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什么是英雄?

罗贯中借着《三国演义》写道: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后面他又写: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项羽当年看到秦始皇的依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

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项羽有逐鹿天下的壮志,算是一号英雄。刘邦也莫不如此,他在咸阳也曾见到过秦始皇的依仗,叹气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看来,两人都有大志,项羽勇冠天下,刘邦能升能隐,是个无赖,但是善于用人,在纵横捭阖间赢得天下。

论英雄不以成王败寇作为定论,如此来看两人都算是一方英雄了。

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都不长,寥寥数语,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英雄史诗。

论其为“史诗”似乎有点牵强,因为这两首诗歌连小型史诗都算不上,更不用说与荷马的《奥德赛》相比较了。

但正犹如马克思的论述:

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因此在我看来,这两首短诗依然不乏史诗那种壮阔、悠远、伟大和悲壮的气韵。

同时,它更加不失为表现英雄气概的绝佳代表诗作,而我国诗歌文化中似乎少有这样的诗篇能够展现一个英雄的悲情以及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大风歌》和《垓下歌》中的英雄气韵

《垓下歌》是项羽步入穷途末路后的绝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是一个壮士,在脸谱化的戏剧或文学中,他象征着力量、勇敢。

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他学书不成,剑术糟糕,项梁无奈问他想学什么,他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何谓万人敌?

最能体现这种豪情壮志的无疑是巨鹿之战,项羽率领两万左右的军队一举击溃坐拥二十万大军的章邯。

由此威震当世,勇冠三军。

关于项羽还有一个“霸王举鼎”的典故,颇能显现出项羽这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项羽的前半生充满了无尽的荣耀和辉煌,是整个秦末战场上最为耀眼的将星和武将,六国诸侯无不望其项背。

“力拔山兮”彰显的是项羽的这种力量和勇敢,秦军主力在项羽的攻击下溃散瓦解。

可以想象,摇摇欲坠的秦帝国在项羽的震颤下加速了瓦解的速度。

一位盖世英雄的伟岸形象顿时显露无疑,他入主咸阳,令刘邦不敢迎其锋芒;

鸿门宴上令刘邦委曲求全,极力讨好,他分封诸侯,自号西楚霸王,俨然一代雄主的风姿,是所谓“气盖世”也。

气:勇气,神气,精气。

项羽的身上无疑都具有这种犹如太阳般炽烈的气质,他热情豪迈,像一条浪飞潮涌的大河;他神勇盖世,像一座巍峨大山;他精气旺盛,正犹如初升朝阳。

在项羽身上,你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阳刚,充满雄浑的力量。

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正是这种英雄气概,使得项羽威震天下,刻画出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身姿。

然而这种气概却在诗歌的下半篇中当然无存,就像火焰忽然熄灭,唯有几缕青烟缭绕。

在这幅画面中,一个暮年英雄在夕阳黄昏的映照下显现出人生的悲呛和落寞,“时不利兮骓不逝”表现的正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局势顿转。

在刘邦的步步紧逼下,一个勇猛、无所不能的英雄展现出无法招架的狼狈,英雄相争,高手过招,惊得风云变幻,尘土飞舞。

在刘邦的《大风歌》中,这场景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是时代的浪潮,是英雄们掀起的气势,也是英雄们搅动局势的纵横捭阖

正是所谓“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

随着楚汉相争进入白热化,刘邦这头能大能小的龙开始在战场上呼风唤雨,他知人善用,手底下谋士如云。

而项羽更像是一个孤单英雄,仍然还在做着他“万人敌”的美梦,他虽勇冠三军,但依然抵不住群起而攻之的尴尬处境。

想当年这位壮士何其伟岸,巨鹿战场上破釜沉舟,击败十倍于己的敌人。

那年风头无二,天下闻名,西楚霸王之名,震动当世。

然如今深陷垓下,四面楚歌之中,好不落寞,好不凄凉。

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就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人生跌宕起伏,风云变化,谁能永受尊宠,谁又会永落囹圄?

这位落寞的英雄只好仰天长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自古说“香车配美人,宝马赠英雄”,项羽陷入了穷途末路,乌骓马也精疲力竭,再不能驰骋沙场。

都是时啊,命也,正所谓“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人生的悲情无疑在于“韶华易逝,红颜易老”;

落寞的英雄再不能继续给身旁美人施以荣耀,昔年威震天下的英雄已走到人生尽头,宛如那夕阳缓缓沉入谷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这一生最悲呛的时刻在对美人的声声叹息和审问中显露无疑。

而伴随着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落幕,是刘邦这个王者的君临天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是他和项羽相争,搅动天下的壮阔写照,正犹如古龙写“剑气纵横三万里 一剑光寒十九洲”;

英雄相争,逐鹿天下,正所谓王者气概,令世人寒颤折服。

胜利的刘邦以王者之姿君临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威:王者之姿也;

英雄也有乡土情结,王者的胜利和喜悦也要回到故乡彰显,原来繁华落幕,生活竟如此平淡;

英雄有柔情,王者也有凡人之态。

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刘邦也渴望“归故乡”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

想当年他一个小小亭长,现如今已是君临天下的皇帝,想来刘邦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激动、惆怅和感慨;

而这位布衣出身的皇帝立刻陷入了对荣耀和伟业的焦虑之中。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谁来给他刘邦守护这得来不易的天下啊,刘邦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状态里。

他大杀功臣,与群臣立誓“白马之盟”,其实,猛士一直都在,只不过这位王者既不愿他人染指自己的江山,但又陷入了江山难保的忧愁里。

与项羽的悲情落寞相比,刘邦对这最终的胜利似乎也暗含无奈的感慨。

短短数语,《大风歌》和《垓下歌》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壮哉悲乎

就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看来,《大风歌》的思想境界远比《垓下歌》更为深远。

《垓下歌》写了一位英雄的辉煌和落寞,而《大风歌》则是一个王者胜利后对人生泛起的一丝惆怅和感慨。

它既展露了一个人胜利的伟岸姿态,但又显现出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中的渺小。

即便坐拥“威加海内”的江山,却也面临着“安得猛士”长此守护这辉煌的无奈。

用苏轼的诗歌来说,这叫做“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风云变化,又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浮生一梦。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