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什么有那么多有毒的生物?

隔壁老W隔壁老王


内陆太攀蛇(最毒的陆生蛇),箱水母(最毒的水母)、鸡心螺(最毒的软体动物)、漏兜网蜘蛛(最毒的蜘蛛)、蓝环章鱼(最毒的章鱼)这些都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有毒生物。那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那么多有毒的生物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上述澳大利亚有毒生物到底有多毒

测量和比较毒性强度的常用方法是使用LD50(即半数致死率)。LD50以mg/kg表示,即可以杀死样品组中50%的动物(例如实验室小鼠)的剂量。LD50评分越低,毒液毒性越大:

  • 鸡心螺,0.012,这个值问鼎全球,这让鸡心螺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最毒的生物。

  • 内陆太攀蛇,0.025,这让他位居全球最毒的蛇类榜首,我查了下,中国眼镜蛇(Chinese Cobra)的LD50值不过0.29。

  • 东部棕蛇,0.053

【上面是全世界毒物前三甲,后面有一大堆毒性名列世界前茅的毒蛇】
  • 黄腹海蛇,0.067

  • 海岸太攀蛇,0.099

  • 大陆虎蛇,0.118

  • 喙吻海蛇,0.164

  • 悉尼漏斗蜘蛛,0.16,漏斗蜘蛛是蜘蛛界最高级别的绝命毒师(要知道几乎所有蜘蛛都是绝命毒师,黑寡妇蜘蛛的LD50是0.9,弱爆了)。

  • 箱水母,0.272

  • 蓝环章鱼,0.3

上图:各种毒蛇毒液LD50值列表中,在国内常见的中国眼镜蛇与两种太攀蛇相比,简直弱爆了。

毒性的演化

毒液是一种分泌物,含有由某种动物产生的对另一种动物能够产生理化伤害的一种或多种毒素。 毒液在掠食者和猎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都有进化,说明毒液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了生存策略的特性。

毒液主要有四种毒素的作用:

坏死毒素:直接杀死细胞;它们在直接接触到的细胞中引起坏死。例如响尾蛇和毒蛇毒液含有磷脂酶和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

细胞毒素:杀死某种类型的细胞,例如存在于蜜蜂的毒素和黑寡妇的毒液中的毒素。

神经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的神经系统。这些包括破坏离子通道传导的离子通道毒素。例如,黑寡妇蜘蛛、蝎子、箱水母、鸡心螺、蜈蚣和蓝环章鱼等等生物的毒液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肌肉毒素:通过与受体结合而损伤肌肉,是在蛇(如响尾蛇)和蜥蜴毒液中发现的小分子肽。

上图:各种毒液造成的临床症状

虽然毒液进化的动机是复杂的,但从刚才的澳洲最毒生物的列表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

对于猎食者来说毒液的意义在于一击致命避免追击耗费大量的能量,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省”。那动物为什么要“省”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的地理气候就知道了,澳大利亚全境几乎都是一个大沙漠,宜居的地带主要是在沿海,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在沙漠主导了绝大部分生态的情况下,猎物的稀缺是掠食动物主要的生存挑战。于是能够快速的抓到猎物,将是极大的生存优势。这个情况也出现在美国南部以及南美洲的沙漠中,这个世界上最毒的一些蛇类就分布在这些沙漠之中(美洲沙漠的响尾蛇是美洲最毒的蛇类,某些种类毒液LD50值可低至0.3-0.18)。

用毒液快速地杀死猎物,在澳大利亚广泛的干旱及沙漠环境下成为了顶级掠食性动物生存的不二法门,就在前面澳大利亚十大有毒动物的列表中可见一斑。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漏斗蜘蛛,

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在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猎食者只需要简单地追逐和张张嘴就可以吃饱喝足,毒液又有何用呢?

但是毒液的进化也并非如此理由单一,有的生物的毒液的进化过程可能更加复杂(例如上面提到的箱水母和蓝环章鱼,它们生活的是丰饶的珊瑚礁,毒液可能并不是为了一击致命,而是为了教训掠食者),这个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总结

毒液的进化有非常多的途径,于是毒液在全球各地独立进化,在各种物种当中,毒液各有目的,各有渊源,不能一概而论。但似乎澳大利亚恶劣的环境是促成这么多“明星毒物”诞生的进化动力。[头条·小宇堂-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小宇堂


我在澳大利亚被毒蚊子咬了,不得不去医院看急诊,所以对澳洲的有毒生物,印象深刻。那是2008年,我和一群朋友到西澳自驾游。抵达珀斯的当天,我们去公园散步,然后躺在草地上看印度洋日落,十分惬意而兴奋。

晚上回到酒店后,感觉有些不舒服,手背也有轻微的红肿,但也没有在意,洗洗便睡了。第二天起床,我自己和朋友们都吓了一大跳。不舒服加剧、发烧、整个手背至手腕处肿得透亮。早饭也不敢吃,朋友们陪着我赶紧去医院看急诊。

大夫一看,就说这是被毒蚊子咬了,还说这并不是毒性极大的蚊子,否则我的麻烦就大了。大夫指给我看虎口处一个极细的蚊子叮咬眼,并告诉我,全球8大剧毒生物中,澳洲就有6种。他详细地为我作了检查,称还好,毒素尚未侵入神经系统。

他说,如果红肿继续蔓延,过了手腕,速度会加快,就比较麻烦了。说着,他给我开了注射剂和口服药,并要我去药店购买驱蚊剂,旅途期间都用上。护士替我打完针,并端来水看我吃下药。医生问我的行程,我告诉他,当天离开珀斯去杰拉尔顿。

他说,打了针吃了药后应该控制住了病情,叫我不用担心,如常旅行。但是如果万一有什么情况,他叫我到杰拉尔顿后立即去某某医院找某某大夫。他替我写了一封给这位大夫的信,上面不但讲了我的病情及他的处方,还写下了医院的地址和医生的电话。

随后,他又写下了他自己的电话,让我无论在哪里,需要时都不必犹豫与他联系。从医院出来,我们往杰拉尔顿开去。我在车上睡了一觉,醒来烧退了,红肿也消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到了杰拉尔顿,我们自然没去医院,而是直接去了景点。

至于为什么澳洲有毒生物那么多,我想是因为亿万年里,这是一块封闭的、与其他洲完全隔离的大陆,再加上天气炎热的缘故吧。封闭不利于进化,也少有天敌,所以更多的低等生物在这里慢慢生长。炎热,也是毒生物的天堂,没听说寒冷的地带,有多少巨毒野兽。


世界真的很大


澳大利亚的有毒动物全球知名,但让人惊讶的是它居然不是有毒动物最多的国家。

至少在能对人类构成严重伤害或致命的有毒动物方面,澳大利亚并不是最多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澳大利亚连亚军都不是,它只能排第三!

图示:澳大利亚的最致命动物,其中许多是因为有毒。


所以在错误信息的基础上得到的关于澳大利亚有多么多么独特,所以才有那么多有毒生物的分析,都变成了主观臆测。当然我不是在否认澳大利亚自然生态环境的独特性,我只是说,这些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一种充分的证据。因为不像它那么独特的墨西哥(冠军)、巴西(亚军)拥有比澳大利亚还多的有毒动物,又该如何解释呢?


最简单的解释是热的地方有毒动物就会比较多。但到底会有多少,其实是源于大自然的随机性。


  • 澳大利亚几种不太知名但杀死过人的有毒动物

图示:蓝环章鱼

每年都有几个人被蓝环章鱼咬伤,伤口不痛,但在五到十分钟内,受害者可能会开始出现感觉异常,如肌肉无力、呼吸和吞咽困难。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剂,受害者只能等待身体解决这些有毒物质。蓝环章鱼由于个头太小,容易被潜水者忽略,它们的成体也只有高尔夫球大小, 然而,你应该留意到它们那明亮发光的蓝色环。不过,尽管缺乏解毒剂,但在历史上,只有三例死亡报告,澳大利亚有两个,新加坡有一个。


图示:盒子水母


盒子水母的毒液储存在它们的15个触须之中,盒子水母的触须可以长达3米,每个触须含有约5,000个刺细胞。在过去的100年里,盒子水母已造成60多人死亡,受害者会因休克而溺水是常见死因,或者他们会死于心力衰竭。但被有毒的盒子水母刺到,是否死亡,影响因素很多。


图示:纺织锥蜗牛(织锦芋螺中的一种)


纺织锥蜗牛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最有毒的锥形蜗牛,但它也分布在印度洋范围,从夏威夷到非洲都能找到。这种蜗牛,也被称为“黄金布”,它使用芋螺毒素来杀死它们的猎物,它们具有鱼叉状的牙齿,通过微小的针头将毒液注入猎物中。这些针头不仅能够穿透人体皮肤,也能穿透普通手套,包括潜水服。尽管全球报道中死于纺织锥蜗牛的人很少,但一个这样的蜗牛含有的毒液足够杀死60名成年人。



有毒动物种类排行榜

首先我们来定义下什么是有毒动物,哪些动物算有毒,是看它是否入选了动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中“生活危害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总共收录了全球各地500多种有毒动物,人类会因它们的毒性而严重受伤或死亡。普通的蚊子不算毒虫,但蝎子则有毒。


让我们来看一张,世界动物保护机构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做的世界各国有毒动物地图。

图示:世界各国有毒动物频率图

地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有毒动物的物种数量:

黑色为超过五十种;

深紫色为40~50种;

深红色为30~40种;

红色为20~30种

粉色为20~20种

安全的绿色为少于10种

灰色为缺乏数据的国家或地区

根据这个数据库中的资料显示,墨西哥有80种有毒动物,巴西紧跟其后有79种,而名气最大的和澳大利亚却只有66种有毒动物。墨西哥和巴西分布在南北美洲,要从大州的角度看,美洲才是毒虫毒兽的天堂。


如果说墨西哥、巴西和澳大利亚是毒虫毒兽的领跑者属于第一梯队,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二集团则是哥伦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些国家中的毒虫毒兽种类都超过50种。而世界上在有毒动物这方面最安全的地方则是欧洲、中亚和加拿大,这些国家中有毒的动物不到不到10种。


有毒动物种类多少的基本规律

一般来说,温暖的地方比寒冷的地方有更多的有毒物种。

图示:美国各州的有毒动物数量图


与全球趋势相似,在美国气候更暖的南方各州比北方各州拥有更多的有毒物种。比如亚利桑那州拥有超过30种有毒动物。虽然没有中国各省的数据,但这个规律在中国可能也同样如此。气候暖和的南方比北方拥有更多有毒的动物和虫子。

图示:中国南北分界线和中国各省,在全球有毒动物地图上,中国是红色,拥有20~30种有毒的动物。

图示:2017年,王林等总结的《中国有毒动物数据集》中共收录50种有毒动物,但这其中许多有毒动物通常不会导致人类受伤或死亡,比如许多种有毒的癞蛤蟆、蛙和蝾螈,它们的毒性主要用于自我防御


但生物学这玩意儿总是充满了例外,比如,炎热的加勒比海,西撒哈拉,马达加斯加,不丹和莱索托等并没有充满有毒的动物。


所以,最简单的解释——也可能就是真相的解释——那就是大自然物种进化的随机性。


最后,如果你对毒虫和毒兽有恐惧之心,那么上面那张世界地图就能帮助你回避那些充满毒蜘蛛、蝎子、毒蛇的国家。你现在知道哪些国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哪些国家应该回避,或者去了之后也要多加小心,不要作死。



裸猿的故事


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评选出了“世界十大毒王”。不过,在这份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澳大利亚本土生物占了半数之多,更是囊括了前三:

第一名澳洲方水母

第二名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第三名鱼澳洲蓝环章

此三者均可使人几十秒之内毙命。

不过,为何澳大利亚的毒物如此至多,主要是地理原因;

澳大利亚夜晚的灯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东南沿海。而庞大的西澳大利亚内陆却罕见人烟。

这主要是一个山脉——大分水岭。顾名思义,这个纵贯澳大利亚南北的山脉,阻挡了来自赤道的暖流带来的水汽的西进。从而使广袤的西澳大利亚成为了连片的荒漠和草原。

地广人稀,屁毛不长。

正是因为这个大分水岭,造就了东西澳大利亚两个极端的环境——雨林VS荒原。

在东澳大利亚的雨林,物种繁茂,自然,除了人类这种自带光环的物种外,其余的物种想要避免被吃,“有毒”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那些变异出毒素的生物的存活率就明显提高,即便是猎食者抗毒能力也随之提高,但同时也会激发更多物种走向“有毒”——这里有毒的多为植物。

而在西澳大利亚的荒原,情况则截然相反。此处有毒的多为动物,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一次性攻击没有让猎物失去反抗能力,那么,你就会是猎物。而那边的植物反而很多要靠动物去传种。


随笔岁月杂记


大家知道,地球陆地原本为一块整体,后来由于板块运动使得澳洲完全脱离了旧大陆。千万年以来,澳洲一直孤立于其他大陆之外,这也使得澳洲的生物几乎没有与外界的任何联系。自然环境单一,动物演化十分缓慢,至今仍保留有许多古老的物种。例如我们熟知的袋鼠,考拉,鸭嘴兽等。


这也是澳洲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原因。这也为世界的生物进化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大量“活化石”资料。



在我们已知的“最毒的生物”中,澳洲占了七个,而且包揽前三名:澳洲方水母、艾基特林海蛇、澳洲蓝环章鱼。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前面咱们已经说过澳洲地理位置是一个原因,生物多样性少,生存压力小,大家考虑的更多的不是怎样不被杀,而是怎样杀死别人。再加上澳洲虽说地域面积大,但合适生物生存的区域并不大,所以生物相对少,就增加了生存的难度,所以用点小手段,例如用点毒自然就很正常了,只要能活下去,管它手段光彩不光彩。制毒的手段变强,解毒的自然也要跟上,要不然食物还没消化完先把自己给毒死了还怎么生存,于是大家拼命的研究制毒和解毒的手段,于是一个个的都变成“宗师级”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送上一个萌萌哒!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趣聊杂谈


澳大利亚时通常被描述成一个热带旅行天堂,但澳大利亚同时也是世界上有毒生物的中心,无论是陆地上的毒蛇(世界上25种最致命的蛇中的21种)和节肢动物,还是海洋中的致命箱形水母水母、黄貂鱼、石鱼和章鱼,都享有国际声誉。

关于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那么多的有毒生物,主要有以下解释。

澳大利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大陆,土壤古老贫瘠,任何生物都难以生存。降雨不稳定而且少,雨水往往高度集中在夏季,干旱期长达8个月或更长时间。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澳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长期的资源短缺,水,蛋白质和矿物质的供应非常有限,能够节约资源聚集资源的物种受到自然选择极大的青睐,能够在短时间内攫取稀缺资源的物种也是如此。

澳大利亚确实缺乏大型哺乳动物捕食者,只有5种体型大于猫的食肉哺乳动物物种,这是因为哺乳动物需要大量的资源来维持生存,而食肉哺乳动物更是如此。澳大利亚贫困的生态系统无法养活大量的哺乳动物捕食者。

相反,澳大利亚的爬行动物和其他冷血食肉动物因为可以在资源匮乏时期依靠很少或没有食物生存而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比如鳄鱼一年只吃一顿美餐就能安然度过最严重的干旱时期,这些冷血食肉动物也有能力在繁殖期进行大量的繁殖,并有能力在下一个繁殖期赌上一把来养活后代,这是任何哺乳动物都无法承担的。而那些有毒液的冷血掠食动物,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点——蛇、蜘蛛或其他具有强大毒液的捕食者会大大增加一次性成功捕杀猎物的机会,它们能够用毒液合成的少量能量来捕获稀少的可用能量。因此,澳大利亚的有毒生物数量很多,是因为这些生物迫切需要获取资源度过艰难时期。

此外,澳大利亚有毒生物实际上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墨尔本大学发表在《内科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澳大利亚只有64人死于有毒动物,27人死于蜜蜂和黄蜂,27人死于毒蛇,3人死于蜱虫,3人死于水母,2人死于蚂蚁。


科学闰土


根据《世界野生生物杂志》评选出的“世界十大毒王”土澳就占了半数之多,甚至独占前三。到底为什么土澳毒物这么多呢?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土澳奇葩的地理。

纵贯澳洲南北的山脉阻挡了来自赤道的暖流带来的水汽,使得土澳西成了大片荒漠和草原,地广人稀,屁毛不长。

但土澳东却物种繁茂。所以除了什么都能吃的人以外的物种,为了生存,只能变异出毒素。那些变异出毒素的物种存活率明显高很多。

而且澳大利亚作为在海上的单独大陆,与世隔绝,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使得大陆上的动植物都进化的越发毒。


回国很艰难


流氓罪犯组成的国家,毒物肯定多


吴东良2


食物太多 天敌太少


该名字存不存在不重要


地广人稀

助力动物繁殖

然后人更稀

动物越多...一多起来就什么玩意都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