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反清成功、建立新朝,他前期的漢奸經歷該怎麼洗白?

荖板逨枝阿爾卑斯_愺苺眛


吳三桂這個人,堪稱是十七世紀的個人武力削弱版的呂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三姓家奴啊!

他和他爹受明朝的恩澤,吃明朝的俸祿,卻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就歸順大順了;

結果沒過幾天,他又和闖王翻臉(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自己把頭髮絞了,跑去投降在旁邊坐山觀虎鬥的多爾袞了;

等多爾袞和他侄子福臨都死了,已經在雲南成為一方藩王的吳三桂又和清朝鬧掰,自己搞了個“大周”,像模像樣地當起天子來了(雖然沒幹多久)。

當然,所謂“三藩之亂”,很快就被年輕的康熙帝給平下去了。但是,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過這種引外族兵馬為自己打仗,最後還成功把他們請出去的案例呢?當然是有的,而且就是我們所最為熟悉的唐朝。

隋唐帝國是一個胡漢雜糅的帝國,這一點很多人都未必清楚。無論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身上都有至少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這使得他們在對待遊牧民族的問題上心態相當包容,沒有純粹的漢人士大夫那麼多掣肘。

而具體到唐高祖李淵身上的時候,這種精緻的實用主義就非常明顯了:

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之初,不僅要面對天下群雄逐鹿,還要提防背後突厥人的襲擾。面對這種局面,劉文靜向李淵提議道:

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要借突厥兵幫著李淵一起打天下。等到天下打完以後,唐朝只要人口和土地,至於金銀財寶什麼的全部送給突厥。

這個提議被李淵批准了,而且成功地實施了。在突厥人的幫助下,李淵父子很快就掃清了天下,並在李世民當政時又滅掉了突厥帝國,成為了“天可汗”。

當然,吳三桂的局面要比李淵困難得多,他把本來就有意入主中原的滿清王朝當成了尚在茹毛飲血階段的對中原的土地沒啥興趣的突厥帝國。但是如果吳三桂真的成功了呢?

那吳三桂可就厲害了,他不僅是幫助大明王朝報仇雪恨的英雄,還以一己之力趕跑了入侵中華的滿洲人。史官們會默默隱去他引狼入室的細節,只吹噓他在平定天下過程中所立下的赫赫武功,他的功勞將超越唐太宗甚至朱元璋(畢竟是北伐嘛),被吹成千古一帝也不是不可能的。

畢竟,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不是嗎?



青言論史


假設吳三桂反清成功,並且建立了新朝,前期漢奸經歷自然是很容易洗白。成王敗寇,真正當上皇帝后,想洗刷自己以前的不好歷史還是很容易的。簡單來說,基本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手段來完成:

1️⃣昭告天下,說自己是臥薪嚐膽,等待反清的機會;

歷史上,暫時隱忍,等到機會後再一舉成功的人也很多。假設吳三桂,真的成功了,那麼他完全可以打同情牌,稱自己當時也是迫不得已,順勢而為。

在投降清朝的這麼多年,自己一直心裡都沒有真正歸降清朝,厲兵秣馬,等待的就是一個機會,現在機會等到了,終於反清成功。

這樣一來,不說完全洗刷掉漢奸的經歷,至少聽了這樣的辯解之後,人們對他的印象會稍微好點。一百個中,哪怕有一百的人相信了,也就成功了。因為,通過這一百個人口口相傳,再加上吳三桂動用一些國家的宣傳機構去宣傳美化自己,最後,應該可以讓大部分的百姓忘記他投降的那段不恥的經歷。


2️⃣大赦天下,少收不收賦稅,加大給百姓的各種福利。

俗話說的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老百姓要的就是能夠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誰當皇帝有時候對於他們並不是很重要。

所以,當吳三桂反清成功後,他完全可以樹立一個好皇帝的形象。體恤百姓,少收或不收幾年的賦稅,再加大一些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教育、養老方面的福利。例如,在吃不飽飯的地方,吳三桂可以開倉賑災,大方地分發糧食給百姓吃。當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這些實質的福利後,不用可以洗白,吳三桂的形象就會自己高大起來。


問題總結:

由此看來,只要吳三桂反清成功,把自己曾經當過漢奸的經歷洗白,幾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想要在歷史上改變形象也是很容易,通過將一些美化的文章,加入史書中,慢慢的,他的形象也會發生改變。


醉觀滄海


我們總是以吳三桂佔據優勢為何沒有反清成功而反覆分析,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今天我們來個反其道而行之,假設一下吳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會如何記載的。

正史應該是這樣洗白的:

太祖高皇帝諱三桂,字月所,尊吳姓,舊明大將,據山海關而抵前清數年,使清之太祖太宗二代望關而空嘆,後流寇李自成破京師崇禎帝死,誓與李自成不共戴天之仇,時遇李自成與清軍兩面合擊之危局,太祖思以,遂御出以寇制寇之法,放清軍入關而驅李自成,後李自成潰不成軍再無東山再起,清軍破南明,敗張獻忠,一時之勢大,太祖遂隱忍不發,暗中聯絡舊明忠領,自請為先鋒徵南方,後據云貴為龍興之地,聞舊明永曆帝陷緬甸小邦而不得自由,遂上奏清庭以斬草除根之由而率大軍徵緬甸,救永曆帝,以就地處死計詐死永曆帝而護其周全,太祖多行善,雲貴之地百姓而稱道,前清康熙十二年,太祖以驅逐胡清為旗號聯絡其二王,合三方之力起兵興復漢家江山,再行明之北伐事,人心所向,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省,終破北京城,清國祚終,殘餘勢力北清逃亡東北邊荒地。

太祖遂請舊明永曆帝復位,乃三讓不就之,太祖眾望所歸而勉登基之,立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又稱昭武帝,昭武元年秋帝疾大漸,丙戌,崩於乾清宮,葬永陵,諡號:定天弘業立極肇紀神功至聖文成武安孝至大德高皇帝。

帝生而神武,方夏一統再興漢家,經文緯武,韜略自全,為唐、宋、元、清諸君所未及,時清庭大局定之,乃隱忍不發,能沉觀變,經略次第,綽有所算,初起明將,本圖自全,為興明之基業,忍辱數年,而驅胡清,真乃中興之祖也。



東方創為


“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是中國曆朝歷代的不變“法則”,如果吳三桂反清成功建立了新朝,即便是他做過了“引清兵入關”之類的種種“罪行”,他也會在稱王稱霸之後將歷史改寫為“臥薪嚐膽”。我簡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論述。


一、吳三桂權貴一方

吳三桂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在明朝崇禎時已經是遼東總兵,統領一方軍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可謂是“權貴一方”,在當時的政治局面下,是有一定話語權的。


二、吳三桂擁兵自重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然與明朝的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繫。據史料記載,吳三桂對南京的福王政權,曾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而且,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軍隊、謀士和親信。所以,就跟歷朝歷代篡位稱帝者一樣,如果吳三桂建立新朝,他也不會揹負什麼“罪責”。


三、吳三桂起兵稱帝

在康熙時期,吳三桂自立為“周王”。他的大將吳應麒隨即攻陷了嶽州,嶽州之戰爆發。也正是因為吳三桂的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且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離心離德,各有圖謀,才最終導致吳三桂起兵失敗。如果此次起兵成功,恐怕歷史將會改寫。


所以,對於吳三桂的諸多評價,大多是建立在清朝“正統”的基礎之上,而一旦吳三桂成為“正統”,那麼歷史的記載將會是另一番描述。


草竹道人


洗白也是有辦法的。畢竟吳三桂據守山海關抵抗大清多年,大清前兩代皇帝都是望關內垂涎三尺而不可得。

首先,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可以說成勤王,因為當時闖王已經佔領京城,吳三桂作為邊軍絕對有理由為亡國復仇。況且闖王勢大吳三桂不敵,放清軍入關消滅叛軍也是可以說的過去的。只不過引狼入室,偷雞不成蝕把米罷了。

其次,公元1644年吳三桂曾擁立朱慈烺為帝建年號義興。此可以作為證明吳三桂依然忠於明朝,特別是多爾袞當時拒絕朱慈烺稱帝后吳三桂仍堅持擁立朱慈烺並帶到山西準備復國,可惜朱慈烺沒有皇帝命。

最後,吳三桂雖然降清只因清勢大,所以可解釋為曲線救國。當吳三桂有了足夠大的勢力後反攻大清亦可作為忠於明朝的佐證。





刺蝟的vlog


本來不想說不想評論,看見吳三桂如果成功了會怎麼怎麼樣就突然忍不住了,因為此事如果成功了一個無道德底線的人成功翻盤,那麼中華民族道德觀不不足以支撐這個民族現在還可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自古就沒有成功過叛而再叛的著名人物,因為就算有帶給民族的就只有殺戮和破壞,最終還是要被歷史拋棄掛在中華歷史的恥辱柱之上,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個陷阱,看看中國到底有多少道德觀都沒及格,就跳出來侃侃而談民族敗類如何逆境翻盤,殊不知已經暴露自己非常無知的一面,漢奸之所以叫漢奸是因為以出賣民族利益換取自身利益,吳三桂叛明所謂怒發紅顏就是個藉口,拿國家公器換取自己的榮華地位才是真,後來再叛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試問親手勒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的他怎麼可以這麼厚顏無恥,那些認為吳三桂成功以後該如何如何洗白是顯得多麼多麼的才華橫溢孤芳自賞,可笑!一個民族如果如此不分清白何以談復興?何以不被其它優秀民族國家鄙視恥笑,這近代百年恥辱的歷史教訓中國人的血流得還不夠多?還不足以喚醒國人的良心,還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國家發展得太快道德文明沒能跟上物質文明的發展?有點上火,請讀者們見諒,僅希望我華夏每代子孫都能健健康康,國泰民安。


瘋馬哥


衝冠一努為紅顏,為了陳圓圓,吳三桂投降了清朝,據傳吳三桂當時勃然大怒,厲聲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當即揮師第二次返回山海關,降而復叛,上演了一幕絕世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馬之功。


吳三桂為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身為明將降清,放清軍入關,可以說是清軍從東北的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且為了向清廷表明忠心而對殘明勢力大開殺戒,將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從緬甸帶回並且處死,晚年又因為康熙帝削藩而反清,真可謂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總是以吳三桂佔據優勢為何沒有反清成功而反覆分析,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今天我們來個反其道而行之,假設一下吳三桂如果反清成功了,正史會如何記載的。

正史應該是這樣洗白的:

太祖高皇帝諱三桂,字月所,尊吳姓,舊明大將,據山海關而抵前清數年,使清之太祖太宗二代望關而空嘆,後流寇李自成破京師崇禎帝死,誓與李自成不共戴天之仇,時遇李自成與清軍兩面合擊之危局,太祖思以,遂御出以寇制寇之法,放清軍入關而驅李自成,後李自成潰不成軍再無東山再起,清軍破南明,敗張獻忠,一時之勢大,太祖遂隱忍不發,暗中聯絡舊明忠領,自請為先鋒徵南方,後據云貴為龍興之地,聞舊明永曆帝陷緬甸小邦而不得自由,遂上奏清庭以斬草除根之由而率大軍徵緬甸,救永曆帝,以就地處死計詐死永曆帝而護其周全,太祖多行善,雲貴之地百姓而稱道,前清康熙十二年,太祖以驅逐胡清為旗號聯絡其二王,合三方之力起兵興復漢家江山,再行明之北伐事,人心所向,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省,終破北京城,清國祚終,殘餘勢力北清逃亡東北邊荒地。

太祖遂請舊明永曆帝復位,乃三讓不就之,太祖眾望所歸而勉登基之,立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又稱昭武帝,昭武元年秋帝疾大漸,丙戌,崩於乾清宮,葬永陵,諡號:定天弘業立極肇紀神功至聖文成武安孝至大德高皇帝。

帝生而神武,方夏一統再興漢家,經文緯武,韜略自全,為唐、宋、元、清諸君所未及,時清庭大局定之,乃隱忍不發,能沉觀變,經略次第,綽有所算,初起明將,本圖自全,為興明之基業,忍辱數年,而驅胡清,真乃中興之祖也。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吳三桂真的成功了,留下的歷史評價應該與上文洗白差不多,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啊,遺臭萬年註定要遺臭萬年…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首先吹噓吳三桂在入關前的抗清歷史,以及描述其對明朝國事的憂心。還可以用李自成作為襯托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

二、吹噓吳三桂在入關期間的擔憂,在亡國之際決定聯虜平定寇的決定。再就是以東林黨為題材。

三、吹噓吳三桂在滿清入關後是如何抵抗侵略的,以及刻畫其愛民的思想。

四、吹噓吳三桂在明滅亡後對帝王寶座毫無野心,描述其對故國的懷念。這裡可以用隱逸的一些思想,比如:魏晉隱士。

五、吹噓吳三桂在反清戰爭中的英明神武,描述其為了大明江山是如何從忠清到反清。比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內容。

六、吹噓吳三桂反清成功時的一些功績,以及描述其志滿意得之後對於新朝的理念。可以用一些類似於周文王的事蹟。

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思路,至於後人信不信,那就要看中間聯虜平寇能不能成功。只不過吳三桂這樣做了之後,那麼想當漢奸的人就會更多了。

還有就是面對當時的民族危機,吳三桂暫且可以忘了奪妻之恨,與李自成形成聯盟共同抗清。當時李自成潰敗於八旗軍,節節敗退,一直退至釣魚臺,兼併了當地勢力張獻忠,正是無奈之際,堅持抗清。而清軍則是如入無人之境,吳三桂也是節節敗退,但是在敗退的過程中收復了王輔臣、耿精忠等一批將才為自己所用。

吳三桂在北方抵抗清軍,但為了保存實力,東山再起,只能撤退;王輔臣為了給吳三桂一個驚喜,在正定地區偷襲清軍,並大獲全勝。李自成聽後大喜,並嘉獎了王輔臣,但吳三桂卻並不高興。

經過多年的抗清戰爭,滿清在中國實施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人心盡失,最後被李吳聯軍趕出了中原,退到了盛京。後來李自成與吳三桂之間爆發了矛盾,吳三桂消滅了李自成稱帝,是為周太祖;而李自成被迫退守臺灣,只能依靠荷蘭殖民者苟延殘喘。


公元前


成則王侯敗則賊,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吳三桂這個大漢奸如果反清成功,一定會說自己是勾踐,臥薪嚐膽,打入敵人內部,積蓄力量,終於驅逐韃虜成功。

肯定會有不少無恥文人,編造故事,說吳三桂如何艱險、如何忍辱負重,如何巧妙應對滿清。最終維護了中華衣冠的偉大功勞。吳三桂不愧是秦皇漢武式的偉大英雄。


陳健4396


那個時期沒什麼民族概念,只有朝代概念。就好像岳飛他忠於的是大宋王朝,而不是一個民族。平民百姓只要管溫飽,管你滿族人還是蒙古人還是漢人都無所謂。真正有漢族的名字概念其實是民國時期,淞滬會戰是讓中華民族團結的一個大的節點。由於那時候剛剛形成統一的民族概念,所以外敵來犯,漢奸才那麼多,基本上當偽軍就為了一頓溫飽。現在咱們的民族意識已經根深蒂固,試想現在誰敢冒犯我族將要遭受滅頂之災。吳三桂那個時期獲得勝利想要漂白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歷史也是勝利者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