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什麼是英雄?

羅貫中藉著《三國演義》寫道: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後面他又寫: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項羽當年看到秦始皇的依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

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項羽有逐鹿天下的壯志,算是一號英雄。劉邦也莫不如此,他在咸陽也曾見到過秦始皇的依仗,嘆氣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看來,兩人都有大志,項羽勇冠天下,劉邦能升能隱,是個無賴,但是善於用人,在縱橫捭闔間贏得天下。

論英雄不以成王敗寇作為定論,如此來看兩人都算是一方英雄了。

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都不長,寥寥數語,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英雄史詩。

論其為“史詩”似乎有點牽強,因為這兩首詩歌連小型史詩都算不上,更不用說與荷馬的《奧德賽》相比較了。

但正猶如馬克思的論述:

史詩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人類在特定時代創造的高不可及的藝術範本,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因此在我看來,這兩首短詩依然不乏史詩那種壯闊、悠遠、偉大和悲壯的氣韻。

同時,它更加不失為表現英雄氣概的絕佳代表詩作,而我國詩歌文化中似乎少有這樣的詩篇能夠展現一個英雄的悲情以及睥睨天下的豪情壯志。

《大風歌》和《垓下歌》中的英雄氣韻

《垓下歌》是項羽步入窮途末路後的絕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是一個壯士,在臉譜化的戲劇或文學中,他象徵著力量、勇敢。

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他學書不成,劍術糟糕,項梁無奈問他想學什麼,他說: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何謂萬人敵?

最能體現這種豪情壯志的無疑是鉅鹿之戰,項羽率領兩萬左右的軍隊一舉擊潰坐擁二十萬大軍的章邯。

由此威震當世,勇冠三軍。

關於項羽還有一個“霸王舉鼎”的典故,頗能顯現出項羽這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項羽的前半生充滿了無盡的榮耀和輝煌,是整個秦末戰場上最為耀眼的將星和武將,六國諸侯無不望其項背。

“力拔山兮”彰顯的是項羽的這種力量和勇敢,秦軍主力在項羽的攻擊下潰散瓦解。

可以想象,搖搖欲墜的秦帝國在項羽的震顫下加速了瓦解的速度。

一位蓋世英雄的偉岸形象頓時顯露無疑,他入主咸陽,令劉邦不敢迎其鋒芒;

鴻門宴上令劉邦委曲求全,極力討好,他分封諸侯,自號西楚霸王,儼然一代雄主的風姿,是所謂“氣蓋世”也。

氣:勇氣,神氣,精氣。

項羽的身上無疑都具有這種猶如太陽般熾烈的氣質,他熱情豪邁,像一條浪飛潮湧的大河;他神勇蓋世,像一座巍峨大山;他精氣旺盛,正猶如初升朝陽。

在項羽身上,你能很直觀的感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陽剛,充滿雄渾的力量。

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正是這種英雄氣概,使得項羽威震天下,刻畫出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身姿。

然而這種氣概卻在詩歌的下半篇中當然無存,就像火焰忽然熄滅,唯有幾縷青煙繚繞。

在這幅畫面中,一個暮年英雄在夕陽黃昏的映照下顯現出人生的悲嗆和落寞,“時不利兮騅不逝”表現的正是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局勢頓轉。

在劉邦的步步緊逼下,一個勇猛、無所不能的英雄展現出無法招架的狼狽,英雄相爭,高手過招,驚得風雲變幻,塵土飛舞。

在劉邦的《大風歌》中,這場景正是“大風起兮雲飛揚”;

大風,是時代的浪潮,是英雄們掀起的氣勢,也是英雄們攪動局勢的縱橫捭闔

正是所謂“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

隨著楚漢相爭進入白熱化,劉邦這頭能大能小的龍開始在戰場上呼風喚雨,他知人善用,手底下謀士如雲。

而項羽更像是一個孤單英雄,仍然還在做著他“萬人敵”的美夢,他雖勇冠三軍,但依然抵不住群起而攻之的尷尬處境。

想當年這位壯士何其偉岸,鉅鹿戰場上破釜沉舟,擊敗十倍於己的敵人。

那年風頭無二,天下聞名,西楚霸王之名,震動當世。

然如今深陷垓下,四面楚歌之中,好不落寞,好不淒涼。

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就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人生跌宕起伏,風雲變化,誰能永受尊寵,誰又會永落囹圄?

這位落寞的英雄只好仰天長嘆: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自古說“香車配美人,寶馬贈英雄”,項羽陷入了窮途末路,烏騅馬也精疲力竭,再不能馳騁沙場。

都是時啊,命也,正所謂“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人生的悲情無疑在於“韶華易逝,紅顏易老”;

落寞的英雄再不能繼續給身旁美人施以榮耀,昔年威震天下的英雄已走到人生盡頭,宛如那夕陽緩緩沉入谷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這一生最悲嗆的時刻在對美人的聲聲嘆息和審問中顯露無疑。

而伴隨著項羽這位悲情英雄的落幕,是劉邦這個王者的君臨天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是他和項羽相爭,攪動天下的壯闊寫照,正猶如古龍寫“劍氣縱橫三萬裡 一劍光寒十九洲”;

英雄相爭,逐鹿天下,正所謂王者氣概,令世人寒顫折服。

勝利的劉邦以王者之姿君臨天下,“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威:王者之姿也;

英雄也有鄉土情結,王者的勝利和喜悅也要回到故鄉彰顯,原來繁華落幕,生活竟如此平淡;

英雄有柔情,王者也有凡人之態。

項羽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劉邦也渴望“歸故鄉”顯示自己的豐功偉業。

想當年他一個小小亭長,現如今已是君臨天下的皇帝,想來劉邦的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激動、惆悵和感慨;

而這位布衣出身的皇帝立刻陷入了對榮耀和偉業的焦慮之中。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誰來給他劉邦守護這得來不易的天下啊,劉邦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狀態裡。

他大殺功臣,與群臣立誓“白馬之盟”,其實,猛士一直都在,只不過這位王者既不願他人染指自己的江山,但又陷入了江山難保的憂愁裡。

與項羽的悲情落寞相比,劉邦對這最終的勝利似乎也暗含無奈的感慨。

短短數語,《大風歌》和《垓下歌》為何能成為英雄史詩?壯哉悲乎

就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看來,《大風歌》的思想境界遠比《垓下歌》更為深遠。

《垓下歌》寫了一位英雄的輝煌和落寞,而《大風歌》則是一個王者勝利後對人生泛起的一絲惆悵和感慨。

它既展露了一個人勝利的偉岸姿態,但又顯現出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中的渺小。

即便坐擁“威加海內”的江山,卻也面臨著“安得猛士”長此守護這輝煌的無奈。

用蘇軾的詩歌來說,這叫做“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風雲變化,又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浮生一夢。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