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今绵兴东路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2004年的绵阳永兴镇西街(梁光明绵阳市城建档案馆)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普明大桥桥头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绵兴东路通向永兴方向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绵兴东路与双碑中街路口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绵兴东路与普乐街路口

绵兴路:曾是川陕路穿绵阳城的必经之道

剑门路东段(老绵兴路东段)

绵兴路形成于解放前。关于绵兴路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说民国37年(1948),县政府修筑绵安路(绵阳至安县永兴段),国立六中至三里村一带陆续建成街房,形成绵兴路;还有一种说法是孙德操民国建绵罗(江)路时期,其中绵阳至永兴段后形成绵兴路。上世纪90年代,绵兴路(中段与东段)部分改名剑门路;今天人们提到绵兴路通常指花园立交起始的绵兴东路经过普明大桥连绵兴中路、绵兴西路一段。

绵阳过境公路建设成绵路为绵阳第一条马路

绵兴路是绵阳城区道路中一条存在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的路。为什么这样说呢?志书记载,绵兴路形成在民国时期,相较绵州老城中清代、明代甚至更早的街道来说它是“小年轻”,而与绵兴路同时期修建且穿过今天城区的绵梓路、绵彰马路、绵江路等已经不复存在了。

与绵兴路情况相似,成绵路也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有“绵阳第一条马路”称号。绵阳过境公路建设始于民国时期城外街区拓建,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城外街区向西北方位(成绵路一带)、川西北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开元场和四方过境公路拓展。据记载,民国16年(1927),军阀田颂尧开始修建成绵马路,这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是川陕公路经过绵阳城区的必经之道,在民间被称作“绵阳第一条马路”,也因此路为绵阳到成都的始端,于是取名为“成绵路”。

民国时期绵阳道路发展

“绵兴路、成绵路的建成还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便是孙震(字德操)。”绵州通汤毓良将孙德操的生平娓娓道来,1892年,孙德操出生在绵州,曾在田颂尧手下当排长,后因战功卓著步步高升,当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成为绵阳及其所属各县的“土皇帝”。民国时期,绵阳道路得到了长足发展,孙德操设绵(阳)剑(阁)广(元)马路整修委员会,在城内修建汽车通行的马路,将土路、石板路改建为三合土、碎石路,街道分为三个等级。原来的成绵路起点位于建国门,经猪市街(今临园路东段),通过绵梓路(今成绵路一巷大致走向),就能到达当时的北河渡口,可过渡到达开元场,一路北上,到达陕西。成绵马路也就是川陕公路穿过民国时期绵阳城区的必经之道,为交通枢纽地。

不可否认,孙德操任职期间,在绵阳城市发展上做了不少事情,但却开了绵阳拆城墙的坏头。在修建成绵路时,由于涪翁堰的阻隔,需要修建桥梁,为了方便省事,孙德操决定搭建石拱桥,但石拱桥的原材料哪里来呢?清嘉庆五年,绵州州官刘印全临危受命,奉旨重建绵州城,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城设五门,成绵路就靠近老北门。1927年,孙德操首拆北门炮台两座,用来建成了长21.85米、宽7米的成绵路石拱桥。

民国19年(1930),孙德操以整治川西北十四县路政为由,以绵阳为中心筹建马路,费用以卖庙产为主,农民缴“马路捐”,城市居民和工商业按房屋摊派,每间不低于银元5元(当时粮价为7元一石)。修马路总筹款公开数200万元,实际达400万元,由工头承包,招募民工每天付钱二角至三角,强迫昼夜施工。

绵兴路形成的两种说法

孙德操驻绵期间,城外成绵路、绵江(油)路、绵罗(江)路等相继建成。据志书记载,绵罗(江)马路,由北门猪市街至鸡鸣桥,长约50里;绵彰马路,由民生工厂前至彰明九岭岗止,长约40里,马路总局派员监修。《绵阳市志》中也有记载,由孙德操督办,绵阳、江油和彰明县负责修绵江马路,次年修成。这证明,绵江路和成绵路、绵罗路等都是民国起就存在的道路。此外,还有绵梓路、绵中(江)路等公路也于民国时期建设。

今天市区街道中,“绵”字开头的绵兴路也形成于解放前。“民国37年(1948),县政府征用民工6400人,修筑绵安路(绵阳至安县永兴段)。国立六中至三里村一带陆续建成街房,形成绵兴路。”绵州通汤毓良介绍,还有一种说法是川陕路到孙德操民国建绵罗(江)路时期,其中绵阳至永兴段后来被取名为绵兴路。

翻看《绵阳城市地图集》,1976年-1983年绵阳街区图上,虽然没有标明,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绵兴路的走向;1992年绵阳街区图中,火车站一段已标明为绵兴路(中段),三汇路到绵州路(今长虹大道)为绵兴路(东段)。1931年绵阳县志图中,从猪市街起,经过成绵路(未标明)连接着绵彰马路和绵罗马路。根据当时绵罗马路与时北河渡口的位置,对比今东方红大桥与剑南路,可以得出绵罗马路的走向和今剑南路到剑门路一致,也证明了绵罗(江)路中绵阳至永兴段后被取名绵兴路这一说法。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绵阳旧城改造,市地名办重新命名街道,竖立路标(牌)突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绵兴路(中段与东段)部分改名剑门路,有着纪念川陕公路的含义,剑门路东段仍有着一个绵兴路市场。”汤毓良解释,在今天,人们提到绵兴路通常指花园立交起始的绵兴东路经过普明大桥连绵兴中路、绵兴西路一段。

连接普明与永兴的两座大桥

绵兴路是川陕路经过绵阳城区的重要道路,也是老绵阳地区甚至川北跨安昌江连接成都最重要的通道。相传早在清末,绵州西乡(今双碑村)有三叉路口,初有两通引路碑,一通南指向古蜀道石桥铺,一通西指向普明寺、辛店子。辛店子就是永兴场,于清末建乡,民国29年建镇。

1966年,绵阳地区公安处承包建设朝阳桥,由公安处桥工队于12月份施工,1967年落成,为空腹式等截面悬连式石拱桥,分6孔,每孔25米跨径,总长180米,桥面宽8米。大桥位于国道108线川陕公路126公里普明乡附近,系跨越安昌江的大型桥梁。东方红大桥最早也才宽8米,在那时算是相当宽的大桥,据住永兴镇的老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安昌河发大水,朝阳大桥上都可以洗脚了。但洪水过后,大桥依然坚挺。

随着绵阳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朝阳桥已经不能满足普明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经规划勘探,在原朝阳桥下游300米处,再建一座普明大桥,大桥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设计,四川省桥梁工程公司承建。普明大桥于1992年动工,1993年建成。普明大桥建好后,1994年将公路改道后经普明大桥通行,朝阳桥逐渐退居二线。后来当地政府在桥头筑起了水泥墩子,防止汽车重物通过,但两岸的群众仍可以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通过。2010年11月,横跨在安昌江的朝阳大桥因为新修二环路大桥需要被爆破拆除。

在旧朝阳大桥位置,仔细观察依然能发现一些旧桥墩的,据当地人介绍,这些桥墩并非属于朝阳大桥,而是解放前旧桥的墩子,具体修建年代没有资料考证。如今,普明大桥与二环路普明立交桥衔接,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了绵阳城西的交通枢纽。

汤毓良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曹雨婷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