帥被斬,軍隊之後士氣必然很低落,蜀軍將以勢不可擋之勢一舉殲滅剩餘的曹魏軍隊,可是張郃接手後,很快穩定了軍心,率領殘部安全撤退,保存了曹魏軍隊的有生力量。


諸葛亮北伐,初期局勢大好,然而張郃奇襲出兵,在街亭大敗馬謖,由此間接地攪亂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街亭之戰,雖然主要錯在馬謖,但是也正是因為張郃的英勇善戰,假如不是張郃而是其他的將領,馬謖雖然犯錯,蜀軍或許未必會敗。所以諸葛亮確實很忌憚張郃。

話又說回來,張飛與張郃在漢中之戰時,兩人起初對戰時,相持了50多天,誰也佔不了便宜,由此可見張郃並不比張飛差,但由於張飛是堅守巴西多日,屬於作戰的東道主之方,而張郃是遠道而來,對地形不熟,因此張郃最後才被敗。


所以張郃雖然曾經是張飛手下敗將,但卻能讓劉備和諸葛亮都感覺害怕,說明張郃不愧為“五子良將”之稱。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張飛與張郃之間打仗的情形吧!《三國志·張飛傳》:“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矇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在宕渠縣,張飛率軍與張郃相據五十餘日,在瓦口關,山道狹窄,張郃軍前後軍不得救應,被張飛打得大敗,張郃為了逃命,只得放棄戰馬攀山而逃,率領部下十餘人逃到南鄭。

張郃雖然被張飛擊敗,但是卻完成了既定目標,“徙其民於漢中”,所以即使戰敗,還是升遷蕩寇將軍。張郃善戰,與張飛不分伯仲,被劉備視為眼中,肉中刺,故而非常忌憚。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正式爭奪漢中,劉備屯兵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相拒。張郃則屯兵廣石,劉備親自率領軍隊攻擊張郃而無法攻克,而陳式等絕馬鳴閣的道路,被徐晃擊破。只能急發書信到益州要求增援。這時候的劉備正應驗了周群說劉備:“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的預言。

後來劉備精兵萬人,分十部,突襲急攻張郃,張郃率親兵數十人奮力搏戰,劉備依然無法攻克張郃,夏侯淵分一半兵力增援張郃,又見起火,自己率領四百人於南圍救火,讓張郃護東圍。救火途中,被蜀將黃忠部突襲,短兵相接後,夏侯淵陣亡,益州刺史趙顒亦被殺。夏侯淵陣亡,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由此可見張郃的厲害和曹營之中的威望。

張郃差點讓劉備無法奪取漢中,這能不讓劉備忌憚嗎?張郃不但劉備忌憚,還讓諸葛亮都害怕。《三國志·張郃傳》記載: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中活得最久的,善於隨機應變,安營紮寨,觀察地形,安排作戰計劃,非常有條理,自諸葛亮起,都很忌憚他。

因為在諸葛亮時代,蜀漢的大將比如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已經過世,趙雲已經垂暮老矣,魏延還是差了一絲火候。張郃基本上是諸葛亮北伐曹魏路上的頭號敵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好局面,卻因為張郃在街亭一役徹底讓曹魏翻盤,讓諸葛亮不得已,僅遷徙了四千多家民眾返回漢中,最終的結果,馬謖因此被斬,諸葛亮則自貶三等,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之後,諸葛亮屢次北伐,都會遇到這位名將,自然諸葛亮取不了什麼好的成果,只是可惜,張郃不但諸葛亮忌憚,連司馬懿都忌憚,最後暗中加害,和諸葛亮唱了一出雙簧,借刀殺人之計,聯合幹掉了張郃,在231年,張郃被司馬懿強迫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試問:郃中右膝,焉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