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庭州行者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清乾隆名臣刘墉的故事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剧中的刘墉虽弯腰驼背,但聪明机智、正直勇敢、藏巧于拙,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出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

(刘墉剧照)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呢?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一、刘墉出生名门,书香世家。

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每代都有人高中科举,并在朝为官,被历任皇帝所倚重,至刘墉这一代时,已是4代进士了。

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一度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膝下有4子。其中老二刘果在顺治十七年高中进士,出任刑部郎中。老三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的进士,担任过四川布政使,是当朝有名的清官。

刘棨有10子,数刘统勋最有成就,他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仕途顺畅,先后担任工部、吏部、刑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士等。

刘统勋为官清正,敢于直谏,深得雍正和乾隆信任,乾隆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其正。”刘统勋病逝后,乾隆帝赐谥号“文正”,是文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里,一共才有8位文臣获此殊荣。

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受家风影响,自幼聪慧敏思,熟读经史,满腹经纶。不过他出道较晚,31岁时才中进士。传说刘墉科考时的试卷曾入围前10名,主考官奏请乾隆钦点他为状元,但由于乾隆的反对,刘墉最终获得第二名。

(乾隆剧照)

二、刘墉为官刚直,忠于职守。

刘墉一生为官50余年,仕途初期,他只是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侍讲等职。5年后,刘墉被外放地方官,历任安徽和江苏学政,后转任太原和江宁知府。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刘统勋去世,刘墉去职回家守制3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两年后,刘墉回京任职,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及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等职。

到了嘉庆年间,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一职,最终成为民间流传的宰相。

在为官期间,刘墉始终忠于职守,为官清廉。

任职安徽学政时,刘墉对当地的捐纳贡监生严格审查,对那些目无法纪的生员予以惩办。在江苏学政任内,刘墉刚正不阿,大力整饬科场积弊,勇于革除考场弊病,被当地官员赞为“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在他的努力下,两地的士风和吏治均有较大改观。

其后,刘墉转任江宁知府,这正是他声名鹊起之时。

在此任上,刘墉公正刚直,嫉恶如仇,严厉打击各种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奸佞之徒,为百姓伸张正义,审理了不少有名的案件。百姓十分感念刘墉的功绩,称赞他为“当代包拯”,后来的《刘公案》,就取材于他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绩和故事。

回到京城后,刘墉仍然不改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品德。

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婪索亏空。

国泰何许人也,他是当朝红人和珅的亲信。但刘墉面对和珅的骄横跋扈,依然铁面无私,宁折不弯。他假扮道士,独自一人深入山东境内,查明了国泰等人不但隐匿灾情不报,而且肆意残杀进京请命的百姓和乡绅的劣迹。同时国泰等人还不顾百姓实际情况,强行征税,搞得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刘墉在掌握了国泰等人的铁证后,上报朝廷,要求予以严惩。纵使只手遮天的和珅,也无可奈何,国泰等人随后被绳之以法。

(和珅剧照)

三、刘墉才华横溢,人称“浓墨宰相”。

刘墉不但是一代名臣,还是一位涉猎广泛,才华横溢的大师。他曾谦虚地对自己的才学做过评价:“吾生平有三艺,题跋为上,诗次之,字又次之。”

实际上,刘墉在这三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底,尤其是他的书法造诣很高,被后世之人评价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书法和成亲王、翁方纲、铁保3人齐名,被誉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在书法上的最大成就,是对传统书法的推陈出新。他用墨厚重,字体端庄遒劲。同时他的草书也别具一格,字体潇洒飘逸,酣畅洒脱。

四、刘墉和影视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

影视中的刘墉被称之为“刘罗锅”,给人展现出幽默诙谐,大智若愚的形象。

但历史上的刘墉虽然谈不上仪表堂堂,但也并非驼背,只是在他晚年之际,年老背驼,曾被嘉庆皇帝亲切地称为“刘驼子”。于是,“刘罗锅”之名得以传播开来。

影视剧中,关于他和和珅斗法的故事也大都为虚构。刘墉确实曾和和珅同朝为官。当58岁的刘墉担任南书房行走时,27岁的和珅已是军机大臣。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和珅不但比刘墉小很多,而且深受乾隆宠信,身居高位,比刘墉的官职相对较高。因此,两人针锋相对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刘墉专门和和珅斗法一说。

嘉庆九年,85岁的刘墉病逝,嘉庆赐谥号“文清”,以表彰他对朝廷的贡献。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罗锅,有没有跟和珅斗智斗勇的事?今天清风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刘墉,字崇如,号石俺,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之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因其书法造诣深厚,人称“浓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刘墉因父亲关系,以恩举人身份参加当年的会试与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侍讲,从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刘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与和珅没见过面。在做地方官时,刘墉秉承父亲政治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誉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赞许。



他在出任地方学政时 ,因为把关严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蒙混过关的人最后不敢如考场,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上书乾隆说: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刘墉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乾隆赞其“识政体”。

自古官场如战场,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在任冀宁道台期间,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贪国库银两,按律革职判死刑。乾隆爱惜其才,加恩诏免其一死。刘墉并未因这次死里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变得更加意气风发,刚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的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横行。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原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一面查清库存,赈济灾民,仅一年的时间,湖南就变成官场清廉,民粮丰足的模范省,刘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爱戴。

经过几十年地方历练,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这时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触。史书是如此记载他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也就是说,他跟和珅相处,常奉承恭维和珅,甚至不惜自损形象来博得和珅的高兴。从这不难看出,刘墉为人的圆滑与世故。

在当京官期间,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刘墉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乾隆指责为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嘉庆四年,委屈求全十几年的刘墉,又一次彰显男儿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为权势,顶住巨大压力,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将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黄泉路。

至于罗锅一说,据史书记载,来自嘉庆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这就是刘罗锅说法的最早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年近80岁,弯腰驼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结论刘墉就是罗锅。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嘉庆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洛水清风


作为一开始听到这样一个名字,努力思索说这位大神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甚至我以为是唐代某个不知名的小诗人,去图书馆翻阅一些书籍才突然知道说这位听名字想不起来的这位人物,其实在历史上还是享有一定地位的成功人士。

据一些历史书籍资料显示:这位刘墉大人的出身远远高出与他的同龄人,他出生于名门相府,他的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 刘墉一生为朝廷当官约五十余载,他当官的经历可以说是宦海沉浮,他的人生也是因为他当官的过程也是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风云变化,刘墉的官职最高的时候,他做到了体仁阁大学士。

而于这位大人的一生,他做官清正廉洁,极大的程度继承了他父亲刘统勋的衣钵,他很成功的成为乾隆、嘉庆两大皇帝事情的重要大臣。 而这位刘墉大人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据坊间传闻这位大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 据后人曾经有人这样一位给刘墉这样评价:"历史上的刘墉根本就不是状元,他也不是一个驼背人。

他的官位确实历尽大起大落,不过他正的并没有跟乾隆的宠臣这位被我们说是大贪官的和珅大人两人一起互相争斗一辈子。相反,在中国历史上的我们所知道的刘墉大人虽然也是一位典型的清官,但在那个我们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自己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



"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 作为这样的一位人物,我们只能选择性的去了解这个人物的生平,而不是一味的看到他所作的错事。


人皆可为舜禹


说起刘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到底是谁,因为他的名气被同时期的纪晓岚与和珅完美盖过,但是说起他的别称“刘罗锅”,想必很多人就哑然失笑。这就跟大部分人不知道纪昀是谁,但一听纪晓岚就眉飞色舞一个道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别称盖过本名的大清“浓墨宰相”刘墉。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出生于官宦世家,隶属名门望族。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所以从小就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接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也为他今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做了良好的铺垫。

乾隆十六年,31岁的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并取得了二甲第二名进士的优秀成绩,随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右迁为侍讲,刘墉也不负众望,正式步入家族的事业,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虽然在此并没有列举具体事件来刻画刘墉的为人,但是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长大后取得成就来看,二者是成正比的,即使里面也含有一些“拼爹”因素,然而举人到进士的这一步全然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步入仕途之前的刘墉确实志向远大,能力过人。

那么在他跟随父辈们的步伐过程中又如何呢?四个字——宦海沉浮。

原本顺风顺水的仕途却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上次因为他父亲的恩荫,所以刘墉在求学路上快人一等,然而这次却因为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下狱,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惩治。后来刘统勋父子虽然得到宽释,但是刘墉却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同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地方官生涯,然而政绩出色的他,先后从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升迁为太原知府。在担任地方官的第14年,他再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为政公正清廉,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20年无怨无艾的付出,其中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而这段小插曲所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刘墉为人骨气十足,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优良品格。

而此后的几年间,刘墉的仕途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起起落落。所幸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熬出了头,这一年,他被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可是,谁又能想到仕途的转折点也是他另外一个人格的暴露点。

据史书记载,面对当时不可一世的和珅,刘墉并非像电视剧眼泪那样针锋相对,反而也是和群臣一样表现出消极闪避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得做到几分阿谀奉承。当然我想说的是这也怪不得刘墉,我们不能现在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情,彼时的从众心理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巧妙避开和珅的锋芒,以便日后的斗争。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本质上还是那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然而,可能是习惯了地方官吧,调回中央的刘墉却在今后的事件里错误不断,先是因为泄露了皇帝的谈话内容而被申饬;接着是负责的乡试发生贿赂案受到弹劾;而后是对于自己部下的失职行为不给予纠正而降职,然而这只是开始,接着又是因为担任乡试主考官期间,安排失策导致批卷草率,严重影响了乡试质量,为人所诟病;推举才能庸劣的戴世仪出任知府;还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所以这一时期的刘墉似乎是变了另一个人似得,带给后人更多的是一个错误不断,无能的庸官形象。

可是,单凭这一时期的错误是无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况晚年时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颜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岁的和珅斗争中,时年耄耋的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然后奏报朝廷。

嘉庆随即处死和珅,为朝廷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为老百姓减轻了赋税的压力。同一时期,他也喜提“刘罗锅”这个称号,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刘墉常年低头弯腰练习书法导致驼背,则是另一种说法)。

和珅案后的第五年,刘墉于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从刘墉去世后所追赠的官职和赐封的谥号不难看出嘉庆帝对他为人的崇高评价和平生政绩的高度认可。

所以,对于历史人物评价,最忌讳的就是脱离具体事件,单方面评价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结合客观事实,考虑功过参半,那么无论读者再怎么客观公正,也会被笔者的内容带偏,形成一个有失偏颇的看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综合刘墉的一生不难发现,虽然他在复调回京的那段时期确实是做的不尽人意,但是依照功过论的话,相比于他犯错的表现,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受到他恩泽的老百姓会更多的想到他为官清廉,奉公执法的好形象。

此外,我们脱离官场,还会发现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尤其是在书法上,造诣匪浅,是名极一时的大书法家。


历来现实


早年生活

刘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刘墉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被提拔为安徽学政。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刘墉也不辱使命,为政严肃认真,出任学政时按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他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时弊,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 刘墉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后期为官处事风格由峻厉刚急转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是一以贯之的。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 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四库全书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九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

官声渐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


刘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但在此后数年里,刘墉不断犯错,官声渐不及从前,并多次受到皇帝责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申饬,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却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 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去世前两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夜间招宾客饮宴。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并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相反,历史上的刘墉虽然也是个清官,但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


昌宝联护栏


记得看过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乾隆、刘墉、和珅以及纪晓岚是欢喜冤家,对他们的个性都了解一二。霸气的乾隆,聪明的刘墉,贪婪的和珅以及博学的纪晓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历史上的刘墉,他的文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后人对他是大为称赞的。 而纪晓岚的文才也是众所周知的,乾隆也很欣赏他。但纪晓岚也受到过乾隆的批斥,乾隆认为他读书虽多却不明白道理。纪晓岚曾经受过流放的重罚,历史上的纪晓岚和和珅并不是电视剧中描写的死对头。 纪晓岚没有大张旗鼓地反对过和珅,和珅也不是处处针对他,甚至还曾请他改诗,纪晓岚和和珅起码表面上是融洽的。状官徐有闻曾经说过,和珅专权数十年,朝廷内外的大臣,没有不怕他的,只有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大臣不趋炎附势。

刘墉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是很正直的,但他人京任职之后,就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乾隆斥责的圆滑模棱,要想和权势遮天的和珅针尖对麦芒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一改模棱两可的态度,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甚至在处理这件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富余家居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乾隆爷时期刚正不阿的宰相刘罗锅吗?刘墉出身名门望族,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刘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学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抚大员。在做地方官期间,他基本上还是秉承了乃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乾隆三十四年(1769),51岁的刘墉获授江宁知府。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时算起,到此时刘墉浮沉宦海已经整整18年。说来,刘墉的仕途并不平坦,早在做翰林院编修时,其父刘统勋因事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刘墉作安徽和江苏学政,因表现卓异得到乾隆皇帝赏识,擢山西太原府知府。刘墉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差一点丢了性命,后来朝廷加恩命他赴军台效力赎罪长达一年,回北京后又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两年。由此可见,这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刘墉能够在重罪之后出任江宁知府,说来还是沾了父亲的光。此时刘统勋圣眷正隆,先后以大学士之职兼管兵部和刑部,被乾隆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因此,在乾隆三十三年刘统勋七十寿辰之时,乾隆皇帝不仅亲书匾额志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也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短短一年的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有政声,是难得的贤能官吏。此后,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遂“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这又表现了刘墉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刘墉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同时也是官场中人,他也要按照官场的规则做事,包括应付上级和同僚的圆滑趋避之术。大体说来,他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  刘墉刚入京的几年仕途还算顺利,做到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其间还因为查国库得罪了和珅。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此后的几年里,刘墉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指责,乾隆对他显然并不满意。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并说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作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

  刘墉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期间的刘墉更多表现出的是滑稽和圆滑世故。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从根本上讲,是当时朝廷上的政治气候决定的。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享年85岁。

纵观刘墉的一生,还是刚正不阿,清洁廉明的,可以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后期变得圆滑因为朝廷气候,也是实属不得已!况且也只是圆滑,并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


野史共享


《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形象依旧深入人心,让人们以为真实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这么厉害的角色,其实真实的刘墉并没有电视剧里边那么厉害,不过也不差。

关于真实的刘墉是什么样子?接下来我继续为你讲述。


一、靠父亲蒙荫走入仕途

刘墉年少时,其实并不算出色,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家教不错,可是压力也不小,毕竟他家祖上已经三辈人都是进士出身,只有刘墉三十多岁还一事无成。

终于在33岁那年,刘墉靠着父亲大学士刘统勋的关系,有机会以举人的身份去参加考试,不过因为从小家庭教育比较好,读书较多,功底不错,刘墉一举考在二甲第二名,成为进士,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刘墉一开始做的官都不大,也就是一些地方官或者学政之类的,但是他依旧尽职尽责。


二、刚正不阿的刘墉

刘墉担任江苏学政时,因为当地考场纪律混乱,而且贪污成风,刘墉坚决从严整治,把大家收拾的服服帖帖,考生见到刘墉都感到害怕,就像如今考试作弊的学生见到老师一样恐惧。

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

这是刘墉担任学政时给乾隆上的奏折,不仅说明当时地方存在的问题,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深得乾隆赏识,后来将刘墉调任湖南巡抚。

在湖南巡抚一职上,刘墉依旧保持自己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作风,对待贪污违纪之人,严惩不贷。不仅把地方治理的清廉有序,还伸手帮助乾隆惩治山东巡抚国泰。

国泰可是一个狠角色,在当时与和珅关系很好,深得和珅庇护,而和珅又是少年得志,年仅27岁就成为军机大臣,与刘墉相比,职位高出很多档次,刘墉当时是不敢直面惹和珅的,见到和珅都是“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生怕得罪和珅影响自己仕途。

但是国泰一案,刘墉没有退缩,明察秋毫,搜集一切国泰的贪污证据,最后国泰终于被乾隆绳之以法。


三、为人圆滑,才华横溢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从地方被调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此后一段时间,正式开始接触和珅,并且处于权利政治中心,危机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惹祸上身。

就是这个时间段,刘墉表现出圆滑的处事作风,故意装傻,让乾隆觉得很无奈但是又不能拿他怎么样。比如乾隆命令他去监考,刘墉就没有以前那么严格,批阅试卷态度不够认真,让乾隆觉得刘墉已经年老不经事。

正是这种圆滑的处事作风,才没有引起和珅的注意,因此刘墉也逃过一劫,要不然当时京城里边稍微正直一些的官员,都被和珅明里暗里收拾过,反正乾隆对和珅比较纵容。

到嘉庆皇帝上台后,才对和珅采取措施。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开始清算和珅,让刘墉负责处理和珅贪污一案,总算争了一口气。

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外,刘墉在文学书法上边也很有造诣,写得一手好字,被人称之为“浓墨宰相”。与电视剧里的刘墉相比,真实历史上的刘墉外在形象要好一些,据说有一米九的身高,妥妥的高富帅级别人物,后来八十多岁有点驼背才被叫做“刘罗锅”。

嘉庆九年,在处理完和珅案件后不久,刘墉生病去世,享年85岁,在古代已经算十分高寿了,死后嘉庆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他的父亲谥号是“文正”,在清朝历史上仅有8人谥号“文正”,刘墉虽然没有青出于蓝,但是至少中规中矩,保住他们老刘家的颜面。

后来刘墉后代也有中进士的,完成一家人五代进士,也算是清朝乃至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名门望族了!


结语

纵观刘墉的一生,其实很多地方都是受到良好家庭教育以及父辈的蒙荫,要不然很难有如此成就,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又显得十分不错,恰好也说明他们的家庭教育足够优秀,所以才能让家族兴盛五代以上,将那句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否决!



嗔痴历史观


刘墉与汤溪58年出生在山东的王谢贵族家族,世代为官,家风廉洁正直,其父刘统勋曾任军机大臣宰相称制,为官时期政绩光鲜明显刚正不阿,颇受乾隆皇帝的重用

在云云精良的家风之下,刘墉也成为了操行正直, 饱读诗书之人,刘墉不但内涵涵养高, 其外在前提也不差,考古学家曾发明刘英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米9摆布, 再加上清代选官,像貌端正也是标准之一, 而刘墉之所以被叫做刘罗锅,则是由于他个子比较高, 长时间供着被写字,致使早年紧张驼背,因此才有了这个名号。乾隆十六年,内涵和外部出席刘墉和第一个位置,

在对金石的考查中,从此开始了官海漂流的事业。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他的亲戚的参与,许多荔枝福体大学和其他职位都受到了皇帝的批评和降级。但是,他不怕强权,行为高尚廉洁,为群众做事的精神使他在法庭上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刘墉围观的过程当中,不得不提一个人,她便是乾隆时期著名的贪官和珅!尽管刘墉由于刚正与拍须溜马的和珅常常看法和睦, 但围观还需要圆滑处世的道理,刘英还是懂的。有一次,乾隆皇帝与刘墉一完过后俄然问刘墉,

你的相貌是什么?”刘文“回答,手拿开!乾隆对刘墉说,这个十二生肖根本不在黄道中,你在愚弄我!刘墉说,由于皇上属马臣,怎样敢与皇上同样的,以是陈只好说自己属相是驴。乾隆皇帝一听,大喜,被人提拔,原来便是庆幸,并且这件事也说明了刘墉反应机敏,逻辑严密,是个有才智人。因而乾隆帝当马上刘墉连升三级,适量的世故服软,不过是一种自保或许解决题目的方式,在原则性问题上留用还是从不让步的。在宫廷中,刘墉对皇帝常用的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了他的身体。

虽然乾隆最喜欢的信不能惩罚和珅,但至少和珅好到足以交出一些盗用的钱。到了嘉庆帝在朝时,也恰是刘墉不畏强权,将和珅及其翅膀罪恶逐一查明,终究大贪官和珅才得以在嘉庆四年时被判处死刑。嘉庆九年,85岁的刘庸在家中作古,纵观刘墉终身,他是不完美的,还一度由于种种错误而被乾隆荒凉品评,但总的来说刘云还算是一位做实事的好官。





V587累


提起刘墉,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肯定都是李保田饰演的那个逗趣不断的宰相刘罗锅。

实际上,真实的刘墉并没有罗锅,也不如电视剧里所演的那么跳脱。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书君认为,刘墉既是一个清正刚直的人,也是一个聪明圆滑的人,还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下面,有书君将对此做一一阐述。

一、出生官宦世家,家教甚严,处事利落干脆又清正刚直的人

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刘墉出仕是因为高中状元,但其实不是,他靠的是“拼爹”。

刘氏家族自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开始,一直就是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时期著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官至大学士,一生清廉,为人所称颂。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可想而知,刘墉自小的家教该有多么的严厉。奇怪的是,刘墉却一直没有参加过科举,直到33岁时才因为父亲的关系直接以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科举,然后得了个进士的身份。

此后,刘墉便开启了其清正又刚直的为官之路。当然,此时,刘墉一直在被外放做官,也就是做地方官员。

彼时,刘墉在政绩上做的最多的是整顿科场和官场。据记载,在刘墉任江苏学政期间,因为他雷厉风行地惩治了大批与考生勾结作弊的官员,许多想蒙混过关的考生一听当年的主考官是刘墉,往往吓得掉头就走,连考场都不敢进去,可想积威之重。

至于整顿起官场来,他更是刚直不阿。每到一任就开始微服私访,不管贪官污吏上面的靠山是谁,都毫不客气按律处置,该撤职撤职,该发落发落,使得官场风气清朗了许多。

同时,他还善于查案,就连前任遗留下来的疑难案件都一个也不会放过,所以也才有了与包拯齐名的“刘青天”之美誉。

就这样,随着刘墉办事能力的逐渐显现,这位一点也不肯辱没祖先清廉之名的清官,渐渐从地方走向了中央。

二、极识时务,聪明又圆滑的人

刘墉在刚入京的时候,仍然不改其刚正本色,很快就做到了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职位。期间,他还处理了一件几乎惊动了全国的大案。

当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贪赃舞弊,致使下属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国泰是乾隆妃子的伯父,父亲是四川总督,后台还是鼎鼎大名的和珅,可刘墉毫不畏惧,甚至不惜化装成道人进行明察暗访。最终,在刘墉的铁腕之下,国泰黯然伏法。

奇怪的是,处理完这个大案后,一向细致谨慎的刘墉开始变得懒散粗糙起来。他竟然沦落到因为泄露与皇帝的对话被乾隆申饬的地步,还因此失去了大学士的职位。后来,乾隆又让他主持祭礼,他还因为礼数不到位被太常寺弹劾。

明明早就发现上书房师傅已经连着旷了好几天工,刘墉还是不闻不问,直接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一再被降职。甚至,乾隆还为此专门发了一道谕旨,里面用的措辞也极为严厉。到了乾隆五十八年,刘墉再次被任命做主考官。

这次,他仍然没有让人“失望”。不仅批的卷纸十分之草率,而且还存在很多违规的行为。是不是觉得很矛盾?毕竟,以前的刘墉,对待科场那可是十分谨慎的。

矛盾吗?不矛盾!事实上,这正是刘墉的聪明之处。

乾隆皇帝晚年有一个著名的“本朝无名臣”理论,目的无非也是为了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给自己。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再加上和珅又炙手可热,自己还得罪过他,不虚与委蛇其间,怎么才能保全自己呢?

更何况,刘墉聪明地只犯了一些极容易就会被皇帝察觉的错,更正起来不难不说,对国家也无甚损伤。

这样下来,不仅乾隆不会主动找他的麻烦,和珅也会自觉自己再不是对手,反倒更容易空出手来去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显然,刘墉的故意犯错,实则不过是一种圆滑的自保之道。

到了乾隆西去之时,刘墉再次恢复本性,不仅帮着嘉庆皇帝一举拿下了和珅那个大贪官,整顿起吏治来也是一如既往的手腕强硬,丝毫不像个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

三、皮囊不知道好不好看,但灵魂绝对有趣的人

刘墉的一生,几乎都淫浸于官场,民间流传的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也多与他如何做官有关。甚至,为了更契合劳苦人民的期待,人们还给他平白冠上了一个罗锅子。五短身材,又驼背,皮囊真心是一点也不好看。

但是,经过人们后期考证,刘墉不仅没有驼背,还有一副大长腿,身高至少也在一米九左右。

至于相貌,这个自然无法考证。然而,无论刘墉的颜值在线与否,至少他的灵魂绝对有趣,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

因为,除了罗锅儿,刘墉还有一个诨名,叫做“浓墨宰相”。他的书法特别有名,用墨厚重,别具一格。

但如果只是书法写得好,恐怕也不怎么有趣。他的有趣,有趣在时而“表里不一”,时而纯粹干净,时而孩子气。

对着外人写字时,他是一副正儿八经、循规蹈矩的状态。可当自己一个人写字时,他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写到兴头上了,还会转笔速写,一个不小心笔就会飞出去,然后墨汁溅得哪哪都是。

写出来的字也是活泼不羁,别有一番神采。

除了写字,刘墉还喜欢收藏砚台。

同样喜欢收藏砚台的纪晓岚和他既有同门之谊,又同朝为官,所以两人走得很近。一次,刘墉送给纪晓岚一方砚台,但砚台上却赫然题着“因为纪晓岚喜欢,所以我把它送给了他”的字眼,惹得纪晓岚是哭笑不得。

这样一个出门时时刻端着,回到了家里又迅速回归自我,与好友相处时还会十分孩子气的人,想必内心是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世界的。

所以,他才能在宦海沉浮多年,却既没有失了本心,还保全了初心。

综上,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养。长大后,秉承祖志,为官清廉又刚正不阿。可是,难能可贵,他不愚忠。

眼见气氛不对,便及时改变策略,圆滑也好,世故也罢,终究是保全了自己的善终。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