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长期美国国债或许走向负利率。你怎么看?

野马和尚


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降成本,降资金成本是不多的选项之一了。降低成本,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美国也不例外。


楼爸1


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对应的是美国国债价格的上涨。从这个角度看,持有美国国债的投资者明显受益,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截至2020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67亿美元,较年初下降12亿美元,降幅为0.04%。其中,2月美元指数、主要国家债券价格有所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估值因素,是当月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债约为1.1万亿美元左右,持有数量暂时排在世界第二。此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美债第一大海外持有国,在2019年,中国有过多次减持美债的操作,而日本与中国相反一直在陆续增持,目前日本政府是美债第一大海外持有国。

进入3月份,美国国债价格继续上涨,而美元指数则出现3年来最大跌幅,这些都对于中国外储资产规模估值提升有所帮助。

发达国家国债的纸面收益率持续创下新低,甚至为负,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光是持有国债就在亏钱。事实上,因为押注经济走不出困境,央行大力放水的债券买家,正在因为国债价格的上涨而收获颇丰。

事实上,多年来,国债市场上曾经有一批做空者,不过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都败下阵来。2015年4月,债市传奇比尔-格罗斯将做空10年期德债描述为"一生难得一遇的做空",结果他所在的骏利资本集团仍因Global Unconstrained基金而蒙受巨大损失,后来隐退江湖。

相对美国债券市场来说,跌破"0"这一心理水准并非不可想象,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一过程。

目前,全球大约40%负收益债务来自日本,剩余的多数在欧洲。3月7日,10年期德国基准债券收益率接近历史低点,收益率为负0.7

投资者更愿意持有负收益债券,因为他们都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人们购买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如此之低,可能是投资的风险偏好导致,但数百年的历史表明,投资偏好的变化一直存在,而负收益债券却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股中精怪


特朗普对经济的拔苗助长,经济一定会崩盘,股市也必将断溶。

关注我对股市评论,就知道我一直以为,美股不回到原点,世界经济就难有复苏,特别对沪深走势更是无法预测。也就没太大上升空间。

那美股的原点在哪里?个人以为道琼斯至少该回到20000点。


a红尘无辜


  美联储的紧急降息带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历史性破“1”。市场表现反映出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脆弱性的担忧。事实上,流动性宽松带来的全球经济弱企稳并不牢靠,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扭曲是当前全球经济难以缓和的矛盾。

 发达市场货币政策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被过度依赖,本轮疫情冲击或将加速全球货币宽松和负利率的进程。展望未来,仅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很难走出负利率的陷阱,需要更多的依靠政策创新,或者是货币政策与其他结构性政策的组合,才能真正刺激经济和通胀。

  美债破“1”或源于恐慌情绪下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脆弱性的担忧。从历史经验看,由于美债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收益水平,美债市场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险场所。在低利率和高资产价格的高杠杆高债务环境下,全球经济的脆弱性较以往增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和避险需求加深,增加了对美债以及相应金融产品的需求,美债短期破“1”的驱动力主要在此。

  结构性矛盾vs新冠疫情。经济、金融、政治格局的结构矛盾,包括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技术进步放缓,全球贸易失衡、民粹主义等,导致全球经济脆弱性有所增加。

  同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也在利率不断下沉、资产价格的持续膨胀中积累。货币政策的锚开始向资产价格偏移,央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越来越看重,政策易松难紧,反而助长了金融资产的膨胀。在这种环境下,疫情冲击的潜在风险可能被放大。尽管美联储带头降息,但能否起到作用,还取决于低利率能否传导至增长和通胀。

  疫情对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或许不会仅仅局限于短期,疫情或将成为全球负利率的催化剂。历史上爆发的多次大规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都是短暂的,企业生产、收入和利润在疫情结束后都可能V型反转,但这次或许不一样。因为全球发达市场正处在一个内生增长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且政策空间狭窄,金融市场脆弱的环境中。

  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增长放缓和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民粹主义思潮,使政府在防疫政策执行上遭遇障碍,反而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在这种情形下,疫情冲击必然会产生更大的实际影响,但是能否大到让全球经济“伤筋动骨”还需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而定。

  降息并不能直接缓解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或许意在缓和美国金融市场波动。疫情下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服务业的实体企业,降息50bp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十分有限,国内消费以及外部需求对于降息可能也不那么敏感。若疫情真的在美国大规模爆发,在经济相对停滞的状态下,降息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很难向增长和通胀传导。

  在美国目前公布的确诊人数刚刚超过100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未凸显,且金融机构流动性并不紧缺的背景下,美联储意外降息,或许更多地受到了政治因素影响,来缓和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标普500暴跌11.49%。

  财政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将更加有效。相比于降息,减税是弥补企业损失更加直接有效的方法,对于企业的激励也更大。由于疫情的影响始终是结构性的,精准的结构性减税效果会更好。如果未来疫情扩散或金融市场恐慌加剧导致部分高杠杆机构遭遇流动性压力,那么类似于次贷危机时对于特定机构的流动性支持,效果可能也会好于利率的普降。


小税官谈税事


认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疫情可能引起后果超出预期,而其中2020年后欧美股市暴跌得到验证,且美国长短国债收益已经出现倒挂及10年美国国债收益率创200年新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