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隋煬帝和李世民都拿不下小小的高句麗?

彩雲東昇戴寶山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

1.地理因素。東北的問題,你要對照著地形圖看,有個松遼分水嶺的問題。在四平以南的遼寧地區,其實並不是平原為主,而只是遼河、渾河的河谷裡面適合農耕,其他都基本是山地,而往朝鮮方向更是山多平原少,這就給了高句麗一個天然屏障,並且東北氣候寒冷,可不是現在這種溫度,進入10月就可能入冬了,一年就幾個月能暖和,因此在徵高句麗時,後勤非常重要,唐太宗在徵高句麗時雖然前期取得了許多的勝利,到最後也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必將進入苦戰,而高句麗本土作戰,後勤不存在問題,可以以逸待勞,只要能打持久戰基本可以抵禦住入侵。

2.人口問題。這個我個人認為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在南宋以前中國曆代經濟文化和人口都相對集中在黃河流域,長江以南還未開發,東北方向更是少數民族聚集區,漢人很少,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沒有龐大的漢族人口基數做後盾,即使佔領了統治也會不穩定。

3.高句麗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國。而是一個存在了近500多年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在公元5世紀達到了國力的鼎盛時期,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征伐時,高句麗的國力還很強盛,能夠有效組織進行抵禦的。


螞蟻歷史觀


隋煬帝三徵高麗(高句麗)也是歷來被批判最多的舉措之一,很多人認為隋朝的亡國與三徵高麗的大興武力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在當時,隋煬帝三徵高麗也有他的考慮,並非僅僅為了炫耀隋朝的強大而窮兵黷武。

朝鮮半島在隋朝時分高麗、百濟、新羅三國,其中以高麗實力最強。隋煬帝征討高麗的初衷是想維持隋帝國與高麗之間的宗主、藩臣的關係。

隋煬帝時,高麗曾遣“私通使”前往突厥,合謀對抗隋朝。在這一情況下,隋煬帝不得已發動了第一次征討高麗的行動,時值大業八年(612年),但僅限維護藩臣之禮,保持自己的宗主地位即可。

大業八年,隨軍100多萬人分為24路起兵討伐高麗,但高麗軍據城堅守,不再出戰,隋煬帝下旨,只要高麗軍隊投降,就立刻宣佈安撫納降,不再縱兵進攻。眼看快被攻陷時,高麗軍就聲稱要投降,隋軍將領只好令人奏報隋煬帝,待到京師傳回答覆準備受降時,高麗君已經調整鞏固好城中的防守了,繼續堅守城池,抵抗隋軍。

如此三番兩次貽誤戰機,故城池久攻不下,就這樣原本懸殊的兩軍卻處於相持之中。時間一長,以致隋軍其他各路軍隊由於軍糧供應不足,作戰意志也日漸低落,加之高麗軍故意拖延時日讓隋軍疲乏,後再薩水突襲成功,至隋軍士卒大量死傷、逃散。第一次征討高麗以延誤戰機,軍糧供應不足而失敗。

大業九年(613年)正月,隋煬帝不顧國家疲敝,下令第二次征討高麗。四月,隋軍再渡遼水進軍平壤,隋煬帝親臨指揮,但仍然久攻不下。六月,國內楊玄感起兵攻洛陽,消息傳到,隋煬帝大為驚恐,只好密詔諸將退兵。第二次征討以國內叛亂,內部矛盾而失敗。

大業十年(614年),國內農民起義席捲大江南北,隋煬帝妄想以對外戰爭的勝利來扭轉危亡的命運,於是對高麗進行了第三次征討。但當時農民起義軍遍佈全國,朝廷徵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達,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力不足,無法大舉進軍。最終與高麗議和。第三次征討以內部矛盾激化,戰鬥力不足而失敗告終。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兵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遼東城一戰,唐軍殺敵一萬餘人,俘虜敵軍一萬多人。後由於高麗軍殊死抵抗,堅守不出,時值深秋,唐太宗因當地變冷旱,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回朝。唐軍征討高麗以高麗軍殊死抵抗、軍糧不足和天氣惡化而宣佈結束。

終上所述,隋煬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沒能攻下高麗,並非軍事實力不允許,真要一鼓作氣拿下高麗的話,我覺得還是有一定可能的,只不過隋唐兩朝大多數只是想威懾一下高麗,從而確立宗藩關係,確保隋唐大宗的地位而已。直到高宗時期,高麗的不老實惹惱了高宗,才最終下定決心覆滅高麗,以致高麗被滅。


講歷史的劉老師


隋朝發動過三次平定高句麗的戰爭,但結果都以隋的失敗而告終。唐初,李世民吸取隋失敗的教訓,採取了水陸並進,步步為營,逐次漸進的作戰方針,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到了唐高宗時,已取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

其實,在李世民討伐高句麗時,對方已經投降了幾次,但是高句麗人善變,降後又反,反後又降,就這樣反反覆覆的折騰,最後被高宗打敗。

隋煬帝為什麼沒有拿下高句麗,當時隋煬帝集結了100多萬的軍隊討伐高句麗,但是由於做戰指揮失當,再加上後勤跟不上,在損失了幾十萬大軍後無功而返,隋朝的滅亡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朝鮮半島做為一個狹長地帶,多山林、氣候嚴寒,對於冷兵器時代大規模集團軍做戰非常不利,再加上高句麗族世代以山林採集狩獵為生,練就了適應嚴寒地帶山林生存的能力,所以大部隊在這裡反而不如高句麗人有優勢。

那麼,即便這麼難打,為什麼還要不斷地討伐高句麗呢?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任由高句麗坐大,再讓他們與蒙古結盟,那麼對於中原的威脅就非常的大,明代時滿族與蒙古人結盟打進關內從而建立了清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再加上高句麗人的社會發展非常的快,長此以往必會給華夏民族帶來後患,對於這種桀驁不馴的民族只有以武力解決方為上策。所以從隋到唐征伐高句麗是勢在必行。

這也給我們現代人一個啟示,朝鮮這個半島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是中國的一道天然屏障,用不好他會反噬宗主。所以現代軍事對於朝鮮半島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


雷神的傳人


這個問題的真實原因根本是人類所不能理解的,我的前世是李世民,而今世我是出了地獄的路希法的肉身,也是已經全部出獄的三次天使戰爭的墮天使聯盟的實際掌控者,因為某種原因沒讓我的真魂路希法掌握軍權。前段時間因為韓國跟隨美國打壓華為和以色列鬧騰我把墮天使軍團派到了韓國和以色列駐紮。前天是佛祖生日我請宇宙的老祖以及諸天聖靈神靈吃飯,昨天是佛祖在人間的小女兒生日,大家出去吃飯,吃到最後,藏在韓國的和以色列的墮天使找我來談話(借人身體),他們希望還像以前一樣相安無事,我告訴他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是墮天使的頭子,墮天使必須歸建,你們藏著我不知道也就算了,現在我知道了你們不歸建,別的墮天使就不好管了,他們還有牴觸,我說我打美國的不聽話的墮天使我損失了280多個億,我很心疼!!!我還告訴他朝鮮半島和日本都是中華民族的土地,未來必須迴歸的,看來我有必要派墮天使進駐日本(先給他們拉個仇恨,如果日本有暗藏的墮天使一定比他們厲害,因為日本統治過韓國)他們不吱聲了,我的意思很明確不歸建就動武。我問他,你們當年是誰的手下他說是你盟哥的,我說那個盟哥,他說是塔西以路,我說他的手下更應該歸建去方舟好好訓練,叫你們映射的韓國人就不善於打仗,他們說等王有時間了咱們單獨談,我說好,今年年底前必須歸建。我說了半天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在哪個時代路希法和墮天使們在地獄裡面的蹲監獄,臧在韓國的墮天使不會讓中華民族統一朝鮮半島的,沒有神靈支持的人間戰爭就是失敗。我以前發表的說過塔西以路,他是亞特蘭蒂斯第一代大王子,和上帝是以色列的共同祖先。他是天國五大盟兄弟的老大,上帝老二,路希法老五,那兩個我沒記住名字,其中有個女的是路希法的女人。武力值比上帝還厲害,因為上帝放逐以色列人他氣的跑到耶路撒冷的地宮裡沉睡萬年,估計是他的手下跟下來了躲起來了,沒有參加天使戰爭,躲過了牢獄之災。


我是路希法


隋代與唐初中國與高句麗的分界河,並不是今日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高句麗在南北朝時趁中國分裂向西擴張,將遼東半島併入版圖,現在於中國境內的遼河,卻是隋唐中國與高句麗的邊界河。由於隋唐時代中國東北如吉林黑龍江尚未成為中國版圖,遼東又為高句麗佔據,隋唐時代中國進兵高句麗的路線,就只有沿山海關至遼河之間渤海灣北岸向東進兵,再配合海軍攻擊遼東,進攻的路線只有一條,而高句麗只有故守遼河東岸,就能有效防守,在這個形勢對守方的高句麗,是十分有利。

另外遼河兩岸的氣候,也不利進攻一方。原來中國東北地區在七至八月是雨季,有時更會因降雨太多而出現水災,多雨的天氣影響行軍及補給,但當雨季在九月開始過去時,東北地區的冬季又很快到來,東北地區冬季十分寒苦,加上不時降雪,都不利補給及作戰。全年只有三至六月的春季嚴冬過去但雨季未至,才有利進攻。所以進攻的中國部隊,要打敗高句麗就只有趁春季數個月速戰速決,才有較大勝算,正如上面提及,地理上的侷限中國軍隊只能集中一點攻擊高句麗,而高句麗也明白氣候問題令中國軍隊不可長期作戰,故只要在春季數個月堅守要塞,到了雨季中國軍隊自自然然是因補給不便而退兵,好似隋煬帝三次徵高句麗,兩次因久攻不下而在七月退兵,史家相信與雨季開展有關。高句麗也可在休戰期間再鞏固防守,以至中國多年攻勢根本消耗不到高句麗的防守軍力,反而中國軍隊卻因多次攻擊及撤退影響軍力及士氣,再加上隋代及唐初實行『關中本位政策』,軍事力量集中在首都所在的關中地區,離遼東前線很遠,補給支援是異常困難。

後來在唐高宗時代,中國最終攻下高句麗,也因為唐軍改變進攻策略,先派海軍渡過黃海攻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國,再由朝鮮半島南方攻擊北方高句麗,高句麗最終被唐軍兩路夾擊下才兵敗。這也說明最後唐軍也明白遼東一帶的地理及氣候是唐軍無克服,要找另一條進攻路線才能攻下高句麗。


山農愚夫


中國歷史上外族對中原政權構成威脅的有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以及東北的半牧半農民族。到了近現代,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海洋,即西方列強和東洋。

在隋唐時代,雄才大略的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唐高祖、唐太宗父子一根筋式的徵高句麗。特別是唐代,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接力征高麗。薛仁貴徵東遼西就講此事。結果就是打不過小小的高句麗,費力不討好,隋煬帝還因為徵高句麗損兵折將,丟了江山。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打不贏?這是兩個費解的事情。

先看為什麼要打?在隋唐,剛結束五胡亂華,中原政權仍受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的威脅。抑制其發展為國策。隋唐除了在邊境駐軍外,便東西夾擊蒙古高原。在西部設都建府駐軍,隋煬帝當皇帝后,還親自翻越蔥嶺巡視。西北邊境搞掂後,統治者便想搞掂東北。東北除土著外,統治者為來自朝鮮的高句麗。隋唐徵高句麗,目的是想一舉兩得,一是消滅高句麗佔領東北,擴大地盤。二是佔領東北後,在東北駐軍,從東北方向威脅蒙古高原,對蒙古高原形成東西夾擊的戰略態勢。

隋唐徵高句麗,可以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僅隋唐徵東北基本沒有徹底的勝利過。到了後來的大宋、大元、大明,各中原政權與東北土著龍爭虎鬥了上千年,中原政權還經常被東北的遼、金等吊打,以致國破家亡。直到東北的後金建立大清入主中原,才算搞掂了東北。這是因為東北是大清的龍興之地,東北自然成為了滿清(中國)的國土。大清後東北才穩穩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中原政權與東北的戰爭,才基本平息。

徵高句麗的仗打不贏,原因如下:一是氣候。隋唐打東北,屬南人打北人,夏秋天還湊合。但到了冬天,那個冰天雪地的苦寒是中原人絕對受不了的。這好象拿破崙、希特勒打不下俄羅斯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大清時代,有的官員犯罪,裁定: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個寧古塔就是現在的黑龍江伊蘭,有的官員寧可自殺,也不去服刑,可見那時那地有多麼的苦寒。

當時征戰的情況為隋唐夏天進軍,秋天撤軍,高句麗便夏秋防禦,冬季反攻。隋唐在夏秋取得的勝利,到了冬天一般都丟失乾淨。人家高句麗人不怕冷,一路向南反攻,越打越暖和。當然太暖和了這些北人也受不了,後來的金滅北宋,金攻打南宋,都避開夏天,他們對中原的溼熱也受不了。後金建立大清,剛入關的滿蒙親貴也受不了中原的溼熱。大元、大清都建都北京就是考慮了氣候因素,既要有利於統治,還要考慮這些來自北方寒帶的人能適應氣候。

第二個失敗的原因為後勤補給困難,打仗就是打後勤。幾十萬大軍進軍東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吃馬喂。一個兵至少要五個後勤人員保障,表面上百萬大軍,在前線打仗的不過十萬,越深入東北腹地,後勤保障越困難,兵力越來越少。

隋唐徵高句麗,雖然都取得過暫時、局部性的勝利,有的還簽定了協議。但長久看,以當時的國力、軍力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靠打仗征服高句麗並不是最佳辦法。也許拆分、懷柔、離間才可能是最有效的,後來的幾個王朝幾乎都是這樣乾的,反而效果更佳。大明在東北和朝鮮搞了十幾個藩屬國,讓它們相互制衡,滿清的老祖努爾哈赤就是倔起的代表。


書華36


高句(gōu)麗(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中國及韓國、朝鮮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麗是最早的扶余人建立的,而且從山民,逐漸轉向了農林漁牧相結合的國家模式,最可怕的是他們全民皆兵,幾百萬人的國家,隨隨便便就能拉出來幾十萬人的軍隊,雖然高句麗人普遍個子不高,但民風那是相當的彪悍,尤其善於打仗。

隋煬帝時期,隋朝雖然國力強盛,但是勞師遠征高句麗還是需要充分的準備的,但是隋煬帝第一次親征卻是十分的草率,可能他以為這個國家不夠打吧,可是現實卻是隋軍大敗,第二次隋煬帝準備了一年時間,本以為這次十足九穩了,可是內部楊玄感叛亂了,這讓隋煬帝只能班師回朝平定內亂,而前線的隋軍將士就慌了,怎麼老大走了啊,於是乎士氣大挫,第二次也失敗告終。隋煬帝這麼搞法其實內部民心已經不穩了,加上隋煬帝開科舉搞得士家大族非常的不爽,這個節骨眼上隋煬帝不穩定內部局勢不說,偏偏要去三徵高句麗,這次高句麗雖然投降了,可是高句麗的國王卻不來覲見隋煬帝,弄的隋煬帝好沒有面子,本想一怒之下幹了高句麗,內部卻又發生動亂。隋煬帝只能去收拾自己的祖宗基業了,遠征高句麗還是來年吧。可惜等到他跪了還是沒有幹掉高句麗。

沒過多久來了個更加狠的狠人,這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御駕親征,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是東渡遼水後,遭到了高句麗的頑強抵抗。此時正好是東北最冷的時候,加上後方糧草供給不上,李世民只好班師回朝。高句麗之戰,唐軍攻克城池十座,殺高麗軍四萬,唐軍傷亡不到兩千人,但在撤軍途中因為遇到暴風雪,很多士兵被凍死,史料中也只說“多”,無具體數字。李世民失利的原因在於他也小看了高句麗,加上後方糧草補給不夠,所以無奈只能班師回朝。


Sylar弈


高句麗並不是一個遊牧民族,它實際上是一個文明非常發達的農耕文明,高句麗之所以能夠被唐高宗滅掉,裡面的原因其實和唐高宗關係不太大。

首先高句麗絕對不是個小國家,它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農耕政權,當時他有176座城池,69萬多戶人口,如果想一場仗就把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滅掉的話,靠軍事實力是很難達到的,消滅掉這樣的國家,也必須以軍事為輔,政治為主。用一句名言,那就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如果能在高句麗找出大量的帶路黨,那麼他們有再多的城市和人口,也會被很快打敗。隋煬帝當時國力還是很強的,三徵高句麗,結果被搞了個京觀,唐太宗當初也打過高句麗,而且唐太宗是所有皇帝中打仗最厲害的一個了,但是他仍然沒有把高麗打下來。唐高宗能打下來實際上是趕上一個好時候。

類似於高句麗的國家還有一個叫的百濟,在公元600年的時候,唐高宗讓蘇定方帶著大軍,結果一下就把百濟給打趴下了,要知道當時百濟國有206座城池,有76萬戶,這個國家比高句麗厲害呢,但是卻顯得如此不堪一擊,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皇族內訌嗎?

百濟國王帶著太子到了北方,而留守在國內的二王子直接說:國王和太子這兩都是廢物,既然讓我來面對這些,那麼就應該由我來當王,帶領大家抵抗侵略者。而當時留守在王朝內部的還有一個皇太孫,皇太孫也很精明,他知道如果自己叔叔真的把蘇定方打敗了,那麼自己很有可能全家就會被滅族,於是就直接帶著自己的手下投降蘇定方了,百濟也就跟著土崩瓦解了。

李世民打高麗的時候還御駕親征,也沒有對底下的百姓去搶糧搶錢。全是李世民自掏腰包,雖然唐朝國力強盛,但是在那麼遠的地方,外加後勤的問題,還不允許搶當地的糧餉,那李世民也只能撤退了。


慎獨164165614


高句麗這個國家早在公元前37年就已建國,《漢書》、《三國志》中都有其相關記載。高句麗人非常驍勇善戰,《後漢書》中記載“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

高句麗從建國起到中國隋唐時期已有將近五六百年曆史,隨著其國內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它作為中國的地方政權,其獨立性越來越強,中央對待高句麗的態度也隨之改變。

隋煬帝以高句麗王不遵循籓禮為由,欲對其進行征討。在一徵高句麗時,楊廣舉全國之力,徵天下之兵匯於涿郡(今北京),又調用大量民夫作為運輸物資人員。在高句麗頑強堅守下,雙方僵持不下,隋軍沒有拿下任何一座城池,最終以隋大敗而告終;在二徵高句麗時,因為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亂,楊廣也是被迫撤軍,最終也已失敗告終;在三徵高句麗時,隋朝國內農民起義揭竿而起,在這種“內憂”的情況下,楊廣依然堅持征伐高句麗,高句麗也是因為連年戰爭而疲累不堪進而請降。在一徵時,楊廣的錯誤決定使得隋軍很是被動,延誤軍情,錯失戰機,三徵三敗最終落得身死國亡的下場。

而且高句麗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的武器也是相當優良,《北史·高麗傳》記載“兵器與中國略同”,大多數以鐵質兵器為主。在持有優質兵器和訓練有素的高句麗軍隊面前,與中原王朝一戰也不是不可能。

到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汲取隋煬帝錯誤,決定水陸並進進攻高句麗,所動用的軍隊人數也遠遠少於楊廣所動用的數量。唐軍與高句麗軍在安市城外相遇,薛仁貴衝進敵軍軍陣,所向無敵,唐軍斬首敵軍兩萬多人。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卻因高句麗軍死守而久攻不下,時值秋季,因為天氣變冷,草枯水凍,糧餉將近,李世民決定班師回朝。李世民這次親征的戰果遠遠大於損失,後來幾年時間裡也多次與高句麗交戰,但都未能殲滅高句麗。

相比之下,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明顯準備不夠充足,而且在有“內憂”的情況下毅然決然與高句麗交戰,也存在輕敵之意;李世民雖取得不錯戰果,但終未滅高句麗,雖與天氣原因相關,更重要則是高句麗其實並不是一個小國,國土雖小,國家政權經過長時間不斷完善與成熟,國內農耕發達,再外交上更是反反覆覆投降於中原王朝,換取時間實行拖延戰術。


老糖講史


高句麗相對於隋朝和唐朝兩個國家,從人口上,隋唐可以說十倍百倍之於高句麗!從地理上,面積也是數十倍之於高句麗!

所以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從心態上都是高高在上俯視著這個小國家。上到帝王大臣,下到普通民眾!

而高句麗到能認清現實,將小國的嘴臉一覽無遺的表現出來,可以一次次投降,一次次反叛!而隋朝也好唐朝也好多次倒在這“強大”的戰術上。

再加上高句麗極其複雜的地理環境,荊棘密佈,群山繚繞,這些都很好的保護了這個國家!

氣候上這邊屬於酷寒的天氣,降雪量充足。一年中只有幾個月適合打仗!

隋朝時,三次遠征高句麗之前,完全沒有把高句麗當作真正的對手!要打敗高句麗就像大象踩死小螞蟻!碾壓過去就是了。

第一次遠征,完全無視,結果糧草跟不上,軍心大亂,狼狽而回!

第二次,足足準備一年有餘,內部上又碰到楊玄感叛亂!匆忙返回平叛!

第三次,都打到了高句麗家門口了,別人國王投降了!楊廣便得意洋洋的吩咐停戰受降!就這樣戰機一次次延誤,隋朝的國運也這樣子耗掉!

可以說三次遠征高句麗之後,隋朝的國民還是看不上這個小國家!

這種心態也延續到了李世民身上,作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免不了!

唐太宗打的高句麗恐慌異常,但低估了一個國家國破家亡的決心,李世民大軍深入被一座孤城安市城足足抵擋了3個月,城中軍民傷亡巨大。但是足足3個月都沒打下來。嚴冬來臨,只能返回!就這樣唐太宗遠征遼東失敗!

直到唐高宗時,才將高句麗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