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朝都是出生就看見死亡的朝代?

亻未缺


明朝滅亡在崇禎十七年。滅亡的原因從崇禎朝說就是救治心切,剛愎自用,頻繁更換內閣大臣,軍事上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去,李自成農民起義等等。跳出崇禎朝的來說,就有明實亡於萬曆或亡於嘉靖的說法。最近也有認為崇禎朝殺魏忠賢使得整個文官體系失去制衡,東林黨人長於黨爭、弱於治國等等。也有從農業的小冰河之說,災害的肺鼠疫等等。這也是從一方面說,中國之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災害,黃河也常常有決口之禍,農民起義也多有出現;明中期就有湖廣起義等,但未成燎原之勢。但為何在崇禎朝就成滅國之禍。其實以上均說出一定的原因,但未將其綜合起來,以說明王朝非在崇禎朝滅亡的原因。

明亡可以從明開國說起。從中看出有明一朝的治國理政的脈絡,以及諸事如何演變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真不怨崇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已完成江南的戰事。元錯判形勢,以為朱元璋會休整一番,不會北伐,所以依舊相互征戰不休。未料到洪武元年就著手北伐,措手不及終於被趕出大都,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此後洪武元年到洪武22年,逐一進行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洪武元年十二月克大同,太原;同時克福建,兩廣;洪武二年克甘陝。

洪武4年克四川,洪武14、15年克雲南大理;洪武18年克遼東;洪武21年北出大漠撲魚兒海滅北元,到洪武29年先後八次漠北北伐。說了這麼多,就是想看清楚這事情之間的脈絡。

空印案是洪武九年,一說是洪武十五年,暫按九年說。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郭恆案洪武十八年,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其中一個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是太子朱標洪武25年病逝。

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真不怨崇禎明初四大案之所以成為大案,從中可以看出明朝一代總結出的治國理政的脈絡。空印案本來只是地方為方便到戶部核對數據,攜帶蓋印的空白表格,以防數據不對需要來回跑。從實際情況上看並不見得有營私舞弊的行為,但朱元璋抓住不放,非得從地方到戶部掌印的抓了遍,這其中肯定有冤枉。但非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對比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按洪武九年還是十五年,這時明帝國依然在南征北戰之中,正常的秩序正在逐步的建立。空印案能變成一個大案,一個方便辦公的潛規則成為朱元璋開始理順朝政的著力點。這其中蘊含的並並不是什麼欺君罔上,而是朝廷對地方政務的羈絆。這之中的道理就是,辦法無論出於什麼目的,無論多好多方便,多麼有效,地方的政務必須過朝廷的一道手續。無論多麼繁瑣,多麼不可理喻。你必須眼睜睜坎著任何微小的命令上報千里之外的京城,有通知才能幹。不知道空印案後各個戶部官員是如何工作的,一旦某個數據對不上,對不起哥們,你請回吧!不管你是直隸來的,還是天涯海角哪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來的。在這之中培養出的官僚只能保穩。但這也恰恰是保持帝國平穩的關鍵,為什麼這樣說,相互羈絆中,任何勢力均沒有足夠條件形成威脅皇權的力量。這也明帝國吸取前代的教訓得出的,有明一代經濟再發達,再也出不可了門閥士族,關隴軍事貴族,藩鎮割據等勢力。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地方的政務管理的羈絆。空印案這其中還有對繼承於元政府的舊官僚的清理的一個原因。

由此看來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就是一脈下來開始對朝廷一層的清理。有宋一朝權相百出,罷免宰相一職位就是應有之意。這也是集權於皇權的辦法,也是同空印案一樣的對下層的不安。在這之後就是18年的郭恆案,說來奇怪,徐達洪武18年病逝,立馬矛頭針對北平省的貪腐案,不由得懷疑郭恆案本身可能是朱元璋有目的針對徐達死後的驕兵悍將的清理。但實際上蓋子一旦揭開,發現最大貪腐竟然在身邊。此事以後株連甚廣,捎帶著中上層大戶十之九空,看來背後的原因也有打擊地方豪強的目的。但貪腐案如此之深之廣,不由得想到空印案的後果,地方上有些事真的是沒什麼好辦法,天天來回跑戶部,直隸的還好,中國之大,邊緣省份的跑個大半年是常事,怎麼辦?塞銀子唄!麻煩戶部小吏改個數,明年的數多退少補也是辦法啊。這樣收銀子就成了好辦法了。

貪腐之事如此一來明初就有了大規模爆發。查北平不料京畿重地才是重災區 。急的老朱,你們敢收,還有這些人敢送,一起收拾了。無論如何這其中所謂剪羊毛之論,還有沈萬三之說,也是對地方豪強勢力的警惕和防範。

洪武25年太子朱標病逝,洪武26年藍玉大案看來就是清理驕兵悍將,怕孫子年幼鎮不住啊。

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真不怨崇禎這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明初朱元璋的大誥,清醒體現了朱元璋的治國理政的方針。這些措施成就了明帝國的近三百年江山,也使得明毀於1644年。以上一系列問題的發展到最後,一個部門要對上下幾個部門負責,一切的起點都是為了羈絆。一個衛所要接收幾個省份不同的給養,一根針千條線。這中情況下,體系只能維持在簡單的小農水平,一旦經濟有所發展就捉襟見肘。明朱元璋以後只有在此基礎上縫縫補補維持著帝國的安穩。所以,皇帝太忙忙不過來,就有了內閣,一個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為了平衡文官,就有了錦衣衛、司禮監、東廠機構。一切的目的就是權利力的不安和為了平衡。這些措施不是為了有效率處理事情,只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著穩定而已。當經濟社會發展了,只能是將就著糊弄著。一旦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好重來。

就象誰也想不到崇禎為了遼餉愁得睡不著時,有人說驛站都便宜了當官的衙役了,並沒有什麼用,可以裁撤了省銀子。裁撤背後居然逼出來個李自成。這其中就體現出帝國革新之為難。張居正的改革人息政廢也是可以看出這積重難返之下的困境。

這一切在崇禎朝均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如何假設,就是朱元璋在世也是沒法的。這其中突顯了中國曆朝歷代管理的困境。漢唐國力強盛,但最後門閥士族、藩鎮割據興起,最後亡於管不了。宋一朝遇到遊牧民族的強盛期,防軍事過分,亡于軍弱。明清兩朝集權於朝廷,但最後由於經濟發展,帝國體制不適應,亡於管不過來。以上的期限就是三百年,這也是中國朝代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統治只有三百年的道理。


沙中土大溪水


明朝表面上是一個漢人政權,實際上朱明皇族本身很可能是漢化的穆斯林,就不考慮這個因素,這是一個從戰亂時代依靠叢林法則崛起的政權,而且他的前面是以異族身份統治中華的蒙元政府,所以明朝是以征服者姿態治理中國的,這個政權的很多政策都是站在跟人民,直接說就是廣大漢人民眾的對立面的。

第一個就是特權制度,皇族特權,士紳特權。這模仿的是蒙元採用的民族等級政策。

第二個就是衛所制度,這個模仿的是元朝的部落世襲軍人政策。

第三個就是本質上敵視漢人官僚政策,這個政府在實際上,不僅把漢人普通民眾放在被征服的對立面,還把漢族官僚放在奴隸領班的地位上,之所以這樣說,明朝對待官僚(自古道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苛察態度上可以看出來。

這樣一個反漢族、反人民的政府,最後必然被摧毀,能夠堅持近三百年實際上已經是託朱元璋並沒有完全採用元制的福氣。


夏國祥Media


明朝從1368年建國開始到1644年,享國276年,統治時間在歷史上也算是比較長的了,何來是出生就看見死亡的朝代一說?

照這樣說的話,清朝從1616年到1911年,也不過是295年,剩下的唐朝,宋朝等等是不是都是出生就看見死亡的時代?


或許題主的意思不是這個,而是想說明朝是個從建立就能看到它必須滅亡的時代吧?

這樣說還算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是封建制王朝,採取的是封建制度和皇帝家天下的制度,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管是明朝還是其他朝代,都是從建立就能看到它必須滅亡的,落後制度必定會被先進制度取代,這是歷史的鐵律。

其實跟後邊的那個時代相比,明朝還算是比較符合時代的,因為在明朝時期,無論是周邊國家還算歐洲國家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才剛剛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所謂的先進制度取代落後制度還是沒有到必定的一步,所以明朝以朱元璋推翻反動的元王朝,以相對平和的民族平等制度來對元朝的民族壓迫制度,這個朝代也是以先進取代落後的,所以歷史上都說明朝得國最正,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而與此同時,後世的清朝才算是落後替代先進的典型,算是出生就看到滅亡的典型吧,畢竟當時的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清朝卻沒有跟上,反而逆流而行,搞了更加專制的王權時代,導致中國的全面落後,這個時代才算是出生就看見死亡吧?


關河南望


這就不得不提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父母兄弟姐妹都是被餓死的,為了不讓的後代吃苦受累,明朝剛建立時,功臣還沒分封,就為皇族制定了三大皇族政策,也正是這些政策最終逐漸將大明朝帶入了滅亡。

第一項皇族政策:就是所有的皇族不需要工作,由朝廷來養,地方皇族歸由地方財政開支,而且朱元璋還給了他們開了比明朝普通官員高八倍的工資,沒有人數限制,只要是皇族按照級別從10歲開始領取薪水一直到死亡。這種皇族優惠政策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明朝皇族維一的任務,就是不斷的娶妻納妾生子,到明末時期的皇族人口已經超過一百萬,很多地方的已經養不起在本地的皇族了,龐大的皇族開銷壓垮了大明王朝。


第二項皇族政策:就是公費醫療,所有醫療藥品費用由朝庭開支,死後還會得到一筆雄厚的喪葬費和辦一場奢華的葬禮。

第三項皇族政策:不受普通法律約束,即使是犯了法地方官府也管不了。


特別是第三項的皇族政策,讓明朝的皇族子弟有持無恐,為非作歹,強佔民田,姦淫婦女,勾結官府,聚斂錢財,魚肉百姓,而地方官府面對高高在上的皇族又不敢管,致使朝庭失去民心,沒有民心支持的明朝亡國是必然的了。


大風起兮雲飛揚y


如果問題指的是制度性特點造成明亡的話,那麼可以說任何朝代都是出生就看見死亡。

漢亡於外戚,可有漢一朝,外戚功勳亦大,如衛霍等人,就如王莽,也是天下歸心。

唐亡於藩鎮,可有唐一朝,若無藩鎮守西域北庭……大唐何以稱之大。

宋亡於文弱,可有宋一朝,無驕兵悍卒,百姓免於五代之苦,成就文治頂峰。

明亡於財匱,可有明一朝,洪武開始輕徭薄役,矯正元弊,百姓得以休息,後期政府財用不足,種種捐稅民甚苦之怨之,富戶巨紳鯨吞蠶食,卻不入朝廷,遂至於亡。

所以說,一代人只能解決一代人的問題,興盛之源裡往往也蘊藏著敗亡之因。


西坡李氏


回答明清問題之前的慣例,聲明本人不喜歡清朝。

明朝,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第一次被異族徹底統治的政權下,處於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的衰弱期。以提問者的意思,大體上討論朱元璋和朱棣兩個皇帝為主。

朱元璋的確很厲害,但是他的眼光還不夠長遠。用哲學的話講就是他認為:"事物是不發展的。"明朝的很多政策都是兩百年不變【不過隨著明政府的控制力下降而名存實亡】

第一點。明朝建立了嚴格的戶籍制度,農民的後代只能當農民、礦工的後代當礦工,兵的後代只能說兵【商人及其後代不允許參加科舉】。出個遠門都要政府發的憑證。極大的限制了人口流動。

這個有點像印度的種姓制度,但是卻沒有印度那種強大的宗教信仰為支撐。土地還夠時沒什麼問題,但是隨著和平的到來人口暴增,一方水土不夠養一方人,又不能離開時,饑荒等接踵而至。

第二點。漢唐宋元以來,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已經逐步向商業轉移,宋朝更是達商稅超過農稅的水平,元朝的商業也是高度發達。

然而明朝的經濟重心卻再次迴歸到農業上。但是土地的出產是有限的,明朝剛開始人少地多,不擔心這個,等到人多地少時,問題就會頻出。比如稅收止步不前。再加上明朝的商業發展遠超明初皇帝的設想,商人的經濟水平和政治地位不符合,開始尋找路子,比如投資書院……

第三點。明朝的人才選舉上。唐宋時期,學校不是必經之路,非學校出來的也能參加科舉,科舉的內容涵蓋方面極多。然而明朝卻弄出八股文,學校成為每個參加科舉的人的必經之路【明朝黨爭基本以書院為派系】,八股文的危害也是現代史學家公認的。明朝的“八股取士”不僅摧殘了人才,而且它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說明科舉制發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創時的積極意義,走到了窮途末路。

現代看來,明科舉的目的為的不是人才,而是為了培養皇帝的奴僕。

第四點。政治上,受到宋朝的影響,認為只要妥協就是秦檜一類的漢奸,明朝政策以剛硬為主。這個也是明粉最自豪的。然而,政治活動不是"剛"就可以的。明朝廢除了發展千年的宰相制度【相當於現在的總統、總理】,讓皇帝直接和大臣的懟。【明朝的內閣和現代的內閣,除了字眼,完全不一樣】

朱棣時期五次親征蒙古,勞民傷財就算了,然而卻沒有得到實際作用,十幾年後遊牧民族又捲土重來,明朝一生都沒能解決遊牧民族問題【既使有一些投靠明朝的遊牧民族,但是古代遊牧民族一下投靠這個,一下投靠那個,根本無法確定它站在哪一邊】。

漢朝初期的妥協,保住了新生的王朝,才有了後來漢武帝功打匈奴。唐朝的和親也是為後來強大奠定基礎。宋朝的妥協讓它在蒙古的攻打下苟延殘喘60餘年,為蒙古帝國征服的最後一個大型國家。就連大家鄙視的清朝也硬生生的拖了幾十年,中間還出現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還給舊中國帶來過那麼一點點的曙光。蘇聯開國不惜割地賠款也要保住新生的政權,十年後強大起來又能收回所失去的土地。

第五點,是明朝皇族,明朝皇族的開支都是國家出錢,朱棣以後,各個王爺被拴在各自的城池,一天到晚除了交配生子就是交配生子。再加上優越的生活、醫療條件,人數可以說是指數級增長。很快就成為國家不能拋棄的累贅。而且這樣人有沒像後期清八旗那樣還可以當兵濫竽充數用。沒用又不能不管。

或許很多政策一開始是好的,但是時間長了,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


咱來了


這種話很無聊,這裡的“出生”應該換成“建立”,也即“建立之初即有滅亡的因素”。中國歷史有幾個朝代能有276年?不過,漢唐清而已。宋朝只是北宋,南宋沒有資格被稱為“朝”,北宋立時167年。

由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你覺得“建立之初的問題能讓一個國家持續276年”,我倒覺得這不是問題而是好處、優點。之所以你覺得有問題,那是任何優點都會有負面作用,負面作用法效時的責任不在朱元璋而是後世的皇帝不知道改革。

(1)朱元璋的話對後世沒那麼管用

朱元璋的話如果管用,其子就不會造反了。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朱棣怎麼就破了?

朱元璋實行“禁海政策”,那為什麼隆慶開放?

朱元璋頒佈“不徵15國”,那為什麼朱棣也破了?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對皇帝自身有重大限制的你可以突破,對自身影響不大的卻堅持?

就以許多人說的“打擊商業”為例,談談對這些問題該如何看待。有人曾以七大罪為題,這些純屬謬言。

(2)說朱元璋明初“打擊商業”是錯誤的,重農抑商是朝代之初的必然選擇,肚子都飽不了還搞什麼商業?

中國歷史“商業因素”一直是亡國催化因素,中國有儒家思想、有自己的農業文明,其他國家的文化則沒有這兩種文化的合體,或者歷史沒我們這麼悠久,或者地理沒有中國優越。

明初,朱元璋要做的是什麼?一保衛民生,老百姓吃飽吃好不鬧農民起義;二是“以儒家思想”重新聚攏全民。

對於第一點:朱元璋甚至不惜以“屠戮功臣”這種方式抑制土地兼併,同時,加大軍屯這種形式降低對百姓的侵擾;繼續採用“鹽引”這種方式,支持商人參與國家建設。

對於第二點:明初,朱元璋面對元朝統治的南方70多年,對於金國、西夏百年的時間,南北方矛盾較深,在此情況下,朱元璋用儒家思想統一天下思想。不要忽略元朝的統治時間,這一時間已經足夠摧毀儒家文化,但在忽必烈時期劉秉忠、郭守敬等漢臣地影響下,元朝的儒家文化一直是四大思想之一(蒙古原有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維吾爾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

但其他文化對儒家文化原有衝擊是很大的,因此,元末明初的思想是比較混亂的。如果不加強儒家文化,那麼,未來會變得如何沒有人知道。

但問題是,你要加強儒家文化。重農抑商思維就得成為主體。因此,這不是朱元璋的問題,而是整個民族的慣性使然。既然,我們的民族將儒家文化作為了主體,那麼,就要承受儒家文化的優缺點。

所以,與其說“明朝一建立就看到了明亡”,倒不如說“明朝一撿起漢唐宋的治國經驗就看到了明亡”。


坐古談今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從他採取的一些舉措來看,明朝從一開始就走向覆沒,屬於制度性的自我毀滅。

首先,從執政理念上,明朝一開始就站到了老百姓的對立面。朱元璋把孟子從儒家聖人的壂堂上驅逐了出去,因為孟子講求的是“民貴君輕”,認為老百姓才是江山社稷最重要的部分,這就違背了朱元璋“一家天下”的私心。朱元璋認為老百姓不重要,他朱家千秋萬代過得舒心才合意。偏偏靠農民起義奪取政權的明朝卻被農民起義推翻覆滅,這是諷刺,也是報應。



再次,朱元璋打破了歷朝歷代的慣例,取消了宰相,所有給他當過宰相的人都被無情幹掉,大權獨攬。但有權利就要有責任,這些治理國家的繁瑣事務又無法一力承擔,只好一步步分割權利和責任。皇帝精力不夠,主要權利就在皇帝,內閣,宦官,權臣,後宮幾個方面轉來轉去,終明一朝,權利的混亂始終得不到很好解決,內耗嚴重,黨爭複雜。再好的政策也很難施行貫徹。



朱元璋過分縱容皇族,讓國家供養皇子皇孫,享受各種特權,不需要做任何工作。明初,皇族還不算太多的情況下,還勉強可以支撐,但隨著十幾代的播種,皇子皇孫多到令人恐怖的數量,他們佔據了國家大部分的資源,享受國家最好的福利,還巧取豪奪,霸佔土地,千方百計斂財聚富,卻不給國家做半點貢獻。再堅固的大堤也禁不起這些海量蛀蟲的啃咬破壞,最終導致堤壩潰塌。



朱元璋八股取士,嚴重束縛思想,禁錮人才。使多數具有實際治國才幹的人員沒有晉身之道,選拔出來的大多是些信口說忠義,官場賣良心,下筆有千言,胸中無一策的垃圾東西。這些人正事幹不成,也見不得別人幹正事,互相勾結,同流合汙,專門誣衊和誹謗忠直實幹的人員,把各層政府機關搞得烏煙瘴氣,雞飛狗跳。有利於老百姓的政策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朱元璋怕武將謀反奪權,對領兵將領嚴厲限制,打壓和迫害,形成很壞的風氣。導致將領帶兵打仗,被各種爺爺監視和掣肘,整個軍隊就像一頭笨拙的蠢牛,前面被敵人牽著鼻子,背上被太監抽打著屁股,後面還被朝廷揪著尾巴,這怎麼能打勝仗?遇到弱敵還能嚇唬人家,遇到強敵,就是個死了。



總的來說,明朝從一開始,就不斷往自己的身上套各種枷鎖,直到最後,套都沒處套了,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明朝和漢朝這兩個朝代的開創者都是很奇怪的,都是平民劉邦開創了大漢盛世,打的匈奴四處跑,通西域朱元璋去開創了歷史上最保守,最壓抑的朝代,最後被滿清入關。

它們的結構和過程都差不多剛開始的時候休養生息殺功臣。然後內亂。漢朝是七王之亂。明朝是靖難之役。

為什麼都是平民建立的國家會有兩個不同的結局呢原因在於統治者本身

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但劉邦承認自己不行。他說自己不如韓信,張良蕭何。你見過朱元璋承認自己不行嗎?他覺得自己都行,為了證明自己行,殺了多少人。

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使得劉邦實行了簡政,民生得到了休養。而朱元璋每天勤政,遏制貪官但最後一死就不行。一個累死,一個閒死

一個基本放給別人,管一個凡事都要管。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有意思的現象,雖然我覺得沒回到正題。

好,我們回到正題,個人覺得明朝建立就看得出滅亡,我覺得是看不出來的。明朝真正滅亡,並不是清朝入關。而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給弄死了,明朝是一個禁止科技的朝代,對科技打壓是很厲害的,極端保守,再加上老天爺也不給他們臉面,大災。李闖王入關後,清兵入關後,全部抱著事不關已的態度,所以就玩完了。


知常容


明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很多人對明朝的滅亡很同情,所以網絡上出現了很多很多的明粉。

與明粉對立的是清粉,凡是說清朝好的,明粉都會罵,覺得明朝什麼都好,明朝只是運氣太差。

我不是明粉,更不是清粉,相比清朝,我也更喜歡明朝。但不吹不黑,明朝真的問題太多,就像問題所說:明朝都是出生就看見死亡的朝代。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受自己認知的所限,目光不夠長遠,制定的一系列法規制度,都對王朝的後續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第一,對於官員的俸祿,朱元璋設立的非常低,甚至低到清官已經很難養活一家老小。看海瑞就知道了,窮到能把女兒餓死。但明朝276年只出了一個海瑞,對其他官員來說,金錢與權力的不匹配必然導致吏治腐敗。所以無論朱元璋對貪官汙吏如何嚴懲,貪汙都沒法禁絕。

第二,對皇族的優待。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後代都非常優待,兒子們都封親王,還有封地軍隊,這也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發生。不像漢朝有推恩令,明朝皇族世代繁衍,人口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了明朝政府的一個很大的負擔。

第三,對於士大夫階級優厚,廣大士紳的免稅政策,原本只是朱元璋優待寒門學子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導致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嚴重,也導致後期國家財政的嚴重流失。

第四,而對於商業的打壓,對商品經濟的不重視,又導致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居然是農業稅,所以後期國家稅收枯竭。

第五,衛所制度的實行,導致後期軍隊淪為農民甚至是衛所官員的奴隸,導致軍隊戰鬥力的嚴重下降。

第六,廢除宰相制度,集權與皇帝一人。權力的集中,導致對皇帝的要求更高,遇到勤政的皇帝還好,遇到昏君就出問題了。後期雖然出現了內閣制度和司禮監,形成了權力的平衡,但這種平衡是很脆弱的。內閣學士只是皇帝的秘書,司禮監更是皇帝的家奴。

而這些制度不改變,明朝就不可避免的衰亡。

文官體制、小農經濟和儒家思想,是支撐明朝的三根支柱。因此,儘管明朝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發展,但與同時代的西方完全是兩種概念。資本主義的建立,需要政府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性,並制訂代表社會公約的法律對私有財產進行保護。而明一朝,秉承的都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理念,皇帝乾綱獨斷,坐擁一切,以人治代替法治,以祖宗成法取代法律公約,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可能性,也就註定要被淘汰。

這就是我的幾點看法。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