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但秦朝一打六,是六線作戰,為什麼秦朝沒有失敗,反而勝利了?

偶遇偶遇123


高樓大廈不是一天建起來的,秦朝的建立也並非始皇帝一人之功,而是凝聚了秦國幾代人的努力。



秦孝公時代,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強盛起來,先進的制度,使國家從經濟到軍事都超過了山東六國。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莫不是整軍治武,戰略執行主動,這個時期,特別是秦取得巴蜀糧倉後,六國與秦國的距離逐漸拉大,形成以六國抗秦一國的態勢,秦統一六國,並非偶然,是有物質基礎的。



而嬴政之前,秦昭襄王可以說是很有作為的君主,用名將白起攻魏伐楚,奪韓之上黨,敗趙於長平,可以說是耗光了敵國的國力,是一統之前的預演。

到了嬴政這一代,果實將熟,可以摘了。秦國並非是向六國同時開戰,而是很有策略的。“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對於相隔甚遠的國家,或恐嚇、或利誘、或聯合,對領土相鄰的韓趙先下手,次序十分清晰。



其實秦軍最先攻擊的是趙國,先挑起燕趙之間的戰爭,而後以援燕抗趙的名義,由王翦攻擊趙國,將戰線推進到趙都邯鄲很近的地方。公元前234年,趙國名將李牧全殲秦國桓齕帶領的秦軍,公元前232年,李牧又將秦國來犯的南北兩路大軍擊退,秦對趙久攻不下,而趙國雖勝,國力不濟,也急需外援補充。此時,秦採取了破壞齊趙聯盟,孤立趙國的策略。

秦對付趙國時,對韓國也沒閒著,公元前230年,秦軍攻破韓都,俘韓王,將韓地改為穎川郡,徹底打開由函谷關東進征伐的通路。同年,趙國發生特大旱災,秦趁機於次年,公元前229年再度發兵攻趙。



因為歷次攻趙,都被名將李牧擊敗,秦國用了陰招,收買趙王寵臣郭開,汙衊李牧謀反,李牧得罪被殺。新任趙軍主帥趙蔥根本不是秦將王翦的對手,被秦軍一路打到趙都邯鄲城下,被內奸郭開舉城獻降,趙國亡。

下一個目標就是魏國了,在秦國不斷攻擊,蠶食下,魏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最終在公元前225年,王賁攻取魏都大梁,殺魏王,將魏地改為東郡。



秦軍滅趙時,對燕已經是大軍壓境,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秦,使嬴政差點喪命,由此大恨燕國,隨即對燕增兵攻打,公元前226年,燕都城被破,燕王與燕太子丹逃往遼東,因為害怕,燕王殺掉太子丹,以首級獻秦,以求休戰。燕國苟延殘喘到公元前222年,殘燕被王賁所滅,俘燕王,燕國滅。



在燕王逃亡遼東時,秦軍主力則揮師南下,進攻楚國。楚國疆域遼闊,含河南、山東一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全境,此時楚國尚有對秦一戰之力。當時嬴政對攻楚主帥人選有所猶豫,一是李信,一是老將王翦。便問兩人需多少軍隊破楚,李信人如其名,很自信的說二十萬就足夠了。而老成持重的王翦卻說,少了六十萬不行。嬴政說道:“王將軍你老了,膽子也變的小了”,決定以李信為攻楚主將。



然而李信攻楚卻受到楚將項燕的全力抵抗,損失慘重。秦王不得已重新起用王翦,帶六十萬軍,戰勝並斬殺項燕,攻取楚都壽春,擒獲楚王,楚國滅。

秦國的對手只剩一個孤齊了,長期以來,對於別國的求援,齊國都置之不理,以求討好秦國。齊王昏庸,齊相貪財,秦便以重金賄賂齊相後勝,後勝便非常配合的效力於秦。直到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攻齊,齊國不戰而降,齊國滅,六國滅。


史海尋蹤


誰告訴你秦國是六線作戰的?那你估計是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曾經很希望自己能夠統一六國,他向天下招納人才,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叫做尉繚的人,他告訴秦世華,你給我10萬金的,今早我保證這10萬金的金子我用在刀刃兒上,存放在六國其他的寶庫裡面,只要你的軍隊過去把它取出來這10萬斤金子以後,我雙手奉上!

秦始皇表示為難,說10萬斤是不是太少了,我多給你一點!

秦始皇不是二愣子這個人的政治頭腦相比較而言,比之前的人還要厲害!所以在統一六國的作戰行動裡面,我會發現秦國的軍隊攻打某一個國家,其他的國家連聲音都不敢說一聲。

不是因為秦始皇重視情報工作,重視外交工作,重視遠交近攻,知道連橫的政策需要的不是秦國一個打六個,而是秦國能滅掉一個就是一個。

所以我們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滅掉趙國,滅掉魏國滅掉韓國的時候,齊國,楚國都不發出聲,亦只有一個燕國的太子丹,自己把腦門兒往牆上撞,我們就可以看到秦始皇在外交政策上面的處理可以說非常好,而且秦始皇手底下有專門的人才,誰就是這個尉繚。

再說了,秦國也不害怕六國打他,秦國有函谷關,在這之前,秦國將領白起直下楚國首都鄢郢,進入秦國的路只有一條,就是從函谷關正面硬攻函谷關,六國共打了這麼多年,有拿下過,可是在其他大部分時間,這個關隘一直都在秦國人的手裡,如果六國清洗而攻之秦國有自己的處理方法,(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躲函谷關裡面把關門一關,你能拿我怎麼辦?等到時間一長,你們覺得糧草不夠啦,或者是你們自己國家之間鬧了點矛盾啦,那關我什麼事情,我就坐山觀虎鬥!

況且在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將領蒙驁率領軍隊拿下了東郡,東郡在哪?就在齊國和楚國之間的位置,秦國通過這一手,徹底割斷了山東六國重新合縱起來的一條路,即便你們想合作,你們的軍隊也不可能徹底的集結到一起!

秦國統一天下不是靠著蠻打蠻幹,無論是張儀還是范雎?亦或是秦始皇手底下的尉繚,都是外交人才,通過秦國所有人的努力,經過一代接著一代的傳承,秦國才統一六國!只看武力,那是不對的!


漩渦鳴人yy


秦國從來也沒有一打六,從來也沒有六線作戰,即使是實力最強盛的秦王政時期,同一時間段的戰爭,基本上是一對一。

秦國即使強大,也沒有強大到能以一敵六的地步,戰國七雄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大到可以輾壓其他六個國家之和的地步,以一敵六,無異於自取滅亡,上一個這麼幹的國家--齊國,就是因為自大狂妄,以一敵六,於是被樂毅率領六國聯軍給滅亡了。



秦國的強盛始於商鞅變法,從商鞅變法之後,歷經七位國君,到秦王政手中,經過十年的統一戰爭,最終統一天下,在此期間秦國沒有一位國君是昏君。

除了國家實力的強大外,秦國能夠打敗東方六國,統一天下,與秦國實行的戰略正確息息相關,總體來說,秦國不僅沒有以一打六,而是實行了非常正確的戰略,秦國是打敗了六國,是以一國打敗六國,但不是同一時間段打敗的,秦國同一時間段的對手,永遠只有一個。



秦國的正確戰略就是:

1、以連橫破壞六國的合縱。

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典故叫“秦晉之好”,秦就是秦國,晉就是晉國,秦晉之好就是指秦國與晉國結成世代友好的政治聯姻。

這個成語典故是真實存在的,故事發生是在秦穆公時期,當時的秦國還沒有變法,實力還很弱小,秦國為了能夠東進中原爭霸,與中原地區最強大的晉國結成政治聯姻關係,簡單的說,就是與晉國結盟。



秦國之所以與晉國結盟,就是因為自身實力弱小,為了生存,只能採取與他國結盟,抱團取暖的方式,在殘酷的兼併戰爭中活下來。

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國開始重用商鞅變法,國力有所增強,但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當時正處於戰國時期,諸侯國還有不少,大一點的諸侯國就有七個,小一點的諸侯國更多,諸侯國經常是數個結盟,對抗另外一個聯盟。



可能是今天秦國與韓國結盟攻打魏國與楚國結盟,可能明天就是秦國與楚國結盟,攻打韓國、魏國、趙國的聯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結盟並不是不變,而是經常變化的。

等到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出現時,這種情況更加嚴重,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叫“合縱”,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任意一個或數個結盟叫“連橫”。



東方六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這事在歷史上發生了四五次,最嚴重的一次差一點就滅亡了秦國,當時是在公元前318年,魏國國相公孫衍聯合韓國、趙國、魏國、齊國、楚國、燕國還有西部的義渠國一起聯合攻打秦國,六國攻進了函谷關,秦國差一點就滅國了,秦國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割地求和,才保存下來。

正因為六國合縱對秦國的威脅極大,於是秦國經常用連橫來拉攏六國中一些國家,破壞六國合縱,只要六國不能聯合,就無法滅亡 秦國。



比如張儀就曾經破壞齊國與楚國的結盟,故意以秦國願意拿六百里地換取楚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還信以為真,於是真的與齊國斷關,結果受到秦國的欺騙,楚國也沒有拿回秦國承諾的土地 ,楚懷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秦國與韓國和魏國聯合中,大破楚國。

正是秦國通過一次次的連橫破壞了六國的一次次的合縱,保存了秦國。

2、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是范雎為秦昭襄王提供的一種外交和政治策略,意思就是對於距離秦國遠的要聯合交往,對於距離秦國近的要攻打。

在范雎提出這個策略之前,秦國的對外戰略一直很不清晰,秦國曾經幹過很傻的事,就是越過鄰國,去攻打與秦國不相鄰的國家,並且遭受大敗,這事在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次。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秦穆公時期,派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孟明視進攻鄭國,由於被牛販子弦高所欺騙,誤以為鄭國有了防備,因此三人沒有攻打鄭國,而是在回軍途中把滑國給滅了,返回秦國路上,在崤山地帶被晉國軍隊埋伏,秦軍全軍覆沒,連三個將軍都被晉國俘虜,受此奇恥大辱。

但秦國仍然沒吸取教訓,秦昭襄王時期,還準備派兵攻打不相鄰且遠在東方的齊國,范雎才向秦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阻止秦昭襄王伐齊,後來這項策略成為秦國的國策,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仍然是秦國最有效的策略。



秦始皇正是先解決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趙國,後解決離秦國遠的燕國與楚國,最後解決最遠的齊國,最終統一天下,秦國從來也沒有一打六,而是一個一個解決,先近的,再遠的。

3、同一時間段的對手永遠只有一個。

即使是秦始皇發動的統一天下的最後十年戰爭,你可以看看秦國的統一戰爭是怎麼打的,最先打的是韓國,到了戰國晚期,秦國攻打一個國家時,其他國家便不再敢援助,秦國先滅亡了韓國,再打趙國,滅亡了趙國後,追擊趙國殘餘到燕國和代國。



接下來秦國再繼續攻打魏國,滅亡了魏國後,開始攻打楚國,楚國滅亡後,攻打燕國,最後從燕地秦軍南下,滅亡齊國,統一天下。

秦國的實力雖然遠遠強於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但並沒有強於六國之和,所以秦國再歷害,也不可能同時攻打六國,總有個先後順序,而正是秦國有著正確的戰略,才最終滅亡 六國,取得勝利,而並不是以一敵六,六線作點能取勝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滅六國,是一線作戰,也就是東線。就這一條戰線。在敘述戰國七雄時,秦與六國作少敵對面,只有兩方,一方是秦國;另一方是六國。秦國把六國看成一個整體,當作一股勢力來對待。對他們的戰爭,是在"遠交近攻"這思路下實施的。也就是有先有後,沿著時間順序而進行的單線作戰。並不是六線作戰。如圖。

從滅韓開始的公元前230年,滅韓國(一230-一229),趙國(一229-一228),魏國(一225),楚國(一224-一223),燕國(一226-一222),齊國(一221)為止的公元前221年,十年時間,以集中兵力方式,各個擊破,隨後平定的方式。把六國平定了。總體上是以單線出擊,分步驟地消滅了這六個國家。

秦朝之所以能這樣幹,是它有實力作支撐。從秦孝公以來的各個君主都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逐步蠶食六國,尤其是秦昭王擊敗趙國,讓最強勁的對手一蹶不振。啃下了統一路上的最大障礙。到秦王政時,山東六國自保不暇,就更沒力量去聯合抗秦了。


劉一千五


兩線作戰從來是兵家大忌,但是秦國卻能以一敵六,原因並不在於秦國的絕對實力,而在於秦國從來沒有強出頭,敢於一次性挑戰山東六國。尤其是在統一戰爭的那十年間,秦始皇的外交政策十分成功。秦國再強大也無法以一敵六,這是事實戰國七雄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強大到可以同時碾壓六個國家的地步。當然,戰國時期有一個這樣的國家,那就是齊國王狂妄自大,最終導致六國伐齊,樂毅率領險些滅亡齊國。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大體上外交政策都十分穩定的,從來沒有強出頭。而在戰國群雄並起的年代秦國能夠打敗山東六國統一天下,主要以秦國所實行的戰略正確息息相關。秦國的基本戰略無論是連橫還是遠交近攻,就是在戰場上只能有一個對手,其他國家儘可能以外交瓦解。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並非我們所認為的那麼簡單容易。別以為當時的六國已經削弱,秦國就有多強大。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充分不必要條件,秦國統一天下之成功,嬴政統一天下所以成功,不單單是秦國軍力強盛,六國疲敝。

更是秦國朝堂上君臣下百姓努力的結果。當然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由於戰略失敗被山東六國聯合進攻的次數也很多。但是這些並沒有傷及秦國根本,甚至某些時候還被秦國反將一軍,函谷關被攻破也不下兩三次,甚至還曾被迫割地求和。所以山東六國如果團結起來,根本沒有統一的可能。這時候外交的作用便凸顯出來,可以說是秦國統一戰爭上的第二戰場。秦國在發動統一戰爭時目的十分保守,滅韓的戰爭,沒有動用正規軍隊。並且在吞併南郡之後,還認真考察了各國的動向。在俘虜韓王以後更是謹小慎微,預備著再一次的五國合縱,但是韓國的滅亡並沒有給其他國家以任何震懾。

戰國格局十分穩定,沒有人提出異議。這也使嬴政真正開始佈置統一天下的戰爭方略。而第二個滅掉的是趙國,趙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當中最該滅亡的國家。在後期朝堂之上一片混亂,宮廷淫亂日日笙歌,而嬴政此時依然十分保守,沒有想過要一戰滅掉趙國。雖然之後的勝果很大,但依然暫時放過了逃到北方代地的趙國王族,隨後便開始籌劃進攻大梁的戰役。這時候的嬴政不僅放下心來,而且出現了自大的心態。尤其是三晉被滅之後,嬴政更是胸有成竹,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荊軻刺秦,當頭澆下了一潑冷水。

但是這個冷水不是在戰場上焦下的,所以嬴政依然我行我素,大膽啟用新將李陵,20萬秦軍進攻楚國結果慘敗。楚國和秦國世代聯姻,所以秦國發動統一戰爭滅掉楚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法理方面都沒有理由。但是為了統一的大局勢,為了創造歷史的發展,最終秦國統一天下。在秦始皇之前統一併不是一個褒義詞。甚至與侵略兼併處於同一內涵範圍之中。統一在之後,這個名詞才真正成為華夏民族的根基和核心。可以說秦始皇給中華文明帶來了統一的因素和現實,給後世的無數政客和政治家提供了絕佳的統一的理由,為後世提供了統一天下的合法性,這一點任誰都不容抹殺。


大秦廷尉府右丞


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為何秦國六線作戰反而可以統一天下?真是一個又可笑又可愛的問題!我想說的是秦國至始至終都沒有六線作戰過,但是即使六線作戰,嬴政治下秦國也大概率會贏!

為什沒有六線作戰?很簡單啊,秦國的確很強,但並不代表它是一個傻大個!反而秦國是一個很精明的國家,遠交近攻、杯葛縱橫、離間反制、威逼利誘,早就是秦國外交的拿手好戲。以最小代價爭取最大利益才是秦國的打算,以一敵六,秦國雖強,但也不至於這麼無腦!



週週說古今


秦朝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秦國曆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結果,使得國家基礎實力不斷增強,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家各方面機制體制得到了不斷完善和提升,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同時,各界君主都很勤奮,就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統一天下,所以一代一代積攢,最終為完成大業奠定了基礎。

2. 戰略方針的針對性。立足於秦國的實際,為統一六國,要全面分析天下形勢,於是確立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對於勢力強的採取聯合的方式,對於弱的採取武力進攻的方法,不斷餐食周邊各國,一步一步統一六國。

3. 其他各國勢力的不斷頹弱。在秦國大力發展自己的時候,政治清明,目標明確,但其他六國君王未能認清形勢,即便有個別君主聖明,但已為時已晚,國家整體形勢已經進入末期,只能做捶死掙扎。而大部分國君昏庸,不能用良將,重用奸臣,秦國用離間之計個個突破,讓本來雪上加霜的國家更加不堪一擊,最終被秦國滅亡。

4. 人心所向。之所以國強必然民富,百姓生活幸福國家整體實力才能逐漸強大起來。在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發展形勢,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其他各國人民都十分傾向於秦國,秦國統一已成必然大勢。

5. 良將良才的輔佐。王翦、王賁,白起,蒙驁、蒙恬、蒙武父子三人 李信,章邯 ,王離等一大批戰將在秦始皇周圍,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加快了秦朝的統一。





秦始皇從來都沒有一打六,秦朝的統一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由邊陲小國逐步成長為戰國時期超級大國的過程。當秦始皇上臺成為秦王的時候,秦國已經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秦始皇上臺時期秦國的形勢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親政後平定了嫪毐勢力,不久又剪除了丞相呂不韋,開始執掌秦國全部大權。

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從秦孝公開始變法,經過120年,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主要四代君王的努力,秦國在秦始皇親政的時候已經擁有了獨立對抗六國的實力。

秦孝公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在河西之戰中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奪取了魏國河西之地。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主要的對手是南方的大國楚國,通過張儀的連橫政策,孤立楚國,隨後與楚國多次大戰,重創楚國元氣。此外在這一時期秦國滅亡了蜀中的巴國和蜀國,為今後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後方基地。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成了霸主國家。

秦昭襄王時期,是秦國全面擴張的時期。這一時期秦國任用名將白起,攻佔楚國首都郢,佔領了楚國大片領土,自此楚國一蹶不振。之後對秦國威脅最大的是軍事上崛起的趙國。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殲滅了趙國45萬主力部隊,自此趙國不再對秦國形成戰略威脅。在秦昭襄王時期之前,秦國的實力可以對付任何一個當時的強國,但是兩個強國合起來對付秦國,秦國就非常吃力。但是到了秦昭襄王后期,即便是六國合起來秦國也能夠對付了。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

所以到了秦始皇親政時期,秦國統一六國已經勢在必得。

統一六國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國出兵進攻奄奄一息的韓國,韓國很快被滅;

隨即出兵進攻趙國,趙國在名將李牧的帶領下一度擊退了秦國的進攻。之後秦始皇採用了反間計,誘使趙王殺了李牧,在失去李牧後趙軍不堪一擊,很快被秦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帶兵進攻魏國,圍攻魏國首都大梁,久攻不下,最終用水淹沒大梁城,魏王假頭像,魏國滅亡;

▲秦國實行的軍功制使得秦軍成為了虎狼之師

同年,秦始皇派大將李信領兵20萬進攻楚國,被楚國大將軍項燕擊敗。之後派大將王翦帶兵60萬進攻楚國。王翦到了楚國遲遲不發動進攻,使得楚軍麻痺,乘著楚軍不備,王翦發動全面進攻一舉消滅了楚軍主力,滅亡了楚國,時間是公元前223年;

在進攻燕國之前,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沒能成功,引發了秦軍對燕國的進攻,一戰下來燕國已幾乎亡國。在滅亡了楚國之後秦軍順手滅了燕國,時間是公元前222年;

最後僅存的齊國早已無力對抗秦國,公元前221年秦國進攻齊國,齊國基本沒有組織像樣的抵抗就被滅了。

▲王翦是秦始皇滅六國過程中最大的功臣

所以根據歷史來說,秦始皇即便在秦國可以獨立對抗六國的情況下,也是一個一個滅的,從來沒有同時對付兩個國家。


老威觀史


所謂兩線作戰的窘境,是腹背受敵的境地,前後作戰或左右作戰,來自於兩個相反的方向,所以顧前難顧後、顧頭難顧尾。

而秦滅六國,實際上是一線作戰,因為關中秦地以西的蠻夷部落早被平定了,大軍揮師向東就可以了。

所以,關鍵討論的是,秦為什麼能一打六。

首先是地利優勢

關中秦地自古形勝,進可兵出天下、退則扼守函谷。所以,只要內部穩定、蠻夷平定,秦國就可以兵出天下,不用擔心腹背受敵。

其次是天時眷顧

秦始皇時期,秦國朝堂王有爭心、臣有幹才;法治成形、民治井然;蠻夷不入、邊地平定。而其他諸侯國要麼主昧臣奸、要麼國力頹廢、要麼民生凋敝。當真是,強秦極強而六國極弱。

第三是人心優勢

歷史教科書說天下百姓心望統一,所以人心思變。但我不太認同,如果真是人心歸一,秦也就不會二世而亡、重現分裂了。實際上是秦國的土地數量和人口數量,加之集權制度的整合優勢,已經與六國不相上下。關中秦地便可構成一個方千里的大國,關外蠶食的韓魏趙之地,也可構成一個方千里的大國;巴蜀地區,還可構成一個方千里的大國。粗略算下,就是三個方千里的大國,而且都統一在秦國之內,這可就相當彪悍了。

第四是制度優勢

這種制度優勢在秦始皇時期達到了頂峰。商鞅變法,經過百年的實踐貫徹,已經成為秦地百姓的傳統和習慣,甚至內化於心了。疆域守法而治,將士軍功爭爵,百姓產糧求爵。此時,秦國儼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必須要發動起來。

第五是百年積蓄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可不是說著玩的。看一看秦法就知道秦國的農業生產,就高出其他諸侯國一個數量級。而其集權體制和文書行政的制度優勢是跨時代的超越。而更重要的是,連續上百年的兵出天下,秦國的虎狼之師已經把六國打怕了、也打殘了。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但生產天下精兵的趙國,長平一戰就死了幾十萬國之精銳,此時還怎麼打。而魏武卒早已是過往雲煙。佔有鐵山的勁韓,已經被秦國打成弱韓。面積最大的楚國,首都都被秦軍佔領過,楚王也被騙到秦國玩死了,而且內部還分崩離析。遠交近攻,就剩下一個齊國還實力尚存。但齊王建,昏庸無能。而其所產的技擊之士,根本就沒上戰場,齊國投降了。

這基本上就是秦能一打六的原因所在吧。


減水書生


秦國並非是六線作戰,而是採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外交和金錢並用,或賄賂六國重臣,或恐嚇。其實縱觀七國,只有秦國國君有著強烈的使命感,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統一,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到秦惠文王用張儀合縱連橫,打破六國聯合,對秦軍的圍堵。到了秦武王用甘茂拿下韓國重鎮宜陽,(大家不要被影視劇欺騙了,甘茂是很有能力的),不要小看秦武王只在位了三年,但是如果沒有秦武王拿下了宜陽,秦軍就沒法兵出函谷關,更遑論取天下了。再然後是秦昭襄王即位,這位就厲害了,在位56年,把大兒子都熬死了。秦昭襄王用白起,范雎,消滅了六國的有生力量,自長平一戰,趙國就死了45萬大軍(沒錯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葬送的)已無力對抗秦。親孝文王在位三天,無功也無過。在其後是秦莊襄王,沒錯就是秦始皇的老爹,用呂不韋又拿下了趙國37座城池,雖然期間有信陵君五國聯軍伐秦,但終究沒有擋得住秦軍統一的步伐。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經歷了六代國君的艱苦奮鬥,代代賢君,代代重才。商鞅、張儀、甘茂、范雎、呂不韋、李斯,哪個不是國家級人才,你說秦始皇用了十年統一了六國,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所以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奮六世之餘烈,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摧古拉朽,用了十年就完成了前邊六代國君未竟之業。推薦大家觀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