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傳說」遵化洪山口古城八怪到底有多怪?

洪山口古城,依山傍水,樹木繁茂,城內外廟宇樓閣林立,碑亭橋臺遍佈,其中曾有八處古蹟,建築別具風采,被稱為八怪。下面分別作些介紹。

「唐山傳說」遵化洪山口古城八怪到底有多怪?

紗帽城

是洪山口古城的俗稱,因城形象一“品”字,酷似朝廷命官的烏紗帽而得名。現古城無存,但洪山口村仍呈紗帽狀,一般都把城建成方形(包括長方形),這似乎成為了一條規矩。那麼,紗帽城為什麼違反了這一先例呢?原來城的東南角被突進谷地的一個山腳佔據,致使古人無法修方城,這才因地制宜地修建了這座紗帽城。紗帽城有東西南三門,牆高7米,牆厚3米餘,能行人走馬,經唐、明兩代修復,一直保存到20世紀中葉。

魚鱗街·旱橋

洪山口城內有一十字街,它是因街面用橢圓形路石鋪墊,近看似魚鱗而得名,遠眺如二龍縱橫臥於城中。可城中無河、街心無水,十字街心卻建了一座石橋。經瞭解才知,原來城內地勢東高西低,每遇暴雨,洪水從西門入,從東門出,為使南北主道能通行無阻才建此“旱橋”。此橋已毀於20世紀。

真武閣

這座寺廟建在北城牆上,可謂獨樹一幟。在二層閣樓內塑著一尊7米高的真武爺坐像。這麼高大的建築在城牆上,讓人感到它搖搖欲墜,然而卻穩如泰山,因為洪山口古城四面環山,城牆基於山岩,異常堅固,才使真武閣有可能建在了牆上。

廟脊跑馬

“廟脊跑馬”是真武閣脊正中的一組銅塑。一個官人騎馬,馬前馬後各有卒護擁。古建築的房脊兩端雕鑄禽獸是司空見慣的事,可此閣卻“走人跑馬”,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據一位八旬老者講,騎馬人是隋煬帝,馬前後是獄卒用鐵鏈鎖著他,讓這個殘暴的昏君伏罪後世,遭風吹日曬、千古唾罵。又發現一塊碑文記載著銅塑是唐代修復長城時所鑄。可是,這組對研究封建政治史有重要意義的銅塑和對古代建築學具有研究價值的真武閣,一起毀於抗戰時期。

九子懸鐘

鍾本身並無奇妙可言,是口重四五百斤的普通鐵鐘。但鐘的得名饒有趣味:相傳當年懸鐘時,幾個異姓人未能懸起。這麼一口小鐵鐘為何異姓眾人掛不起來,而同胞九子方能馬到成功?顯然是歌頌了齊心協力的精神。此鍾亦毀於抗戰時期。

南門碑

說它怪,是因為眾多的石碑都是立在平地,而它卻聳立在南城門的牆上,違反了常規。但這塊碑的碑文是記載著修城過程的,就決定了此石碑的重要地位。在低窪的紗帽城中只有把它立在城門之上才能顯赫。

戲樓

建在城中十字街東南不遠處,這裡常住朝廷的文臣武將,甚至皇帝也大駕御臨,建個戲樓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別處的戲樓臺前的四根圓柱是在東西兩端各並排兩根,而這座戲樓的四根圓柱卻是在東西兩端前後(即南北)排列著,又是獨出心裁。

解開這個謎,無史志可查,只能依據野史淺析。相傳在一個動亂的朝代,一大臣發現紗帽城上空雲霧似龍,飄來飄去。皇上聞奏大驚,疑為洪山口欲出新帝。便降旨在紗帽城南山修兩座方樓鎮壓龍頭,在城北山修一座方樓壓住龍尾,又在城中修了這座戲樓來降服龍身。因“霧龍”是南北走向,所以柱子也成南北排列,意在壓牢龍身。

值得一提的是,戲樓是八怪中唯一的倖存者。儘管八怪古蹟已多數被毀,但這裡的人民並沒有忘記祖先創建這座古城給他們留下的榮耀,他們今天仍然飽含深情地傳唱著這樣一首歌謠:

沙帽城,魚鱗街,街心架橋真難解。

洪山口怪物多,牆上修廟塑佛爺。

真武閣也真大,廟脊上能跑馬。

名揚半個國,京東第一大佛更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