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的作品《家》的文學價值如何?

計夢梁


《家》是巴金早期的作品之一。

關於這部小說,具體的情節和人物分析已經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它的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寫作技巧和社會意義兩方面。

《家》的社會意義在於,它揭示了在一個動盪變革的年代,尋求變革和突破的新思想和傳統禮教文化的衝突。

小說以一箇中產大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通過這一家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所遭遇的生活諸事,所經歷的思考和掙扎,分別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各典型階層和立場的人物處境。

作為一個同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巴金也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自己的主要立場和觀點:人們應該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權利。當然由於年輕的閱歷和小說篇幅所限,對於社會體制和文明發展給國家和民族所造成的更深層的影響,作品並未更多地去思考和涉及。

從寫作技巧上來說

,作為早期的作品,有些地方還顯得不夠成熟,這與巴金其人的個性也不可分割。他本質上是個充滿熱情,追求革新的人,早年間他所崇尚的並不是小說家,而是一些革命家。為此他翻譯了不少的革命理論著作。加上理想和現實的劇烈衝撞,自己的焦灼與無力,使他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並沒有更多的精力能力去經營結構和推敲文字技巧,因此,與文學殿堂裡的鉅著相比,他的寫作更多表現出一種真切與直率,少了一點造夢與破夢的大手筆、自成一體的世界觀且耐讀耐品的完美。

然而,這並不能妨礙《家》成為一部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品。


享畫堂


很榮幸能有機會來回答這個問題,懷著對於文文巨匠巴金先生無限敬仰的心情來回答這個問題,令人崇拜的巴老已經離開我們很多年了,但巴老留給我們無比寶貴的文學鉅作—“”家”必將永遠劉傳後世,(家)(春)(秋)作為文學三步曲,曾經滋潤和激勵著一代代的新青年,巴金,原名李堯棠,作為巴老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首,於1931年刊載在(時報)上,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單行本,文學的價值從塔反映的問題上可以得到體現,更有它的思想價值的延伸,以及對於當時乃至後世的影響,該小說描寫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七四川成都一個封建發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了高覺民等一代青年反對封建包辦婚姻的鬥爭,對於當戴青年人的婚姻價值觀仍有很現實的意義,該作品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前八名,體現出作品高的價值,得到了一代代人的認可與傳頌,具有很高的文學和藝術價值,並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必將永遠傳頌於後世,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以下為劇照







董自舜老師書法


《家》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

《家》中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館》與《駱駝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天天讀詩


巴金先生的《家》,不僅是他在文學道路上樹起的一座豐碑,而且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湧、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所具備的文學價值極高,概括來說主要有三點:

一、 富有激情的情感表現者

縱觀巴金的小說及其散文創作,情感的表現始終是其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是名副其實的情感型作家。這種個性貫穿其一生,從而形成了區別於其他作品、作家的重要特徵。“每一個作家走向文學,都有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文學的獨特見解”。

1929 年,巴金攜小說《滅亡》步入文壇,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於從舊家庭掙脫出來的年輕巴金來說,社會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他更加透徹地認識到了舊“家”的殘酷、專制、黑暗,從而成為他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覺新、瑞珏、梅、鳴鳳、婉兒、淑珍等,這些年青的生命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而他們卻成為即將崩潰的舊制度的殉葬品。《家》中充滿了家長制的勾心鬥角、爾

虞我詐、腐敗墮落、道貌岸然、倫理說教。掀掉高公館華麗的外衣,裸露的盡是貪婪和欺詐。《家》中早已潛藏著暗湧的激流,覺慧成為舊家庭鎖鏈上最薄弱的一環。他的出走,宣告了新生力量的成長,他匯入了時代的潮流,使革命隊伍不斷壯大。巴金常說:“我是‘五四’的產兒。“五四”運動催促了年輕巴

金的成熟。同時,豐富的社會生活,使他由鳴鳳的悲劇想到了人的悲劇並開始了新的跨越,用理性的眼光批判造成人的悲劇的社會根源。由批判高公館這個“小家”上升到“大家”———摧殘人的舊制度。他感到一種生活的熱情不斷在燃燒,生活逼他拿起了筆記錄《家》的愛與恨、歡樂和痛苦。他拿起文學的武器討伐“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礙社會的進化和人性的發展的人為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

二、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文藝領域的現實主義指的是一種基本的文藝主張、創作態度、創作原則與創作風格。《家》寫的是一個大家庭的崩潰,未涉及工人運動、統治者對農民的剝削,缺少國民黨當局痛恨的宣傳鼓動。用巴金的話來說;“要是寫的太明顯,也許書就不能送到‘孤島’青年的手中。”但《家》及後來的《春》《秋》,反抗舊制度、舊禮教的思想一以貫之。《家》有濃厚的生活基礎,是巴金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成果,繼承了文學“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傳統。巴金不是簡單生硬地配合運動,充當時代的傳聲筒。對此,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文藝應該起兩個作用,潛移默化、塑造人們靈魂的作用和宣傳的作用,而主要的應該是前者。宣傳只是為了配合鬥爭的需要,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主要的還要起教育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屬於塑造靈魂的東西。”那些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塑造靈魂的東西是作為文學家的巴金饋贈給讀者的———勇氣、力量、希望、光明,是永遠奔息不止、無可阻擋的激流。典型塑造是現實主義的美學目標。《家》選擇了高公館這個象徵封建主義堡壘的典型環境,塑造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慧三個典型人物。以家作為透視社會的窗口。這種獨特的創作方法在他四十年代的長篇小說《寒夜》中進一步得到展示。通過社會生活的再現,在描寫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由此導致的命運結構,這些都是切中腠理的透視,將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文學家的藝術良心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藝術的良心。”在巴金的作品中,充滿憤恨的人似乎在控訴,充滿友愛的人似乎輕聲在訴訟衷腸。一種不吐不快的情感困擾著他,他不得不拿起筆來記錄生活中悲歡離合的一幕幕。在《家》中,覺新的原型來源於他的大哥李堯棠。他的服毒自殺,深深地刺激了年輕的巴金,所以在塑造覺新的形象時,他希望為覺新這一類人指明一條路,至少讓他們看見前面的是萬劫不復的深淵,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對梅、瑞珏、鳴鳳,巴金充滿了同情和悲憤。這些本該享受美好愛情的女性,在舊制度和禮教的摧殘下失去了她們的青春、愛情以致生命。她們生為人,但過的卻是壓抑人性的非人生活。這是一個文學家本著藝術良心,再現現實,揭示病苦,表現人性,控訴舊制的英勇之舉。值得同時代和後世作家繼續弘揚的美好品性。



欲語紅樓


巴金的《家》,高中時讀過,大學時再讀並寫過論文,現在再翻閱,感受又有不同。

現在我認為,作為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家》的文學價值主要是記錄了五四運動前後的一些中國歷史現象,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但沒有對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進行有效解救。

只是單純揭露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惡

《家》的揭露和批判精神,無疑是很深刻且有力的。整部作品包括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春》和《秋》裡面的人物,幾乎都是以“死”抗爭式的反抗。這種反抗是被動的,是渺小的,是悲劇的,甚至是“無效”的。《家》像《紅樓夢》那樣,通過各種方式,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族的沒落,把人物一個一個“送進”墳墓,旨在“揭露”,罪惡的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長制度。所以,整部作品最後給人的印象就是,封建專制主義是萬惡的,你沒什麼辦法,只能屈服,或者逃離。

作品過於強調“犧牲”和無謂的“抗爭”,沒有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三兄弟中,大哥有新思想但懦弱而屈服於舊思想,面對自己的真愛、妻子的慘死等事情上,毫無反抗之力,幾乎沒有了作為一個有情慾的正常人的反應,老二覺民外表上和覺慧一樣充滿叛逆精神,但也不敢大膽去愛張太太女兒琴。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具抗爭精神的人物,算是進步青年了。但他的思想是狹隘的。他有抗爭意識,大膽發出“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的喊聲,卻“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慶幸”,還責備覺新“當初為什麼不反抗,落到這地步,是罪有應得”!

最可怕的事,自己心愛的人,馬上要嫁給60多歲的孔教會頭面人物馮樂山了,他竟然還因為忙著所謂的“讀書寫文章”之事而全然不顧前來訴衷腸表愛心的鳴鳳,以致鳴鳳絕望至極投湖而死。他這種毫無人情味的抗爭意識、新思想,與“吃人的”封建專制主義又有何異!作品沒有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難道這是為了他最終出走、逃出封建家族制度的“手掌心”所作的鋪墊嗎?

我覺得,要到這等程度才大膽出走,那覺慧的“出走”也沒什麼意義了。

作品沒有為抗爭後尋找真正幸福的新出路提供有效參考

作品最後,覺民逃婚,覺慧出走,感覺很痛快,感覺他們有抗爭精神很了不起。

但是,逃脫並不就等於幸福。覺民逃婚和覺慧出走,只能代表他們暫時逃離了一個相對暴力的困境而已。就比如,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結婚後一直不幸福,遭受家暴的煎熬,後來歷經艱辛終於逃脫了那個暴力家庭。難道,逃脫後就幸福了?逃脫後頂多是喘了一口氣吧,誰能保證逃離後,不會又陷入新的不幸?

在《激流三部曲》的後面作品中,沒錯,覺民和覺慧是覺醒了,出去後獲得了自由,參加了很多活動,可最終也是沒有挽救高家的衰亡。

覺民、覺慧的抗爭最終未能挽救高家命運,且作品沒有完全跳出“高公館”這個家族,對覺民、覺慧離家後的“幸福之路”沒有具體描述,是模糊的,僅僅是“幸福的樣子”而已!


微文創


和人見解《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湧、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在巴金眾多的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鉅製。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過程長達十年。第一部寫於1931年,以《激流》為題,從當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斷斷續續地在上海《時報》上連載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單行本時,作為《激流》之一改題《家》。《春》的寫作從1936年開始,在《文季月刊》上連載了十章,後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寫完,單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氣寫成的,這段時間每晚寫五、六個小時,邊寫邊送印刷廠付排,5月初結稿,7月即出書。

以自己生活過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為素材,寫一部控訴舊家庭的罪惡,展現自己的社會理想的系列小說,在巴金的心中醞釀了多年。

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象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象《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僅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和腐配、傾軋和迫害,還著力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鬥爭,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社會變動的一份珍貴的藝術記錄。作為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運的號角,它對於三、四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衝出舊家庭的藩籬,走向革命,起到啟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動著許多中國的和外國的青年的心。

凝聚著巴金的經歷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題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愛憎的鮮明,為巴金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摯濃烈的愛憎感情,隨著流暢而充滿抒情氣質的文字跳蕩,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據塑造的那些藝術典型,鮮明生動,對客觀現實的細緻描繪,構成一幅幅真實感人的生活畫面。這部鉅著的成就,標誌著巴金現實主義創作的新高度。

查看全部4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簡述《家》的文學價值

一、 富有激情的情感表現者\r   縱觀巴金的小說及其散文創作,情感的表現始終是其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是名副其實的情感型作家。這種個性貫穿其一生,從而形成了區別於其他作品、作家的重要特徵。“每一個作家走向文學,都有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文學的獨特見解”。\r   1929 年,巴金攜小說《滅亡》步入文壇,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於從舊家庭掙脫出來的年輕巴金來說,社會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他更加透徹地認識到了舊“家”的殘酷、專制、黑暗,從而成為他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覺新、瑞珏、梅、鳴鳳、婉兒、淑珍等,這些年青的生命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而他們卻成為即將崩潰的舊制度的殉葬品。《家》中充滿了家長制的勾心鬥角、爾\r   虞我詐、腐敗墮落、道貌岸然、倫理說教。掀掉高公館華麗的外衣,裸露的盡是貪婪和欺詐。《家》中早已潛藏著暗湧的激流,覺慧成為舊家庭鎖鏈上最薄弱的一環。他的出走,宣告了新生力量的成長,他匯入了時代的潮流,使革命隊伍不斷壯大。巴金常說:“我是‘五四’的產兒。“五四”運動催促了年輕巴\r   金的成熟。同時,豐富的社會生活,使他由鳴鳳的悲劇想到了人的悲劇並開始了新的跨越,用理性的眼光批判造成人的悲劇的社會根源。由批判高公館這個“小家”上升到“大家”———摧殘人的舊制度。他感到一種生活的熱情不斷在燃燒,生活逼他拿起了筆記錄《家》的愛與恨、歡樂和痛苦。他拿起文學的武器討伐“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礙社會的進化和人性的發展的人為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r   二、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r   文藝領域的現實主義指的是一種基本的文藝主張、創作態度、創作原則與創作風格。《家》寫的是一個大家庭的崩潰,未涉及工人運動、統治者對農民的剝削,缺少國民黨當局痛恨的宣傳鼓動。用巴金的話來說;“要是寫的太明顯,也許書就不能送到‘孤島’青年的手中。”但《家》及後來的《春》《秋》,反抗舊制度、舊禮教的思想一以貫之。《家》有濃厚的生活基礎,是巴金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成果,繼承了文學“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傳統。巴金不是簡單生硬地\r   配合運動,充當時代的傳聲筒。對此,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文藝應該起兩個作用,潛移默化、塑造人們靈魂的作用和宣傳的作用,而主要的應該是前者。宣傳只是為了配合鬥爭的需要,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主要的還要起教育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屬於塑造靈魂的東西。”那些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塑造靈魂的東西是作為文學家的巴金饋贈給讀者的———勇氣、力量、希\r   望、光明,是永遠奔息不止、無可阻擋的激流。典型塑造是現實主義的美學目標。《家》選擇了高公館這個象徵封建主義堡壘的典型環境,塑造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慧三個典型人物。以家作為透視社會的窗口。這種獨特的創作方法在他四十年代的長篇小說《寒夜》中進一步得到展示。通過社會生活的再現,在描寫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由此導致的命運結構,這些都是切中腠理的透視,將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r   三、文學家的藝術良心\r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藝術的良心。”在巴金的作品中,充滿憤恨的人似乎在控訴,充滿友愛的人似乎輕聲在訴訟衷腸。一種不吐不快的情感困擾著他,他不得不拿起筆來記錄生活中悲歡離合的一幕幕。在《家》中,覺新的原型來源於他的大哥李堯棠。他的服毒自殺,深深地刺激了年輕的巴金,所以在塑造覺新的形象時,他希望為覺新這一類人指明一條路,至少讓他們看見前面的是萬劫不復的深淵,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對梅、瑞珏、鳴鳳,巴金充滿了同情和悲憤。這些本該享受美好愛情的女性,\r   在舊制度和禮教的摧殘下失去了她們的青春、愛情以致生命。她們生為人,但過的卻是壓抑人性的非人生活。這是\r   一個文學家本著藝術良心,再現現實,揭示病苦,表現人性,控訴舊制的英勇之舉。值得同時代和後世作家繼續弘揚的美好品性。

1 瀏覽168 2016-02-15

巴金的家的思想意義和主要特色

《家》這本書通過對高家的描寫,突出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矛盾特徵,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以及當時封建家庭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同時還反映了封建家庭對青年一代的摧殘.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和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父權制度勢力的鬥爭,控訴了大家族的罪惡和吃人的本質,讚揚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

20 瀏覽671 2017-12-16

關於巴金的《家》的主要內容和人物評價

《家》寫於1931年,原以《激流》為題在上海《時報》連載,後改為《家》,與《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r 小說寫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它是以年輕一代與封建家長的矛盾衝突為線索,描寫了梅鳴鳳、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禮教吞沒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熱情歌頌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義的覺醒。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樣的家庭中長大的,所以他能如實地描寫他的祖父和大哥:一個是“我說了算”的專制家長,一個是逆來順受的子弟。同時,還描寫了一些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r 覺新就是介於高家封建家長和叛逆青年之間的一個地位特殊、性格複雜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也萌生過理想和追求,憧憬過婚戀自由,卻屈於封建家長的專制而斷送了個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們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不滿長輩們荒唐行徑,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責任”幫長輩們勸阻弟弟們反抗,以維護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只能換到一時的苟安,但最終使自己和親人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覺新的性格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漸漸趨向崩潰時期某些舊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兩面性——他們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還未能擺脫舊家庭、舊道德的羈絆,行為上軟弱妥協。覺新的性格還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讓、委屈求全”等本質。本文試從覺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劇意義,淺析高覺新人物形象。 \r 一、高覺新是巴金寫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為鮮明的人物。作者認為“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使他“那樣的人看見自己已經走到深淵的邊緣,身上的瘡開始潰爛。”在覺新身上,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積累和體驗,細膩的表達出他現實主義識力。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這一形象的探討十分欠缺,多數人對起性格否定性一面批判不夠,傾注了過多的同情,這就掩蓋了他的處世哲學的反動性,而難以作出公正的評價。高覺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劇意義。 \r 二、作品通過覺慧等人的態度,對覺新遭遇產生憐憫甚至同情,這是事實;然而,作品不時地展開對其性格的批判,這也是事實。我認為,正是通過這些諒解和同情,使讀者產生與我們同類的情感體驗。當其軟弱被當做軟刀子殺人時,我們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強烈的反思嗎?這樣對其性格的否定,以及產生這些這些性格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認識,就會有更進一層的體會。文學藝術的魅力正是通過這樣的真實性得以實現。 \r 從生活出發,塑造人物,這是巴金一貫的藝術追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為“一切社會關係總和”的人類,就不能進行簡單的定性和分類。當我們把覺新的性格放在形成這些弱點的具體環境中,把人類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會發現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點,實際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內在的必然性。藝術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徵之所以為起特徵的必然性。覺新的性格主要特徵是:善良忠厚、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得過且過。它的產生,有很深的歷史根源和現實主義的社會根源。 \r 覺新的性格集中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1)、孔子仁學思想為主體構成的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把整套“禮”的血緣實質性地規定為“孝悌”消溶滿足在以親子關係為核心的人與人的世間關係中,使仁學的觀念,情感和意識與世俗的倫理和日常心理綜合統一,而沒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導向外在崇拜對象或神秘境界。通過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傳播,滲透與人們的生活、習俗、行為和思維中,在塑造漢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跡。其缺點和弱點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貧”的觀點同莊子對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結合,經常剋制和壓排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形成逆來順受,自欺欺人,得過且過的奴隸性格起到十分惡劣的作用。覺新的性格即集中體現這種特點。(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識、信仰、世界觀的影響和制約的。這種影響和制約是通過環境和教育,結合個人需要的積極活動得以實現。高覺新主要活動是“家”。作為初級社會群體,“家”對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對人的行為的形成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正是通過這樣的環境作用於覺新性格。“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長成”,當父親用抓鬮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戀人時,他“沒有反抗的思想”,為了雙親的遺命,便把扶助弟妹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高家非要我來撐門面”。溫情脈脈的孝道親子之愛的“新政”,就使覺新自覺地套上封建禮教的枷鎖,把封建倫理道德視為生活的自覺理念,唯封建家長之命是從,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為完全裝入封建階級思想模式。(3)、同時,他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行為規範的特點。高家四房,他是長子長孫,沒落階段的現象通過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內部重重矛盾糾葛必然集中體現於他這個矛盾旋渦中心。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際關係,使他感到“不斷地跟長輩衝突有什麼好處呢?”他的敷衍處世乃出於無奈。 \r “一個人的本性,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性因素。”統治階級的社會控制,通過群體成員的指導和約束,也通過社會成員的相互影響。高覺新的“情感、儀表、行動”,一切都能證實他的教養和生活環境。這對他的影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是能深刻的提示覺新性格存在著發展的社會本質,這完全得力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他把人物放在整個歷史背景上,從更深一層的生活本質加以反映。作者是在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上,在創作上敏感地感受到這一人物的普遍性和性格深厚的社會基礎。 \r 三、高覺新的悲劇具有典型意義。 \r 覺新性格內在邏輯以及矛盾衝突的歷史必然性,便展示在社會歷史特點中。黑格爾說過“藝術作品所提供觀照的內容,不應該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現,這普遍性須經過明晰的個性化,化成個別性的東西。”覺新的性格的複雜性層次,表現在他作為藝術個性的悲劇矛盾衝突之中。 \r 基於階級和思想侷限,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不可動搖,這就是他悲劇性格的思想基礎。軟弱的性格,在聽命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擔時,表現為順從;梅表姐特別是瑞鈺的慘死,使他明白“真正奪去他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迷信、整個禮孝、整個制度”。然而,他只選擇了苟且:“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殉道精神,不僅使自己丟失了梅表姐、瑞鈺,更是軟弱的把她們送上舊禮教的絞刑架,置身於理想與現實、思想和行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糾葛之中無法自拔,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悲劇的衝突是覺新性格內在邏輯的必然結果。 \r 作為一個對舊社會有切膚之恨的作家,巴金對覺新的性格進行批判的同時,深刻體察了那個造成其“自殺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歷史根源——看出了這個空報善良願望,有理事才能的大好人,如何在舊制度沒落過程中,不敢鬥爭,憚於矛盾。而一步步被逼得幾乎精神崩潰的邊緣。苟且於令人窒息的灰色生活中,從而顯示出性格的悲劇意義。因為他的遭遇,並不是由於罪惡,而是由於某種過失或弱點。故對其言行感到可恨之時,亦會對其與時代相悖而被撕破的善的稟性產生憐憫。 \r 確切地講,巴金對覺新是“愛而知其惡”。這重的同情和憐憫,不僅因為覺新的原型是他的哥哥,在當時作家的思想中,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複雜因素使然,使得作家的某些憐憫,不能被我們所接受。然而,藝術家忠實以人一生的命運長河作為總體來衡量,以其社會、歷史根源來觀察,其目的是讓讀者從其創作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全部豐滿,多彩的現象中,從“自己看著自己死亡”這樣強烈的體驗中,去看出它複雜,深邃的社會歷史的內容,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這就啟到了通過教訓,就同時產生淨化的作用,達到了改造人類這個藝術最高的目的。 \r 覺新性格的悲劇意義就在於,透過其悲劇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為悲劇的社會歷史必然性。覺新性格不同於被封建規範壓制到了習慣成自然的阿Q精神勝利法,明知所作所為害人害己,卻不敢也不想改變這灰色的命運。同時,無奈中製造他人的悲劇,所以也就覺得特別可悲、可嘆、可憐、可恨,使讀者於強烈的震撼之後開始反省。阿Q為自己奴隸的地位辯護和粉飾的精神勝利法,暴露了國民劣根性。高覺新做奴隸而不得的性格悲劇,則深刻地展現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歷史痕跡,同樣警示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進行更高的要求,文學形象是作家對生活的真實的描寫和對生活評價的深刻性的統一。高覺新形象的價值是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揭露和攻擊。 \r 四、傑出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象,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於客觀現實的某些內容和必然規律。巴金不同於魯迅從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的角度提出問題,闡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而是更多從受傳統思想影響這一側面的揭露,意識到正因為象覺新那樣的人太多,高老爺才能夠橫行無礙。通過覺新性格批判舊制度,洞悉民族文化的心理底蘊,體察是深切的,封建傳統的道德沉澱與民族文化心理中中有相當強固的承受力量。在今天社會鉅變的歷史時期,清除結構中的陳垢,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覺新以自己的哀號,告戒著人們,這仍不失其認識價值。 \r 參考書目: \r (1)、巴金《關於〈激流〉》見《家》P8-9 \r (2)、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孔子再評價》、《莊玄禪宗漫述》、《淺談中國的智慧》等。 \r (3)、見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 \r (4)、見《列寧全集 》第十六卷P396 \r (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P62 \r (6)、黑格爾《美學》第一卷P64

16 瀏覽13918 2016-04-26

以《家》為重點,試論巴金《激流三部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思想價值

一、答:巴金《激流三部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思想價值如下(以《家》為例):\r   1、《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是巴金的代表作。 完整描述了封建大家庭在時代風雨中崩潰滅亡的歷史。小說寫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民、鳴鳳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r   2、以嗚風、梅、瑞珏等人的系列悲劇,來對封建大家庭 的專制、禮教道德的腐朽罪惡進行深刻揭露、批判。\r   3、塑造了覺慧、覺民、淑英等一批青年叛逆者的形象,表現 他們在時代潮流影響下的覺醒和在反抗封建專制家庭鬥爭中的成 長,以及離開封建家庭走向社會的反叛行為。其中,覺慧是封建宗法倫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膽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r   4、成功塑造了富有思想意義的覺新的形象,覺新是三部曲中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潰敗過程中的“長子”典型,性格複雜,徘徊掙扎於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衝突的漩渦之中。藉以批判在反封建鬥爭中的懦夫思想與退讓行為。\r   5、成功塑造了高老太爺這一大家庭衰敗過程中的封建專制家長形象。他的威權受到來自“敗家子”和“叛逆者”兩方面的挑戰。他在內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徵著一種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r   6、《家》正是通過描寫這些人物,反映了從“五四”新文化思潮與封建家族制度劇烈衝突的角度,描寫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訴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輩人物倫理道德的虛偽和淪喪;歌頌了受新文化思想激盪的子輩人物的叛逆行動,表現了青年女性的悲慘命運,以及她們的覺醒與抗爭。\r \r   二、《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簡介\r   1、《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r   2、‍《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7 瀏覽2776 2016-05-04

誰能談談巴金《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地位

一、答:巴金《激流三部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思想價值如下(以《家》為例):\r 1、《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是巴金的代表作。 完整描述了封建大家庭在時代風雨中崩潰滅亡的歷史。小說寫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民、鳴鳳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r 2、以嗚風、梅、瑞珏等人的系列悲劇,來對封建大家庭 的專制、禮教道德的腐朽罪惡進行深刻揭露、批判。\r 3、塑造了覺慧、覺民、淑英等一批青年叛逆者的形象,表現 他們在時代潮流影響下的覺醒和在反抗封建專制家庭鬥爭中的成 長,以及離開封建家庭走向社會的反叛行為。其中,覺慧是封建宗法倫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膽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r 4、成功塑造了富有思想意義的覺新的形象,覺新是三部曲中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潰敗過程中的“長子”典型,性格複雜,徘徊掙扎於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衝突的漩渦之中。藉以批判在反封建鬥爭中的懦夫思想與退讓行為。\r 5、成功塑造了高老太爺這一大家庭衰敗過程中的封建專制家長形象。他的威權受到來自“敗家子”和“叛逆者”兩方面的挑戰。他在內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徵著一種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r 6、《家》正是通過描寫這些人物,反映了從“五四”新文化思潮與封建家族制度劇烈衝突的角度,描寫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訴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輩人物倫理道德的虛偽和淪喪;歌頌了受新文化思想激盪的子輩人物的叛逆行動,表現了青年女性的悲慘命運,以及她們的覺醒與抗爭。\r \r 二、《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簡介\r 1、《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8位)。其他兩部為《春》、《秋》,《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它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r 2、‍《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三農娛樂達人


小說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在新時代新思潮的背景下走向衰弱,青年們試圖掙脫封建禮教的牢籠奮力反抗的故事。故事圍繞高公館形形色色的人物展開,展示了不同個性的人物各自的結局。《家》是中國現代文學中讀者最多的小說,王德威說「巴金的小說繼承並糅合了五四文學兩大巨擘的精神:自魯迅處,巴金習得了揭露黑暗,控訴不義的批判寫實法則;自郁達夫處,他延續了追尋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氣息。前者著眼群體生活的重整,後者強調個人生趣的解放。」因為《家》切中了中國社會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國與家的關係,這個社會怎麼樣以家的倫理而結構,又以家的結構而運作,在我看來,這才是這部作品最多人閱讀的一個原因。

在小說裡邊,我們看到他相對淡化了大家庭的官的成分,好像只是鄉紳地主。不過我們看到打仗的時候,他們家庭還是有一些關係,可以使得軍閥不來騷擾。

《家》的公館裡邊,還有很大的花園、湖泊、樹林,核心人物就是覺新、覺民、覺慧,還有梅、瑞珏、琴、鳴鳳,四個女子,基本上就貫徹了文藝的永恆主題——愛與死。

我們必須仔細來觀察、分析這四個愛情悲劇的成因、細節、出路和結局!

借用後記中的一句話,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希望自己也始終保持自我意志,不向命運屈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網紅八卦時時報


文學價值很高!

縱觀巴金的小說及其散文創作,情感的表現始終是其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是名副其實的情感型作家。這種個性貫穿其一生,從而形成了區別於其他作品、作家的重要特徵。“每一個作家走向文學,都有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文學的獨特見解”。

1929 年,巴金攜小說《滅亡》步入文壇,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於從舊家庭掙脫出來的年輕巴金來說,社會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他更加透徹地認識到了舊“家”的殘酷、專制、黑暗,從而成為他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覺新、瑞珏、梅、鳴鳳、婉兒、淑珍等,這些年青的生命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而他們卻成為即將崩潰的舊制度的殉葬品。《家》中充滿了家長制的勾心鬥角、爾

虞我詐、腐敗墮落、道貌岸然、倫理說教。掀掉高公館華麗的外衣,裸露的盡是貪婪和欺詐。《家》中早已潛藏著暗湧的激流,覺慧成為舊家庭鎖鏈上最薄弱的一環。他的出走,宣告了新生力量的成長,他匯入了時代的潮流,使革命隊伍不斷壯大。巴金常說:“我是‘五四’的產兒。“五四”運動催促了年輕巴

金的成熟。同時,豐富的社會生活,使他由鳴鳳的悲劇想到了人的悲劇並開始了新的跨越,用理性的眼光批判造成人的悲劇的社會根源。由批判高公館這個“小家”上升到“大家”———摧殘人的舊制度。他感到一種生活的熱情不斷在燃燒,生活逼他拿起了筆記錄《家》的愛與恨、歡樂和痛苦。他拿起文學的武器討伐“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礙社會的進化和人性的發展的人為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

文藝領域的現實主義指的是一種基本的文藝主張、創作態度、創作原則與創作風格。《家》寫的是一個大家庭的崩潰,未涉及工人運動、統治者對農民的剝削,缺少國民黨當局痛恨的宣傳鼓動。用巴金的話來說;“要是寫的太明顯,也許書就不能送到‘孤島’青年的手中。”但《家》及後來的《春》《秋》,反抗舊制度、舊禮教的思想一以貫之。《家》有濃厚的生活基礎,是巴金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成果,繼承了文學“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傳統。巴金不是簡單生硬地

配合運動,充當時代的傳聲筒。對此,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文藝應該起兩個作用,潛移默化、塑造人們靈魂的作用和宣傳的作用,而主要的應該是前者。宣傳只是為了配合鬥爭的需要,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主要的還要起教育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屬於塑造靈魂的東西。”那些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塑造靈魂的東西是作為文學家的巴金饋贈給讀者的———勇氣、力量、希

望、光明,是永遠奔息不止、無可阻擋的激流。典型塑造是現實主義的美學目標。《家》選擇了高公館這個象徵封建主義堡壘的典型環境,塑造了高老太爺、覺新、覺慧三個典型人物。以家作為透視社會的窗口。這種獨特的創作方法在他四十年代的長篇小說《寒夜》中進一步得到展示。通過社會生活的再現,在描寫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由此導致的命運結構,這些都是切中腠理的透視,將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

“對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藝術的良心。”在巴金的作品中,充滿憤恨的人似乎在控訴,充滿友愛的人似乎輕聲在訴訟衷腸。一種不吐不快的情感困擾著他,他不得不拿起筆來記錄生活中悲歡離合的一幕幕。在《家》中,覺新的原型來源於他的大哥李堯棠。他的服毒自殺,深深地刺激了年輕的巴金,所以在塑造覺新的形象時,他希望為覺新這一類人指明一條路,至少讓他們看見前面的是萬劫不復的深淵,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對梅、瑞珏、鳴鳳,巴金充滿了同情和悲憤。這些本該享受美好愛情的女性,

在舊制度和禮教的摧殘下失去了她們的青春、愛情以致生命。她們生為人,但過的卻是壓抑人性的非人生活。這是

一個文學家本著藝術良心,再現現實,揭示病苦,表現人性,控訴舊制的英勇之舉。值得同時代和後世作家繼續弘揚的美好品性。


逸風堂文化


價值極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湧、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在巴金眾多的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鉅製。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過程長達十年。第一部寫於1931年,以《激流》為題,從當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斷斷續續地在上海《時報》上連載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單行本時,作為《激流》之一改題《家》。《春》的寫作從1936年開始,在《文季月刊》上連載了十章,後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寫完,單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氣寫成的,這段時間每晚寫五、六個小時,邊寫邊送印刷廠付排,5月初結稿,7月即出書。

以自己生活過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為素材,寫一部控訴舊家庭的罪惡,展現自己的社會理想的系列小說,在巴金的心中醞釀了多年。

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象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象《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僅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和腐配、傾軋和迫害,還著力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鬥爭,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動。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社會變動的一份珍貴的藝術記錄。作為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運的號角,它對於三、四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衝出舊家庭的藩籬,走向革命,起到啟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動著許多中國的和外國的青年的心。

凝聚著巴金的經歷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題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愛憎的鮮明,為巴金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摯濃烈的愛憎感情,隨著流暢而充滿抒情氣質的文字跳蕩,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據塑造的那些藝術典型,鮮明生動,對客觀現實的細緻描繪,構成一幅幅真實感人的生活畫面。這部鉅著的成就,標誌著巴金現實主義創作的新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