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是否应该兼学多种字体?你怎么看?

何心蕊


作为当代的书法家,必须要5体兼修,每一种书体都要会写,每一种书体都能够写精,这一点,当代的中青年书法高手基本上都可以做到。

以一种书体为主,一种书体为辅,兼修其它三种书体,是当今书法家学习书法的主流模式。

所谓以一种书体为主,是指的这位书法家主打某种书体,在这种书体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已经完全解决了这本字帖的结构、字法、章法和创作问题,能够驾轻就熟,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学习下一种书体了。

掌握了第一种书体,再去学习第二种辅助的书体,就会轻松很多,虽然二者的书体并不一样,但是在基本的用笔和技法上都是相通的,第一种字帖挖的越深,第二种书体学习的就越快。

能够熟练的在两种字体之间自由切换,学习后面的三种书体就轻松自如了,5种书体时间的技法、用笔、结构都是相通的,可以说一通百通。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第一种书体有没有学透,有没有完全掌握,第一种书体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是学习其它书体的基础,只要能把它学精,其它的都不是问题。

五种书体都练习,它们之间也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对于书写者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也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兼修5种书体,其实很多书法家还同时学习着篆刻、国画,这两样也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但凡篆刻和国画高手,必定是一位书法高手,书法写不好,篆刻、国画也做不到一定的高度。

虽然如此,我们学习书法需要5体兼修,甚至需要去学习相关的艺术,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你首先要拿下一家,首先要学会一种,先专一再博取,如果一开始就兼修5体,绝对走不到最后。


不二斋


关于学习书法是否应该兼学多种书体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如果能把一种书体学习好,学精通,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据了解,自古以来,有不少书家都是专工一体,把一种书体写到“炉火纯青”后,才兼学其它书体的。比如:吴昌硕主工大篆《石鼓文》;张继、刘文华主工汉隶;卢中南 主工欧阳询的《九成宫》;李刚田主工篆书;张旭光主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刘洪彪主工草书;孙伯翔、李松专工魏碑;李一专工章草。以上只是举几个例子。

(上图为周慧君书法作品)

如果题主在书法方面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那就好办了,你可以今天写隶书,明天写草书,后天写楷书和行书,之后再写篆书,总之,想学哪种书体就学哪种书体,这是你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是,学来学去,你将是“一体”无成。

(上图为卢中南的楷书作品)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兼学其它书体呢?把专工的一种书体临摹到“七分像”时,就可以兼学另一种书体了。但是,决不能把先前主的书体放弃之,还要继续临摹以巩固之。如果题主有悟性,有精力,可再兼学其它书体。

(上图为张继的隶书作品)

(上图为刘文华的隶书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中州耕牛堂主


学习书法是否兼修各种书体?

纵观古人学书,都是各体皆工,而能精工创一体风格。之所以善写多种书体,皆因为书体演变的过程也正是汉字书法史。弄懂各种书体的必然联系,系统的学习,才是具四体八法之了掌。因此凡事需要完备基础,才有探究精进修书业。



学书虽有不舍数体,应该择取最精一体而瑧熟,且有成就自己的善哉,其它书体都为最擅长的书体而服务。因为人生的精力并不是很多,故精一体,其余善于涉猎数体,寻根探源,不能不追渊源之汉字笔翰。哪一种书体都有一定的特征,不同的特点又具有共性,即用笔锋来完成,都具有一定的意气情性表现。


善于比较,善于糅杂,善于触类旁通,这就是各种书体的联系。比如书写草字,有的由小草而入,有的由章草进,也有的流便的行草逐渐趋势与相连的草书。其中无篆隶的笔墨形式的基础,不会有丰满线条与笔画,这样说,草书是各种书体的综合,不是夸张。实属高境创作。

因此创作作品时点画丰腴否,与你的书法底蕴深厚有关,是否有丰富的笔意。就是说的是否有多样书体的笔墨意境。楷则臻善,则有写的字意不会飘忽,擅长草者笔画不会拘谨局促。



领略过书之渊源则有古意的朴实无华意象。追求晋唐则有韵致与稳健,由此中国书法的汉字都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魅力无限,应该尽其之能,吸收养分,为自己的创作笔墨丰富注入生机与华彩。


狂喜淡墨a


学习书法想要有一定成绩,对书法艺术有追求,当然要有研究,要追本溯源。

你连中国文字的演变史,书法艺术的发展、成熟过程都不知道,怎么学书法?

人家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四年,还硕士、博士呢,学一种书体用得及那么长时间吗?

学写字跟学书法是二个概念,光是学写字,学一种书体,一本帖就可以。

学书法那得学书法理论,有一定的文学、人文知识积淀。即使不能把篆、隶、行、草、楷、真六体学遍,至少要学三、到四体,对各种书体最起码有基本的了解。

艺术都是旁通博引,互相借鉴的。你有多丰富的知识,有多厚重的积累,决定你有多大的成就。学一种体不可能学出一个书法家来。

学任何东西都需要敢于寂寞,学好基础,一步步需要时间打磨。

当然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书体,所有字帖都去学,那一辈子也学不完。

重点主功自己想学的方向,但也要学其他书体,只是时间、精力的分配不同,侧重点不一样。

学每一种书体要学经典的,代表性的帖,不要盲目的无选择性的学。这样目标,范围可缩小些。具体代表性经典帖,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这就是我对学书法一点浅陋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听雨齋


最近有朋友问我学习书法是否应该坚持学习多种字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认为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就应该坚持学习多种字体,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不一样的认识和调整。

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就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状态,其中一个状态是书法入门之前,也就是我们初学书法的时候,其后一个比较明显的状态就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之后,也就是我们在坚持书法的练习,发展、提高的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我认为我们在初学书法的时候,最好不用一开始就练习非常多的书体,至少在一个学习阶段,我们必须要紧紧的抓住一个书法的书体起来进行书写创作,只有我们把一个书法的书体吃透了,我们才有可能去更好的学习其他的书体,去进行其他书体方面的创作、发展和拓展了解。

当我们的书法学习入门了之后,就可以着手去学习其他的书体。了解其他书体的书法,对其他书体的书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是我们在入门之后要做的一个工作。

之所以要这样安排,实际上就是我们艺术学习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对于艺术的学习,首先是一个掌握共同规律,然后寻找差异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实际上从个体开始入手就可以了,因为所有书体的书法共性,实际上就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只要把我们把每一个个体中存在的共同规律给掌握了,那么其他书体所存在的共同规律我们也就功课了。

当我们把书法所存在的共性给掌握了之后,那么我们的书法学习就算入了门,入了门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寻找不同书体之间的差异,学习他们的差异,并且了解这种差异是如何作用并表现在书法中的。

这是我们学习很多书法书体的一个原因,因为不同的书体,他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楷书和行书他们在线条、笔法、结构以及章法安排上的不同,以及行书,草书,楷书的各种书体之间的不同,就需要我们具体的针对某一个主题来进行分类和学习。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认为我们在书法入了门之后还要进行其他书体的学习,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书法之间找到他们之间的互补性,也就是不同书体书法之间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书法变得更多元化,差异性和平衡性。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对于楷书的学习和行草书的学习,我们知道楷书的学习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个毛病是楷书写的非常的死板,没有生气和活力。而行书和草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写的较为浮躁,没有一点点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笔力是写不好的。

那么我们在学习楷书和草书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把这两者给结合起来看书,学习好了楷书之后去学习行草书,那么就可以让我们的楷书变得更加的灵活,不是那么呆板,行书学习好了之后再去学习楷书,就可以让我们的行草书变的更加稳重和更有笔力。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欢迎与我一同进行讨论,坚持对书法和艺术的严肃思考。


松风阁书法日讲





初学要专精,通后要博杂。初学技法不熟,掌握的规范美观的字形太少,如果临摹学习博杂,必定会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丟了西瓜。因为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逐步进行。比如执笔问题,笔墨纸砚的特性和使用问题,点画造型和用笔技法问题,偏旁部首和整个字体结构问题,都需要循序渐进的去学习和临摹练习。最好理解的是执笔问题,如果毛笔都不会执,不会用,显然是无法进行下一步的临摹书写练习的。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一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书法同样如此,而且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把基础打扎实了,基本功越扎实,未来的学习的自在度也就越大。就像人们学走路,不可能不会站立,重心都掌握不良去跑,只有学会站立了,然后才有可能学会走,学会走了,跑步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为什么,在打好书法的技法基础以后要博呢?就是要博采众长,走向创新创作的路子,要写出一个自我,而不能一辈子做书奴。只要博才能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里的博,不是说,鼻子眉毛一把抓的博 ,仍然是要有所选择的“博”,有所目标和方向。



翰墨书道


书法史上,有只练一体的书法家,也有精通多体的书法家,我们不能以一位书家掌握字体的多少来评判其水平。


学习书法讲究先专后博,先专工一家,再旁及其余,吸收各家长处,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

我认为,先专工一家,再研究与其相关联的书家,由浅入深,追溯上古,层层挖掘,形成一个完整的书法体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其实,精通一家后,学习其他字体是相对容易的事。毕竟笔法差别不大,变的是字形。由此及彼,学习另一种字体,对书法家而言有个三五个月也就够了。

我的观点,你同意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只有学习多种字体,才能掌握多种笔法、字法,借以融会贯通,提高创作能力。想写出即合法度又有个性的字体,必须博学诸帖,取法广博,集合多家之长。如果单纯专工一种字体路子甚窄,很难跳出写字的圈子。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要谁的字帖,买就是了。但是下的功夫和古人应当是一样的。我们应当学精一体,再学另一体。结论是应该兼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哈尔滨雪生律师


我认为只学一种字体比较局限性,我觉得应该吸取各字体的长处,自己去欣赏取舍,集百家之长去形成自己的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