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長期美國國債或許走向負利率。你怎麼看?

野馬和尚


全球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降成本,降資金成本是不多的選項之一了。降低成本,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美國也不例外。


樓爸1


美國國債收益率下降,對應的是美國國債價格的上漲。從這個角度看,持有美國國債的投資者明顯受益,這其中就包括中國。

截至2020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067億美元,較年初下降12億美元,降幅為0.04%。其中,2月美元指數、主要國家債券價格有所上漲,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估值因素,是當月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國持有的美債約為1.1萬億美元左右,持有數量暫時排在世界第二。此前,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是美債第一大海外持有國,在2019年,中國有過多次減持美債的操作,而日本與中國相反一直在陸續增持,目前日本政府是美債第一大海外持有國。

進入3月份,美國國債價格繼續上漲,而美元指數則出現3年來最大跌幅,這些都對於中國外儲資產規模估值提升有所幫助。

發達國家國債的紙面收益率持續創下新低,甚至為負,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光是持有國債就在虧錢。事實上,因為押注經濟走不出困境,央行大力放水的債券買家,正在因為國債價格的上漲而收穫頗豐。

事實上,多年來,國債市場上曾經有一批做空者,不過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都敗下陣來。2015年4月,債市傳奇比爾-格羅斯將做空10年期德債描述為"一生難得一遇的做空",結果他所在的駿利資本集團仍因Global Unconstrained基金而蒙受巨大損失,後來隱退江湖。

相對美國債券市場來說,跌破"0"這一心理水準並非不可想象,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已經經歷了這一過程。

目前,全球大約40%負收益債務來自日本,剩餘的多數在歐洲。3月7日,10年期德國基準債券收益率接近歷史低點,收益率為負0.7

投資者更願意持有負收益債券,因為他們都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人們購買的長期國債收益率如此之低,可能是投資的風險偏好導致,但數百年的歷史表明,投資偏好的變化一直存在,而負收益債券卻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股中精怪


特朗普對經濟的拔苗助長,經濟一定會崩盤,股市也必將斷溶。

關注我對股市評論,就知道我一直以為,美股不回到原點,世界經濟就難有復甦,特別對滬深走勢更是無法預測。也就沒太大上升空間。

那美股的原點在哪裡?個人以為道瓊斯至少該回到20000點。


a紅塵無辜


  美聯儲的緊急降息帶動10年期美債收益率歷史性破“1”。市場表現反映出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脆弱性的擔憂。事實上,流動性寬鬆帶來的全球經濟弱企穩並不牢靠,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扭曲是當前全球經濟難以緩和的矛盾。

 發達市場貨幣政策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被過度依賴,本輪疫情衝擊或將加速全球貨幣寬鬆和負利率的進程。展望未來,僅依靠傳統的貨幣政策很難走出負利率的陷阱,需要更多的依靠政策創新,或者是貨幣政策與其他結構性政策的組合,才能真正刺激經濟和通脹。

  美債破“1”或源於恐慌情緒下投資者對全球經濟脆弱性的擔憂。從歷史經驗看,由於美債相對較高的安全性和收益水平,美債市場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險場所。在低利率和高資產價格的高槓杆高債務環境下,全球經濟的脆弱性較以往增加,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和避險需求加深,增加了對美債以及相應金融產品的需求,美債短期破“1”的驅動力主要在此。

  結構性矛盾vs新冠疫情。經濟、金融、政治格局的結構矛盾,包括老齡化,貧富差距擴大,技術進步放緩,全球貿易失衡、民粹主義等,導致全球經濟脆弱性有所增加。

  同時,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也在利率不斷下沉、資產價格的持續膨脹中積累。貨幣政策的錨開始向資產價格偏移,央行對金融市場的穩定越來越看重,政策易松難緊,反而助長了金融資產的膨脹。在這種環境下,疫情衝擊的潛在風險可能被放大。儘管美聯儲帶頭降息,但能否起到作用,還取決於低利率能否傳導至增長和通脹。

  疫情對於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衝擊或許不會僅僅侷限於短期,疫情或將成為全球負利率的催化劑。歷史上爆發的多次大規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都是短暫的,企業生產、收入和利潤在疫情結束後都可能V型反轉,但這次或許不一樣。因為全球發達市場正處在一個內生增長放緩,結構性矛盾突出,且政策空間狹窄,金融市場脆弱的環境中。

  事實上,也正是這種增長放緩和結構性矛盾帶來的民粹主義思潮,使政府在防疫政策執行上遭遇障礙,反而加劇了疫情的擴散。在這種情形下,疫情衝擊必然會產生更大的實際影響,但是能否大到讓全球經濟“傷筋動骨”還需視疫情的進一步發展而定。

  降息並不能直接緩解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或許意在緩和美國金融市場波動。疫情下受到衝擊最大的將是服務業的實體企業,降息50bp對融資成本的影響十分有限,國內消費以及外部需求對於降息可能也不那麼敏感。若疫情真的在美國大規模爆發,在經濟相對停滯的狀態下,降息對於經濟的刺激作用很難向增長和通脹傳導。

  在美國目前公佈的確診人數剛剛超過100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未凸顯,且金融機構流動性並不緊缺的背景下,美聯儲意外降息,或許更多地受到了政治因素影響,來緩和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在剛剛過去的一週中,標普500暴跌11.49%。

  財政政策和結構性貨幣政策的配合將更加有效。相比於降息,減稅是彌補企業損失更加直接有效的方法,對於企業的激勵也更大。由於疫情的影響始終是結構性的,精準的結構性減稅效果會更好。如果未來疫情擴散或金融市場恐慌加劇導致部分高槓杆機構遭遇流動性壓力,那麼類似於次貸危機時對於特定機構的流動性支持,效果可能也會好於利率的普降。


小稅官談稅事


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疫情可能引起後果超出預期,而其中2020年後歐美股市暴跌得到驗證,且美國長短國債收益已經出現倒掛及10年美國國債收益率創200年新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