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庭州行者


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是早在史前时期就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印欧族群,即是尧舜以前居于北野的山戎、猃狁和熏粥统一后之旧部。商、周时期,鬼方跟商、周两朝激战过,秦汉时期鬼方迁至匈奴北部,更名为丁零。21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方国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原王朝册封体系之外的小国家,羌方、鬼方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方国。有人认为鬼方是一支东进的雅利安人,他们入侵中国,遇到了商朝王后妇好,经过多次激战,鬼方败退。妇好墓中出土的殉葬遗骸显示,有白种人的遗骸,由此可知鬼方这支雅利安人被商朝打败了。妇好是商朝著名的军事将领,曾一次率兵1.3万人远征羌方,战胜而归。

周初,武王灭商后曾将鬼方放逐至泾、洛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来鬼方经常反叛周王室,威胁镐京的安全,周康王命盂率领大军进攻鬼方,双方激战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汧陇和岐周以西。

春秋时,鬼方称作赤狄;其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秦汉时期,丁零臣服于匈奴,后跟汉朝合作击溃了北匈奴。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现在俄罗斯境内的涅涅茨人就是北丁零的后裔。


大秦铁鹰剑士


殷商时期方国众多,鬼方国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特别难缠的一个。甲骨文中关于鬼方的卜辞达到500多片。主要就集中在武丁时期。



《汉书·西羌传》中也有:“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


妇好举重兵攻鬼方,武丁花了三年才收服鬼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鬼方的势力也是很大的。


那么,这么难缠的鬼方到底是何方神圣?


据部分学者推测,鬼方及其后裔赤狄的人种应该是印欧人种。


从它的名字【鬼】字来看,鬼最原始的意思是“似人之异兽”。看到这有的人或许会说,鬼方这么可怕的吗?兽类,难道不是人类吗?


当然不是,这只是对异族人的一种称呼。鬼方当然也是人类。并且有学者考证,他与“禺”同属。是吐火罗人、虞氏、禺氏在晋南的残留。


而《山海经》中有“禺似猕猴而大”。意思是说禺与猕猴很像,但是比猕猴大得多。像猕猴这当然是一种比喻。但从中也能看出,鬼方的外表应该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商人。所以才会用像猕猴来形容吧。这和当时的中国人用“洋鬼子”来形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类似。其实,为什么中国人会用“洋鬼子”来叫外国人,都有一个鬼子,是否就是沿袭了商周时期称呼异类的说法呢?


目前考古发掘发现的鬼方聚居城堡有几十处,规模较大的有李家崖遗迹、辛庄遗址。



  • 李家崖古城址东墙豁口



另外,也有民间传说说《封神榜》中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也就是哪吒的母亲就是鬼方人。


鬼方人去了哪?

在武丁之后的甲骨文卜辞就很少提到鬼方了。可见当时要么就是收服了鬼方,要么就是鬼方大规模的迁走了。鬼方属于半农半牧的部落。在春秋战国时期,鬼方改名为【赤狄】。继续在晋南附近生活,后来在“晋灭赤狄”后逐渐分崩离析,部分迁移,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这其实和元朝与蒙古帝国很像。



文物考古聊历史



文献和金文记载的“鬼方”和殷商时期真实的“鬼方”,应该不是一回事;和武丁激战的并非真“鬼方”;这个“鬼方”的去处,商史研究者们有具体说法。

一,足可庆幸的是,19和20世纪相交之际,甲骨文被发现;而且,甲骨文的研究目前业已相对深入。这使现在的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窥见3000年前殷商之朝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商代曾存在很多“方国”,“鬼方”是其中之一这件事。 二,“方国”,是清末大儒孙诒让1904年提出的概念。甲骨文中多有带“方”字的卜辞,有六种用法——纯粹指方向;地域之四方;天帝所辖四方;殷商“四土”之替代;城邑之名为方;方国之方。广义的“方国”,是泛指殷商时期所有与中原王国对称之国,大部分在甲骨卜辞带“方”字;小部分不称“方”,而称“王”、“侯”、“伯”、“子”。称“王”的方国,是地处边境四个异姓之国;“侯”、“伯”、“子”,是有封地的方国。“鬼方”属于前一种带“方”的方国。

三,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方国,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与商王朝的关系有三种——

第一,始终与商王朝为敌的。如巴方、马方、基方、土方等等,共26个,其中称方的16个。

第二,与商王朝时敌时友的。如沚方、羌方、北羌、召方等等,共51个,其中称方的26个。

第三,一直与商王朝为友的。如鬼方、井方、亚方、戈方等等,共64个,其中称方的11个,称侯伯子的45个,称王的3个。

商代史学者认为,商王朝与方国之间,是统属与被统属的上下级关系——方国必须为商王朝打仗、戍边、纳贡——包括祭祀所用牺牲和人牲;占卜所用龟甲和兽骨;礼仪所用石磬和铜戈;提供女子、贞人、巫人、刍奴、士兵等。商王朝则要保障方国不受侵略,还要派人帮助农耕等等。以上这些,甲骨卜辞都有记载。但是,这种统属和被统属的关系比较松散,因此有的方国不服商王朝统领,还有的经常反叛。 四,“鬼方”始终与商王朝为友,有甲骨卜辞为证。

第一,《合集》8591/1、8592/1等多篇卜辞,表示了商王对鬼方安危的关心。

第二,《合集》6474/1的卜辞,记载了商王带领鬼方征讨叛逆,祈求先王保佑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怀特》1650/4的卜辞,说商王命令鬼方到王都参加重要祭祀活动。

第四,《合集》203正/1卜辞,强调鬼方有为商王朝抓捕羌人的义务。

第五,《合集》5577/1卜辞,讲到了鬼方有人在商王廷“挂职”当“小臣”。

第六,《合集》1114/1卜辞,记载了商王手下为了祭祀,对鬼方进贡的“人牲”进行“割解”。

总之,商王朝与鬼方的密切程度非同寻常。(根据周人概念所画的鬼方位置图)

五,那么,《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是怎么回事呢?《诗经》、《竹书纪年》亦有记载。周康王小盂鼎铭文说,康王伐鬼方执酋三人、斩首四千八百多,还抓了一万三千八十一个俘虏。罗琨先生认为,文献、金文中的“鬼方”,与甲骨卜辞中的“鬼方”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是周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后者则是专名——此鬼方非彼鬼方,《易》和《诗》的记载,是周人的概念。张亚初先生更具体地说,商之“鬼方”,是对隗姓民族的专称。王国维很早就写了《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亦持鬼方是一个不同时代而有变化的概念的观点。 六,孙亚冰、林欢二位商史学者认为,卜辞中的鬼方,当为《史记.殷本纪》中“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的九侯——曾是商王朝的三公之一。这与卜辞中说到的鬼方有人在商王廷做官相吻合。《史记.集解》曰:九侯“一作鬼侯”。 根据《合集》203/1卜辞推测,武丁时期,鬼方应位于殷西地区,很可能就在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遗址。《正义》引《括地志》说,“相州滏阳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相州滏阳,于现在河北磁县境内。有学者认为,鬼方可能在帝辛时期,内迁至今河北磁县一带,与商王都比邻。亦足见商王朝与鬼方的关系非同一般。


一老沈一


鬼方是商周时代的一方豪强!

《易经·既济》中记载,商朝高宗下令攻打鬼方,三年时间才攻克,高宗就是商朝的中兴皇帝武丁。

要知道商朝是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奴隶制王朝,战斗力不可谓不强。

这个以玄鸟为图腾的王朝攻打一个部落没能摧枯拉朽也就罢了,打鬼方却花费了三年时间,其实力可见一斑。

鬼方也被称为“鬼国”,应该是由其族现实生活中装束之一的面罩,和鬼方族系所崇拜的骸俄偶像所致。

前者因其形制别具,饰者容貌丑陋,后者崇拜对象独特,面目狰狞,形象凶恶。这一装束和宗教信仰,在华夏民族看来,是“非我族类”,非我华夏文明之邦,是野蛮落后的“鬼”、“夷”。

清末民初,王国维博采前人成果,广涉经史文物,加以纵横联系,融会贯通,作《鬼方昆夷俨犹考》,认定殷代鬼方即后之昆夷、俨犹、戎、狄、匈奴,其分布在中国的西北以迄北方广大领域,。

到了近代,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更把鬼方的具体地域认定为“今陕北、内蒙及其以北的。并且这个结论基本符合实际,因而得到近代大多数学者的公认。

在历史上鬼方经常被认为是落后的游牧族群,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

鬼方部落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并不完全是游牧民族,且同中原各族发生联系,互通往来。

从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窥知一二,鬼方在今山西南部地区,并不适合游牧,而是比较宜于农耕和狩猎。山西南部虽则多山,可其间有汾水、沁水及其支流所冲刷成的河谷和大量的盆地,并覆以黄土层,肥沃易耕,也算是种田之佳地。

不仅如此,晋南的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雨水按时充足而至,可以很好地润泽农作物。公元前 的气候环境和现代有很大差异,当时的山地,不像现在这么荒凉,而是森林茂密,生机盎然,各种动物窜于其间。

因此,鬼方是从事农业和狩猎业的民族,和商朝的生产方式高度相似,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鬼方其战斗力的来源。

商代的鬼方是周王朝中的媿姓诸族氏和隗姓赤狄的祖先。

在商朝末期,鬼方内部出现问题发生分裂,一部分族众投降了商王朝,并且积极向商朝靠拢,成为商王朝在今晋南的属族,并在文化上开始向商朝学习。

商灭周兴,这部分鬼方族人又臣属于周王朝,其中的“怀姓九宗”封授给了晋国,其余则被迁封到周王朝的其它地区,他们又开始了周化,鬼方于周朝初期即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臣服于中原王朝,并开始华夏化,另一部分则继续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后者应占鬼方人数中的大多数。

有史料证明,这部分鬼方迁到了今俄罗斯北部。


白话历史君


鬼方国,是先秦文献及卜辞、金文中记载的一个存在于殷商到西周时期的强大方国。这个族群是大夏和虞氏(吐火罗族)遗留下来的后裔,大夏是在五帝时期东迁而来,又在尧舜时期大部分西迁而去,遗留下来的后裔被称为鬼方国。

鬼方国处于殷商之西北方,活动的范围大概在陕西北部、陕西南部及河套一带,当时殷商有两个属国与鬼方及土方国相接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鬼方被改称为赤狄,继续在晋南一带活动,是当时的一股强大势力,后在西晋时期逐步融入华夏民族。

商王武丁激战鬼方

商朝征战鬼方算是商王朝征服周边方国中的一场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商高宗武丁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到前1266年期间。武丁时期的商朝,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盛时期,军事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随着商王朝的不断扩张,周边的狄、羌等国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势力也逐渐强大,屡屡侵扰商朝边境,这其中就有西北方的鬼方国。公元前1296年,商朝的方国下旨发生了叛乱,武丁派大将望乘前去征讨,鬼方与土方乘机侵扰商朝边境。

武丁采取先弱后期的战略,集中五千人的优势兵力,先征伐土方,战事在九个月内即告结束。武丁开始准备进攻鬼方,他先派蒙侯稳住渭河流域的周人及陇西的羌,然后进攻鬼方。鬼方与土方联合共同对抗商军,战事非常激烈。

武丁在两个月内曾七次增调援军,每次为三到五千人,总共征调了二万三千人。在商军凌厉攻势下,在公元前1293年鬼方终于溃败,商军胜利班师。战事共持续了三年,是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至此鬼方基本销声匿迹。

周王朝与鬼方的战争

据西周金文记载,西周对鬼方发动了数次战争,获得了大量的战俘、牛羊马匹和许多的车辆。从康王铜器上的铭文可知,西周征伐鬼方共获得过两次大捷,所获战利品中,俘虏过万,战车一百多辆,另有马、牛、羊等牲畜。

从记载的内容可知,鬼方国是一个畜牧或游牧的民族。此时记载的鬼方国的活动范围是在西周的西北方,陇山之西或更西是其占据的领地。而郭沫若则认为鬼方活动在陕西北部和内蒙以北的辽阔地区,还有部分人认为是在晋南之地。

有关鬼方国的考证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位于陕西清涧县李家崖村西。都城遗址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以悬崖为屏障。遗址出土了大量商朝至汉代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青铜器。

经考古人员确认,此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学界认为该文化是与商周之际活跃于北方的鬼方相关。也有些学者则认为将此遗址认定为鬼方国证据不足,他们认为鬼方国可能于五帝时期的吐火罗人有关。

吐火罗人,也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大夏与虞氏人,他们从中、东欧迁徙到中、东亚,最远的一支到达中国的晋南,后在东部蒙古人种部落的挤压下,又逐渐西迁而去。但这些吐火罗人显然没有全部西迁,他们有部分融入了有陶氏尧部落,形成了陶唐氏,里面应该还包括有月氏人。这个群体便是商周时期被称作鬼方的族群。

鬼方在商周的打击之下,大部分西迁,遗留下来的少部分在春秋时期,演化成赤狄,之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到了汉朝,这些人南迁到蒙古高原,被称为狄历和铁勒。到西晋时,鬼方的后裔已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


野史也是史


对于鬼方有两种说法:一是商时北方游牧民族,二是西南的少数民族。前者较为主流(本文支持这个说法),而后者的支持者主要有--王质、朱熹、范汇等。武丁伐鬼方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次就是源于商末周初的周易。前者讲武丁打败鬼方,迫使其从原址迁徙。后者说高宗用了多年时间才击败鬼方--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非实数,指多年,有成语三番四次)克之。破解“鬼方”关是个鬼字,甲骨文“鬼”字是一带着奇怪面具或(及)奇怪冠帽的人的象形。



在一万前,白岭海峡是有天然“陆桥”连接现时的东北亚的迭日涅夫角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的。然在一万年前已经开始有生活于东亚北部,也就是中原的漠北方,及现俄罗斯远东的大片地区的印第安人的祖先,不断的陆续向北美迁徙。而传统印第安人的羽冠及其常常将面部进行夸张的化妆,就恰恰是讫今所见成系统的最早期中国文字--甲骨文的“鬼头”的象形。因此上古华夏的古鬼方之国与现北美洲大陆土著印第安人有着相同的祖先。上古华民发觉“鬼”字恰恰从形象上讲就很符合他们,所以把其称为鬼方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中国上古的一本地理百科全书:《山海经》其又是一本上古神话集,书中海内经曾经提及…在北海附近,有一个叫“钉灵国”,他们的人膝下有毛,脚是马蹄,擅长于奔跑。其相当传神的以神话的手法,反映了上古华夏漠北之野,鬼方游牧民族的形象。他们基本上是以马代步,是马上民族,所以移动快速如奔马。然北美印第安人的骑射自古以来就可以媲美匈奴人及其后裔蒙古铁骑。

大约在3250年前,商高宗武丁对长期侵扰商朝的鬼方发动征战,战事颇为艰苦,拉锯多年后,以商王夺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甲骨文讲这样使不少鬼方之民发生大迁徙,他们有些西去至现中亚一带(也许更远),一些则追寻祖先的脚步,东去北美洲,与自己的以前迁至的族人汇聚成现印第安人的祖宗。也有一些远离殷界,继续与夏未商初,由夏朝故土北迁而至的薰鬻(这里的是指夏桀的儿子,并非黄帝统一华夏攻打的这个晕粥)后裔与部族通婚混居。夏的遣民从来就没想过真正放弃故土,这时他们与鬼方之民于盛商之时,也只好远远逃离商界以免商的征剿!蛰伏若干百年后…一个给世界历史产生惊天动地影响的民族--匈奴由此形成,匈奴人的崛起,以及其后裔蒙古铁骑,对亚欧大陆产生划时代、泣鬼神的深刻影响…使得欧亚大陆的史学家谈及--匈奴王阿提拉的“上帝之鞭”,蒙古铁骑之“黄祸”之时:虽然数百数千年已过仍心有余悸!好的,问题回应于此。


洪范书斋


鬼方国的确很神秘


中国历史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不但催生了辉煌的历史,其中也有数十个政权出现在这中原大地上。商朝就是其中有史可查的最早一个,商朝建立者是成汤,史料记载他攻打夏桀以获取天下,势力范围北到燕地,南到江淮,西到陕西,东到大海。数百年后商王帝辛无道,最后被周武王趁机灭掉。



但是商朝的历史并不完善,那个时候由于文字的不成熟,记载的大事很有限。所幸商人还有甲骨文留存于世,它们证明着大商帝国曾经的辉煌。


至于鬼方国的记载,就更少了

鬼方国历史上商周时期比较靠北的一个国家。商朝时鬼方曾与中原有大规模的战争,后来鬼方被武丁打败后一蹶不振,一部分在周朝时内迁中原,与中原各民族相融合并最终与华夏族融为了一体。另一部分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放弃了“鬼方”这一部族名号,使得“鬼方”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鬼方国在古籍中有一些记载,那是商周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活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历史上对于鬼方的地理位置有两种观点,源于《竹书纪年》中“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就这个荆字引起了不同的解释。

有的说荆是指湖北南漳县的荆山,有的说这是指陕西的荆山,为此双方争论了几百年,1983年5月,考古学家确认陕西省清涧县李家崖遗址,是商代鬼方都城,至此争论结束。

鬼方的地理位置得以确认,为什么叫鬼方?这是因为这个民族在实际生活中有一种很奇怪的面罩,还有就是鬼方族系的崇拜偶像是骸俄偶像,这两者都给人面目狰狞、形象凶恶的印象,所以就被称为鬼方。

鬼方所处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山西陕西内蒙古一代,那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并不适合放牧,所以鬼方不是一个完全的游牧民族,而是狩猎和农业比较发达的民族。

当时的气候条件和现在不同,特别是山西南部地区森林茂密,野生动物栖息在林间,所以为鬼方发展农业和狩猎,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鬼方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低下,所以《易经》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意思就是说商朝的高宗就是武丁,征伐鬼方,用了三年时间才取得胜利。

说起武丁有个故事很有趣,说是武丁继位以后,决心振兴商朝,但是觉得身边没有贤臣辅佐很是郁闷,于是他就三年没有说话,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给冢宰处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天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仙人名字叫“说”,他把这个人的体貌特征牢记于心。

梦醒之后,他就把手下的文武大臣仔细的观察了一遍,没有一个像的,于是下令遍寻此人,结果真的找到了,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这个叫说的人正在服刑——筑路,于是官员把这个囚犯带到武丁面前。

武丁和他一交谈就发现这个人是个圣人,于是就封他为宰相,这个人辅佐武丁把商朝治理的很好,因为是在傅险发现的他,所以也叫他傅说。这件事情就说明武丁求贤若渴,朝思夜想,在梦里找到了贤相。

当时的商朝是一个统一的奴隶主专制政权,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大。根据历史记载,商朝出兵打仗军队的规模一般是3000到5000人。这次征伐鬼方用了三年,这期间肯定损兵折将在所难免,后续又有军队前往支援也是肯定的,所以这次商朝出动的军队规模,肯定比以往的3000到5000的规模要大得多,这也反证了鬼方的强大实力。

鬼方这次被打败了以后,他们的出路无外乎三条,一是远遁,二是隐匿,三是迁徙。到了商朝的末期,鬼方也发生了内部分化,一部分归顺了商朝,周朝取代商朝之后,这部分鬼方人归顺了周朝,其中的“怀姓九宗”封给了晋国,但是大部分的鬼方人都迁徙了。

根据2000年以来,经中国、前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得出的研究结论证明,鬼方迁徙到了南西伯利亚的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欧洲的白人有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以鹿为图腾的文化延续到了德国,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一条道路。

到了春秋时期,他们被称为赤狄,到了后来又被称为丁零,两汉时期他们迁徙到蒙古高原,史称狄历。而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者王国维认为,鬼方就是猃狁、戎、狄、匈奴的祖先。


小小嬴政


“鬼方”这个词,在甲骨文、钟鼎文、《易经》《诗经《竹书纪年》中都有记载。后来的研究者觉得对“鬼方”的描述还不够清楚,于是便产生了“鬼方北方说”和“鬼方南方说”。而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鬼方”为“方国”,是基于商朝有许多小国都称“方”而考量的,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孟方、羌方、周方等。

也有直接说鬼方就是西羌的,认为其活动范围大约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这种说法即“鬼方北方说”,典型代表为扬雄、班固等。宋元以后,朱熹等人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的“武丁三十二祀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祀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这也就是“鬼方南方说”推定为荆楚西南一带,有人结合殷周地形图揣度其范围大约包括今湖南西北小部分、重庆东南部分、贵州大部和广西西北、云南东部部分地区,但是,“鬼方北方说”则认为“荆”指今陕西境内的荆山。

《竹书纪年》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后人围绕这个“荆”究竟在什么地方争论不休。“鬼方北方说”派说“荆”指的是陕西境内的荆山,“鬼方南方说”指地是湖北境内的荆山,为此争论了几百年。

我国境内有五座荆山,但最为出名的是湖北省南漳县的荆山。一般来说,没有特别说明,这里的荆山应当指最具代表性的湖北境内的荆山才对。

《山海经·山经·中山经》多次提及“荆山”。根据文意判断,书中的“荆山”应当是湖北荆山。古文中的地名单反输掉地名“荆”字,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荆楚”。荆州时大禹时九州之一,划分的时间已经非常遥远了。而“荆”,有时又称楚国,它是楚国的别称,也可以连称“荆楚”。

楚国建国于周成王时期,晚于商代武丁时期一百年。所以《诗经·商颂》说的“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是后代言前代的事情,那就是除了后阿里的“荆楚(楚国)”之地,还有“鬼方”,故“鬼方男方说”认为《易经》《竹书纪年》《史记》记载的武丁讨伐“鬼方”跟《诗经》记载武丁讨伐荆楚是同一件事情还是站得住脚的。

“鬼方北方说”认为甲骨卜辞载“鬼方易”是指“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的意思。不知道“鬼方易”出自哪一片甲骨,但是关于“易”字,根本就没有“逃走、迁走”的义项。

同时“鬼方北方说”派提及经考古发掘研究,已证明“鬼方”最后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可是考古发掘的道德是为数不多的青铜器和一些城墙,没有关键性的文字类文物出土,很难支撑起观点。

《史记·楚世家》中说陆终有六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被楚国王族尊为始祖。《大戴记·帝纪》称:“陆终氏娶于鬼方氏”。远古时代,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不似后世交通渐趋发达,所以荆楚距“鬼方”不会太远,故“鬼方”在遥远的北方不大可能,在荆楚的西南面倒是可能。虽然这里面有神话传说,但是谁也不敢说中国古代的神话完全是神话。


同时《诗经·商颂》中高度称赞殷高宗武丁时大书特书 其功绩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 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而《易经》、《竹书纪年》、《史记》只记载了武丁讨伐“鬼方”且并无讨伐荆楚的记载。学者们据此认为史书记载的都应该是武丁开疆辟土中中厥功至伟的大事,所以它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即《诗经》所载武丁讨伐“荆楚”之事就是《易经·经济》所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事。

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周易内传》中更是直接表示“楚人尚鬼,故曰鬼方。”并把屈原的《离骚·山鬼》、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巫山云雨这些宗教祭祀作为楚人好鬼的佐证。

似乎鬼方南方说更加科学一些,而鬼方的地位置趋近于楚,或者直接就是楚国,不过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关键性证据证明,以及鬼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部落),也毫无记载。

而1983年5月,考古学家确认李家崖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李家崖遗址在清涧县,处于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之后,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这么说来,那似乎鬼方就是匈奴的祖先.......


江畔初见月


武丁妇好征伐的鬼方氏即是处在商朝西南的楚人!属于鬼方氏一支的楚人最早生活在今河南北部的濮阳一带,商朝兴起后,把楚人从中原打跑了,经过商朝持续不断地征讨,鬼方氏楚人一路向西南逃入到了云梦大泽西岸的蛮荒之地躲避,在今湖北荆州一带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定居了下来。

《史记》载:鬼方氏女嬇(隗)生六子,其幼即楚之先季连也,季连生于騩山,也叫大隗山,又今湖北秭归古有大隗国(即夔子国也称归子国)在楚国西边,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同姓国,后为楚吞并,所以从流传至今的史料来推测,楚子国夔子国皆为南迁之鬼方氏,处于商王朝的西南方,故商朝武丁和妇好征伐的鬼方即是楚人无疑也!楚人和商朝是世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