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為什麼有那麼多有毒的生物?

隔壁老W隔壁老王


內陸太攀蛇(最毒的陸生蛇),箱水母(最毒的水母)、雞心螺(最毒的軟體動物)、漏兜網蜘蛛(最毒的蜘蛛)、藍環章魚(最毒的章魚)這些都是澳大利亞著名的有毒生物。那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那麼多有毒的生物呢?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上述澳大利亞有毒生物到底有多毒

測量和比較毒性強度的常用方法是使用LD50(即半數致死率)。LD50以mg/kg表示,即可以殺死樣品組中50%的動物(例如實驗室小鼠)的劑量。LD50評分越低,毒液毒性越大:

  • 雞心螺,0.012,這個值問鼎全球,這讓雞心螺當之無愧成為世界上最毒的生物。

  • 內陸太攀蛇,0.025,這讓他位居全球最毒的蛇類榜首,我查了下,中國眼鏡蛇(Chinese Cobra)的LD50值不過0.29。

  • 東部棕蛇,0.053

【上面是全世界毒物前三甲,後面有一大堆毒性名列世界前茅的毒蛇】
  • 黃腹海蛇,0.067

  • 海岸太攀蛇,0.099

  • 大陸虎蛇,0.118

  • 喙吻海蛇,0.164

  • 悉尼漏斗蜘蛛,0.16,漏斗蜘蛛是蜘蛛界最高級別的絕命毒師(要知道幾乎所有蜘蛛都是絕命毒師,黑寡婦蜘蛛的LD50是0.9,弱爆了)。

  • 箱水母,0.272

  • 藍環章魚,0.3

上圖:各種毒蛇毒液LD50值列表中,在國內常見的中國眼鏡蛇與兩種太攀蛇相比,簡直弱爆了。

毒性的演化

毒液是一種分泌物,含有由某種動物產生的對另一種動物能夠產生理化傷害的一種或多種毒素。 毒液在掠食者和獵物、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都有進化,說明毒液在各個方面都具備了生存策略的特性。

毒液主要有四種毒素的作用:

壞死毒素:直接殺死細胞;它們在直接接觸到的細胞中引起壞死。例如響尾蛇和毒蛇毒液含有磷脂酶和胰蛋白酶樣絲氨酸蛋白酶。

細胞毒素:殺死某種類型的細胞,例如存在於蜜蜂的毒素和黑寡婦的毒液中的毒素。

神經毒素:主要影響動物的神經系統。這些包括破壞離子通道傳導的離子通道毒素。例如,黑寡婦蜘蛛、蠍子、箱水母、雞心螺、蜈蚣和藍環章魚等等生物的毒液以這種方式起作用。

肌肉毒素:通過與受體結合而損傷肌肉,是在蛇(如響尾蛇)和蜥蜴毒液中發現的小分子肽。

上圖:各種毒液造成的臨床症狀

雖然毒液進化的動機是複雜的,但從剛才的澳洲最毒生物的列表中,我們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

對於獵食者來說毒液的意義在於一擊致命避免追擊耗費大量的能量,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字——“省”。那動物為什麼要“省”呢?我們來看看澳大利亞的地理氣候就知道了,澳大利亞全境幾乎都是一個大沙漠,宜居的地帶主要是在沿海,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在沙漠主導了絕大部分生態的情況下,獵物的稀缺是掠食動物主要的生存挑戰。於是能夠快速的抓到獵物,將是極大的生存優勢。這個情況也出現在美國南部以及南美洲的沙漠中,這個世界上最毒的一些蛇類就分佈在這些沙漠之中(美洲沙漠的響尾蛇是美洲最毒的蛇類,某些種類毒液LD50值可低至0.3-0.18)。

用毒液快速地殺死獵物,在澳大利亞廣泛的乾旱及沙漠環境下成為了頂級掠食性動物生存的不二法門,就在前面澳大利亞十大有毒動物的列表中可見一斑。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漏斗蜘蛛,

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在一個食物充足的地方,獵食者只需要簡單地追逐和張張嘴就可以吃飽喝足,毒液又有何用呢?

但是毒液的進化也並非如此理由單一,有的生物的毒液的進化過程可能更加複雜(例如上面提到的箱水母和藍環章魚,它們生活的是豐饒的珊瑚礁,毒液可能並不是為了一擊致命,而是為了教訓掠食者),這個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總結

毒液的進化有非常多的途徑,於是毒液在全球各地獨立進化,在各種物種當中,毒液各有目的,各有淵源,不能一概而論。但似乎澳大利亞惡劣的環境是促成這麼多“明星毒物”誕生的進化動力。[頭條·小宇堂-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小宇堂


我在澳大利亞被毒蚊子咬了,不得不去醫院看急診,所以對澳洲的有毒生物,印象深刻。那是2008年,我和一群朋友到西澳自駕遊。抵達珀斯的當天,我們去公園散步,然後躺在草地上看印度洋日落,十分愜意而興奮。

晚上回到酒店後,感覺有些不舒服,手背也有輕微的紅腫,但也沒有在意,洗洗便睡了。第二天起床,我自己和朋友們都嚇了一大跳。不舒服加劇、發燒、整個手背至手腕處腫得透亮。早飯也不敢吃,朋友們陪著我趕緊去醫院看急診。

大夫一看,就說這是被毒蚊子咬了,還說這並不是毒性極大的蚊子,否則我的麻煩就大了。大夫指給我看虎口處一個極細的蚊子叮咬眼,並告訴我,全球8大劇毒生物中,澳洲就有6種。他詳細地為我作了檢查,稱還好,毒素尚未侵入神經系統。

他說,如果紅腫繼續蔓延,過了手腕,速度會加快,就比較麻煩了。說著,他給我開了注射劑和口服藥,並要我去藥店購買驅蚊劑,旅途期間都用上。護士替我打完針,並端來水看我吃下藥。醫生問我的行程,我告訴他,當天離開珀斯去傑拉爾頓。

他說,打了針吃了藥後應該控制住了病情,叫我不用擔心,如常旅行。但是如果萬一有什麼情況,他叫我到傑拉爾頓後立即去某某醫院找某某大夫。他替我寫了一封給這位大夫的信,上面不但講了我的病情及他的處方,還寫下了醫院的地址和醫生的電話。

隨後,他又寫下了他自己的電話,讓我無論在哪裡,需要時都不必猶豫與他聯繫。從醫院出來,我們往傑拉爾頓開去。我在車上睡了一覺,醒來燒退了,紅腫也消了,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到了傑拉爾頓,我們自然沒去醫院,而是直接去了景點。

至於為什麼澳洲有毒生物那麼多,我想是因為億萬年裡,這是一塊封閉的、與其他洲完全隔離的大陸,再加上天氣炎熱的緣故吧。封閉不利於進化,也少有天敵,所以更多的低等生物在這裡慢慢生長。炎熱,也是毒生物的天堂,沒聽說寒冷的地帶,有多少巨毒野獸。


世界真的很大


澳大利亞的有毒動物全球知名,但讓人驚訝的是它居然不是有毒動物最多的國家。

至少在能對人類構成嚴重傷害或致命的有毒動物方面,澳大利亞並不是最多的。

更讓人驚訝的是澳大利亞連亞軍都不是,它只能排第三!

圖示:澳大利亞的最致命動物,其中許多是因為有毒。


所以在錯誤信息的基礎上得到的關於澳大利亞有多麼多麼獨特,所以才有那麼多有毒生物的分析,都變成了主觀臆測。當然我不是在否認澳大利亞自然生態環境的獨特性,我只是說,這些獨特性並不能作為一種充分的證據。因為不像它那麼獨特的墨西哥(冠軍)、巴西(亞軍)擁有比澳大利亞還多的有毒動物,又該如何解釋呢?


最簡單的解釋是熱的地方有毒動物就會比較多。但到底會有多少,其實是源於大自然的隨機性。


  • 澳大利亞幾種不太知名但殺死過人的有毒動物

圖示:藍環章魚

每年都有幾個人被藍環章魚咬傷,傷口不痛,但在五到十分鐘內,受害者可能會開始出現感覺異常,如肌肉無力、呼吸和吞嚥困難。目前還沒有特效解毒劑,受害者只能等待身體解決這些有毒物質。藍環章魚由於個頭太小,容易被潛水者忽略,它們的成體也只有高爾夫球大小, 然而,你應該留意到它們那明亮發光的藍色環。不過,儘管缺乏解毒劑,但在歷史上,只有三例死亡報告,澳大利亞有兩個,新加坡有一個。


圖示:盒子水母


盒子水母的毒液儲存在它們的15個觸鬚之中,盒子水母的觸鬚可以長達3米,每個觸鬚含有約5,000個刺細胞。在過去的100年裡,盒子水母已造成60多人死亡,受害者會因休克而溺水是常見死因,或者他們會死於心力衰竭。但被有毒的盒子水母刺到,是否死亡,影響因素很多。


圖示:紡織錐蝸牛(織錦芋螺中的一種)


紡織錐蝸牛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最有毒的錐形蝸牛,但它也分佈在印度洋範圍,從夏威夷到非洲都能找到。這種蝸牛,也被稱為“黃金布”,它使用芋螺毒素來殺死它們的獵物,它們具有魚叉狀的牙齒,通過微小的針頭將毒液注入獵物中。這些針頭不僅能夠穿透人體皮膚,也能穿透普通手套,包括潛水服。儘管全球報道中死於紡織錐蝸牛的人很少,但一個這樣的蝸牛含有的毒液足夠殺死60名成年人。



有毒動物種類排行榜

首先我們來定義下什麼是有毒動物,哪些動物算有毒,是看它是否入選了動物安全管理委員會中“生活危害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中總共收錄了全球各地500多種有毒動物,人類會因它們的毒性而嚴重受傷或死亡。普通的蚊子不算毒蟲,但蠍子則有毒。


讓我們來看一張,世界動物保護機構發佈的權威統計數據做的世界各國有毒動物地圖。

圖示:世界各國有毒動物頻率圖

地圖中不同的顏色代表有毒動物的物種數量:

黑色為超過五十種;

深紫色為40~50種;

深紅色為30~40種;

紅色為20~30種

粉色為20~20種

安全的綠色為少於10種

灰色為缺乏數據的國家或地區

根據這個數據庫中的資料顯示,墨西哥有80種有毒動物,巴西緊跟其後有79種,而名氣最大的和澳大利亞卻只有66種有毒動物。墨西哥和巴西分佈在南北美洲,要從大州的角度看,美洲才是毒蟲毒獸的天堂。


如果說墨西哥、巴西和澳大利亞是毒蟲毒獸的領跑者屬於第一梯隊,那麼緊隨其後的第二集團則是哥倫比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些國家中的毒蟲毒獸種類都超過50種。而世界上在有毒動物這方面最安全的地方則是歐洲、中亞和加拿大,這些國家中有毒的動物不到不到10種。


有毒動物種類多少的基本規律

一般來說,溫暖的地方比寒冷的地方有更多的有毒物種。

圖示:美國各州的有毒動物數量圖


與全球趨勢相似,在美國氣候更暖的南方各州比北方各州擁有更多的有毒物種。比如亞利桑那州擁有超過30種有毒動物。雖然沒有中國各省的數據,但這個規律在中國可能也同樣如此。氣候暖和的南方比北方擁有更多有毒的動物和蟲子。

圖示:中國南北分界線和中國各省,在全球有毒動物地圖上,中國是紅色,擁有20~30種有毒的動物。

圖示:2017年,王林等總結的《中國有毒動物數據集》中共收錄50種有毒動物,但這其中許多有毒動物通常不會導致人類受傷或死亡,比如許多種有毒的癩蛤蟆、蛙和蠑螈,它們的毒性主要用於自我防禦


但生物學這玩意兒總是充滿了例外,比如,炎熱的加勒比海,西撒哈拉,馬達加斯加,不丹和萊索托等並沒有充滿有毒的動物。


所以,最簡單的解釋——也可能就是真相的解釋——那就是大自然物種進化的隨機性。


最後,如果你對毒蟲和毒獸有恐懼之心,那麼上面那張世界地圖就能幫助你迴避那些充滿毒蜘蛛、蠍子、毒蛇的國家。你現在知道哪些國家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哪些國家應該回避,或者去了之後也要多加小心,不要作死。



裸猿的故事


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評選出了“世界十大毒王”。不過,在這份名單中,我們可以發現,澳大利亞本土生物佔了半數之多,更是囊括了前三:

第一名澳洲方水母

第二名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第三名魚澳洲藍環章

此三者均可使人幾十秒之內斃命。

不過,為何澳大利亞的毒物如此至多,主要是地理原因;

澳大利亞夜晚的燈光主要集中在狹窄的東南沿海。而龐大的西澳大利亞內陸卻罕見人煙。

這主要是一個山脈——大分水嶺。顧名思義,這個縱貫澳大利亞南北的山脈,阻擋了來自赤道的暖流帶來的水汽的西進。從而使廣袤的西澳大利亞成為了連片的荒漠和草原。

地廣人稀,屁毛不長。

正是因為這個大分水嶺,造就了東西澳大利亞兩個極端的環境——雨林VS荒原。

在東澳大利亞的雨林,物種繁茂,自然,除了人類這種自帶光環的物種外,其餘的物種想要避免被吃,“有毒”自然就是最好的辦法。那些變異出毒素的生物的存活率就明顯提高,即便是獵食者抗毒能力也隨之提高,但同時也會激發更多物種走向“有毒”——這裡有毒的多為植物。

而在西澳大利亞的荒原,情況則截然相反。此處有毒的多為動物,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一次性攻擊沒有讓獵物失去反抗能力,那麼,你就會是獵物。而那邊的植物反而很多要靠動物去傳種。


隨筆歲月雜記


大家知道,地球陸地原本為一塊整體,後來由於板塊運動使得澳洲完全脫離了舊大陸。千萬年以來,澳洲一直孤立於其他大陸之外,這也使得澳洲的生物幾乎沒有與外界的任何聯繫。自然環境單一,動物演化十分緩慢,至今仍保留有許多古老的物種。例如我們熟知的袋鼠,考拉,鴨嘴獸等。


這也是澳洲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原因。這也為世界的生物進化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大量“活化石”資料。



在我們已知的“最毒的生物”中,澳洲佔了七個,而且包攬前三名:澳洲方水母、艾基特林海蛇、澳洲藍環章魚。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前面咱們已經說過澳洲地理位置是一個原因,生物多樣性少,生存壓力小,大家考慮的更多的不是怎樣不被殺,而是怎樣殺死別人。再加上澳洲雖說地域面積大,但合適生物生存的區域並不大,所以生物相對少,就增加了生存的難度,所以用點小手段,例如用點毒自然就很正常了,只要能活下去,管它手段光彩不光彩。製毒的手段變強,解毒的自然也要跟上,要不然食物還沒消化完先把自己給毒死了還怎麼生存,於是大家拼命的研究製毒和解毒的手段,於是一個個的都變成“宗師級”的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後送上一個萌萌噠!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分享給大家!


趣聊雜談


澳大利亞時通常被描述成一個熱帶旅行天堂,但澳大利亞同時也是世界上有毒生物的中心,無論是陸地上的毒蛇(世界上25種最致命的蛇中的21種)和節肢動物,還是海洋中的致命箱形水母水母、黃貂魚、石魚和章魚,都享有國際聲譽。

關於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那麼多的有毒生物,主要有以下解釋。

澳大利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也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大陸,土壤古老貧瘠,任何生物都難以生存。降雨不穩定而且少,雨水往往高度集中在夏季,乾旱期長達8個月或更長時間。所有這一切意味著,澳洲大陸大部分地區都存在長期的資源短缺,水,蛋白質和礦物質的供應非常有限,能夠節約資源聚集資源的物種受到自然選擇極大的青睞,能夠在短時間內攫取稀缺資源的物種也是如此。

澳大利亞確實缺乏大型哺乳動物捕食者,只有5種體型大於貓的食肉哺乳動物物種,這是因為哺乳動物需要大量的資源來維持生存,而食肉哺乳動物更是如此。澳大利亞貧困的生態系統無法養活大量的哺乳動物捕食者。

相反,澳大利亞的爬行動物和其他冷血食肉動物因為可以在資源匱乏時期依靠很少或沒有食物生存而迅速佔據主導地位。比如鱷魚一年只吃一頓美餐就能安然度過最嚴重的乾旱時期,這些冷血食肉動物也有能力在繁殖期進行大量的繁殖,並有能力在下一個繁殖期賭上一把來養活後代,這是任何哺乳動物都無法承擔的。而那些有毒液的冷血掠食動物,進一步放大了這一點——蛇、蜘蛛或其他具有強大毒液的捕食者會大大增加一次性成功捕殺獵物的機會,它們能夠用毒液合成的少量能量來捕獲稀少的可用能量。因此,澳大利亞的有毒生物數量很多,是因為這些生物迫切需要獲取資源度過艱難時期。

此外,澳大利亞有毒生物實際上對人類的威脅並不大,墨爾本大學發表在《內科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00年至2013年期間,澳大利亞只有64人死於有毒動物,27人死於蜜蜂和黃蜂,27人死於毒蛇,3人死於蜱蟲,3人死於水母,2人死於螞蟻。


科學閏土


根據《世界野生生物雜誌》評選出的“世界十大毒王”土澳就佔了半數之多,甚至獨佔前三。到底為什麼土澳毒物這麼多呢?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土澳奇葩的地理。

縱貫澳洲南北的山脈阻擋了來自赤道的暖流帶來的水汽,使得土澳西成了大片荒漠和草原,地廣人稀,屁毛不長。

但土澳東卻物種繁茂。所以除了什麼都能吃的人以外的物種,為了生存,只能變異出毒素。那些變異出毒素的物種存活率明顯高很多。

而且澳大利亞作為在海上的單獨大陸,與世隔絕,更加加劇了這種情況,使得大陸上的動植物都進化的越發毒。


回國很艱難


流氓罪犯組成的國家,毒物肯定多


吳東良2


食物太多 天敵太少


該名字存不存在不重要


地廣人稀

助力動物繁殖

然後人更稀

動物越多...一多起來就什麼玩意都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