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不僅有海捕的漁民,還有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河吃河。
提到膠東漁民這個概念,很多人都會想到長島和榮成這樣的地名,或者想到揚帆出海類似的畫面,但實際上,膠東漁民不僅僅指的是從事海捕的那一部分,還包括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只不過因為膠東半島三面環海而大河不多,海上漁民佔絕大多數,使得淡水河上的捕魚人常容易被人們忽視。


有幸的是,筆者在萊陽富水河畔和平度膠萊河邊(以上都是膠東比較有名的大河),見過兩位捕魚多年的老者,多少感受到了膠東淡水漁民的文化。
所謂漁民,就是以捕魚為業(至少能帶來穩定收入),自然就跟普通的垂釣愛好者不同。垂釣愛好者通常是用釣竿,而漁民多是用網、用魚叉,還有的靠手摸。

膠東半島不僅有海捕的漁民,還有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

(萊陽富水河風光)

筆者在萊陽富水河畔見到的那位漁民,使用的就是魚叉。當時是在初夏的季節,富水河的水位還比較高,他雖然已經是一頭白髮,但操作簡易小筏的動作卻很敏捷,在寬闊的河面上來去自如,看到魚的時候,還能騰出手捕捉。
等到他靠岸歇息的時候,我們上前攀談了幾句,這才知道他已經是七旬左右的年紀。

膠東半島不僅有海捕的漁民,還有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

(萊陽富水河風光)

這位老大叔說,富水河是五龍河最大的一條支流,並且有很多河曲。在老輩,富水河上沒有現在這麼多橋,河兩岸之間的交通“夏天划船,冬天趟水”,很多河邊的男孩子從小就練出好水性。當地農村雖然整體以農耕為主,但也有一些人從很早就習慣捕魚補貼家用。這位老大叔平時就捉了魚到集上去賣,因此他捕魚的時間也很講究,通常是在趕集的前一天,這樣可以保證魚的鮮活。

實際上,類似的故事,在五龍河沿岸很多村莊都能聽到,古代的五龍河,應該也有漁舟唱晚的畫面吧。
略微可惜的是,當時筆者行路匆匆,沒有拍下老大叔捕魚的場景。此後也曾路過那處河段,然而未能再次見到。
在富水河畔的這段見聞發生在初夏,而在膠萊河邊上見到類似的情景,則是在寒冬。

膠萊河的北段,地處平度和昌邑之間。在歷史上,膠萊河其實也有不少河曲,但經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裁彎取直之後,北膠萊河基本上成為一條直來直去的界河。冬季的膠萊河,雖然水位不高,但河邊有成片的蘆葦,景色很美。

膠東半島不僅有海捕的漁民,還有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

(膠萊河風光)

筆者在前去參觀蘆葦蕩的時候,偶遇了另一位捕魚大叔。他看上去要比之前萊陽那位捕魚人年輕一些,但也是滿頭白髮了。因為水淺且有冰的緣故,他並沒有划船或者乘坐小筏,而是穿的水衣直接下河,用網捕魚。

膠東半島不僅有海捕的漁民,還有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

(膠萊河風光)

這麼冷的天,還要下水,就是為了捕魚掙錢麼?其實不是如此。這位大叔說,他平時也種地,農閒的時候捕魚,除了掙點零花錢,更多還是多年來養成的生活方式。“從小在膠萊河邊長大,一直把捕魚當個樂趣,早就習慣了。”他說。

膠萊河這次邂逅,時間比較充裕,筆者問大叔:“給您拍張照吧?”面對鏡頭,剛才一直侃侃而談的捕魚大叔顯得有點靦腆,他說:“你還是拍拍衣服吧。”

膠東半島不僅有海捕的漁民,還有一些淡水河上的捕魚人

(舉著水衣的捕魚大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