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能不能靠摩擦暗礁等硬物来除掉身上附着的藤壶呢?为什么?

地球王者水熊虫


小时候,看《动物世界》里的鲸类满身藤壶,跟长了癣似的,我都替它们觉得难受,浑身刺挠,真想去给它们挠挠。这些藤壶寄生在大型鲸类的皮肤皱褶里面,尤其是眼部、头顶鼻孔和生殖器周围,一只座头鲸身上寄生的藤壶就有半吨重。

图:一头搁浅死亡的座头鲸,皮肤皱褶里附满了藤壶。

鲸能用“在砂石上蹭”的方法去除它们吗?寄生在头部、上下颌的有可能去除,但寄生在皱褶中的就非常困难了。除非它把自己的皮一起蹭下去

桶冠鲸藤壶的寄生有多狠?锚定式!

想知道藤壶有多难搞,就得先了解它们的固着方式。鲸身上的桶冠鲸藤壶可不只是“分泌胶质把自己粘在鲸类皮肤上”,那样鲸类皮肤新陈代谢,一脱皮它们不就掉了吗?藤壶的寄生其实是把自己“钉入”鲸类皮肤内层,然后“锚定”在里面的。胶只是最初的辅助手段。

图:

A部分为桶冠鲸藤壶幼体的寄生过程(黑色为鲸皮肤)。B部分描述藤壶露出鲸皮肤的部分(黑色为鲸皮肤)。C部分为藤壶朝向皮肤的一面(背板)。D部分为藤壶横剖面。

藤壶幼体游到鲸类体表后,便会用头部和背板向鲸的皮肤里面钻。成功后,藤壶幼体开始分泌出强力胶质将自己粘牢,一边生长,一边用背板继续向鲸的下层皮肤侵入。最后,侵入皮肤的藤壶背板再向下、向内收拢,彻底“扣死”,与鲸的皮肤融为一体。如果把藤壶硬拽出来的话,鲸的身上恐怕得留“碗大个疤”吧。

图:桶冠鲸藤壶成体纵剖图。箭头所指黑

色部分是鲸的皮肤。

随着鲸的生长和皮肤的代谢更迭,藤壶也必须不断向下延伸背板,同时增大自己的体积,否则就会从鲸身上脱落下来。如此想来鲸也真是难受,一大堆石灰石块嵌在皮肤里不停生长……子非鲸,安知鲸之痒。

我们在电视上总能看到座头鲸跃出水面再狠狠拍回水里,激起巨大的浪花的镜头,那真的只是在嬉戏吗?会不会是在“挠痒痒”和想办法摆脱藤壶的纠缠呢?

图:没有手,只能这么挠痒痒了。

大型鲸类通过跃出水面和潜入深海的行为可以去除体表的藤壶。

鲸可以通过跃起拍击水面、同类间的碰撞摩擦、与海底沙石摩擦来摆脱一部分藤壶的纠缠,一些鲸类身上藤壶留下的印记就是证据。

图:那些白圈就是藤壶脱落留下的痕迹。

有些大型鲸类似乎还有另外一招——深潜。

比如抹香鲸吧,它们体形庞大,重20余吨,速度也不快,按说是藤壶寄生的理想目标。但事实是抹香鲸身上干干净净,极少有藤壶附着。

我认为这与它们每天潜入3000多米深海有关。抹香鲸特殊的构造使它们可以轻易应对每平方厘米300多公斤的巨大水压,而藤壶幼体很可能无法承受剧烈的压力变化,当抹香鲸完成一次深潜后,这些节肢动物便被“压死”了(或者在鲸上浮时爆裂而死)。

图:身上干干净净的抹香鲸。

拓展:藤壶倒底是什么壶。

很多人认为藤壶是种贝类,跟牡蛎差不多,其实不然。藤壶是种节肢动物,跟虾和蟹关系很近,只是它们放弃了运动功能,选择了固着生存。您可以把固着在鲸皮肤上的藤壶看成“一只肚皮朝天躺在那里的螃蟹”,火山丘般的外壳是它的腹甲,扎进鲸皮肤里的是它的背甲,从锥体顶端伸出来觅食的是它的腿。

图:桶冠鲸藤壶。

上面↑下面↓

藤壶幼体长得跟虾有那么点儿像,它们具有6对足状的附肢用来游泳,头部长着两对触须,用来寻找合适的地点以便长久固着。触须上具有附着盘以便幼体能固着在底质表面(也有用尾肢的)。

图:藤壶幼体。

固着成功后,它们便会抛弃足状肢,开始定居生活了。

其实被藤壶整得最惨的动物不是鲸,而是海龟。对几十吨重的鲸来说,背着半吨藤壶游泳并不会造成太大不便,顶多是难受,可海龟不行啊。藤壶附着在龟甲、鳍肢上,会大幅拖慢海龟的速度,使其无法畅快前行,甚至让海龟难以浮出水面呼吸。所以海龟一旦被藤壶糊住,除非人类帮忙,否则必死无疑。

图:这俩海龟

不幸藤壶附体,但又幸运地得到了善良人的救援。它们可以继续活下去了。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纯野生科学家



鲸鱼身上有藤壶可能造成瘙痒,通过刮蹭礁石可以止痒去除一部分。但藤壶也有一些天敌,可以替鲸鱼解除瘙痒之忧。鲸虱会挤进鲸鱼身上的藤壶外壳和鲸鱼身体之间的空间,并可能导致一些鲸虱攻击宿主藤壶。但是一般来说,鲸虱只是利用藤壶壳的内部作为共享的生活空间。



生活在鲸鱼身上的藤壶已经成为一个移动的目标,不受大多数普通藤壶捕食者的攻击,也是鱼类更难捕食的猎物。藤壶的生命周期与鲸鱼的迁徙周期是有节奏和同步的。藤壶实际上是在安全平静的泻湖或海湾繁殖的。通过在封闭的泻湖中繁殖,自由游动的藤壶幼虫有成千上万倍的机会成功地找到一个存活的宿主动物。



与白令海和其他北部灰鲸栖息地每只宿主动物数千平方公里的水域相比,泻湖内每平方公里水域有数百只灰鲸,很明显,在泻湖内成功着陆的机会显著增加。如果繁殖发生在灰鲸进食期间寒冷的北方水域,大多数藤壶幼体会简单地落到海底或成为浮游海洋摄食动物的猎物。这是灰鲸种群比任何其他种类的鲸都有更多藤壶生活在其上的最可能原因。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有许多鲸鱼,数百万藤壶幼体在寻找一个好的家园。 藤壶是专性交叉受精的雌雄同体动物。它们可以和附近的任何藤壶交配。藤壶壳内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管状阴茎。当准备好交配时,藤壶把这个管子伸出壳外,并开始在附近寻找一个善于接纳的藤壶同伴。然后将试管插入受体藤壶中,精子被沉积下来,从而使多达10000个卵子中的一部分受精。暂时的雌性藤壶必须受精几次,也许是由几个“雄性”藤壶在不同的时间受精,以便所有的卵都受精。 这些卵在藤壶的壳内孵化了一小段时间。


藤壶种类不同,孵卵期可能长达几个月。但是我们知道小藤壶在鲸鱼到达泻湖的几天或几周内就能在鲸鱼身上看到。因此,结论是这些鲸藤壶有一个短暂的孵卵期。 卵发育成一种称为无节幼体的形式。这些无节幼体被释放到海洋中,在那里它们是自由游泳者,并成为浮游汤的一部分。 这些小型甲壳动物(藤壶与虾和龙虾等生物关系密切)已经形成了与灰鲸迁徙密切相关的生命周期。藤壶也已经适应了移动环境。鲸鱼藤壶不是像在船上和岩石上生长的静止的、直立的、引起阻力的藤壶那样的高而粗糙的外壳,而是适应了光滑的流线型外形,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它们引起的阻力。


鲸鱼藤壶可以免费获得食物,这是它们从鲸鱼伙伴的船上生活中获得的第一大好处。对于藤壶来说,我认为食物来源是第二大好处,而不是第一大好处。 藤壶生活在鲸鱼背上得到的好处要明显得多,这就是移动给藤壶提供的安全。生活在灰鲸的背上意味着它们不会受到各种藤壶物种最常见的敌人的攻击。 静止的藤壶经常被海星、海参、一些海虫以及各种海蜗牛和海螺攻击和吃掉。

小鱼发现藤壶后很喜欢在藤壶上盘旋,当它从保护壳中伸出来以路过的浮游生物为食时,小鱼会咬它。体型较大、牙齿较锋利的鱼,比如石头鱼,实际上可以咬碎坚硬的碳酸钙外壳,吃掉里面的藤壶。 生活在灰鲸背上或腹部的藤壶,从来不需要担心任何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捕食藤壶。当灰鲸休息时,一些寻找食物的小鱼会跟着它们。这些小鱼也捕食鲸虱,偶尔也捕食藤壶。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每当看到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的藤壶时,心里就会十分的隔应,估计密集恐惧者看到后更是心里发毛。类比一下,当我们身体上附着一些异物时,肯定会觉得非常不舒服,那么这么多的藤壶“镶嵌”在鲸鱼的身上,难受程度可想而知。那么,鲸鱼能不能靠着摩擦礁石等硬物的方法,来去除掉身上这些藤壶呢?

藤壶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无柄目甲壳纲藤壶科藤壶属,是一种拥有坚硬石灰质外壳的海洋动物,它们长大之后移动能力就会变差,需要附着在坚硬的物体表面,来抵御海水流动对身体的冲击,因此,只要海洋中有比较坚硬的物体,都有可能成为它的附着目标,比如礁石、船底以及鲸鱼、海龟、海蟹等海洋动物的身体表面。虽然它们不直接从这些动物身上吸收血液,但是对于鲸鱼这种没有坚硬外壳或者鳞片的动物来说,对皮肤的伤害也是比较严重的。

藤壶依据身体结构以及附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很多个种类,而附着在鲸鱼身上的称为“鲸藤壶”。当幼体的鲸藤壶接触到鲸鱼时,首先用触角牢牢抓住鲸鱼皮肤,然后再依靠身体底部的吸盘把自己固定在鲸鱼皮肤表面,同时分泌大量的胶体腺物质进一步粘牢。

这样做了还不“保险”,因为鲸鱼的体型巨大,善于游泳,鲸鱼皮肤中还含有比较润滑的有机物基质,另外皮肤表层还会定期生长脱落,所以在上面粘住的基础上,鲸藤壶还有一个更绝的方法,将自己与鲸鱼皮肤“长”在一起,具体过程就是先埋进鲸皮肤的部分,会持续长出向四周辐射且相互连接的壁板,将鲸的皮肤组织包覆在它的壁板之中并且向内锁死,同时这种生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鲸鱼皮肤内部推进,鲸鱼再游动、再皮肤外层脱落也不济于事,就像“铆钉”一样死死地抓住不放。

鲸藤壶在鲸鱼身上的附着力非常强大,有的研究人员潜入水中,用大锤敲都很难将之敲下来。当鲸鱼身上附着的藤壶越来越多时,它们就会表现出非常不安的行为,比如频繁地冲出海面、用尾部拼命地击打海水等,其目的之一无非就是想用巨大的冲击力将藤壶拍落。当然,也有鲸鱼用相互之间相摩擦,或者与礁石摩擦等方式。一些附着力较差的藤壶会因此而脱离鲸鱼的身体,留下一圈白白的印记,而大部分附着力强和处于特殊部位的藤壶,将终身与鲸鱼为伴。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每当看到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的藤壶,总会感觉到头皮发麻,恨不得自己用刀子帮鲸鱼把这些藤壶都抠下来。那么鲸鱼自己能不能将藤壶“蹭”下来呢?个人认为应该是有这个可能性的,比如下面这个视频中,一头跃起的鲸鱼蹭在船沿上,哗啦啦~蹭下来一片藤壶,感觉真过瘾。但是对于一头庞大的鲸鱼来说,灵巧的移动身体来“蹭痒”可能并不容易做到,尤其当藤壶附着在体表褶皱、生殖裂等区域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0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0bb076e9b36467d89e6e8fb7307e894\

漫步的小豆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c2e774301ef044428126b8a6a12156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