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最接地气的削筋面,吃一碗想两碗,就是好吃

这里所说的削筋就是大家常说的削片,只不过削筋是我们农村人常说的口头语,做饭跟刀削面有着相似点,都是用削的方式,不过刀削面是比较细的长条形状,我们所说的削片是用最原始的家家户户常用的菜刀削的,面片相对比较厚。


张家川最接地气的削筋面,吃一碗想两碗,就是好吃

  削筋面(读法:xuejinmian)的主要流行区域是陕西的宝鸡、凤翔及毗邻地区,其他地方比较少了,地方特色十足。削筋面在和面的时候面要揉硬,然后擀厚,切成长短均匀的细条就好了,做好后吃起来非常筋道。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的特点。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之爱女弄玉,擅长吹笛。而英俊小伙萧史,则擅长吹箫,萧史吹曲《凤求凰》于华山之巅,达于凤楼。少焉,白鹤舞宫院。穆公以为天作佳缘,以女妻。后二人笛箫唱和时,龙飞凤舞于庭,夫妇遂跨龙成凤而去。


张家川最接地气的削筋面,吃一碗想两碗,就是好吃

  萧史在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鼓箫时,弄玉为之舞。衣巾随箫声而动,甚为壮观。公主化舞技于饮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献于穆公。公尝之大喜,赐名“萧巾面”。后该技艺传于民间,错讹为“削筋面”。因更贴近此面食特点,遂流传开来,迄今已两千余年。今西府人们仍多好此食。

  又传秦穆公大寿,爱女弄玉欲献父王长寿面,遂亲自下厨。但公主何曾入厨过,一番手忙脚乱,一团面翻来翻去,擀杖上下,却也香汗淋漓,终不得要领,仍一案厚面,再也无力继续,拿起菜刀一番切削,条条筷箸状面条倒也入锅,终成一碗面献父。秦穆公见面状甚多惊奇,但女儿拳拳孝心,强忍入口尝之,只觉面条特筋道而不与众同,遂大喜,命御厨照样做来众大臣分享,却赢得赞声一片。后此做法传出宫闱至雍城各地,民间争相效之。因其切削而成,又特别筋道,被称作削筋面而流传千年不衰.


张家川最接地气的削筋面,吃一碗想两碗,就是好吃


  这是第一次做削筋面,感觉和手擀面差不多,只是擀皮的时候不用擀得那么薄,切得没有那么长罢了,做出来的口感也和手擀面差不了多少呢。因为家不有不吃辣椒的小家伙,我这个削筋面没有加油泼辣子,加了番茄酱。削筋面的主要流行区域是宝鸡凤翔及毗邻地区,其他地方比较少了,地方特色十足。削筋面在和面的时候面要揉硬,然后擀厚,切成长短均匀的细条就好了,做好后吃起来非常筋道。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的特点。做法就是将面团擀成长条状的厚片,用刀切削成长约10厘米、宽、厚约3毫米的条,后面的工序就同一般的手工面了。由于煮熟后吃筋道可口,名曰“削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