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打仗講究師出有名,他是找了什麼理由來收復南方國家的?

讀紀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登基為帝后,建立了宋朝。當他穩定國內的局勢後,便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意圖結束自五代十國以來的混亂局面,而此時的南方還有著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和南唐。

這對於喜歡師出有名的趙匡胤來說,選擇很多,這理由也得準備的充足一些。於是他就用了以下理由來發動南部統一戰爭,分別是:

1.南平:武平國發生內亂,國主被大將所挾持,向宋發出求救信。於是趙匡胤以假道伐虢的方式威脅南平協助宋軍南下平叛,順勢將南平給收了;

3.武平(楚):待宋軍將南平給吞併的同時,武平君臣遣使表示內亂已平,無須宋國相助,趙匡胤以其嘲弄宋國為由,直接發兵將武平給滅了;

2.後蜀:後蜀大臣王昭遠在看到宋滅南平後,一邊屯兵三峽拒宋兵於蜀境之外,一邊暗中派人聯繫北漢,企圖聯合北漢夾擊大宋,不想密使為宋國截獲,給了趙匡胤最好的開戰理由,宋軍僅用了66天即將蜀國平定;

4.南漢:趙匡胤利用南唐後主李煜,令其寫信勸南漢君主投降,結果換來了一封措辭不遜的回信,於是趙匡胤就藉此理由,出兵將南漢納入囊中;

5.南唐:最後輪到南唐,但是我們都知道南唐後主李煜一直對宋朝都十分小心謹慎,不敢讓趙匡胤抓到任何藉口,這可難壞了趙匡胤,最後索性不找理由,直接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理由攻破南唐長江防線,統一了南方。

有人說不是還有吳越嗎?對此,我只能說,此時的吳越大當家是錢俶,這位也是有遠大抱負的人,一心想當趙匡胤的兵馬大元帥,所以根本不用趙匡胤用兵,他就配合宋兵一起將南唐給滅了,最後在宋太宗時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宋的一份子。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南方各個勢力混雜在一起,比較著名的就是5大王國,分別為南平國,後蜀國,南漢國,南唐國和吳越。

趙匡胤首先將目標對準了南平國,這樣選擇實際上是有三個原因的首先南平國是離北宋最近的一個小國,其次南平國的勢力最小,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南平國的位置非常重要,從北宋往南走必須要路過南平國,如果不把南平國吞併的話,那麼北宋向其他國家出戰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阻礙。

可是自古以來就講究師出有名,如果沒有名頭就隨意攻打的話,就會引起其他的幾個國家一同聯合起來討伐北宋,這並不是北宋想要看到的局面。

正當宋太祖趙匡胤糾結於這一點的時候,一封求助信送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手上,原來竟然是南平國產生的內亂,南平國的國君病死,幼子繼位,但是在南平國的南方一位手握大權的大將軍竟然判斷想要滅掉現在的國王,自己成為皇上。

這下宋太祖趙匡胤可是高興了正想著沒有辦法進攻南平國,如此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南平國出兵了到時候就向南平國借道,進入南平國之後直接把所有的人都滅掉,將南平國劃為自己的領域。於是宋太祖趙匡胤便出兵了,剛到南平國的邊界,南平國的國君就送來了一封信說是已經平定了國內的叛亂,請趙匡胤的宋軍回去,於是趙匡胤便以他們嘲弄北宋,正式出兵將南平國滅掉了。

這也是南方被滅的第1個國家。滅掉南平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便將目標對準了南方最為富庶的一個國家後蜀,後蜀也深知自己岌岌可危,便想要聯合其它的國家一同對抗北宋。可是誰知送給其他國家的密信竟被北宋截獲,這樣北宋又有了出兵的理由。

要知道宋太祖在當皇帝之前也是一員大將,在他這個時代宋朝的兵力還是非常強盛的,在他的帶領之下打仗的士兵都非常的勇猛。然而在後蜀領兵之人卻是一個像趙括一樣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人。

所以順理成章的後蜀也很輕易的便被北宋滅的滅掉了。隨後趙匡胤又將目標對準了廣西,廣東地區到南漢國,這個國家的君主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簡直可以與商紂王相提並論,平時的日常興趣就是看奴僕與老虎獅子這樣兇猛的野獸對戰,所以在這個國家當中人人都希望他趕快死去。所以聽說北宋要來攻打南漢的時候南漢的國民甚至還很高興。在國民的配合之下北宋很輕易的便攻打下了南漢國。

現在五大國只剩下兩個了,就是南唐和吳越。說起南唐他的國君必須要著重提一下,他的國君不是有多麼高的才幹而是以他的文采而著稱就是李煜。實際上南唐和吳越一直都是非常支持北宋的,一直都臣服在北宋的權威之下,在北宋攻打其它三國的時候甚至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當北宋決定將矛頭對準南唐的時候,南唐的國君李煜急忙聯繫吳越的君主,可是這兩個弱小的國家如何能夠抵擋得住北宋的鐵騎呢。

最終南唐和吳越都被北宋滅掉了,而北宋也終於實現了對南方的統一,這連番的征戰只持續了13年,不得不說趙匡胤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都是非常機智而優秀的,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軍事家。





蘇州吳中鄉下人


儘管趙匡胤皇帝來路“不正”,但他其實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皇帝,黃袍加身與“杯酒釋兵權”也都展現出了趙匡胤高超的情商與政治手腕。

很多人以為趙匡胤是直接“繼承”了後周孤兒寡母兩人的江山,但“大宋”江山其實很多都是趙匡胤一刀一槍拿下來的。

趙匡胤本身就是軍伍出身,自身對於領兵打仗的才能並不遜色與任何一名部下,經歷了陳橋兵變之後的趙匡胤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就為自己的後代將南方的幾個割據勢力全部清除,為宋朝將南方威脅解除。

在後周的年代,南方是後周不願意去碰觸的地方,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勢力太多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五大王國:南平國,後蜀國,南漢國,南唐國和吳越。

但古代打仗也不是皇帝腦袋一熱就發兵了,那是“窮兵黷武”需要一個理由讓國內的民眾認為這場仗很需要打,而不是“可有可無”

正當趙匡胤頭痛如何“師出有名”的時候,南方南平國及時為趙匡胤送上了枕頭,當時的南平國也發生了和趙匡胤一樣的事情,幼皇繼位,有一名大將軍想要做“南方趙匡胤”自己成為皇上。

趙匡胤這下開心了,於是迅速出兵,在進入南平國時南平國的國君就送來了一封信說是已經平定了國內的叛亂,請趙匡胤的宋軍回去,但箭在弦上的趙匡胤怎麼會答應?趙匡胤直接以他們嘲弄北宋,正式出兵將南平國滅掉了

這是趙匡胤滅掉的第一個國家,滅掉南平國之後,趙匡胤又將目光看向了南方最富的國家:後蜀,這個後蜀也沒有坐以待斃,相反還聯合了南方的其他國家想要聯合自保。

但很遺憾的是書信被趙匡胤查獲,再加上這個後蜀的大將是紙上談兵之徒,趙匡胤很順利的就將其滅掉。

滅掉了這兩個國家之後的趙匡胤一發不可收拾,又滅亡了南漢國,這個國家的國王對於宋朝的建立漠不關心甚至還繼續的享樂,對於自己治下的百姓也很殘暴,所以當趙匡胤的兵峰直指南漢的時候,只有南漢的軍隊抵抗,但這對於掌握了宋朝的趙匡胤又算什麼呢?

至於其剩下的南唐和吳越對於趙匡胤的統治時很服帖的,甚至在趙匡胤攻擊另外三國的時候還提供了不少的幫助,所以趙匡胤對於這兩個國家的國王也採取了類似於“杯酒釋兵權”的做法。

但從後來的趙匡胤迅速滅亡南方五國的戰績來說,趙匡胤的情商與謀略都是一等一的,如果趙匡胤在後周皇帝還健在的時候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迅速滅亡了南方五國的話,那麼宋朝也可能不會出現了。

我是三書青史,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