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真實的幸福,怎樣培養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人的情緒是雙方面的,每位父母都想培養出富有積極情緒的孩子,那該怎麼做呢,才能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01

一個人的積極情緒是可以培養出來的,這裡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教養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積極情緒擴展並建構了孩子的智力、社會和身體資源,使孩子長大後可以立足於社會,這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

把一個10個月大的嬰兒放在堆滿玩具的毛毯上時,他一開始會非常小心,甚至不敢動,每隔幾秒鐘就回過頭去看一下媽媽還在不在,一旦確定安全後,他便會爬過去玩玩具。

但是,如果危險出現,而母親又不在時,孩子的消極情緒便會冒出來,他會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去尋求安全。他不會去冒險,而是背對危險,開始大哭求救。當母親出現時,他再度感到快樂和安全,又開始去探索和冒險。

童年是建構認知、社會和身體資源的關鍵時期。積極情緒與探索有關,探索使孩子有控制感,而控制感本身又會帶來積極情緒,兩者互相形成正反饋,就像螺旋樓梯一樣扶搖直上。孩子如此向上建構累積,這使他們起初很少的資源儲備開始快速增加。當體驗到消極情緒時,孩子會退縮回他認為安全的城堡裡,而代價就是失去了向外擴展的機會。

第二個原則是,鼓勵孩子的積極情緒,使他早早啟動向上的螺旋,以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孩子會因為抑鬱的父母所傳播出來的消極情緒而形成向下的螺旋。與此相反,有一種積極向上的螺旋,即人在快樂時,更有創造力,視野變寬,更有探索精神,這個變寬變廣的過程增加了他們的資源,使他們面對挑戰時更可能獲勝,這反過來又增加了他們的積極情緒,從而更擴大了他們的視野。

第三個原則,對待孩子的積極情緒要像對待消極情緒一樣嚴肅,對待他們的優勢要像對待他們的不足一樣上心。

現在的教條主張消極動機是人性的基礎,而積極動機是源於消極動機的,但這一說法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實。

作者認為,進化同時選擇了兩種特質,任何生活環境都支持道德、合作、利他行為和善良;就像任何地方都有謀殺、偷竊、自私和邪惡一樣。這種認為積極和消極特質都具有基礎性和真實性的觀點正是積極心理學的大前提。

作者提醒,當父母碰到孩子發脾氣、哭泣或打架時,千萬不要忘記積極心理學的三個教養原則。

02

做父母最快樂的事應該是建構孩子的積極情緒,那麼,如何建構孩子的積極情緒,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呢?作者在書中分享了8種方法:

第一,和你的寶寶一起睡。

與孩子同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給予安全感,孩子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的注意。這樣,孩子從小就能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珍愛中長大。

第二,同步遊戲。

同步遊戲很簡單,你會有很多機會可以和寶寶一起玩。

我們買玩具的原則也是根據同步遊戲原則而定,當然還要看寶寶喜不喜歡。當寶寶的能力與玩具的挑戰匹配時,這個玩具便會給他帶來自我滿足。積木、書和雜誌、紙箱子等都可以提供同步遊戲的快樂。

比如,我們可以把積木堆起來,讓寶寶把它推倒,讓他看到自己行為帶來的結果。等再長大一點後,寶寶便可以自己堆了。

第三,少用“不”之類的消極字眼。

大人常常將父母的不便與對孩子有危險混為一談。例如,在孩子伸手去拿冰紅茶時,大人會大叫“不行”,這對孩子並沒有危險,只是大人怕她打翻,擦起來太麻煩,其實父母不用大喊“不行”,只需要把冰紅茶移到她夠不到的地方就好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不能對孩子說“不”,父母不用“不”,最大的壞處就是孩子會沒有規矩,不知道什麼叫危險。當孩子的行為對父母只是造成不便時,我們可以選用積極的代替字。比如,當孩子要去戳小烏龜時,父母應該說“輕點”或是“只能拍一拍”,而不是說“不行”。

第四,稱讚與懲罰。

父母要在孩子成功的時候給予稱讚,而且稱讚的程度也要與孩子的成就相匹配。父母要把獎勵留著去稱讚真正的最高成就。積極評價會使孩子有積極的情緒,讓孩子敢於探索和掌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做什麼都給予讚美,因為無條件的積極評價,帶來的危害也是極大的。

比如,孩子會變得被動,因為他了解到自己不論做什麼都會得到稱讚;而且,孩子可能無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真心的讚美所帶來的喜悅。如果一直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評價,那麼孩子以後可能無法從自己的失敗和成功中學習。

懲罰是行為塑造中最有效的方法,父母懲罰孩子時,關鍵是要讓孩子知道哪個行為引起了現在的懲罰。注意,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或是指責他的品德,父母懲罰的是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

第五,化解兄弟姐妹間的嫉妒。

傳統心理學把兄弟姐妹間的競爭看成是非贏即輸,因此,人們認為,較大的孩子會很自然地感受到弟弟妹妹的威脅。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兄弟姐妹間競爭的中心問題是孩子害怕會失去父母的關愛,失去在父母心中的地位。父母可以利用新寶寶的降臨來將大孩子升一級,給他們新的任務,增加他們的責任感,並以此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信任。

第六,進行睡前活動。

孩子上床睡著之前的幾分鐘,是一天中最寶貴的時間,父母要親吻孩子,跟他們道晚安,或做些家庭特有的儀式。父母花約15分鐘做“睡前活動”,這些活動絕對比洗碗或看電視有意義。

對於孩子,真正和快樂有關的是他小腦袋裡有多少積極的東西,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有多少壞的想法。

孩子在進入夢鄉前的最後一個想法如果充滿了情緒和視覺景象,這些想法就會變成他做夢的材料。

因此,在孩子睡覺前,父母可以請孩子描述一個他腦海中最幸福的景象,並給這個場景起一個名字,然後父母跟孩子說:“當你進入夢鄉時,我要你做三件事:第一,把這個景象留在你的腦海中。第二,在你入睡時一遍一遍地複誦這個場景的名字。第三,想辦法去做一個這樣的夢。”

第七,與孩子達成交易。

父母都知道,四五歲的孩子會有越來越糟的行為,而父母卻無法讓這個壞趨勢停下來。

“讓我們來談判”的方法通過注入一個積極的驚喜來打破壞習慣,然後用威脅拿走獎品的方式,來維持好的行為。給予這個驚喜的時間很重要,只有立刻去買,讓孩子馬上就能得到,才能打破原來的壞習慣。

這個方法是在所有方法都失敗後才用的,每個孩子不超過兩次,而且交易一旦達成,家長要說到做到。

第八,制定新年計劃。

在除夕夜,父母要跟孩子擬定未來一年要做的事,年中還要檢查執行的效果。要讓孩子用積極的態度寫下新年計劃,比如寫下:我要自學彈鋼琴,或者我要努力練習,贏得芭蕾舞獎。

03

培養了孩子的積極情緒,父母還必須掌握孩子的優勢,才能真正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優勢共24種,分別是:好奇心、熱愛學校、判斷力、創造性、社會智慧、洞察力、勇敢、毅力、正直、仁慈、愛、公民精神、公平、領導力、自我控制、謹慎、謙虛、美感、感恩、希望、靈性、寬恕、幽默和熱忱。

父母可以根據這些方面對孩子進行打分,從而找出他的優勢和弱點。

家長要做的就是發展孩子的優勢,發展優勢就像發展語言一樣,每個正常的孩子都有能力學會世界上的每一種語言。孩子的優勢在出生後的頭6年裡,會逐漸固定到他擅長的方面。

塑造孩子個性的過程是優勢、興趣和天賦進行交互的過程,當小孩發現自己在做某些事時,會受到稱讚、關愛和注意,他們就會刻意多做這方面的事。那麼,知道了孩子的優勢後,家長應該如何發展孩子的優勢呢?

首先,任何優勢一出現就應給孩子獎勵。慢慢地,父母會發現孩子開始偏向於只做那幾樣他最拿手的事,這就是他優勢發展的開始。

其次,當優勢出現時,父母要明確地把它說出來,並給予獎勵。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在生活中,找出突出的品格優勢併發揮優勢都是尋找幸福感的關鍵。正如作者在書中說道的:終極幸福的真諦,是在應用突出品格優勢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卻隨著精神的投入而有著不同的蓬勃程度。當人生豐盈時,我們才會擁有生機和快樂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