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簡單介紹一下,軸心時代(雅斯貝爾斯,1949)指的是前800年-前200年間中國、印度、古希臘、以色列等地區幾乎同步出現了

精神生命的終極覺醒,真正意義上的“人”出現了,繼之,真正的人的作品——文化經典,流傳下來了。

一般認為“軸心時代”的概念1949年被提出,“軸心時代”既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思維的“建構”。可是,通觀國內外已有的研究,由於缺乏一個科學的研究視角或方法,故使得軸心時代這一遙遠而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始終沒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闡釋。

軸心時期,幾個重要傳統分別出現代表人物——

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中國出現了孔子,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在猶太人世界出現了耶穌(最後一位,和前三位生活時間跨度過大,不能並列)。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一、年齡關係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佛陀釋迦牟尼(公元前 565 年——公元前 486 年,共活了 80歲,孔子比釋迦摩尼大14歲,佛陀在世年份說法很多,採用此一說)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二、思想異同

孔子

1、哲學與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裡有兩層。俗話說錢是自然的天,如其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則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類命運的賦予者。如其謂:“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孔子還相信“天命”的存在,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在人性問題上,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即先天的人性本來是相近的,但由於後天氣習染不同而使之懸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卻懷疑鬼神,他一生“不語怪、力、亂、神”,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結構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對“仁”含義的解釋頗為寬泛而且多變,每次講解都不盡一致。因為在他看來,“仁”是一種主體的體驗及實踐問題,不必從要領上明確界定,也無需理論論證,他只是根據不同場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一般認為“愛人”是“仁”的主旨,所謂“愛人”,積極地講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正》),消極地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即“忠怒”這個“一貫之道”。

“仁”的出發點就是承認別人和自己是一樣的人,它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孔子的“仁”人微言輕倫理思想,可以涵蓋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寬、敏、惠等許多道德規範,都從屬於“仁”。

在如何實現“仁”即道德修養的功夫方面,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只要“能近取璧,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即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別強調“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意即主要是靠主體的自覺,不能光有主觀願望和動機,選擇道德行為的自由人人都有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或藉口不去實踐“仁”。

其次,孔子提出了“仁者安仁”的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即道德不僅要靠意志,也需有情感,這是自覺性來源的心理基礎。


3、政治思想:“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體現。


他反覆主張“為國以禮”、“齊之以禮”、“約之以禮”。在“禮”與“仁”的關係上,孔子一方面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義”,另一方面又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

孔子主張禮樂治國,便更突出以德治國,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又說:“道之於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即認為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作用,決非刑罰所能達到的。

孔子要求統治者必須有表率的作用,“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能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為政者本身正直後,才能在處理政事時做到公正。孔子還主張在政治上的“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則,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由“正名”出發,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認為,

為政的理想目標應是“足食、足兵、民信”,其中以取得“民信”為先。至於政治形式,孔子主張君主集權,但又反對個人獨載和大臣專政。


4、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


在四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孔子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學生,而且也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說:“自行束 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證·述而》)因此在其弟子中有各種身份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君子”,即既能輔助統治者施政,同時也是“志於道”、“謀於道”、能夠“喻義”、講求道德的人。正因為孔子以培養“君子”為其教育宗旨,所以他反對“家稼”、“學圃”這些具體的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教育內容以“文、行、忠、信”所謂“四教”為主,

其中“文”即指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的典籍,而“行、忠、信”都是屬於德育教育範圍內的。所用教材是經他整理過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後世所稱的“六經”,還有傳統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在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極有價值的思想,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敏而為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等等。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蘇格拉底


1,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出於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

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沒有著作,他的兩位弟子色諾芬和柏拉圖,都給他寫過卷帙浩繁的記述,但兩人敘述的非常不同。

現在關於蘇格拉底的思想的瞭解絕大多數是來自他的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對話錄》是以蘇格拉底和別人的對話為內容展開的,但也因此我們通常很難分清哪些 思想是蘇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圖的。


2,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心靈的轉向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

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2.2,靈魂不滅說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


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2.3,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

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

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闢了道路。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佛陀

佛陀(Buddha),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譯。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佛陀簡稱為佛,意思是“覺悟的人”。因此,佛陀變為對悉達多的尊稱。

亦譯作“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意譯為“覺者”、“知者”、“智者”、“覺”。

1,覺有三義:自覺、覺他(開導眾生覺悟)、覺行圓滿(徹底的覺悟,究竟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在早期佛教教義中,佛陀特別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說,“比丘,我所講的法只有兩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類充滿了痛苦,我們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釋這些法,因為它們有用處,它們與修煉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關係,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靜、深觀和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

2,佛陀視所有的眾生為自己的父母,視所有的國家為自己的國家,他勸國王“以法治國,以德化民,不行非法事”;“多行善護之事,不要暴戾”。他勸所有的人都“以慈悲為要”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大小國家林立,戰爭不斷,有一年,阿闍〔shé〕世王因一樁小事感到不愉快,一氣之下要攻打越祇國,佛陀即用至誠的言說進行了化解;當兇惡殘暴的琉璃王,統領大軍來滅亡迦毗羅衛國時,佛陀曾三次一個人坐在大軍必經之路的枯樹下,攔住軍隊,琉璃王為其慈悲的勸說所感動,三次下令撤軍。

佛陀還勸有緣的國王皈依佛門,成了對內不用暴力、對外不動武力的仁慈君主。

3,四聖諦

一者、苦聖諦;二者、集聖諦;三者、滅聖諦;四者、道聖諦

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餘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諦來度化眾生。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滅苦的果,但是卻沒辦法講出滅苦的“道”。這個“道”是種種的修行方法,他沒有辦法開示詮釋,所以四聖諦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沒有四聖諦,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盤的道路--出世間的因。

4,十善業道

一 不殺生,二 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5,十二因緣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所明瞭,什麼也不明瞭。無明究竟是什麼?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痴,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絕輪迴、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為”。什麼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

有“識”(父母精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

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

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

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佔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慾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因為造了業,就有受生的果,繼續而有來生。有了來生,又有老死。眾生都是這樣接接連連不能斷,糾纏不清,無法離開生死輪迴。

欲想離開生死,首先要斷無明。無明徹底解決,其它十一個因緣就不會相生,這才真正斷了生死。修行人,要斷欲去愛,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了生脫死。否則的話,修到盡未來劫,也不能了生脫死。

把根本無明破了,就是斷淫慾。這時沒有慾念,沒有煩惱,即得解脫。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汙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

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不能依靠任何人。當然善知識還是需要來指導,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煉,無有是處。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規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規矩,那就不是一個修道人。


6,六度波羅蜜

一檀波羅蜜 二屍羅波羅蜜 三羼提波羅蜜 四毗梨耶波羅蜜 五禪波羅蜜 六般若波羅蜜;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 忍辱度瞋心; 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 智慧度愚痴(邪見)。此六度可度我們的煩惱,同時也能度眾生,所以它被稱為六波羅蜜。

所謂六度萬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裡面去找,從你自性裡先做,從自性上用功夫。

。。。。。。

(全文完)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