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古文《登金陵凤凰台》第二句?

手机用户5974435263


诚邀,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原诗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理解好这首诗,尤其是最为关键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首先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其简单地说以下三点:

  1. 首先说一下,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是李白当年流放夜郎之后,又遇赦返回长安途中,经过凤凰台是所做的一首诗。

  2. 其次再说一下诗中的地名金陵,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唐朝之前,金陵有“六朝古都”的称号,因为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曾经先后在南京建都。

  3. 再说一下凤凰台,这个凤凰台是建筑物的名称,中国有很多的地方以凤凰台命名,河南郑州有凤凰台,陕西咸阳有凤凰台,山东烟台、河南周口、苏州太湖等多地都有凤凰台。而诗中的凤凰台指的是南京的凤凰台,为什么这个建筑物的名称叫凤凰台呢?原来是一个传说:相传南朝刘宋年间,有凤凰飞落栖息在这座山上,所以刘裕就命人在此处筑起了高台,从此以后,这座山就被称为凤凰山,山上的高台也被称为凤凰台。

(南京秦淮河)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登临凤凰台之后,有感而发写的一首凭吊古迹的诗,登临吊古是诗中常见的题材作品,因为李白登上凤凰台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而去,看到东吴时代的宫殿已经荒芜,晋代的名士已成为历史,只剩坟冢,而南京长江边的三山和秦淮河依旧如故,李白联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仍旧羁旅途中,还未回到遥远的长安,不由得伤感万分,心生无限的愁闷,故而写下了这首诗。

(南京秦淮河)

那么我就着重回答一下楼主所提的问题“怎样理解古文《登金陵凤凰台》第二句?”

其实这首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起到了承上句、转下句的作用,但是这一句诗节奏明快,畅顺自然,虽然这一句出现了“凤”字,与第一句的两个“凤”字重复,但是没有半点的生硬刻板,反而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意味。怎么更好的去赏析这一句呢?结合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能更好地理解“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无限苍凉意境了,这一句气韵高古,格调悠远,是全诗的诗眼。


一缕英雄


此诗为李白的一首七律诗,李白的七律诗极少,在唐诗300首当中,也仅仅只有这首入选。算是水平较高的一首。

 据说,李白写此诗是为了和崔颢的《黄鹤楼》一争高下。李白再登临黄鹤楼时,被其飞檐斗拱的气势所打动,本想“驰情千里,吟咏抒怀”,无奈“崔颢题诗在上头”,暂且委屈“眼前有景道不得”。可见《黄鹤楼》给“诗仙”心灵造成震撼之大,其后一直耿耿于怀,及至金陵凤凰台,灵感突现顺势挥笔而就《登金陵凤凰台》诗,自觉与《黄鹤楼》并驾齐驱,才一扫心中憋屈。

此诗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语气连贯流畅,时空飞驰跨越,不愧是天才诗人,虽然在风格韵律上有摹仿前诗之意,但气势浑厚激荡,境界博大深远。

诗中第二句释义:(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自在者99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要想理解好第二句的意思,先来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李白当时诗名在外,经人推荐,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的诏见。进了翰林院,却没有实际职务。想那唐玄宗是何等风流人物,有次携美人游玩罢,听歌吧,那时的歌都是诗谱好曲吟唱的。旧歌都听腻了,那谁李白不是诗仙吗。马上传唤进来作诗。李白当时也醉着酒呢,听到皇上召唤,不敢不来啊。酒壮人胆啊,见到杨贵妃,惊为天人,当即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等等诗句。唐玄宗读了,那才叫好诗啊,继续继续。李白也醉得不行,连呼,高力士,帮我把鞋脱了,杨国忠帮我磨墨,杨贵妃帮我扇凉。得了,又乘着酒兴写了十首,谱上曲,唱了一宿。

这种宠幸,谁不眼馋啊。于是各种小报告啊,诋毁啊,排挤啊。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哪儿来回哪儿去吧。

李白郁闷啊,得,去游玩散心吧。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破壁残垠的凤凰台,前途没了,靠山没了,连所见的景色,都使人忧愁。我政治的依靠没了,就如这凤飞走了,台倒塌了的凤凰台,只有那江水依旧流转。

诗仙这一郁闷不打紧,又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与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相呼应,永留传。


大碗盛饭


“凤去台空江自流” 此句出自李白少见的一首七律诗:《登金陵凤凰台》之第二句。

我的理解:

1,李白被贬又获赦,回长安途中,重登凤凰台,忆起以前与现今登临凤凰台的两次不同情景/不同身份/不同心境,借“凤去”,“台空”,引发内心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明白有些事如“江自流”,顺“势”而走,非一己之力可以扭转,志有不伸的无奈,也有几分借江喻自己懂得志须自伸/自安的影喻。

2,前面一直有崔颢大气磅礴的《黄鹤楼》压着,李白心里总有几分也要作一首七律诗的冲动,此次重登凤凰台,颇有几分神似的情景触发了积压着的心念,于是有了此自己比较少见的一首七律诗。

3,因为是模仿 ,有前面《黄鹤楼》在,有比较心,所以放不开,不达真性情,反而整首诗气势输于崔颢的《黄鹤楼》。


霞霞视角


整诗有很明显的模仿崔颢《登黄鹤楼》的痕迹,不用过度解读。比较一下两首诗,黄鹤楼前三句出现三次“黄鹤”,这在唐诗中是很少见的,而凤凰台前两句也出现三个“凤”字。整诗的每一句都和《登黄鹤楼》诗意境一致,首句和末句更是直接“高仿”。可见本诗只是诗人向崔颢致敬的一首“仿作”,诗人自己恐怕都没想那么多,后人单独拿其中一句出来解读,反而可能更偏离作者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