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来源
游丝毛雕一词,据资料显示,最有说服力的是,由明代剧作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中:“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里的游丝白描一词演变而来。
二、争议产生
汉代游丝毛雕工艺是后人的叫法,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公认的实例,笼统的讲是人们描述古玉器上的一种很细的阴刻线而已,至于标准,更是其说不一、各执己见,没有一个实例解释完全符合高濂所描述的理论,或是断章取义、或者是曲解其义,这些论述让读者起初看了便是一头雾水,疑问重重不敢盲从。
三、工艺失传
其实游丝毛雕阴刻线的神奇不在雕刻上,而是在琢玉的砣具上,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样的砣具,创造出这种神奇的工艺?游丝毛雕工艺自汉代以后就失传了,尽管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仿制,但风采和神韵均无法完全还原这一工艺的精湛之处。
四、发现依据
本人收藏一件古玉器——凤鸟佩,它的雕刻技法,由透雕、浮雕和游丝毛雕阴刻线组成。在使用15倍放大镜观察研究游丝毛雕阴刻线时,则有惊人的发现,在所谓的“游丝毛雕”阴刻线的槽底,观察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槽底居然还有两条极细的钩线,无论阴刻线如何弯曲变化,其槽底的两条钩线始终保持彼此平行,就像一个车轴上的两个车轮碾过的车辙一样。
即便在很小的卷云纹处,有出廓现象,阴刻线槽底仍有两个彼此平行的双钩线。
这景象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察觉到这种现象,为配合直观理解,或是证明自己的发现,通过不懈的努力,本人最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拍摄下来,作为理论依据,供人们分享和研究。
回过头来,我们再去研究高濂所著的古文,他的论述完全符合自己观察到的阴刻线槽底彼此平行的两条钩线,也就是说,自己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完全可以作为高濂所著古文的理论依据。
閱讀更多 靜心石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