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浚縣古驛名鎮——大賚店鎮

大賚店,源自《論語》。《尚書·武成》載:“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周武王有此賑濟黎民的舉措,是因為商末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史記·殷本紀》),厚斂廣納,無恤百姓。所以周武王在克商而得天下之時,“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史記·周本紀》),用來凝聚民心,鞏固政權。對於姬周政權的仁義作為,孔子曾有“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論語·堯曰》)的讚歎。大賚店是西周政權舉行“大賚天下”盛舉的所在地,為紀念週武王的仁德,取此名。明正德《大名府志》載:大賚店曾“稱大仁店”。清光緒《浚縣誌》改稱“大賚店”。大賚店自古緊鄰南北交通的古驛要道。明·萬曆《浚縣誌》載:“浚縣舊有驛遞。”1990年的《浚縣誌》記載:“浚縣古代驛傳的最早記載見於《元和郡縣誌》。唐代,縣境有驛道一條……明代,縣境西部有國驛道一條,北由湯陰入境,經宜溝、大仁店(今大賚店),南行入淇縣。清代,廢遞運所,仍置驛站、遞鋪,改差驛為僱驛。嘉慶年間,縣境設遞鋪7處,分鋪在……大仁店。”今大賚店鎮有明清時期的驛站舊址。鎮東至今還保留一口驛站井,是當年官員經此換馬、飲馬、生活用水的官井。

民國三年(1914年)春 ,袁世凱、徐世昌、張鎮芳等捐資籌劃在浚縣開挖天賚渠,於大賚店引淇河水自流灌田。1915年春動工,1917年竣工,渠長11.5公里。1920年,放水灌田,受益面積5萬餘畝。天賚渠設計施工總工程師由謝仲琴與其弟季璵擔任。因渠源自淇河西出太行後折向南拐彎處的大賚店村,取“周有大賚”(古書記載:周武王滅商紂後,“散居橋之粟,大賚天下”)之意,名曰“天賚渠”。渠成之後,特請琅琊人王彥寶繪《天賚渠圖》一幅。《天賚渠圖》用墨蒼勁溫潤,構思簡繁有致,顯得清新明麗。氣勢磅礴的畫面上,丘壑疊嶂、河渠交錯,近村遠郭、小橋流水、牧歸短笛……一派山水田園風光,頗具元人古意、清代韻致。民國要人徐世剛、張鎮芳、胡汝麟、徐世光、吳闓生、張伯英、王國維、華世奎、陸和九、蕭彝元、梁啟超等爭相為《天賚渠圖》題跋作序,轟動當時文壇。《天賚渠圖》現存浚縣博物館。

大賚店地處湯陰、浚縣、淇縣三縣交界地,地勢平坦開闊,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淇河蜿蜒穿流於東西,京廣鐵路、107國道、京廣高鐵、京珠高速公路和鶴濮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轄區東西長17公里,南北寬11公里,總面積92.3平方公里。1949年為浚縣第4區人民政府駐地,之後相繼為區、公社、鄉、鎮治所。1954年設大賚店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3年改鎮。轄大賚店、打柴口、西郭村、半坡店、棘針莊、崔店、王升屯、大梁莊、劉長屯、小李莊、七里鋪、北孟莊、西臣投、東臣投、楊莊、大八角、申屯、周莊、小八角、北董莊、曹莊、姬屯、田新莊、葫蘆套、東許窪、西許窪、嶽莊、曹窪、焦莊、高廟、侯莊、斜裡、河頭、翟村、李福營、侯小屯36個村委會。1998年,大賚店鎮由浚縣劃歸鶴壁市淇濱區。1999年7月,大賚店老鎮區劃歸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 境內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漢代古窯遺址,唐代偃師平公碑等古蹟。境內發掘有大賚店鎮遺址、劉莊遺址,為仰韶文化一脈。位於東北部的翟村為瓦崗起義軍首領翟讓故鄉。大賚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天賚渠記

豫北習俗僿樸,戶口殷庶,生計漸拙而不知變通農事以盡地利。項城袁公慨然思所以裕民者,於是有興水田復鄴渠之舉。餘嘗察淇水,土堅流清,無淤墊之虞,尤便灌溉。欲廣水利,則淇可渠。乃言於袁公,而屬商丘謝君仲琴往相水勢,度設計工,工視鄴渠為鉅而利溥實倍之。公遂偕餘及張君馨出資以為之倡。其後費鉅資缺,適田文烈煥庭長省政,力為佽助。工興未半,袁公逝世。在事諸君志不少退。餘亦以功未就,雖勞又焉得已?復為措資若干,再逾年而工卒成。以引渠自大賚店,遂取“周有大賚”之義,名之曰“天賚渠”。仲琴沒,其第季璵繼之。渠成,遂請王君彥寶為圖,而屬餘記其事。淇水導源於林縣之臨淇鎮,東北流,旋復折向東南入浚縣,穿鐵路橋至大賚店,又東過高村橋,經淇縣、舊衛縣至小河口入於衛。鐵橋以上,岡巒錯復,岸高水深,不利開鑿。大賚店西南有坐灣,水湍激,阜高二十六尺,長三百尺弱,橫大賚店前可二里,掘地八尺多,石渠之工於是為大。再東岸高十尺,易工作。去岸八里,地益平衍,又南流至鉅橋鎮西,又十里馬公堂寨,復北,旋西折,復入於淇渠。長凡二十有二里,地高下至三十尺,水勢蓋與漳水埒(lie,平等)。其(淇)浚兩縣境內者建拖水壩一,閘四,尾閭閘一、騰橋四,路橋十八。渠工經始於民國三年甲寅,迨六年丁巳,方計日以待蕆--役。適是年水患奇重,淇流泛濫,渠之工幾近廢。餘諮於季璵修復之,益浚支渠,不十年溉田至五百頃,蹺瘠盡為沃壤,逾前所期。初,浚人聞鑿渠,多竊慮其績用弗成。既仍歲苦旱,水田獨豐稔,功效驗白,爭開支渠矣!於是民多蓋藏,盜賊不作,此袁公遺惠,亦諸君之勞焉!夫水利之說舊矣,北省曠野千里,川澤甚稀,生事大觳,有識者憂之,每思以人力補天事之不足。著書為說代不乏人,規度溝洫以豐農業至纖悉也,顧人莫或以其說興治,豈皆智之不及?蓋在勢者莫為之倡,則其事難舉,非能事者任其責,則不能終其役。機緣之合,往往終古不能得此,千載所同慨焉!在勢者既不能委身田裡,煦煦與老農鉤稽而區畫;喜事者又每視事易而不能躬親其勞,是以或忽近而思遠,棄易而就難,大利在眉睫,熟視若無睹,苟言興作又不審其勞費何苦,故利之閉而不發者,蓋不可一二僂數也!為發此義,以示來者,庶知所以事以溥其利無窮,固不徒慶斯渠之成,而為吾一鄉父老幸也。任渠事者勒名碑陰。徐世昌記。

乙丑八月七日 徐世綱書

歷史上的浚縣古驛名鎮——大賚店鎮

大賚店遺址碑


歷史上的浚縣古驛名鎮——大賚店鎮

大賚店遺址


歷史上的浚縣古驛名鎮——大賚店鎮

大賚店遺址碑


歷史上的浚縣古驛名鎮——大賚店鎮

大賚店村老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