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身居星城,情繫家鄉。多少難眠之夜,或者夢鄉之旅,把我帶回了熟悉難忘的故鄉。

井衝概貌

井衝位居寧鄉西部,距縣城五十五公里,從黃材古鎮沿X104道,只要十分鐘車程,就到了中心腹地黃絹橋。這裡交通便捷,縣道X104,X105縱橫交錯,拓寬黑化的馬路,貫穿東西南北,是黃材通往安化,漣源,龍田,流沙河等地必經之道,更是西部寧鄉交通樞紐。溈江第三大支流黃絹水,由南而北,分佈在兩岸的幾千畝良田,養育著這的子子孫孫。

井衝屬丘陵沙埌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水稻,土花牲豬,鮮魚,油茶和松竹林木,山河秀美,人傑地靈。稻田分佈在黃絹水,松溪河兩岸,及百多條小山衝。境內以丘陵小山頭為主,南北有麻石峰(海拔450米),芭蕉崙,桂家崙,司台山環抱。森林植被面積二萬多畝。青山綠水,糧豐林茂。


建國後,鋪開了以水利為中心的建設。修建了十座大小水庫和攔河壩,如一顆顆晶瑩明珠,鑲嵌在村村寨寨。麻石峰山下的小一型赤竹水庫,七一年建成,佔地百餘畝,可引蓄水量一百二十萬立方米,開流20多公里繞灌團山,桃園等四個村三千畝良田,改寫了這裡年年受旱,產量低,百姓飢渴交加的歷史。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古代井衝


井衝距黃材古鎮和炭河遺址,只有幾公里,是蚩尤部落,炭河西周古城的幅射之地。歷史悠久,人文鼎盛。黃材慄山古國的南蛇娘娘和梅山祖先,都有著遠古洞居的歷史。井衝松溪村就有一座巨石矗立的“九古洞”。這個神奇洞穴,原先不為人知。


七十年代,我在該村辦隊,邀一名村民同行,參觀考察這個山洞。走著走著,九古洞的巨大洞口,呈現眼前,好奇而有點心驚地進入洞中。大小不一的奇型怪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就像陶淵明發現世外桃源一樣,心情豁然開朗。洞穴的深度約有五十米,高三米左右,寬約四米,洞內有模擬的石桌,石凳,還有石刀,石茅等多件石器。這些石器,一般都有幾百斤重一件,我試了幾下,沒有力氣移動。據考證,這是人類在一萬年以前居住的遺址。九古洞,又稱九牯洞,相傳有九名野性南蠻人洞居在此,故稱“九牯洞”。


九古洞,不為人知的洞居文化和奇特巨石的存在,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凸現,世界文化的豐碑。這裡以它古老的文化底蘊,野性的風采與現化文明契合的靈性,讓世人矚目,讓前來遊覽和考古的人們神往。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井衝變遷


百多年來,行政區劃演變十分頻繁,歲月滄桑,山河依舊。明清井衝是寧鄉九都所轄的兩個區,民國以黃絹古橋命名,叫黃絹鄉,與黃材大溈鄉齊名。黃絹鄉包括甘井衝,五里堆,沙田等地域,約一百六十平方公里,解放後,改黃絹鄉為寧鄉第九區(後改十八區),下設十多個小鄉。井衝片有新橋,慄木,井衝,松溪幾個小鄉。五五年合併,首稱井衝鄉。五八年,創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屬五里堆人民公社。六一年公社劃小,建立井衝公社,八五年公社改鄉,恢復井衝鄉,直至九五年撤併到黃材鎮。原九個村,一百零四個村民組,合併為四村五十多個村民組,延續到現在。


井衝公社(鄉),是我從業二十五載的溫馨之家,單位與個人,如同母嬰聯體,命運共存亡。每當回到家鄉,不管瑣事多忙,都必須踏入機關舊址看一看,找尋當年的足跡,感悟與同事們契合相處,共克艱難,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情景。機關地址,有過一次易址。五五年至七四年,設在慄木村伍家灣,這是一所地主莊園,四周圍著用粘土築成的圍牆,足有一米之厚,十多米高,一張雙層,足有三寸厚的木板大門,院內清靜安全。七四年改建了新址,在黃絹村X104道旁的學堂山上,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平房,中央坪寬闊,可容納二三千人的集會。房子結構標準低,尚未進行裝修,就進入辦公。七九年省市領導來鄉視察災情,王克英市長從小車裡出來的第一句話便是:“這裡是鄉政府呀!”井衝的歷屆幹部,就在這簡陋的辦公地點,默默耕耘二十餘載。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井衝幹部


歷任幾位黨委書記,他們都是我的上司和同事,不愧是黨的好乾部,人民好公僕。每當我回到家鄉,與村民和老村組幹部聊天,有幾位書記的形象,深深印在他們心中。


姜漢武同志,是六九年井衝特大洪災後,百孔千瘡,百業待興,老百姓身處艱危之時,臨維受命,調來井衝舉政。面對重重困難,他沉著冷靜,方顯領導才華。踏上新崗位的第一天,就到黃絹水兩岸幾個村,看災情,體察民情。洪水無情,沖毀稻田三千多畝,嚴重欠收,百姓填不飽肚子。解決百姓吃飯難題,是擺在領導者面前的第一樁大事。姜書記幾次跑縣城,一找書記,二找縣長,贏得縣委關心,解決了二十萬斤統銷糧指標。社員飢餓之憂,初獲解決,群眾非常感謝政府,感謝姜書記,從而展開了一切大災促大幹,奮戰一冬,重建家園的戰役。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翌年,他以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井衝實際,狠抓糧食生產。七一年,井衝糧食生產躍上了新的臺階。姜書記所辦點上八角亭生產隊,實現了畝產雙跨綱(畝平1615斤),全社單產也闖過了從來不達的千斤大關。只用兩年時間,裝滿了百姓米缸子。糧多,豬多,良性循環發展,百姓空空的口袋也裝上了花銷錢,改寫了用雞婆鴨蛋換回油鹽過日子的歷史。百姓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踏著改革之道,新上任的黨委書記彭石泉同志。解放思想,克服阻力,將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到村到戶,一手抓集體經濟的鞏固,一手抓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領導藝術上,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當時第一難的計劃生育工作,他認真貫徹上級政策,結合本鄉實際,不左不右,不偏不離,不搞一刀切,更不株連九族。以細緻關切的態度,贏得群眾的認同。慄木村一超生戶,已有一男一女倆個孩子,都有十多歲,又懷了第三胎。村幹部幾次上門沒有解決問題,鄉政府作為重點對象,組織全體幹部上門,要嚴格處罰。帶隊的副鄉長非常積極,指揮幹部,將全部傢俱包括鋪蓋,搬到室外,準備帶回鄉政府。彭書記見兩個孩子躲在屋角里哭鼻子。即與領隊商量,如將傢俱拿走,孩子們晚上無處安宿。書記的關心感動了這對夫婦,第二天一早便去了醫院做引產。這裡的群眾說:“彭書記是一位關心百姓的大好人。”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我也多次感受彭書記的包容和關愛。我父親主持擴建住房,佔用了集體幾平方米水田。我以為父親與隊長已協調好。哪知隊長有意見,將情況反應到了彭書記那裡。一天傍晚,彭書記利用散步休息時間,來到我家門口,在建房處查看。我見書記,邀請進屋喝茶休息,他隨我入舍坐下,聊起了家常,沒有責備和批評我們的意思,我也裝糊塗不說此事。送彭書記離舍回社,他指著我的擴建房子說:“二哥,你太老實了,還應拓寬一點。”聽書記如此一說,我非常感激,頓時的心驚立即消停。我答曰:“謝謝書記的關心包容,如果再多佔一點,真會要麻煩您大駕審批。”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


好領導好乾部實在太多,黨委副書記何仕章同志,鄉長趙保文同志,都是實幹家。泥裡來,雨裡去,與群眾戰鬥在一起,深受人民的愛戴。鄉長陳谷良同志是一位知識型德才兼備,年青有為的好乾部,撤區並鄉,升調縣政府,出任副縣長,縣委常委,他在縣長位子上,依然關注井衝的工作,心繫井衝百姓。他們不忘初心,不負使命,艱苦奮鬥的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映在井沖人民心中。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井沖水利建設


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鄉以水利交通為主的各項工程,都是我的設計作品。赤竹沖水庫的修建,從設計,測量,施工到臨場指揮,獨擋一面。全社調動一千多勞力上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頂嚴寒,冒冰雪,奮戰一秋冬,一座主軸長一百二十米,壩高二十五米的大堤,矗立在崇山峻嶺間。我與同事們駐足水庫大堤,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現X105線,原稱井毛公路,於七一年建成,跨越黃絹水,未架通橋,仍為斷頭路,通不了車。七三年冬,公社黨委下決心要建好絹水橋。在當時無器材缺資金的情景下,嚴重困撓工程動工。鋼材憑計劃供應,無法買到。面對重重困難,我向黨委提交了以塊石鑲拱的設計方案,不需要鋼材。黨委批准了我的方案,馬上組建施工,只有半年,大橋建成。


用亂塊石磊成的拋物線拱圈橋,跨度有三十多米,司機擔憂安全,不敢駛入。一天,我請了農機站姜楚南師傅,開著大型拖拉機,我們兩人安全通過了大橋。而後,過往車輛才放心大膽通行。幾十年來,大橋承載了幾十噸的大型卡車,安然無損,依然堅固。智慧加汗水,架起致富橋,赤誠服務,造福老百姓。人們贊曰:橋連兩岸青山翠,貫通南北與西東。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井沖人文


生於斯,長於斯,我與井衝的山山水水,結下了美好的情緣,每個角落,都留下了足跡。不說對家鄉事物瞭如指掌,至少不會陌生,六十歲以上的村民,相交甚密,雖不能人人叫得出姓名,至少知道他是哪村哪組哪個屋場的人。他們尊稱我“熊工”或“二哥”。如今,有些晚輩也喊我“二哥”,我回答他們,是“二翁”了。他們如何稱呼,我都樂意,因為都是故鄉親人。


井衝,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優秀企業家張異周同志,窮立德,富助貧,每年為家鄉建設和扶貧助困,投入幾十萬之多。他開設的公司,注重啟用本籍農民工從業,帶動了一批人走上致富之路。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井衝教育

建國後,家鄉文化教育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擴大,發展迅速。既普級了幾代人的文化知識,又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井沖人會讀書,名不虛傳。建國之初,以租借民房辦學校,創辦了小而簡的小學八所。入學新生,大小不一,小的六七歲,大的有十多歲。一所學校二,三名教師,幾個班級擠在一間教室上課。


七十年代入學人數大增,租借民房為校模式,遠遠不夠。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集體力量,村民投工投勞,建起了公辦的小學新址,一般可容納二三百學生,公社創辦了初級中學。當時,全社應有教職員工八十多人,學生總人數二千餘人。教師奇缺,調用了一批迴鄉初高中生,擔任民辦教師。不拿工資記工分的民辦教師模式,是七十年代,教育發展史上,一座豐碑。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五六年秋,利用原慄木中心小學校址,開辦了井衝完小,首屆招生兩個班,共一百人。井衝完小和以後的井衝中學,教學質量非常優秀,為上級學校和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畢業於井衝完小高二班,我的同屆同窗劉傑光同學,是位聰明過人,非常優秀的學子,是井沖和寧鄉三中首次,也是唯一敲開清華門,登上國內最高學府的學子,畢業後回湘工作,為湖南汽車工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流年歲月,花開花落,舊貌新顏,如詩如畫,安然如素,歲月靜好。


寧鄉井衝:歲月靜好背後的故事


作者熊其二,生於1942年8月,寧鄉市黃材鎮黃絹橋人,中專文化,鄉鎮機關退休幹部。在省、市報刊發表過多篇著作,參與了《今古黃材》《古國雄風》等著作的編寫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