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德军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斯大林格勒?

风雪二锅头


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于1942年6月,其时德国慢慢从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在之前的哈尔科夫战役和刻赤战役中,德国全线击溃企图反击的苏军,士气大振,加之夏天来临,缺乏冬装的问题的到了缓解,德国大本营又开始梦想一鼓作气拿下苏联。

莫斯科战役的失败,让德国上层明白,想一鼓作气把对手打趴下几乎不可能,需要从其他领域想办法。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不仅人口众多,工业发达,还是伏尔加河内河港口之一,北线德军受困,原因之一就是苏联通过伏尔加河不断对列宁格勒输送补给,拿下斯大林格勒,不仅可以包围苏联西部最富饶的地区,还能切断伏尔加河航道。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斯大林格勒是南高加索地区的门户,占领斯大林格勒,不仅可以占据盛产石油的南高加索,还能把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土耳其拉入战争,共同对付苏联。

苏德两国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斯大林格勒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场战役依然以德国的失败告终,对于苏联来说,他们取得了莫斯科战役以后又一个大胜利,而对德国而言,这场战役却是打断了他们的脊梁骨,为什么占据主动的德国,又一次倒在苏联人面前,有这样几个原因。

(1)德国低估了苏联

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六集团军是德军精锐,不仅装备先进,还兵精粮足,更有强大的纳粹空军做掩护,如果战役发生在北非的沙漠,或者是法国的平原,苏军毫无胜算。但这里是斯大林格勒,苏军不仅占据主场优势,还有一个德国无法克服的障碍:巷战!众所周知,德国在二战前期的胜利,极大程度依赖其机械化部队的闪电战,以快速机动来切割对手,然后围歼,这一做法在欧洲战役中屡试不爽,苏德战争开始阶段,苏联对此极不适应,损失惨重。

但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已经渐渐摸清了德国人的套路,不再与德军大开大合打对攻,转而隐藏与城市的巷道楼宇中,化整为零,争一街一巷。如此一来,德国机械化快速化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空军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陷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白刃战对双方来说可以是五五开,但苏联胜在人多不怕死,不怕死到不见得是真不怕,但在督战队血腥的机枪面前,他们只有一个选择,要么杀掉敌人,要么死在自己人手里。

如此一来,崇尚骑士精神的德国军队,就变得脆弱起来。

(2)用人不当

德国第六集团军总指挥是保卢斯元帅,这位老兄早年参谋出身,参与指定了不少著名战役计划,例如“巴巴罗萨”。但行军打仗不是纸上谈兵,计划再好,也要人来执行,比起善于临场调度的曼施坦因等名将,保卢斯更像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政委,大事听指示,小事按规矩。这就给了苏联那些将领玩命的机会。他的对面,坐镇的可是苏联第一名将朱可夫。

关于朱可夫的指挥风格,后世有很多争议,尤其是他的老战友叶廖缅科,直言不讳的说他打仗毫无技术含量,就是靠人多。

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道理,因为根据后世统计,朱可夫作战,总喜欢调动数倍敌人的兵力,用人多来堆死对手。但战争不是单挑,只要能获胜,怎么打都是正确的。苏联在开战初期损失惨重,再加上之前的大清洗,有经验的指挥员几乎丧失殆尽,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对上经验丰富的德国老兵,如果还是恪守骑士精神,来个公平单挑,那就是自寻死路。

有人用,为什么不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朱可夫打仗不计较人命,总喜欢采用密集冲锋的形式,战役的胜利都是建筑在士兵生命的基础上,这种说法低估了战场的残酷,面对技战术都优于自身的德军,如果还想着投机取巧,恐怕很难获胜,基辅战役中,朱可夫被排除在外,占据兵力优势的苏军一败涂地,光是投降的就超过70万。

(3)战略失误

战役后期,苏军围歼德军的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明显,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明哲保身,退出战役,虽然无法达成开战前的目标,至少能够保存实力,但固执的希特勒依然幻想可以击溃对手,对苏军的动向不以为然。中规中矩的保卢斯在敌军的猛烈攻势下,心灰意冷,即便是接到了撤退命令,也不执行,反倒带着十万军队投降了苏联。

伏尔加河的防守也是一个大问题,苏联利用伏尔加河对斯大林格勒不断补充给养和兵力,而德国却无法切断伏尔加河,让苏联后勤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4)国力不如人

二战中,德军在技战术,装备方面都优于苏军,以德国空军为例,斯大林格勒方向部署的是德国空军的王牌第四航空队,约有飞机1200架,无论飞行员能力,还是飞机本身,都优于苏联。再比如德国陆军的虎式坦克,无论是其88毫米主炮的穿透力,还是正面主装甲,都完全碾压苏联主战坦克T34,。

但就是这样,德国依然无法打垮苏联。究其原因,还是苏联国力太过强大,早早迁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苏联工厂,不断出产各种型号的武器装备,这边打完,那边补充,纵然战损比1:3,1:4,也在所不惜,而德国则无法做到同样的补充,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战斗,其战斗力持续性差的弱点就暴露出来,最终被苏联人拖垮。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战役,后世把这场战役看做是二战东线的转折点,其原因就在这里,获胜的苏联,不仅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还树立了强大的作战信心,此后苏联全线反击,德国从进攻转入防守,失败就是时间问题了!



日慕乡关


且不论战争的详细过程,我们从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场战争双方的情况再最后做一下总结。

苏军为了这场战役可谓是损失惨重,光是伤亡便有上百万之巨,不得不说这场战争是场尸山血海的炼狱。战争的惨烈不再赘述,我们看看苏军的将军阵容。苏军先是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主官是铁木辛哥,政委是赫鲁晓夫。一个是老将军,一个是后来的苏联一号人物,可以说初期阵容便很强大。不过由于铁木辛哥的表现得不到斯大林的满意,便换成由戈尔多夫为主官,华西列夫斯基为参谋的搭配。当战役进行到苏德双方在城内捉对厮杀时,斯大林又指派了朱可夫参与此次战役,紧接着还有罗科索夫斯基,崔可夫,瓦图京等人,可以说苏军是相当的重视这场战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德军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目标不是很明确,既想快速拿下高加索,又想打下斯大林格勒。本来其原计划是德军的A集团军咬住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以掩护B集团军拿下高加索;但是希特勒被初期的顺利攻势给冲昏了头脑,认为德军可以一同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连带着重工业命脉和石油线一起收拾咯。而这样一来,德军就得由原来的牵制战变成攻陷战;也就是包围并歼灭斯大林格勒内的苏军。

但是由于斯大林格勒有着来自伏尔加河的绵绵不断的补给线,所以是不具备搞包围战的能力的。德国作为进攻方,是根本没有能力去切断斯大林格勒在伏尔加河上的补给线的;一旦德军冒险去布置防守线以切断其补给线,那么苏军便可反客为主,德军兵力不足的缺陷也必然会暴漏在苏军面前。因此,这场战役便凭借着伏尔加河由攻陷战演变为了德军最害怕打的消耗战、拉锯战。

虽然德军在这场战役中,前后有不少名将参与,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曼施坦因,保卢斯等人。和苏联一样,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最终还是因为战略上的变动导致了战术上的失败;德军本擅长地空配合机动作战(闪电战)以实现快速进攻的目的,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却是一场巷战,是德军最不擅长的战役。因此这场战役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其实从整体看,苏军其实一直有失败的危险,但是依靠着计划经济和地理上的优势迅速的进行对斯大林格勒部队的支援,才使最终反败为胜。当时苏联境内基建较差,德军深入腹地后补给难以保证,而苏军因为战线的后移以及伏尔加河的天然地理buff使得补给越来越充分起来,这无疑是决定这场战争的主要因数。再看看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其本身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往北沟通莫斯科,往南保障高加索产油区。

而在政治意义上,因为是以领袖的名字命名所以更不容许丢失,假若丢失了,将是对苏联精神上的一次重大打击,所以这场仗必须打,也不得不打,还得打赢才行。所以苏军耗费了巨大的代价,终于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惨痛的胜利。


二战吐槽君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什么蓝色计划分兵,事实上,蓝色计划本身并没有问题,分兵也是必然的,蓝色计划的目标是高加索油田,在蓝色方案中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是一个拥有德国第2/6/11/17/装甲第1/装甲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合计6个德国集团军,4个盟国集团军共10个集团军级单位的庞然大物,而向高加索进军,另一方面突入高加索的集群需要不断向南推进,不断与掩护其北方侧背的集群拉开距离这就造成了单靠一个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已经不可能有效指挥,所以分兵是必然的。

其次,蓝色方案最初计划,以德军第11,第17,装甲第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组成A集团军群突入高加索,而以德军第2,第6,装甲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组成B集团军群向伏尔加河一线推进,封闭并掩护A集团军群侧翼,单从B集团军的任务而言,其拥有3个德军集团军,3个盟国集团军,完成掩护任务是足够的,而且B集团军群还可以随时得到A集团军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增援(实际上到10月份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都划拨B集团军群了),所以就蓝色方案计划中的分兵而言,并不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

蓝色行动

然而问题就出在蓝色计划的执行上,对于蓝色计划来说,关键目标是占领高加索油田并巩固之,任何喧宾夺主的目的都是不可容忍的,但是德军被蓝色方案初期一路高歌猛进冲昏了头脑,竟把斯大林格勒这个对掩护A集团军群侧背毫无必要的城市当做了首要目标,将本可用作B集团军群弹性防御中主要打击力量的强大的第6集团军全部外带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陷进了这个大泥潭,结果导致在仆从军脆弱防线的背后,竟然没有可用的德军机动预备队!

为了夺取斯大林格勒,强大的第6集团军聚集在斯大林格勒周边狭小的正面上,导致了原本兵力绰绰有余的B集团军陷入了严重兵力不足的状态,丧失了机动预备队和防御弹性

实际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主要不在于分兵,而是在于分兵之后,毫无必要的增加了行动目标,导致B集团军群后续作战完全失去了弹性,这才是真正要命的


DDG的老船坞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并非战役、战术上的严重错误,而是在战略部署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一错误实在太过严重,使得德军即使在战役、战术上取得了多次胜利,却始终无法取得战略优势。德军推进的越远,反而使自己的优势越来越小,兵力的不足导致德军在进攻和侧翼掩护兵力分配上犹豫不决,最终冒险让战斗力较差的轴心国军队担任侧翼掩护任务,正是此举造成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首先来谈下1942年的德军战略进攻计划,这个所谓的“蓝色方案”有着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进攻部队将随着战役发展而一分为二,分别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进军,这违背了最基本的“兵力集中”原则。一般的分散兵力的作战行动有“内线作战”和“外线向心作战”两种,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是将兵力汇聚到一起,以期在决定性中的战役中投入决定性的兵力。但是1942年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完全被分割开来向彼此背离的方向发起进攻,进攻力量不可避免的被分散开来,无法相互协同作战,而且造成了德军战线的巨大拉伸,侧翼掩护长度大大增加,这让德军的高级将领们忧心忡忡,即便如希特勒这样经常无视基本军事准则的“门外汉”也不得不重视其侧翼掩护的兵力不足问题。


由于要同时开展两个方向上的深远进攻,所有可抽调的部队都投入到了南翼的进攻中,北方和中央方向的德军甚至都留战役预备队以应付可能的局部危机。即便如此德军还是无法凑齐足够的兵力来执行计划中的侧翼掩护任务。希特勒决心让众多的轴心国同盟军队来填补战线上的缺口,尽管他们只担负次要的防御任务,但是由于这个联军部队的装备实在是太差,尤其是缺乏反坦克能力,这样让他们根本无法敌方苏军坦克部队的突击,事实证明,这些联军部队无法胜任东线的作战强度,他们只适合去后方担负警戒任务。对于联军部队的过度信任是造成德军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德军进攻的过度扩张直接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战役预备队的缺乏,这也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和苏军最高统帅部最根本的区别,不同于德军,苏军最高统帅部总是会保留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让苏军能在关键的地点投入关键的兵力以占据主动。反观德军,可用的兵力都用于一开始的进攻,没有对进攻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战略预备队的组建成为泡影,一旦某一方向的形势严重恶化,德军最高统帅部缺乏恢复态势所需的足够预备队,只能从别的战线临时抽调,这种断断续续的投入使得德军无法根本上改变态势,这一情况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为解救第6集团军的救援部队迟迟不能集结完毕,这些部队来自中央集团军群、A 集团军群以及遥远的西线德军,部队的调集和运输占用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使得德军的反应总是显得太慢、太少。

随着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覆灭,德军的整个1942年攻势也以完全的失败而告终,相比于德军大量作战经验丰富的野战师的覆灭,苏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成长出一批适应现代作战的野战部队和相应的高级指挥官,德国国防军的素质优势正在迅速的丧失!


战略论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并非战役、战术上的严重错误,而是在战略部署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一错误实在太过严重,使得德军即使在战役、战术上取得了多次胜利,却始终无法取得战略优势。德军推进的越远,反而使自己的优势越来越小,兵力的不足导致德军在进攻和侧翼掩护兵力分配上犹豫不决,最终冒险让战斗力较差的轴心国军队担任侧翼掩护任务,正是此举造成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首先来谈下1942年的德军战略进攻计划,这个所谓的“蓝色方案”有着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进攻部队将随着战役发展而一分为二,分别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进军,这违背了最基本的“兵力集中”原则。一般的分散兵力的作战行动有“内线作战”和“外线向心作战”两种,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是将兵力汇聚到一起,以期在决定性中的战役中投入决定性的兵力。但是1942年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完全被分割开来向彼此背离的方向发起进攻,进攻力量不可避免的被分散开来,无法相互协同作战,而且造成了德军战线的巨大拉伸,侧翼掩护长度大大增加,这让德军的高级将领们忧心忡忡,即便如希特勒这样经常无视基本军事准则的“门外汉”也不得不重视其侧翼掩护的兵力不足问题。


黑龙江边一石子


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德军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942年,德军第6集团军逼近斯大林格勒城,德国装甲部队在经历了莫斯科严冬的打击后重振雄威,苏军由于损失大量主力部队后节节败退,战争渐渐对苏军不利。苏军统帅崔可夫在指挥斯大林格勒时,要打破德军这种闪电进攻的部署。他提出过一个“拥抱敌人”的作战方案,即把敌人主力吸引到斯大林格勒进行攻坚战,逼迫敌人陷入残酷的巷战,在消耗其作战能力后在南北两端集结兵力,发动钳形攻势,将德军第6集团军合围歼灭。

要达成这样胡战略目标,重中之重是要守住伏尔加河上的码头,使后方兵员和增援的装备能顺利增援斯市。崔可夫做了以下部署:第一在伏尔加河前将沿岸的建筑,改造成火力堡垒据点,据点的地下室布置战防炮,一楼布置重机枪,二楼布置精确射手与狙击手,肩负狙击敌人步兵,为大炮引导攻击目标,第三层是迫击炮。这些据点成南北排布,牢牢挡在伏尔加河之前;其次,所有战斗部队任何人员均装备步枪,手雷,随时准备与德军进行接触作战。最后,利用伏尔加河岸比河岸高出许多的地势优势,在伏尔加河岸部署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风琴”。

德军第六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由于长期在陆军部做参谋工作,并没有并没有多少军队在指挥经验,这次他是首次单独指挥一个集团军。实战经验的缺乏让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放弃了德军最擅长的侧翼包抄战术,而让部队直接从正面进攻斯大林格勒。前文介绍过,斯市的特点是南北长,东西窄,背靠伏尔加河,几乎没有防御纵深,伏尔加河的增援与补给极易受到攻击,如果德军从南北两路迂回渡河,迅速抢占伏尔加河渡口,就可将斯市进行包围,彻底切断苏军后勤补给线。

战役走向都按崔可夫的预想进行着,苏军兵员与装备补给通过伏尔加河渡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的主力陷入不断在巷战之中。虽然德军在不断在进攻下控制了斯大林格勒绝大部分地区,但苏军利用这段时间在两翼集结了足够的突击部队,用德军最擅长的闪电战方式将德军第六集团军团团包围。

关键时刻保卢斯又犯了第二个致命错误,他获知苏军在其两翼集结的情报后,首先是向希特勒的统帅部报告,等待希特勒的指令决定下一步行动,而没有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迅速的应对。正所谓兵贵神速,正在他等指令之时,崔可夫指挥苏军迅速抓住战机,指挥大军分别从两翼对德军进行包抄,德国被团团包围,缺乏补给后,德军向苏军投降,保卢斯成为德军首位投降的德军元帅。

苏军虽然此次战役损失惨重,但在崔可夫的指挥下,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一举歼灭了德军精锐在30万军队,从此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整体局面,战争的天平逐渐向苏联倾斜,德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轮子上的旗梹


导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应当从当时德军整个东线战场去分析:德军虽然善长闪电战,但天时,地利辅助人和却成为其最大阻碍。也就是说苏联广阔的土地,战略纵深与气候还有焦土政策粉碎了德军装甲集群的闪电战。一但战争攻防互换,苏联的地形都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所以从德军进入苏联境内那一刻始,便等于进入绝地。兵法有云:绝地无留,要快速进驱。故兵贵速不贵久。应当集中兵力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只要拿下莫斯科,苏联抵抗的意志就会崩溃。然而德军在同时进攻莫斯科与列宁格勒而久攻不下的态势下,因而想拿下高加索油田,掐断伏尔加河运输补给线,斯大林格勒也就成为德军的战略目标。至此德军兵力分散,使其长途补给增援因久攻无果而给德军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速扩大,德军因分兵陷入了持久战,此兵家大忌。

纵观历史:如中国之明未满清曾几欲避开山海关,宁远防线绕道蒙古直逼明朝心脏北京,就是为避免陷入持久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战首行动。所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东线战场战略失败。





青山绿水无名


这个问题可分两个方面来简述:

战略方面:德军以举国之力,辅以仆从国的低战斗素养军队,虽说在进军苏联之初高奏凯歌,但受阻于莫斯科外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已经出现疲态。

后勤补给线过长,屡屡遭到游击队袭扰,导致前方部队无法及时得到补给。

德国国力有限,而苏联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并且及时转移了部分军工企业,武器生产始终没有停止。

德军装备,小到单兵武器,大到坦克飞机,具有精良的德式工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法快速生产弥补战场损耗。而苏联武器皮实抗造,适合冬季环境使用,并且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

更重要的一点,德军的人员损耗逐渐加剧,北欧、西欧、北非等地战事频仍无法顾及,陷入多线作战无法补充。而苏联虽然在战争之初损耗巨大,但在西伯利亚仍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预备队未曾使用。

战术方面: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部属,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就已注定了败局。而斯大林格勒之战德军最高指挥官保卢斯,也出现了重大的指挥失误。他的第6集团军实力雄厚,侧翼还有第4装甲集群的策应,然而他不仅没有将苏军合围于斯大林格勒城下,也没有将全部苏军赶过伏尔加河,甚至没能封锁伏尔加河渡口,导致苏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

此外,保卢斯将宝贵的精锐兵力投入城内与苏军巷战,犬牙交错的阵线,令德国空军和炮兵无法发挥作用,只能眼睁睁看着部队消耗殆尽。

综上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而言,想要获胜难于登天。


漫聊历史


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毛主席评价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同样也是这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是他灭亡决定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从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双方参战总兵力近300万。苏联最高指挥官历经三任主帅,叶廖缅科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朱可夫元帅。德军方面的主要指挥官保卢斯元帅,他在担任陆军总参谋部第1局长的时候,他亲自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1942年,任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员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期被任命为总指挥。这次战役的结果就是德方遭遇了彻底的失败,损失32个师,另外有16个师已经无法完成建制,总计伤亡,俘虏150万人,同时损失3000多架战斗机,运输机,3500辆坦克和迫击炮,苏军损失113万人。

可以说,斯大林战役会战胜利的意义在于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2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性转折点和主要标志,苏军因此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那么希特勒败于何处,德军的战略性错误。以及希特勒就是过于的自信,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也过低了苏军的韧性。还有就是希特勒在进攻时过于分散兵力,违背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原则。这一措施保卢斯多次向希特勒给予谏言,但未被希特勒所采纳,但是他却不得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而最终被俘。而德国的战略性失误引发战术失败,最终导致局面崩溃,首先,德国最高统帅部在萨林格勒战役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

应该说当时德军最主要的战略目标是a集团军进攻高加索方向,目的是切断苏联的石油供给,打击苏联的战略动员能力,而b集团军的目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掩护a集团军的侧翼,迁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但是希特勒被一系列胜利所蒙蔽,认为能够拿下高加索地区与三林格勒战役,即想切断苏联的石油运输线,又抢占苏联的工业命脉,最终导致斯大林格勒战演变成德军最不擅长的阵地战。

而苏联的胜利,首先就是建立了纵深梯次的防御体系,使防御体系有很大的弹性,苏军防御纵深达70~150公里,在接近斯大林格勒近郊附近地区构筑三道防线。有效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而在进攻的阶段,苏军采取了严密的战役伪装措施,达到了战役的突袭性和突然性。被选择突袭的地区,苏军将突破地段选择在了两翼,德军的两翼是由匈牙利和意大利罗马尼亚军团组成这些战斗力,部队战斗力很弱,苏军进攻点选择得很好。当保卢斯得知自己无法突围的时候,他给希特勒发的最后一个电报就是本台停止发报。此役苏军共俘虏一名元帅,24名将军。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而在德国,全希特勒下令全国哀悼4天,4天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与此同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布命令,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70万人荣获斯大林格勒奖章,数万名军官获得军功勋章,125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斯大林,你们的光辉胜利遏制了敌人的入侵,同时也是我们的胜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去贺电。英国国王赠与斯大林格勒城一把宝剑剑上用俄文英文两种文字刻着赠给萨林格勒,坚强如钢的公民们。英王乔治六世。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苏德战争早期阶段前苏联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斯大林对希特赖德军的政治军事战略误判,不相信苏联各种情报渠道汇集到面前的德军将要大举进攻苏的情报,反而认为是美英情报局的挑拨离间苏德友好关系,一直于苏军对于德军的闪电战进攻,惊慌失措,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前线部队被命令“不能轻易向德军开枪,否则军法重处”;更多的军队有枪无弹,没有“上边命令”,军需处不配发实弹;……以至于苏军头几个月遭受重大损失,更多的土兵丢枪逃跑或向德军投降,被俘德军达五百多万。到了斯大林格勒城,苏军最高统帅部颁布了“绝不能后退”的命令,督战队可以向任何逃跑的士兵重机枪扫射,这才稳定了苏军士兵的军心:只有勇敢向前,冲向德军阵地,与敌拚命撕杀,有一线生机;苏军利用被炸烂的城市残亘断壁,逐街逐搂与德军短兵相接,最好用的武器已不是飞机、坦克、大炮,而是冲锋枪,斧头、铁铲、手榴弹、比首,德军的机械化坦克兵团在城市废墟中处处挨打,苏军用莫罗托夫燃烧瓶和反坦克手雷可以轻松对付巷道中的坦克,装甲车,而隐藏在地屋中的反坦克炮更是一打一个准,德军坦克兵团损失惨重:在乌尔加河边壁岸隐藏了几百门卡秋萨火箭炮,每一次密集地火箭弹都能将德军的冲锋军团击溃:天寒地冻,德军的坦克,汽车油,水箱冻结,不能正常工作,大量车辆趴窝:德军士兵没有准备足够御寒的冬衣,苏军统帅部以城市熬战拖住德军,在外围组织了150万大军将德军中央集团军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合围,保卢斯毅然丢开希特赖元首授与他的元帅权杖,走向苏军前线司令部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